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an 即可
禪姓 禪氏 禪姓起源 禪姓名字 禪姓名人
禪姓

姓氏禪〔 禪 〕
拼音chán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326 位。
位於然姓 之後,彎姓 之前。

禪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32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禪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禪姓 即可

禪姓 起源

禪姓禪姓起源一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國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岳父特薛禪,屬於以先祖稱號漢化爲氏。索思忽兒·特因那顏,大蒙古汗國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岳父,“特薛禪”爲尊稱,爲蒙古弘吉剌惕部首領。蒙古弘吉剌惕部世居於蒙古族發祥地斡難河,公元十世紀左右南遷苦烈兒溫都兒之阿晃火兒(今呼倫貝爾盟三河發區),蒙語“阿晃火兒”爲“有顏色的馬”之意。

金世宗執政時期(公元1180年左右),弘吉剌惕部駐牧於長春邊堡外(今遼河下游),公元十二世紀初,定居於今赤峯地區克什克騰旗達裏諾爾一帶。據史籍《多桑蒙古史》的記載:蒙古太祖稱汗前六年(公元1200年),春哈塔介糾集塔塔兒部(包括弘吉剌惕部)等十一個蒙古族部落相約共擊鐵木真。弘吉剌惕部酋長索思忽兒·特因那顏趕緊派人將此一消息暗中告知了鐵木真。鐵木真與克烈部首領王罕聯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一戰擊潰了蒙古諸部。翌年,弘吉剌惕部歸附於鐵木真,鐵木真所率乞顏部蒙古皆感激索思忽兒·特因那顏,特賜尊號爲“薛禪”,世人尊稱其爲“特薛禪”,即“賢明”、“聖德”之意。在這之後,索思忽兒·特因那顏率領按陳、斡陳冊三氏及本部三千鐵騎跟從元太祖成吉思汗起兵,在攻金、平西夏、定中原的一系列徵戰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爲昭著索思忽兒·特因那顏的功勳,元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下詔:“弘吉剌氏生女世以爲後,生男世尚公主。”終蒙古汗國及元朝、北元朝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蒙古弘吉剌惕部這個外戚大家貴族,女爲后妃者二十一人,男尚公主者十九人。

明朝以後,有蒙古弘吉剌惕部索思忽兒·特因那顏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尊稱號爲姓氏者,稱薛禪氏,後省文簡改漢化稱薛氏、禪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禪姓禪姓起源二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薛禪汗孛兒只斤·忽必烈之後裔,屬於以先祖稱號漢化爲氏。孛兒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孫,孛兒只斤·拖雷第四子,孛兒只斤·蒙哥之弟。著名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蒙語尊稱薛禪可汗,在位時間從公元1260~1294年爲期三十四年,終年八十歲。蒙語“薛禪”,漢義“賢明”、“聖德”。孛兒只斤·拖雷正妻莊聖太后怯烈·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孛兒只斤·忽必烈曾於大蒙古國蒙哥汗元年(宋理宗趙昀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受命總制漠南漢地,以漢法統治中原頗有成效。後攻雲南,滅大理時,孛兒只斤·蒙哥汗去世。孛兒只斤·忽必烈曾與弟孛兒只斤·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於宋景定元年(薛禪汗忽必烈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農曆3月抵開平,廢除了由忽裏勒臺選舉大汗制度,憑藉軍事實力即汗位,建年號中統。四年後,孛兒只斤·阿里不哥投降,孛兒只斤·忽必烈穩居帝位,並遷都燕京,改名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規模。自從蒙古滅金國並據有中原地區以來,習慣於遊牧的蒙古貴族把他們原有的落後制度強加於漢地,造成了政治混亂,生產破壞的惡果。這種情況,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蒙古的統治,因而需要有所改革。孛兒只斤·忽必烈爲藩王時,便思“大有爲於天下”,熱心於學習漢文化。先後召僧海雲、僧子聰(劉秉忠)、王鶚、元好問、張德輝、張文謙、竇默等,問以儒學治道。

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長兄孛兒只斤·蒙哥即大汗位,孛兒只斤·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雨駐爪忽都之地。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唐、鄧,都收到積極效果。

蒙哥汗三年(宋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受封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在其地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使關隴地區的吏治有了明顯的進步。這些成效更加深了孛兒只斤·忽必烈採行漢制的認識,並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他們中的代表人物,通過交相引薦,聚集在他的幕府裏,爲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同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臺遠徵雲南,滅大理國。年底,班師北還,留兀良合臺繼續經略雲南諸地。

蒙哥汗六年(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命僧子聰卜地桓州東、灤水北的龍崗,建開平城,修築宮室。忽必烈採行漢法的活動招致了蒙哥的不滿。蒙哥汗七年(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蒙哥汗遣使勾考關中、河南財賦,藩府諸臣都受羅織致罪。孛兒只斤·忽必烈採用姚樞建議,送家口前往和林,以爲人質,並親身入覲,始取得了蒙哥汗的諒解。蒙哥汗因此停止了勾考,但仍盡罷其所設置的行部、安撫、經略、宣撫、都漕諸司。

蒙哥汗八年(宋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興師伐南宋,孛兒只斤·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養,後因負責東路的諸王塔察兒進攻襄、郢地區無功受譴,蒙哥汗授命孛兒只斤·忽必烈代總東路軍。

蒙哥汗九年(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農曆9月,孛兒只斤·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汗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孛兒只斤·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派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臺軍。這時,孛兒只斤·忽必烈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孛兒只斤·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的消息,孛兒只斤·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儒士郝經的獻計,與南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薛禪汗忽必烈中統元年(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農曆3月,孛兒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他在詔書中明確提出了“祖述變通”,“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提倡“文治”的政治綱領。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舊制,採行漢法,建立與中原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中央集權制封建政權。孛兒只斤·忽必烈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十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爲使。同年農曆5月,孛兒只斤·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孛兒只斤·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的依託,出兵擊敗了孛兒只斤·阿里不哥。在與孛兒只斤·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機叛亂,被孛兒只斤·忽必烈迅速鎮壓。這兩件事都對當時的政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孛兒只斤·阿里不哥的失敗意味着草原諸王保守勢力受到挫折,使孛兒只斤·忽必烈能較少牽制地推行儀文制度改從漢法的基本政治綱領,而李璮的叛亂又強烈地引起了孛兒只斤·忽必烈對漢族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族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族人的防範。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族人官僚相互牽制。在這樣的政治背景與政治意圖下興建的新王朝,其創制立法,始終着眼於在保持蒙古貴族統治特權的前提下,對舊製作必要的更改,使政權機構能大體上符合漢地的統治需要,又足以確保蒙古貴族的既得利益。

元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農曆8月,孛兒只斤·忽必烈又改元爲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爲“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爲首都,標誌着新王朝的政權建設已全部完成。元朝政權在總體上是取法於中原前代王朝的體制,與中原的封建經濟基礎基本上是相適應的。但也保留了不少蒙古的落後舊制。因此,這個政權本身是充滿矛盾的,作用也比較複雜。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較之前此的黑暗混亂是一大進步。孛兒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很重視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爲奴,等等。在他統治期間,社會經濟逐步恢復,有些地區有所發展,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出現了“戶口增,田野闢”的景象。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如:分封采邑制度(投下二五戶絲制);遍及於各生產領域的驅奴制;手工業中的官工匠制度;商業中的斡脫制;貴族世襲的選舉制度以及民族壓迫政策等等。這些制度在元朝一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使元朝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在建成新王朝、穩定對北方統治的同時,孛兒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又積極着手統一南宋的戰爭,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命伯顏大舉伐南宋王朝。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蒙古軍攻下臨安,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發展了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南北方的統一也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前景,其影響都十分深遠。全國統一以後,孛兒只斤·忽必烈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採行漢制、改革落後舊制的工作陷於停頓。這時,早年追隨孛兒只斤·忽必烈忽必烈,並在元王朝的創制中起過重要作用,對忽必烈具有影響的漢族人官僚或逐漸被疏遠,或相繼謝世。孛兒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所新依任的是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元中統初年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右丞相安童出鎮西域後,阿合馬獨擅朝政。漢族人官僚不滿於阿合馬所爲,鬥爭一直很激烈。而孛兒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始終左袒阿合馬而逐漸疏遠漢官,朝政進一步向黷武嗜利的方向發展。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大都(今北京)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反映了社會矛盾的加劇。此後,孛兒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一時期,孛兒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徵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卻都遭到了失敗。外侵戰爭不僅給鄰國造成破壞,帶來痛苦,而且對元朝人民也是極大的災難,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對和抵制。但孛兒只斤·忽必烈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卻保護了東北和西北廣大邊疆的安全,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按照蒙古習俗,孛兒只斤·忽必烈置四斡耳朵(斡耳朵,ordo,蒙語宮帳),分處四皇后。大斡耳朵屬長妻弘吉剌氏察必皇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察必去世,繼娶其妹南必爲皇后。孛兒只斤·忽必烈素有足疾,晚年體弱多病,相臣常不得入見,往往通過南必奏事,因此南必皇后頗幹預國政。孛兒只斤·忽必烈沿襲金制設中書省。在全國設行省,以後歷代相沿,並加強對邊疆的管理,鞏固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孛兒只斤·忽必烈有子十一人,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他以皇太子寶授於故真金太子第三子孛兒只斤·鐵穆耳(元成宗),確定爲皇位繼承者。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農曆2月,孛兒只斤·忽必烈逝世,終年八十歲。

元世祖逝世後,被安葬於起輦谷(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黃河西北阿爾泰山之陰一帶),諡號爲“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其庶支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汗位尊號爲姓氏者,稱薛禪氏,後漢化省文爲單姓薛氏、禪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禪姓禪姓起源三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實寶禪氏,亦稱失寶赤氏,世居哈喇烏蘇齊巴漢臺(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Siboocan Hala。

②蒙古族拜禪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Baican Hala。

蒙古族、滿族實寶禪氏、拜禪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爲禪氏、寶氏、龔氏、宮氏、拜氏白氏等。

禪姓禪姓起源四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覺禪氏,亦稱覺察氏,滿語爲Giocan Hala,漢義“教場”,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一說在遼寧撫順)、烏蘇裏江、長白山等地。

②滿族賢達禪氏,滿族Siandacan Hala,以地爲姓,世居賢達禪、松阿里烏喇(皆今松花江流域)。

在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覺禪氏、賢達禪氏多冠漢姓爲禪氏、覺氏、教氏、達氏、場氏等。

禪姓禪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宗室別子,屬於帝王賜姓漢化爲氏。據史籍《清稗類鈔》記載:滿族覺羅禪氏,滿語爲Giolocan Mokun,源出清朝宗室別子。別子,即清朝的王親貴胄與各族女子所私生之子,滿清朝廷宗人府禁入皇家玉牒,因此皆特別賜姓氏爲“覺羅禪氏”,以明確其非滿清宗室正支。

到了清末民初以後,滿族覺羅禪氏多冠漢姓爲禪氏、羅氏、宗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禪姓 分布

禪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暨陽、察哈爾、遼西爲郡望。

今江蘇省的江陰市,甘肅省的甘州區,廣西壯族自區北流市大里鎮,浙江省的上虞市等地,均有禪氏族人分佈。

禪姓 郡望

暨陽郡:即今江陰市。暨陽歷史悠久,有七千年曆史、五千年文明史、兩千五百年文字記載史、一千七百二十餘年建縣史。南北朝時期南梁國紹泰元年(公元555年)廢縣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處長江之南,遂稱江陰郡,爲“江陰”名稱之開始,下轄江陰、利城、梁豐三縣。此後江陰分別爲郡、爲國、爲軍、爲路、爲州,建置幾經變化。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恢復江陰縣建置。1949年4月23日江陰解放後,屬蘇南行署常州專區。1953年改屬蘇州地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改屬無錫市。1987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察哈爾:中國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以察哈爾蒙古族命名,宋、元兩朝時期稱察哈爾路,歸屬察哈爾萬戶所轄,其時地域包括河北、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區。察哈爾建省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治所在張家口(時稱張家口廳,原名張垣)。張自忠將軍曾任察哈爾省主席。在清朝時期,察哈爾不是一個省,而是叫“張垣特區”。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察哈爾改爲察哈爾特別區,有六個旗和十一個縣,即張北、多倫、沽源、商都、寶昌、康保、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 察哈爾成爲一個省,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劃入綏遠省,並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劃入以下十縣: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全部的旗隸屬於錫林郭勒盟。察哈爾省自1937~1945年被日寇佔領併成爲德穆楚克棟魯普領導的日控制區蒙疆的一部分。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由馮玉祥將軍和吉鴻昌將軍在張家口成立於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1952年,察哈爾省廢設,現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也有部分地區劃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遼西郡:即以今遼寧省朝陽市爲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帶地區。戰國時期燕國初設遼西郡,秦朝時期將治所設在陽樂(今遼寧義縣),其時轄域在今河北遷西、樂亭,遼寧松嶺山以東、長城以南、大淩河以西地區。西漢時期屬幽州遼西郡,轄境漸小。東漢時期屬幽州遼西郡柳城縣。魏、晉兩朝屬昌黎郡。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國、前秦國、後燕國時期屬昌黎郡,治所皆在龍城(今遼寧朝陽),前燕國曾移治於令支(今河北遷安);北燕國時期屬昌黎尹龍城,曾移治於肥如(今河北盧龍),北齊時期廢入北平郡,其後治所逐漸北遷,最後仍以龍城爲中心。北魏時期屬營州昌黎郡龍城(和龍城)。東魏、北齊時期屬營州。隋朝時期屬柳城郡柳城縣,即今遼寧朝陽、義縣一帶。朝陽地區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其境內的“鴿子洞”古人類遺址,證明早在十多萬年前朝陽大地已有人類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內的“牛河梁遺址”更是證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個具有國家雛型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歷史發現,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餘年,從此中華文明史即稱“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稱“上下五千年”。

禪姓 堂號

暨陽郡:即今江陰市。暨陽歷史悠久,有七千年曆史、五千年文明史、兩千五百年文字記載史、一千七百二十餘年建縣史。南北朝時期南梁國紹泰元年(公元555年)廢縣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處長江之南,遂稱江陰郡,爲“江陰”名稱之開始,下轄江陰、利城、梁豐三縣。此後江陰分別爲郡、爲國、爲軍、爲路、爲州,建置幾經變化。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恢復江陰縣建置。1949年4月23日江陰解放後,屬蘇南行署常州專區。1953年改屬蘇州地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改屬無錫市。1987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察哈爾:中國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以察哈爾蒙古族命名,宋、元兩朝時期稱察哈爾路,歸屬察哈爾萬戶所轄,其時地域包括河北、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區。察哈爾建省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治所在張家口(時稱張家口廳,原名張垣)。張自忠將軍曾任察哈爾省主席。在清朝時期,察哈爾不是一個省,而是叫“張垣特區”。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察哈爾改爲察哈爾特別區,有六個旗和十一個縣,即張北、多倫、沽源、商都、寶昌、康保、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 察哈爾成爲一個省,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劃入綏遠省,並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劃入以下十縣: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全部的旗隸屬於錫林郭勒盟。察哈爾省自1937~1945年被日寇佔領併成爲德穆楚克棟魯普領導的日控制區蒙疆的一部分。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由馮玉祥將軍和吉鴻昌將軍在張家口成立於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1952年,察哈爾省廢設,現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也有部分地區劃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遼西郡:即以今遼寧省朝陽市爲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帶地區。戰國時期燕國初設遼西郡,秦朝時期將治所設在陽樂(今遼寧義縣),其時轄域在今河北遷西、樂亭,遼寧松嶺山以東、長城以南、大淩河以西地區。西漢時期屬幽州遼西郡,轄境漸小。東漢時期屬幽州遼西郡柳城縣。魏、晉兩朝屬昌黎郡。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國、前秦國、後燕國時期屬昌黎郡,治所皆在龍城(今遼寧朝陽),前燕國曾移治於令支(今河北遷安);北燕國時期屬昌黎尹龍城,曾移治於肥如(今河北盧龍),北齊時期廢入北平郡,其後治所逐漸北遷,最後仍以龍城爲中心。北魏時期屬營州昌黎郡龍城(和龍城)。東魏、北齊時期屬營州。隋朝時期屬柳城郡柳城縣,即今遼寧朝陽、義縣一帶。朝陽地區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其境內的“鴿子洞”古人類遺址,證明早在十多萬年前朝陽大地已有人類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內的“牛河梁遺址”更是證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個具有國家雛型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歷史發現,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餘年,從此中華文明史即稱“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稱“上下五千年”。

禪姓 姓氏源流

壹、(禪)chán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晉城、新疆之塔城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貳、(禪)

禪姓分布:浙江上虞、甘肅臨澤、廣西北流、江蘇江陰等地均有此姓。

禪姓起源:見《姓苑》。

禪姓名人:

禪國榮,清時江蘇蕭縣主簿。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