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公西
拼音gōng x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684 位。
位於唯姓 之後,巫馬姓 之前。
公西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68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49 |
公西姓 起源
公西姓主要源自:姬姓。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族季孫氏的支系。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公西氏複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三大貴族姓氏之一的季孫氏家族,是季孫氏的一個分支。公西氏鼎盛於魯國,後成爲山東省境內的一大名門,以公西爲姓,稱公西氏。公西氏只在春秋時期有過一段歷史,後世則很少有關於這個姓氏的記載,只有部分世襲的公西氏還依然存在。
從史籍《姓氏尋源》追溯,在孔子的衆多門徒中,公西氏還不少,其中數公西赤的名氣最大,也最有成就。
公西姓 分布
公西氏複姓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四十九位門閥。公西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西氏源自於春秋時魯國三大貴族姓氏之一的季孫氏,是季孫氏的一個分支。公西只在春秋時期有過這麼一段歷史,後世很少有關於這個姓的記載,只有部分世襲的公西姓氏還依然存在。公西氏鼎盛於魯,成爲今山東省境內的一大名門。公西姓族人主要分佈在今河南省浚縣一帶。望出頓丘郡。
如今,在今河南省浚縣一帶還有少量公西氏族人分佈。
公西姓 郡望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爲澶州治所。
公西姓 堂號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爲澶州治所。
公西姓 姓氏源流
壹、公西
歷史上罕見覆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云:“魯同族季孫氏之支。”鄭樵亦注:“見《姓苑》。魯有公西赤子華、公西蒧子上,並仲尼弟子。”將其歸入“以魯人字爲氏”之列。
貳、公西
公西姓起源:與魯同族,春秋時魯季孫氏之支系有公西氏。
公西姓名人:
公西赤,字子華,少孔子42歲;魯人,孔子弟子。
郡望:魯郡。
公西姓 歷史名人
公西姓古代名人
公西赤春秋末年,魯國人。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在孔子弟子中,以長於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於交際,曾“乘肥馬,衣輕裘”,到齊國活動。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鉅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公西子”。
公西蒧字子上(應誤,《孔子家語》作字子尚。“蒧”,通點,故又作公西點),孔子弟子。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宋封“徐城侯”。
公西輿如春秋末年,字子上,魯國人。孔子弟子,唐贈“重邱伯”,宋封“臨朐侯”。
公西箴春秋,孔子弟子。
公西姓 相關姓氏
公、公孫 (公孫)、公冶、公羊、公良、公上、公丘、公之、公乘、公仇、公仲、公休、公伯、公何、公佗、公保、公儀 (公儀)、公先、公冉、公劉 (公劉)、公務 (公務)、公勝 (公勝)、公南、公叔、公右、公吕、公哀、公城、公堅 (公堅)、公堵、公士、公壻、公夏、公婿、公子、公孟、公季、公宣、公寶 (公寶)、公尚、公山、公左、公巫、公巴、公帥 (公帥)、公師 (公師)、公幹 (公幹)、公建、公强、公彊、公彧、公德、公思、公息、公慎、公成、公戶 (公戶)、公房、公扈、公折、公斂 (公斂)、公文、公施、公旅、公族、公旗、公明、公晰、公晳、公期、公木、公朱、公析、公林、公檮 (公檮)、公正、公沙、公沮、公泥、公爲 (公爲)、公父、公牛、公牽 (公牽)、公獻 (公獻)、公玉、公玊、公甫、公甲、公申、公留、公疇 (公疇)、公石、公祈、公祖、公禧、公禱 (公禱)、公紀 (公紀)、公索、公綦、公緒 (公緒)、公罔、公羣、公群、公翰、公肩、公舌、公若、公荊 (公荊)、公華 (公華)、公行、公襄、公言、公賓 (公賓)、公車 (公車)、公輸 (公輸)、公都、公金、公鉏、公閱 (公閱)、公齊 (公齊)、公儀理 (公儀理)、公克里、公古爾 (公古爾)、公吉哩、公吉爾 (公吉爾)、公吉特、公鄂哩、公吉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