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易
拼音yì、yā
人口約 18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24 位。
位於安姓 之後,顏姓 之前。
易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2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14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06 |
1995年 | 115 | 1987年 | 93 | 1982年 | 155 |
明朝 | 95 | 元朝 | 70 | 宋朝 | 無 |
北宋 | 339 |
易姓 起源
易姓起源一
戰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後,其王室後代後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並改姓易。
易姓起源二
易姓乃黃帝后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徵日月之兆以爲姓,易者,日月爲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開物成務,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周易彖辭上》,詳見《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頁。
易姓起源三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作者在陝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念館中,所記如此,並有盾章作爲紀念。
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裔中有人被封於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爲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河北易氏。
易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屬下爲大夫。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採於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爲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易姓起源五
源於韓信後裔,呂后殺韓信一門,韓信一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遁江南,改姓爲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一族,逢農曆四月初二,必紀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誌不忘。
易姓 分布
易姓綜述
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纔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佈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佈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至現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華僑。
易姓歷史遷徙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纔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也出現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易姓總人口的59%。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爲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爲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佔易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爲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爲中心的易姓聚集區。
當代易姓的人口已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大約佔易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江西、廣西、貴州、河南,這五省大約又佔15%。湖南爲當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區。易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雲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7.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易姓人羣。在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雲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易姓人羣。
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張佳坊鄉易姓
自南仲隨祭公徵戰犬戎,論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傳易水,因賜姓易姓。南仲生恆,恒生敖,歷數十世後,有諱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間,後裔勝爲秦內史,晦跡臨淄,世居金陵。傳十數世孫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徵南將軍,於西漢昭帝始元年間,來鎮洪洲,卒於官。數十世孫退,號棲隱,明達博學,頓有所悟,遂棄塵俗,捐妻子,結廬於九嶷之山,煉丹竟成,於晉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飛昇。有二子,長曰輪,省金陵,適遇石勒作亂,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長興,爲瀏陽縣吏,自念卑賤,脫幘掛縣門而去。當東晉時,舉孝廉,受湘州別駕,復爲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詳載史記,其家居長沙,適遇穎川寇沈柳生亂,遠近驚憂。長子鵬舉,仍守故地,傳數十世孫祓字彥祥(章),宋淳熙間爲釋褐狀元,著有《周禮總義》行世,雄公幼子鴻逵避亂宜春,自子至孫,窮爲匹夫。至高齋公經大,居洪江裏,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寶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會昌五年狀元。而標,而密,而少儀,相繼登第者有數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聯坊而著名。祖與石曼卿、韓延年爲詩友,薦遊館閣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蠻寇入,邊帥不能制,公以單騎說服,而文靜檢討,公望於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權貴,真言出奸,著作郎爲餘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綬歸隱,而吾易氏諸臣,獨能勵節守志,剛毅凜然,豈其風流篤厚,勢所然也。其遷澗富、桃溪、施家坊、強村、明村、錢櫸林。又有至萬載、分宜、萍鄉、清江、樟樹、廬陵、安福、遠分、華嶽、兩廣、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孔子謂君子疾沒而不稱焉。又曰:不患無位,患所立然,則大名而膺,高位必如何?而後無添於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學立身,以廉爲吏,庶於名位而無添乎。餘孝(?)古制,鄉舉裏選類,以德行道藝進,唐宋沾古制而稍變通之。有由薦闢,由人才,由廕襲,由科目諸途而進者。惟科目,德人襲盛,天寶以後,諸科輕,於進士科尤重。吾易氏自漢徵南將軍光(?洸)公以下,由薦闢而進者,則有文助公、樞公、傑公、準公、密公、治公、煥公、紹公、宣公、林公等若干人;由廕襲則有延慶公,由諸科則有宛公。而進士科則有:唐寶曆乙已(825)年(之)武公登第;後二十年,至唐會昌乙丑(845)年,重公遂大魁;又數十年,聖景福癸丑(893)年標公繼之;至宋雍熙乙酉(985)年,少儀公又登梁灝榜;逾廿三年,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年,綸公繼之;又八年,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年隨公繼之;又越三年,天禧戊午(1018)年,著明公繼之;後宣和甲辰(?子)(1024)年元英公。至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狀元相公良佐,後登沉(?沈)晦榜;至紹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蓋自之武公首以儒術,顯吾易氏一門殳子,兄弟公孫叔侄連登進士者九人。綜其籍宜春而言,別姓者不興焉,而郡伯趙季仁特佔坊顏曰:九聯坊,以寵異之。乾叨竊餘實過涯分無德而身,以廉爲吏。吾先君諸殳,之所以於其所教,至其子侄者。乾已獲承其一、二,奐敢不勉匕焉,以求無忝於名位哉!於是起唐寶曆迄宋紹定,凡由科甲及其他途進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冬裔孫乾慎序。
族之有譜,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則枝自茂,源遠期流自長,人之祖宗,人之本源也,人苟不務此本源,別已即忘其祖宗,又安望爲人之祖宗哉!故族之有譜,所以尊祖敬宗,以收族者也,顧不重哉?
粵稽我易氏乃商家之宗室,本屬子姓,遂以易爲姓。卒葬太原,子孫居之,世爲太原易氏,由周而來,支分派別,散處不一。迨至北宋紹聖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聞公由袁州宜春之九聯坊徙居萍鄉東路之榮溪,遞傳遞衍,已歷十三世。我牌樓下之始遷祖爲瑞叟公,乃韶聞公之十三世孫也,於南宋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遷入,至於今,計年則數百年,歷世則二十七世,繩繩繼繼,全賴祖宗之庇廕,有以綿世,祚於無窮。
惟我族向亦梓有譜帙,因明末兵焚遺失,蕩然無存。幸嗣臨公錄其稿於前,曰謙公抄其稿於後,均有志未逮也。予方句讀時,每檢書匣,見所抄舊譜,即有志纘承先緒,奈命運乖戾,半生悠忽,良可慨已。故譜牒之修延擱至今。茲予年已六旬有四,叨蒙祖宗眷佑,耳目如常,精神尚健,族譜之修,非予任之,誰其仔肩。於是倡率族人,公同酌議,遍尋遺稿,細加考訂。其韶聞公以前,略而費詳,而以韶聞公爲一世始祖,遞傳十三世至瑞叟公,皆依舊稿,另列世系。而於遷牌樓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勒以圖序,派以昭穆,世系瞭如指掌,今而後庶,幾本源之地不致數典而或忘矣。嗟乎!祖宗有功德,子孫固宜表揚予生也。聰前代既多,不知後世亦多,闕多萬闕,詳者乃詳,惟其實不惟其虛,惟其真不惟其僞,所望後之子孫,覽斯所譜,而知其本源所在,庶子孝弟之心,油然生矣。因敘其歷代源流而並及修譜之緣由,於此是爲記。
廣西桂林市資源縣易姓
廣西桂林市資源縣易姓屬清朝時從湖南省的新化縣遷入資源縣梅溪鄉的苦竹坪(今福竹),後遷至大坨發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佈在資源縣的大坨村,三茶村,約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遷至四川縣,族譜有:大國又朝正,永元仲福敬,忠孝紹家光。
湖南省長沙縣安沙鎮譚坊新村易姓,現已發展到4代,族譜:雲 昌 顯 達。
黔陽派(今湖南省洪江市) 易遷黔陽原始祖,雲南大理卿正堂。易諱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還鄉,經黔陽龍田時,妻黃氏故,另娶龍田賀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賢字),輩分分別如下: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圖延傳,思文紀叔陶(60位,家父記得),另長沙江南易氏總祠輩分100位:祖公垂晉代,宗緒居南湘,大理賢聲重,。。。。,與上面字輩可套。子孫包括黔陽、懷化、婁底、邵陽、十中有八遷四川、重慶。
易姓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臺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易姓 堂號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臺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易姓 姓氏源流
壹、易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崇仁、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彝、水、苗、土家、納西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齊大夫易牙之後。望出太原、濟陽。今江東多此姓。”易牙,即雍巫,善知味,春秋齊桓公嬖臣。
2、《姓氏考略》注引《盧若虛錄》雲:“(齊)太公後有易氏。”則此當系出姜姓。
3、其又云:“以地爲氏。”古有易州,今河北易縣,居此者或以爲易姓。晉代有易雄(按:《中國姓氏大全》引作“易難”,誤),瀏陽人,舂陵令;宋代有易元吉;明代有易思,夷陽人,懷柔知縣;清代有易正言。
貳、易
現行罕見姓氏。今江西之新幹、宜豐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按:易,普通話音yì,亦爲現行姓氏。較常見。音yā者,可能是宜豐一帶方音,當與“易”之yì姓同源,因方音異讀而分流。)另見“易”(yì)條。
三、易
易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9%,爲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多此姓,四省易姓約佔全國漢族易姓人口90%。
易姓起源:①春秋時齊太公之裔、齊大夫易牙之後。②古有易州(故治在今河北易縣),以地爲氏。③明時雲南臨安府嶍峨縣伽羅關巡檢,元江直隸州新平縣南硐巡檢均爲易氏。④土家族姓。
易姓名人:
易雄,晉時長沙瀏陽人,舂陵令。
郡望:太原、濟陽。
易姓 歷史名人
易姓古代名人
易愷魏晉,《晉書》中有:魏元帝曹奐景元4年,公元263年秋八月,大軍從洛陽出發,大賞將士,列陣誓師。將軍鄧敦提出蜀不可伐,文帝將他斬首示衆。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姜維營,隴西太守牽弘在前面截擊,金城太守楊欣進軍甘松。鍾會所率軍隊分爲二隊,一隊由李輔率領,經過斜谷,將蜀將王含包圍於樂城,又使部將易愷在漢城進攻蔣斌。鍾會率一隊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姜維聞訊後率軍退回,王頎追擊姜維,在強川打敗蜀軍。姜維與張翼、廖化合並共守劍閣,鍾會進攻劍閣。,顯然易愷是魏伐蜀,鍾會指揮攻打姜維的武將。其它史籍說易愷是雍州刺史。考魏晉政權,由軍力建立,一般爲軍政合一,刺史常爲將軍,都督刺史都開幕府,三國重置雍州,治所在長安,轄今陝西等地。
易之瀚清朝,算學家。字浩川。江蘇甘泉(今揚州)人。以算學著名,著有《四元釋例》一卷,內容開方例二十九則,天元例十一則,四元例十三則。
易祖栻清朝,書畫家。字張有,又字淑南,號嘯溪。湖南湘鄉人。易宗瀛子。擅長畫蘭菊竹石。他在接受家傳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刻苦鑽研,有進一步的發展,善於運用弄墨畫大幅蘭竹,揮灑迅捷,氣勢飛舞。又能畫山水,工於詩詞書法。
易宗捃清朝,學者。字公申,號實庵。湖南湘鄉人。易貞言子,易宗瀛弟。監生。事親極孝,與父先後受旌表,人稱“世孝”。自幼好學,博覽羣書。清雍正二年(1724)主教嶽麓書院。乾隆元年(1736)與兄同舉博學鴻詞,充慎君王府教習七年。後居鄉。喜讀書,年逾九十猶手不釋卷。平生著書甚多,有《五經辨疑》、《四書繹注》、《實政錄》、《性理精義》、《岸亭偶談》、《歷代名賢名媛齒譜》、《半霞樓詩文集》等。
易福韜清朝,衡陽人,例授修職郎明經進士,即補儒學正堂.名福瑩,字用六,號桓山.道光八年子九月二十三日未時生壽七十一,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時終,葬衡州府政義鄉四十一都六區鄒家衝.今湖南省衡陽縣杉橋鎮伊山衝。其子易相翎(清自治究研畢業,名濟清,輩名昌生.任義化鄉議員,字天一,號少桓,別號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時生,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五日丑時終,葬現伊山村雲錦組馬土皁雙金夾,題“鹿鳴鳳山”於伊山寺(此寺以《梅花三弄》曲作者桓伊而名)
易宗瀛清朝,學者。字公仙,號島民。湖南湘鄉人。易貞言子。幼工詩文,12歲爲生員。清雍正七年(1729)拔貢,薦爲慎郡王府教習。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選爲浙江曹娥場鹽大使。後調東江場,卒於任。著有《翠濤書屋全集》。
易貞言清朝,學者。字內美。湖南湘鄉人。諸生。性孝友,多善行。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孝旌。前後三舉鄉飲。喜讀書。年逾八十,猶手不釋卷。著有《周易講義》、《五經精義》、《愛日堂集》、《松堂詩集》等。子易宗瀛、易宗涒皆有名。
易良叔清朝,字屏山;籍貫黔陽縣,洗馬潭人。著名官吏。青年時期入嶽麓書院習舉子業。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舉湖南鄉試第一,翌年登進士弟。清嘉慶二十五年,任河南盧氏縣知縣。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調孟縣知縣,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升任河南鄧州知縣,繼調直隸光州。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以母親老祕乞養歸裏。易良叔任州縣時,正值英、法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清廷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難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條議》,一面採取利民措施,發展生產。任孟縣知縣時,教發沿江岸植樹擴堤,防治水患,並勸發仿製筒車車水灌田。易良叔辭官回裏後,受聘於龍標書院講學,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書法蒼勁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譜記載,著有《春秋撮要》、《三禮考》、《草木山海切要》、《大學中庸講義》、《鄉黨考》、《中州風俗說》、《孟縣水道圖說》等書,終年七十一歲。
易道三明朝末期,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大臣。明萬曆年間人。易道三治書爲府庠生。主戶政。明季所在流寇蜂起,公約鄉人結砦自保,立教條,明禁令,鄉人悉遵約束,卒賴以安久之。旁縣亦聞之,若蘄水羅田麻城共四十餘砦,鹹來聯合,聽節制。明崇禎六、七年,流賊竄入湖廣殘破州縣無算間。有入境劫掠,易道三指揮四邑互相應援,輒受重創以去,由是賊耳其名不敢逼。明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陷武昌置僞官屬,公合四邑兵擒黃州知府。是年農曆8月,總兵左良玉攻獻賊於武昌,易道三與監軍道王質沔陽知州章曠武昌生員程天一起兵助之,遂復蘄黃漢陽諸邑。先是莊烈帝封良玉寧南伯,命復武昌。未幾京師失守,莊烈殉難。福王嗣位,南京武昌捷,聞王進封左良玉爲寧南侯。左良玉奏易道三戰守功,狀薦,材堪專閫,宜急起用,以予國亂。王手詔褒獎,召赴行在。易道三以鄉梓多故,辭未赴命。巳而清軍入關,攻克湖廣,易道三所轄各邑諸寨不下。大吏計擒易道三於白雲山寨,被執時齧指血書“梵雲仙漢”四字。時人銘石勒碑置寨次。今之登白雲山者,無不爭睹公血跡碑也。及逮至武昌,清吏許易道三以官爵,令剃髮,易道三曰:頭斷可也,發不可斷。吏惡其倔強,幽之暗室,屢遣人啖以官爵,公終不屈。遂行刑。臨刑前,易道三賦絕命詩一首,惜巳散失。其寄家人書,囑其續成宗譜,有詩句曰:“誰抱祭器天涯外,剩水殘山莫計秋。”時清順治三年農曆1月12日。近者清帝遜位,民國成立,忠義如易道三,自合爲國史所甄錄,炎巳衰集其犖犖大者載入省志。
易道暹明朝,字曦侯;湖廣黃岡人。著名明朝賢士。易道暹以文章爲天下祭酒。凡天下文章上無不收名定價於先生。詳文學傳。明萬曆戊午遊京師,值東亂初熾黨戶方殷先生,獨敬西安孟旋方先生諱應詳曰:此當今郭有道也。方先生亦以先生無愧黃叔度。劉廷杜松敗沒,易道暹作文哭祭。庚申泛舟餘杭,逾兩浙,歷三吳,遇山公則疏籍人才以資啓事,遇狄公則開注英賢以助桃李。每曰秀才以天下爲己任。詎俟異日一話一言皆期有益國家,有功世道,毋逡巡徒自負也。西陵梅之煥,專閫甘肅,當路忌之,幾不可測職。方餘大成廷爭如虎,梅之煥曰:“暗素生平,何意乃爾。”餘曰:“我不知公,知公者易曦侯先生也。”乙亥二月,太行寇渡河南。流劫光羅英霍,易道暹聯鄉族子弟,置義倉習騎射將有緒,賊自西陵間道飈至,易道暹方卷書走僻,賊驅執之曰:“我知若爲海內知名士,若從我,我以汝爲前部。”易道暹叱曰:“大兵旦夕韭粉爾矣。爾非南倭北虜,地方資足活汝飢,何乃肆兵縱火焚掠大明天子百姓也。”賊怒甚,焚之。督學王承權進祀鄉賢,三楚士諡曰“忠烈先生”。其子易爲瑚痛父死非命,立寨殺賊。仲子易爲璉字叔賜,同日被執,賊迫之跪,強項大罵曰:“我膝豈爲若屈耶!”南望父所慟哭,受刃以死。賊棄池中,身首異處,怒其罵之歷也。與父同祀鄉賢,諡曰孝烈。
易仿明朝,字惟效,號霍岡;湖北黃岡人,玉衡學諒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易仿由府庠生獲嘉靖甲子鄉錄,登明隆慶戊辰科(公元1568年)進士,授禮部行人司行人。易仿任欽差巡按,江西福建雲南道監察御史。以劾嚴嵩黨鄢懋卿,謫廣安州判,轉東平州,知江山縣。尋晉戶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升知衢州。衢舊有兄弟訟爭不決,易仿不問曲直,各取一手連梏,偶坐累朝不脫,兩人相顧相憐,時復相笑,不覺爭心之冰釋也。衆初駭莫喻。迨既,翕頌易仿如周召父。後易仿轉四川涪州道。時楊應龍蠢動綦江,朝廷未遑用兵,計先豢龍,特命易仿往。易仿深入龍穴,宣朝廷威德。楊應龍俯首奉易仿惟謹,隨易仿待命重慶。易仿因功晉升四川大參。丁林太孺人憂。後楊應龍叛,嚴嵩一黨藉此報復易仿,遂致仕。易仿性醇謹敦篤,府縣會謁,必及民俗,公務不稍幹以私。每以寒蟬爲戒雲。祖居肘腋陳姓者,爲易仿世鄰,或以臥榻語進。易仿曰:“老鄰也,丈夫得一官便失一鄰,誰復願鄰。有讀書子乎,爾居腋下,至今無以異”。易仿晚年捐百餘畝入祠,以供祀事,復以租稞入祠,以供文會,制銀牌一面,上書“樂賢父兄”四字。拜曦侯先生爲文章祭酒。以時課子弟,文會茂矣。崇禎庚辰歲,督學王諱永祈崇祀鄉賢,尊重易仿名望。
易青南宋,惠州歸善人。著名將領。易青時爲都督行府摧鋒軍效用。初,廣東賊曾袞本軍士也,己受招復叛。宋紹興六年十月,經略使連南夫與摧鋒軍統制韓京會於惠州,督諸兵討之。京募敢死士七十三人,夜劫袞營,易青在行中,爲所執。賊驅至後軍趙續砦外,續曰:“汝大軍爲我所擒甚衆。”易青大呼曰:“勿信,所擒者我爾。”賊又言:“吾不汝殺,第令經略持黃榜來招安。”易青又呼曰:“勿聽,任賊殺我,我惟以一死報國。”賊怒焚之。易青死,罵不絕口。易青無妻子。事聞,朝廷特贈保義郎。合門祗侯,官爲薦祭焉。
易常亮唐朝,吉安太和人。著名詩人。唐肅宗時(公元756~762年)舉秀才。他與李白友善,時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獨對易常亮推許,甚至竄夜郎時贈易常亮以詩云:“少年解長劍,投贈即分離。何不斷犀象,精光暗往時。蹉跎君自惜,竄逐我因誰。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勞歌寄此辭。”二人交好,略見於是。易常亮年優遊田園以吟詠自娛,惜詩集不傳,零章斷句無由見。其遠孫有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著名宋朝畫家。
易紹宗明朝,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史料記載:明臣。湖南攸縣人。洪武時從軍有功,授象山縣錢倉所千戶。建文三年,倭登岸剽斥掠。紹宗大書於壁曰:“設將禦敵,設軍爲民,縱敵不忠,棄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爲臣!爲臣不職,何以爲人!”命妻李具牲酒奠之,訣而出。密令遊兵間道焚賊舟。賊驚救,紹宗格戰,追至海岸,陷淖中,手刃數十賊,遂被害。其妻攜孤奏於朝,賜葬祭,勒碑以旌之。
易延慶宋朝,字餘慶,上高人,唐末狀元易重之孫,太宗時官至大理丞。
易元吉北宋(公元1064年),字慶之;長沙人。著名畫家。天資穎異靈機深敏,善畫。初攻花鳥、草蟲、果品,後專寫獐猿。曾遊荊、湖間搜奇訪古,深入山區,入萬守山百餘里觀察野生動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勝麗佳處,輒留其意,心傳目擊,寫於毫端。於長沙寓居後開鑿池詔,間以亂石叢篁、梅菊葭葦並馴養水禽山獸,以觀其動靜遊息之態,故所畫動植物富有生趣。畫上多自書“長沙助教易元吉畫”,落款於樹石間。後官至州學助教,北宋英宗治平元年景靈宮建孝嚴殿,召易元吉入宮畫花、石、禽獸等屏風,皆惟妙惟肖。
易祓南宋(公元1194年),字彥章,號山齋;潭州寧鄉人。著名大臣。易幾先之長子,易妙之孫。以祖綸公僑居潙上,弱冠舉於鄉,不樂仕進,恩例文林郎,翌年轉儒林郎。易祓博學多才,素工詩詞,文人博士交相傾慕,鹹以望見顏色爲幸,尊稱布衣居士。至宋淳熙乙巳薦於朝,殿試第三名探花,帝甚嘉之,賜封釋褐狀元。宋紹熙甲寅,易祓入荊南師幕,宋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除著作郎兼實錄檢討官,掌修國史,位次編修,兼權起居郎,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宋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易祓任尚書佐郎。翌年農曆3月除樞密院檢討,農曆4月磨勘(考績升遷制度)轉朝散大夫郎,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又除國子司業(中央書院國子監副長官)。宋開禧乙丑元年(公元1205年),易祓升中書舍人,職掌起草詔令。農曆8月除左司諫議官兼侍講,講論文史,備君主顧問。宋丙寅(公元1206年),易祓升右諫議大夫轉朝散大夫。農曆7月除禮部尚書,職掌禮儀、祭享、貢舉等事長官,兼直學士院,易祓負責起草任免將相等機密詔令,並備諮詢要政。是年南宋伐金,史稱“開禧北伐”,翌年丁卯,師旦失敗貶死,農曆11月易祓謫融州,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尋敘。宋嘉定乙酉(公元1225年),宋理宗登極改元寶慶,恩賜易祓爲朝議大夫,提舉玉隆萬壽宮事,安置罷退之臣及閒員。宋丁亥(公元1227年),恩賜易祓朝議大夫、寧鄉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易祓轉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贈正奉大夫。宋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農曆3月20日,易祓歿,壽終八十五歲。御賜祭葬,墓在寧鄉縣原十都三區潙上之下屏山(今寧鄉縣巷子口鄉)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柱。封碩人,諡文昌。易祓著有《周禮周易釋義》、《禹貢疆理記》、《易學舉隅》、《周禮釋疑》、《漢南北軍制》、《山齋集》。易祓著述甚豐,著有《周易總議》、《周禮總義》、《禹貢疆理記》、《漢南北軍制》、《山齋集》等書,但留世極少,其狀元御試論文在當時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雄晉朝,字興長;長沙瀏陽人。著名官吏。出身貧苦,他的祖先於蜀漢章武二年由江蘇太倉州遷來瀏陽、安家在淮川境內的巨湖山下。易雄曾任縣吏,後辭官不就,再後繼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張昌反叛,將太守萬嗣抓捕,即將斬殺之時,易雄挺身而出,與張昌抗爭,張昌怒不可遏,下令將易雄推出,一同斬首。易雄太義凜然,不爲所懼,張昌爲易雄的忠直所感動,遂釋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時。後被舉爲孝康,遷升別駕。易雄自以爲出身寒門,不宜在官場久混,又辭官回鄉。不久,朝廷詔用爲舂陵縣令。晉永昌六年(公元322年)春,大都督王敦據武昌,舉兵反朝廷,湘州刺史譙王丞極力反對,遂召集各縣軍士保護郡城。易雄得悉此情,除書寫檄文列出其王敦罪行以外,又招募兵士千人,支援湘州。此時州城城牆殘破,且又缺乏兵力。王敦派遣魏義率萬人來攻城。易雄以忠義激勵將士,並身先士卒,抗擊敵人,與敵人展開巷戰,傷亡慘重,易雄被俘,押解至武昌。王敦亮出易雄所寫的檄文,怒目相視。易雄泰然自若地說:“此文是我所寫,我恨自己地位低,力量弱,不能救國安民,朝廷如果被推翻,我活着也沒有用,寧可做一個盡忠的鬼魂。”王敦見易雄大義凜然,內心恐懼又慚愧,當即將易雄釋放,不久,又將他殺害,死時六十五歲。其妻潘氏,驚聞噩耗,悲痛欲絕,遂投水於巨湖山下樟樹潭。王敦之亂平定以後,易雄遺體被運回瀏陽,與妻合葬於今棖衝鎮頌佳園村將軍洞。元至治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贈其侯爵、諡忠愍。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贈宜陽別駕之神,祀鄉賢祠,在巨湖山下建立易雄祠,後倒塌。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其墓經易姓後人修葺,並在峽山口處立亭建碑。
易揣十六國,《資治通鑑第一百卷》前涼王張祚淫虐無道,上上下下對他都非常怨恨憤怒。張祚憎恨河州刺史張瓘的強大,便派張掖太守索孚代替張瓘鎮守河州,派張瓘去討伐反叛的胡人,又派手下的將領易揣、張玲率領步兵騎兵一萬三千人去襲擊張瓘。張掖人王鸞懂得陰陽占卜之術,對張祚說:“這支部隊一定是有出無還,涼國將要危險了。”同時還歷數了張祚三方面的不義之舉。張祚聽後勃然大怒。便以王鸞宣揚妖言爲罪名,將他斬首示衆。王鸞臨刑前說:“我死了以後,軍隊敗於外,國王死於內,必定如此!”張祚把他整個家族的人全都殺死。張瓘聽說這一消息後,殺掉了索孚,起兵攻打張祚。他將討伐檄文傳遞到各州郡,宣稱廢除張祚,讓他以侯爵的身份回家,重新立涼寧侯張曜靈爲王。易揣、張玲的軍隊剛剛渡過黃河,張瓘就擊敗了他們。易揣等人單身匹馬往回撤退,張瓘的軍隊緊追不捨,姑臧城裏的人都感到震驚害怕。驍騎將軍、敦煌人宋混的哥哥和張祚有矛盾,宋混害怕張祚加禍於己。八月,宋混和他的弟弟宋澄向西逃走,聚集了數萬人以後又掉頭開向姑臧,以策應張。張祚派楊秋胡把張曜靈帶到東苑,扳斷他的腰肢後把他斬殺了,屍體埋在沙坑當中,定諡號爲哀公。前涼宋混的部隊駐紮在武始的大湖邊,哀悼張曜錄。閏六月,宋混的部隊抵達姑臧,前涼王張祚拘捕了張的弟弟張琚及兒子張嵩,準備要殺掉他們。張琚、張嵩聽說後,招募了城裏的數百人,公開宣稱:“張祚無道,我哥哥的大軍已抵達城東,敢動手殺我們的人誅滅三族!”於是打開西城門讓宋混的軍隊進城。領軍將軍趙長等人因有請立張祚的罪行,十分害怕,他們入宮請張重華的母親馬氏登堂升殿,立涼武侯張玄靚爲國主。易揣等人率兵進入殿堂,拘捕了趙長等人,殺掉了他們。張祚在殿堂上扶劍大喊,命令左右的人奮力戰鬥。張祚平時失掉了民心,這時沒有人肯爲他去戰鬥,於是被士兵殺掉。宋混等人砍下了他的首級示衆,公告宮廷內外,張祚暴屍於路旁,城裏的人們都高呼萬歲。宋混等人把張祚以普通百姓的規格埋葬,並且殺了他的兩個兒子。宋混、張琚上書東晉朝廷請立張玄靚爲大將軍、涼州牧、西平公,在境內實行大赦,紀年恢復爲建興四十三年。這時張玄靚剛七歲。,據說,在前涼國的這場內亂之中,張祚的心腹大將易揣卻趁亂殺出姑臧城,藏匿起來,改以名字爲姓氏,稱揣氏,其子孫後代世代相傳至今,是爲甘、寧、青一帶的揣姓一族。
易洸漢朝,字文行,漢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六四日生。其先爲山左人。襲父爵,仕西漢武帝,官拜徵南將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四徵將軍之間無高低之分,四鎮也同樣。雖然四徵大於四鎮,但事實上職權相同,只是鎮*將軍幹得好了,會晉升爲徵*將軍作爲獎勵。漢朝英雄輩出,徵南將軍在三國都有設置,有名的有趙雲、曹仁。洸公襲父爵,公立功德晉爵,理所當然。,一般而言不會出現徵、鎮將軍同時存在的情況,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爲“儲帥”。如果徵、鎮同時出現,則多是出於相同制衡的目的。東漢末年丞相曹操因戰亂經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徵將軍,秩二千石,並且從多位將領的升遷記錄,也可看到四徵、四鎮大於四方。此外,魏國四軍區分劃也十分明確,徵南統荊、豫,屯新野(如徵南將軍曹仁屯新野)。魏文帝時將官職制定九品,四徵將軍爲第二品,地位次於三公,晉朝時加大並開府則位同諸公,乃成爲常設的高級將軍官名。南北朝時亦爲次於大將軍的高級將軍。),奉命領兵徵南,由金陵而來宜春。時,宜春剛廢侯國復縣治,轄今萍鄉、新餘兩市,地域遼闊,境內荒僻,界鄰蠻楚,草竊奸宄,不時潛發,受害匪淺。查郡邑武事志,當建武間,袁境安堵,不聞寇警,實賴公捍禦克奠金湯耳。惜書缺,有關他所表現無可考信,而其防患固圍,俾宜人寢處不驚,公之功德直與秀水袁山流歭無窮,其食報豈有涘哉。始,其子攜而來南,猶家於豫章之西山,公蒞宜時,眷屬未隨任,及公卒,葬於宜西之將軍墳山(今萍鄉蘆溪高崗塘),其子孫因喬遷宜西鄧峯之麓,乃吾袁郡易氏之始也。後裔散處於郡邑間,振振稱盛焉,論者鹹稱先德積累甚厚雲。”
易華元朝,字聞遠;湖南長沙湘鄉人。曾祖易炎正,字致中,號漣溪,九歲能文,從許衡,篤好宋五子書,穹探性理之奧。元仁宗延祜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第進士,官寧鄉丞。有善政,學問旁洽,四方踵門受經者甚衆。著有漣溪集若干卷,府縣入祀鄉賢公。少有大志,喜譚兵學,豪氣縱橫,不可一世。時值元末,羣雄蜂起,豪傑集義,保御一方,非割據竊號者比。易華則屯兵湘潭之烏石寨,保守長衡永寶一路,他寇不敢侵,鄉里德之。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易華敕受參政。洪武大定,始散屯,後死爲神,一方皆嚴事之。
易姓近代名人
易順鼎字實甫,又字中碩。湖南省龍陽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近代詩人。
易培基(1880—1937),近代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字寅村,號鹿山。湖南長沙人。畢業於湖北方言學堂。辛亥革命後先後任湖南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湖南省立圖書館館長、湖南省長公署祕書長、孫中山先生顧問、黃郛攝政內閣教育總長、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上海勞動大學校長等職。自1924年後任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理事兼古物館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1932年蒙冤辭別故宮。1937年9月卒於上海。
易漢文湖北禮山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在甘肅古浪戰鬥中犧牲,年僅二十九歲。
易子需廣東省鶴山人,工於詩、詞、書、畫,尤精篆刻,曾與蕭友梅合作新體樂歌。
易佩紳(1826—1906),清臣,字笏山,一字子笏,湖南龍陽(今湖南省漢壽)人。咸豐八年(1858)舉人,官至江蘇布政使。從軍川陝間,積功授知府。官至江寧四川藩司。性負氣,敢任事,官蜀日,與丁寶楨不相能,賴王闓運爲解。光緒十年,以援臺灣去。嘗從郭嵩燾、王闓運遊,詩學隨園,有《兩樓詩鈔》、《文鈔》、《詞鈔》,並傳於世。
易棠清朝,清臣。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號召甘。道光進士。分任刑部主事。累遷員外郎、郎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廣州知府,次年任督糧道,奉命率領史樸平英德之亂。,咸豐元年(1851),歷任陝西按察使、甘肅布政使,旋署陝甘總督。設官錢局,鼓鑄大錢,以濟制錢不足。寧夏等州縣被水,他會勘災情,奏請蠲緩賦稅。倡捐築渠泄水,工賑並行。四年任陝甘總督。派兵追擊甘肅回民起義,旋署西寧辦事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