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虞
拼音yú
人口約 40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251 位。
位於卞姓 之後,刁姓 之前。
虞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5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46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44 |
1995年 | 260 | 1987年 | 269 | 1982年 | 153 |
明朝 | 無 | 元朝 | 79 | 宋朝 | 98 |
北宋 | 161 |
虞姓 起源
虞姓,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人口約三十八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4%左右。
姓氏源流
虞姓起源一
源於姚姓,是姚姓的分支,出自上古五帝最後一位禪讓制帝王舜帝姚重華之子商均,以國名爲氏。
舜帝有號稱有虞氏,故舜帝又稱虞舜,是虞姓人的始祖。舜帝姓姚,名重華,公元前2277--2178年。堯讓位於舜,踐帝位三十九年。舜是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爲“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爲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故虞舜就是虞姓人的始祖。禹治水有功,舜帝在年老時將帝位禪讓大禹,大禹又將把舜帝的兒子商均封在商,建立虞國。《史記 五帝本紀》:◇集解皇甫謐曰:“娥皇無子,女英生商均。”正義譙周雲:“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縣。”括地誌雲:“虞國,舜後所封邑也。或雲封舜子均於商,故號商均也。” 《括地誌》: “宋州虞城縣(大襄)[古虞]國,[舜後]所封之邑。杜預雲:舜後諸侯也”。
虞國君主的後裔子孫,多以國名“虞”作爲自己的姓氏,稱虞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正確讀音作wú(ㄨˊ),今讀Yú(ㄩˊ)亦可。
虞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周時期古矢國,屬於以居地或國名爲氏。
矢國,是商王朝時期即已經建立的古老諸侯國,因支持周武王伐紂,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爲諸侯國。矢國滅亡的具體時間無可考據,但是按史書的記載,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國都於汧邑,故矢國之地已經成爲秦非子(秦嬴)後代的重要發祥地,說明矢國滅亡於周幽王十一年以前。
矢國被滅亡後,國君王族後裔子孫及國人成爲秦國之民,其中多有以故國居地爲姓氏者,稱虞氏,正確讀音作wú,今讀Yú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傳至今。
虞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年仲雍庶孫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爲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封仲雍的庶孫於虞(今河南安陽),建立了虞國,爲公爵,稱虞仲。在史籍《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記載:“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爲虞仲,列爲諸侯。”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虞國君主貪圖晉獻公的寶馬珍玉,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大開國門借道給南下伐虢國的晉國軍隊,還幫助晉國軍隊攻虢國。而晉軍在滅了虢國後,在回師途中順手滅了虞國,取回了寶馬珍玉,留下了千古成語“脣亡齒寒”、“假道滅虢”。
虞國被滅後,虞國的人民遂以國名爲姓氏,稱虞氏,以念亡國之痛,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Yú。
虞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父季歷之兄泰伯所建虞國,屬於以國名爲氏。
虞國,即春秋時代曾爭霸中原的吳國,兩週時期虞、吳爲同一個字。在史籍《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記載:“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爲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當年的吳國一直就稱作“虞國”,稱“吳國”,是戰國末期史學家們的事。周元王三年(473年),越王勾踐在經過多年準備後,一舉滅了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亡國後,有吳國王族子孫及國人以故國名爲姓氏,稱虞氏,戰國末期多改爲吳氏,但仍有矜持虞氏不變者,世代相傳至今。
虞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虞衡,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虞衡,亦稱虞官,史西周初期由周召公設置的一種官職,就是負責掌管山林大澤(湖)中各種材質的官吏,諸如林木藥材、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美玉礦產……等等,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職如今天的林業部與國土資源部部長。在典籍《易經·屯卦》中記載:“卽鹿無虞。謂虞官。”在典籍《周禮·天官·大宰》中也記載:“虞衡,作山澤之材。掌山澤者謂之虞。”
在虞衡、虞官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虞衡氏、虞官氏,後簡化單姓虞氏。
虞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虞佳氏,滿語爲Yu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鄂克敦城(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裕發(今吉林輝南)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冠回漢姓爲虞氏。
虞姓起源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今瑤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虞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虞氏,世代相傳至今。
虞姓起源八
源於地名,出自上古地理方位虞淵,屬於以宗教信仰爲氏。
虞淵,是古人最最崇敬的地方,專指正西方的某一點,也就是太陽落下地平線的那個地方,並沒有具體的地理位置。在史籍《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日至於虞淵,是爲高舂。捍日呴至於虞淵,是謂黃昏。”古人認爲,太陽之落山,猶如生命之息滅,人逝有靈,因此,虞淵就是靈魂轉生的神聖地方。
轉世再生,是人類最美好的願望,因此,太陽落山的黃昏時節出生的孩子,就被視作某一靈魂轉生者,被稱作虞淵氏,其後代因以爲姓氏,省稱虞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作wú(ㄨˊ),今讀Yú(ㄩˊ)亦可。
虞姓起源九
史書記載,虞姓源於遠古時期的古老姓氏之一,隸屬於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夏、商、周時期發展於此。後因戰亂紛爭逐步遷徙於現在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大橋區,後因字體簡化改爲餘。
虞姓 分布
虞氏出自姚姓。遠古氏族部落的時候,堯將部落首領的地位禪讓給舜。舜有一個稱號叫作虞,所以直到今天還被成爲虞舜,這也是虞氏的最早起源。後來大禹治水有功,舜又將天下禪讓給大禹,稱夏禹。
爲紀念虞舜,大禹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國(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商均後代就有稱虞氏的。舜是東夷人,號有虞氏,是東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吳裔族鄒虞氏之子。鄒虞是鄒屠與天吳氏族的聯姻族,陶唐堯侯與后羿擊殺朝陽天虞與東平臺前村鄒屠氏之後,鄒虞聯盟解體,鄒氏南遷,虞氏留居豫東商丘的虞城。舜出生於此,製陶爲業。
大禹接受舜帝禪位後,將帝舜之子商均封於商(今河南商丘虞城縣),承繼舜帝“有虞氏”之號後建立虞國。
到了西周的時候,虞仲的後代在周文王的時候建立虞國,春秋時候爲晉國所滅,後代以虞爲姓,保留至今。
虞姓 名人明星
虞姓 郡望
虞姓的望郡濟陽郡(今河南省蘭考附近)、會稽郡(今浙江省紹興市)、陳留郡(今河南省開封市)。
虞姓 堂號
虞姓的望郡濟陽郡(今河南省蘭考附近)、會稽郡(今浙江省紹興市)、陳留郡(今河南省開封市)。
虞姓 姓氏源流
壹、虞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上海市及其松江縣、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河南之盧氏、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壯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姚姓(按:《姓氏考略》稱:“系出嬀姓”,或“嬀”,或“姚”,二者皆可)。舜之建國也,爰以天下授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爲諸侯,後世絕國,以國爲氏。
2、又云:“周太王之子太伯之弟仲雍,是爲虞仲,嗣太伯之後於句吳,武王克商,封舜之後胡公滿於陳,封虞仲之庶孫於虞城,以爲虞仲後。虞仲國於吳,其支庶封於此,故亦謂之西吳,此姬姓之虞也。今陝州平陸縣東北六十里有故虞城,僖公五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爲氏。”(3)或爲魚姓所改。《姓氏詞典》據《姓氏急就篇》注云:“系改姓。隋虞慶則,本姓魚。”(4)或爲滿族姓氏所改。滿族姓虞佳氏改單姓虞。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漢代有虞俊,無錫人,丞相司直;唐代有虞世南,餘姚人;明代有虞舜日;清代有虞景星,金壇人。
貳、虞
虞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虞姓人口48%。
虞姓起源:①氏於號者,唐、虞、夏、殷是也。虞,遠古部落名,舜爲其酋長,居於蒲阪(故城在今山西永濟附近)。②系自姚姓。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故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3裏)爲諸侯,後世國絕,以國爲氏。③系自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或作泰伯)之弟仲雍,是爲虞仲,嗣太伯之後於句武。武王克商,封舜之後胡公滿於陳,封虞仲之庶孫於虞城(故城在今山西平陸東北60裏),春秋時滅於晉,子孫以國爲氏。③清滿洲八旗姓虞佳氏後改爲虞氏。
虞姓名人:
虞思,亦作虞幕,夏時人。
郡望:會稽、濟陽、陳留。
虞姓 歷史名人
虞姓古代名人
虞初西漢,方士。河南治人武帝時,任侍郎,稱“黃車使者”。太初時西攻大宛,曾與丁夫人等以方祠詛咒匈奴和大宛。《漢書·藝文志》小說家有《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今佚。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其書以《周書》爲本。”後世常以其名作爲筆記小說的代稱,虞初被稱爲小說家之祖。
虞娟之楚王妃妾,善辭令
虞經東漢,史官,武平人。
虞詡漢代,軍事家,擊退西羌。
虞黃昊清朝,字景明,錢塘人。清代康熙舉人,詩人。自幼聰明,十歲的時候就能做詩,後來一直因爲詩而有名。是“西泠十子”之一。
虞松三國,曹魏官員
虞溥晉朝,學者,《江表傳》的作者
虞仲文南宋,名臣,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進士。
虞集元代,學者,崇仁人
虞朗清代,女畫家,金壇人。
虞卿戰國,說客。一作虞慶、吳慶。虞氏,名失傳。善遊說,因遊說趙孝成王,第一次見趙王時,趙王賜他黃金和一雙白璧,第二次見趙王時,趙王拜他爲上卿,於是號爲虞卿。主張以趙爲主,合縱抗秦。長平之戰前,建議聯合楚魏,迫使秦講和。即解邯鄲圍,趙王擬割六城求和,他竭力反對。後離趙入魏,不得意而著書。《史記》說他上採《春秋》,下觀近世,著《節義》、《稱號》、《揣摩》、等八篇。因爲評論國家的得失,積累了八篇文章,合起來稱爲《虞氏春秋》。《漢書·藝文志》儒家有《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虞允文南宋,字彬甫,紹興二十二年進士,文武雙全,爲國立有大功。歷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丞相等職。關心朝廷大事,經常提出有用的建議,終年64歲。
虞世南隋末唐初,字伯施,餘姚人。隋朝時爲祕書郎,唐初爲祕書監,唐朝開國功臣。十八學士之一,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年少的時候與兄長世基一起跟從顧野王學習。唐太宗曾誇讚他:“德行絕好,忠直絕好,博學絕好,文詞絕好,書翰絕好。”擅長於書法,師承沙門智永。偏重於行草,晚年專攻正楷,與歐陽詢齊名。一起被稱爲“歐虞”。貞觀十二年逝世,終年80歲。編撰《北堂詩抄》173卷。
虞喜東晉,字仲寧,會稽餘姚人。天文學家,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虞喜博學好古,尤喜天文歷算。郡守諸葛恢巡視餘姚,任爲功曹。晉永嘉元年(307年)徵爲博士;咸和末舉爲賢良;鹹康初,內史以其“博聞強識,鑽堅研微”復薦爲博士,皆不就。世爲豪族,精天文、經學,兼擅讖緯諸學。咸和五年(330年),根據冬至日恆星的中天觀測,發現歲差,認爲太陽從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過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現代測定爲71年8個月)。《宋史·律曆志》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歲差”一詞由此而來。此前中國天文學家認爲,太陽從去年冬至到今年冬至環行天空一週永相吻合(那時尚不知地球繞太陽環行)。這一發現對以後天文學頗有影響,南朝宋國大明六年(462年)祖沖之制《大明曆》開創中國天文學史新紀元,即應用“歲差”因素。鹹康年間,根據宣夜說著《安天論》,主張天高無窮,在上常安不動,日月星辰各自運行,以批駁渾天說、蓋天說。永和元年(345年),爲十月殷祭事朝論難決,遣使詢喜,得以解決。尚著有《毛詩釋》、《尚書釋問》等10餘種。
虞翻三國,吳國的學士,從小愛讀書有才氣,但多次被請去做官都拒絕。又愛直言議論政事,因此還坐過牢。年老時講學,聽講的人數以百計。
虞姬楚漢,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無定論,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爲其作《垓下歌》。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後人曾根據《垓下歌》,以及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結局是在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於“霸王別姬”的傳說。
虞詡東漢,字升卿,武平人。名將。虞經的孫子。安帝時,始爲朝歌長,後任武都太守。順帝時,官至尚書僕射、尚書令。
虞姓近代名人
虞鍵(1920~1949),又名祖稿,別名史明、於介。浙江省諸暨市人。少年時代家貧輟學,刻苦自修文化知識。抗戰時期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民國27年(1938年)夏任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諸暨縣戰時政治工作隊牌頭區隊長兼民教館長,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訓練抗日自衛武裝土槍隊,使牌頭區民衆抗日組織得到很大發展。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牌頭區委宣傳委員、統戰部長。他曾爲掩護上級組織聯絡的人員而被省保安司令部逮捕,在金華集中營裏遭嚴刑拷打,始終堅強不屈。民國32年受組織派遣,進入國民黨紹興縣軍政部門,任縣府祕書、縣青年反敵行動隊副隊長,開展抗日鋤奸、出擊敵僞據點等活動。次年被浙江省政府通緝,撤回諸北抗日游擊區,參加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先後任諸北辦事處副主任兼行動大隊長、《時事簡訊》社社長兼總編輯、漓渚區區長、民兵指揮部政治部主任等職。民國34年9月,新四軍金蕭支隊奉命北撤,虞鍵留下堅持根據地的工作及安置善後事宜。民國35年4月虞鍵因病赴上海治療,經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中央委員李士豪和曾偉介紹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並協助上海市組織的恢復工作。民國36年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市黨部成立,虞鍵任市黨部組織幹事,不久擔任組織部領導工作。他以全部精力投入反獨裁、反內戰、爭取和平、爭取民主的鬥爭,開展組織、宣傳、策反工作,在他的具體領導下,農工黨在知識分子、工人、青年中發展了大批黨員。他親自編印市黨部刊物和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品,組織黨員對上海和浙江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進行規勸起義工作。他通過農工黨與中共的關係,爲與上級失去聯繫的浙東游擊隊和中共上海組織接上關係,重建會稽山人民武裝。他還擔任浙東游擊隊金蕭支隊駐滬辦事處主任,爲部隊購買武器、藥品、通訊器材,掩護部隊來滬人員。爲支援部隊,他安排動員200多位農工黨黨員和進步青年、技術人員到浙東參加游擊隊。民國37年起,虞鍵先後擔任農工黨上海市黨部的代主任委員、主任委員,領導上海農工黨的地下革命活動。他還擔任農工黨華東局委員,經常前往浙江、江蘇指導工作。他貫徹農工黨的政治主張和中共的統戰政策,在上層愛國民主人士中做團結工作,建樹了友誼和威信。他與中共黨員吳克堅保持密切聯繫,開展愛國民主運動。他經王炳南介紹,與蘇聯駐華大使館聯合搞情報通訊,在解放戰爭期間,幫助中共開闢聯絡通道。
虞愚(1909—1989),原名德元,字竹園,號北山。生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哲學系、歷史系兼職教授,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組成員,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佛道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協會理事,中國邏輯史研究會顧問。虞愚原籍浙江山陰,1909年農曆8月15日生於福建廈門。少年時期就讀於廈門敦品小學、同文中學。l928年他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從著名佛學大師歐陽競無研習唯識因明之學。1930年他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預科,193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即留校任理則學助教。翌年他赴南京任監察院編審。日寇侵華,廈門滄陷後,他輾轉入渝,繼續在監察院任職。1941年後任貴州大學理則學講師、副教授。1943年後任廈門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授。l956年虞愚被調到北京撰述斯里蘭卡佛教大百科全書中有關中國古代專著條目,同時兼任中國佛學院教授。1976年後任《中國佛教》編委會編輯。1979年虞愚受聘任中國社會科學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82年,被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研究員。1985年虞愚兩度出訪日本,其中一次是以中方審查員身分參與日中青少年競書會,並與日本名家交流書道;另一次是學術訪問。1987年12月退休。l989年7月28日,他在廈門病逝,享年80歲。
虞洽卿(1867~1945),名和德,浙江鎮海人。早年到上海當學徒,1894年後任德商魯麟洋行買辦、華俄道勝銀行買辦。1903年獨資開設通惠銀號,發起組織四明銀行。1905年上海發生大鬧公審公堂案,與組織當局交涉獲勝,遂名聞滬上。1908年創辦寧紹輪船公司。1911年上海光復後任都督府顧問官、外交次長等職。1914年獨創三北公司。五四運動期間上街勸說開市。1920年合夥創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長。1923年當選爲上海總商會會長。抗戰時期堅持抗日愛國,日軍佔領租界後赴渝經營滇緬公路運輸,支待抗戰。1945年4月在重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