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於〔 於 〕
拼音yú
人口約 62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41 位。
位於余姓 之後,杜姓 之前。
於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1 | 2018年 | 41 | 2014年 | 34 |
2013年 | 39 | 2007年 | 38 | 2006年 | 38 |
1995年 | 30 | 1987年 | 28 | 1982年 | 41 |
明朝 | 85 | 元朝 | 88 | 宋朝 | 無 |
北宋 | 82 |
於姓 起源
1、出自姬姓,爲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爲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爲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爲河南於氏。春秋戰國混亂,邘叔有後裔遷山東郯城,爲山東於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齊國公子、文學家淳于髡的後裔淳于氏,在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爲姓,稱爲淳于氏。
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爲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爲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於氏避三國之亂於平城而改姓的萬忸於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爲山東于姓人,後隨鮮卑俗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于姓。實際上,他們是漢朝於公的後代,在三國戰亂時,隨拓跋鄰部離開中原,併爲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爲萬忸於氏。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複姓爲於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遷全國的於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於氏。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誕,乃周武王次子。武王滅商後,其被封於邘,建立邘國。此後,姬誕號稱邘叔,成爲于姓的始祖。
于姓遷徙傳播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遷,是在今焦作沁陽北部一帶,這裏是古邘國所在地,也是于姓的發祥地。
邘國滅亡後,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內,播遷也以河南境內爲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
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爲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往北遷的去了山西、河北,往東遷的到了安徽、山東,往西遷的則去了陝西、甘肅。在此期間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區爲繁衍播遷的中心,並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其中,東遷進入山東的于姓最爲興旺。
魏晉南北朝時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國。由於軍閥長期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很多於姓族人跟隨着逃難大軍,南遷到東南廣大地區。“五胡亂華”期間,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也讓中原地區成爲兵家必爭之地,爲躲避戰亂,處於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後輾轉於四川、湖南。
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也由於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于姓遷徙有等於無,卻繁衍昌盛起來,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並擄走徽、欽二宗,有于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後期,于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
元末,農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盪不安,多省人口銳減,山西位置優越,所受影響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後,朝廷施行了人口遷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別遷到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于姓人爲多,闖關東謀生並定居。
於姓 分布
宋朝時期,于姓大約有1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姓氏僅居第103位。當時于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於姓總人口的21.3%。于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四川、浙江,這四省于姓大約佔全國於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佈於湖南、河北、山西、廣西、湖北、江西、江蘇等,其他地區缺少資料。全國形成了以魯豫、四川、浙江爲中心的三大塊于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于姓大約有2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4%,爲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于姓人口增長高於全國人口增長率。當時于姓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河北,這三省于姓大約佔于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佈於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這五省的于姓又集中了29%。山東仍爲于姓第一大省,約佔于姓總人口的40%。宋元明期間,于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部和東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山東爲中心,向四周散發的于姓分佈特點。
當代,于姓的人口已達到642萬,爲全國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約佔于姓總人口的71.9%,其次分佈於江蘇、內蒙古,這兩省區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東爲當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總人口的21.8%,一千年來山東一直是于姓人羣的居住中心。全國形成了以山東和遼寧爲中心的二大於姓居住區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輻射,逐漸減少,長江以北多於姓,長江以南少於姓。在近600年當中,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有很大的區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于姓人羣出現向東北地區的移民。
於姓 郡望
河南郡、東海郡、河內郡、京兆郡、廣陵郡
於姓 堂號
河南郡、東海郡、河內郡、京兆郡、廣陵郡
於姓 姓氏源流
壹、於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雞澤及尚義、內蒙古之烏海、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雲南之河口及隴川等地有分佈。漢、鮮、彝、滿、回、傈僳、達斡爾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國。京相璠雲:‘野王縣西北三十里故邘城及邘臺。’野王,隋改曰河內,今懷州治。子孫以國爲氏,其後去邑但爲‘於’氏;亦有不去邑者。”(2)又注:“後魏《官氏志》有萬(萬)紐(於)氏,改爲於氏。始有自東海於公裔孫隨拓跋鄰(按:《姓氏詞典》引作‘拓跋’陵)徙代,爲萬紐於氏,後魏孝文時復爲於氏。”(3)又注:“淳于氏唐元和初避憲宗嫌名改爲於氏。”(4)《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載:“明賜元人姓名:巴延達哩曰於忠。”此爲蒙古人姓名所改。
5、達斡爾族之於姓,或由額勒圖哈拉所改。《中國人的姓名·達斡爾族》有載,未道其詳。漢代有於定國,丞相,西平侯;三國時魏有于禁,左將軍;唐代有於宣道;明代有于謙。
貳、於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廣西之灌陽、雲南之隴川、湖北之洪湖、遼寧之清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初見於《姓苑》。《姓氏考略》注云:“《世本》黃帝臣有於則,始作履,封於內鄉,有於村,與商近,《史記》‘商於之地’是也。後以爲望出廣陵、京兆。”漢代有於單,涉安侯;唐代有於澄,宇文化及將;宋代有於清言;明代有於竹屋。
三、於
於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6%。爲中國人口最多50個姓之一。尤以山東最多,約佔全國漢族于姓人口25%。其次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陝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6省于姓約佔全國於姓人口67%。
於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封於邘(故城在今河南沁陽西北邘臺鎮),號邘叔,子孫以國爲氏,後有改邘爲於者。唐時淳于氏爲避高宗永淳年號,改爲於氏。匈奴有於氏。北魏孝文帝改萬忸於(一作勿忸於)氏爲於氏。北魏石刻《魏帝先朝故於夫人墓誌》載:文成皇帝故夫人者,西域宇闐國主女也。宇闐即於闐,蓋以國爲氏。又宋時有於天寶,其先爲胡人,見《宋書》,疑亦爲於闐人。故此“於”與“萬忸於”之“於”有別。明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今蒙古族有此姓。清時滿洲人姓,世居瀋陽一帶。清滿洲八旗尼瑪哈氏後有改姓於者。今滿族姓。清時貴州安順府康佐副長官姓於,始於明永樂元年。達斡爾族海楞氏,漢姓爲於。鄂倫春、土家、回、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於姓名人:
于軍,漢時匈奴人,安陵侯。于禁,三國時魏將軍。
郡望:河南、東海。
肆、於(於)
於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於姓起源:①相傳黃帝之臣於則始作履,封於於(故城在今河南內鄉),其後以地爲氏,見《世本》。 ②春秋時魯公族有於姓,見《路史》。③漢時匈奴姓。漢武帝元朔三年,封匈奴單於太子於單爲涉安侯,見《漢書》。④鮮卑人姓。東漢建武三十年,於仇賁率種人慕義內屬,見《後漢書·鮮卑傳》。
於姓名人:
於授,三國時袁紹部將。
郡望:廣陵、京兆。
於姓 歷史名人
於姓古代名人
於公西漢,西漢,生卒年不詳,山東郯城,縣獄吏,曾經平雪孝婦冤案,傳爲千古美談。
於仲完明朝,黄岩人。著名明朝官吏。明朝洪武年间的永新知县,那时南乡龙仁和为乱,带兵的将军要把南乡人杀光,好报他的战功。於仲完坚决反对。南乡人很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完”为儿子起名,以示感其恩德,永远记念。
於坦明朝,著名大臣。爲官清廉而有善政,相傳時遇大旱,曾徒步祈雨,果然天降甘霖。
於倫明朝,字敦之,黃岡人。著名大臣。明朝時期的右通政,曾輯上古至明朝用智之事爲一書,名曰《智品》。
於竹屋明朝,著名畫家。他以擅長畫墨竹而聞名於世。著有《畫史會要》、《明畫錄》。
於清言南宋(公元1195~1224年),晉陵人。著名畫家。宋嘉定年間專畫荷花草蟲,獨步一郡,諡號“荷”。宋寧宗一朝以荷花障進,特旨授承節郎,浙西安撫司、計議官。按圖繪寶鑑作於清年,一作青年,似爲同一人,待考。著有《圖繪寶鑑》、《毗陵志》、《畫史會要》、《歷化畫史傳》等。
於敖明朝,字伯度,岷州人。著名大臣。明正德年間進士。明嘉靖年間駐汾州,分守冀南。當時強宗內亂,胡虜外侵,軍民慌亂不安,莫知所措。於敖指揮軍民趕築外城及四方堡壘,加強防禦,盜賊不敢犯。官至巡撫都御史。
於琳宋朝,著名大臣。爲本州防城保甲,盡忠職守。宋建炎初期,陳通叛亂,於琳隨浙東安撫使討伐陳通,戰敗被俘,陳通欲刺面降之,於琳罵不絕口,寧死不屈而遭殺害。
于成龍清朝(1617~1684),清朝,山西永寧,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任兩江總督
于振清朝,清朝,江蘇金壇,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恩科狀元
于慎行明朝(1545~1608),明朝,山東平陰,政治家,學者,詩人,文學家
於玭明朝(1507~1562),明朝,山東東阿,文人
于謙明朝(1398~1457),明朝,浙江杭州,兵部尚書,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於敬明朝明朝,山東諸城,洪武十八年廉孝賢良舉貢,四川道監察御史。
於賓明朝明朝,山東莒縣,洪武二年進士,給事中
於燾宋朝宋朝,山東壽光,翰林學士
於叔周朝,周代初年,生卒年不詳, 陝西西安,周武王第二子,封邘,爲邘叔。
於定國西漢(?~前40),西漢,山東郯城,漢朝宰相,擔任廷尉一職時,秉公斷案,天下悅服。
於永西漢,西漢,生卒年不詳,山東郯城,光祿勳,御史大夫,駙馬都尉。
于吉東漢(?~200),東漢末期,山東膠南,道士,著《太平經》,信民太衆,爲孫策所猜忌,遭冤殺。
于禁三國(?~221),三國時期,山東泰安,曹魏五子良將之一,青州愛民,封益壽亭侯。
於慄磾南北朝,南北朝時期,生卒年不詳,山西平城,魏朝開國元勳,勇武絕倫,體恤民力。
於烈南北朝(437~501),南北朝時期,河北蔚縣
於欽元朝(1283~1333),元朝,山東青州,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方誌編纂家,歷史地理學家,文學家。
於忠南北朝(460~516),南北朝時期,河南洛陽,魏朝名將,禁衛總領。忠勇愛民。
於謹南北朝(493~568),南北朝時期,河南洛陽,周朝軍事將領,戰略家,贈三老,百官典範。
於仲文隋朝(545~613),隋朝,河南洛陽,隋朝名將,曾率師平齊、陳,征伐高麗。
于志寧唐朝(588~665),唐朝,陝西高陵,唐朝宰相,爲成乾太子詹事,李治太子太師
於濆唐朝,唐朝晚期,生卒年不詳,陝西西安,唐朝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