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祿 姓起源,輸入 祿lu 即可
祿姓 祿氏 祿姓起源 祿姓名字 祿姓名人
祿姓

姓氏祿〔 祿 〕
拼音
人口約 7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481 位。
位於衡姓 之後,桓姓 之前。

祿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48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58
手機查看祿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祿姓 即可

祿姓 起源

祿姓主要源自:子姓嬴姓羋姓

祿姓起源一

出自子姓,以祖字爲氏。上古商朝的末代王叫紂王,紂王有個兒子叫祿父,後來祿父的孫子取祿字爲姓,世代相傳。

祿姓起源二

出自以官職爲氏。另一支祿姓,來源於周朝時的官職。周朝的司祿之官,大約是主管分配俸祿,就是分配錢糧給官員的人。他的子孫以此爲榮,就取祿字爲姓,世代相傳。

祿姓起源三

出自以地名爲氏。在雲南省,有兩個地名,一個稱祿豐,一個稱祿勸,現都是屬雲南省楚雄自治州的縣,其先民以地名爲氏。這兩個地方在歷史上是否曾形成過祿姓,還有待考察。

祿姓起源四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邑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逯”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一個古邑名,時稱逯(今陝西鹹陽旬邑),後來有一秦國的大夫被封於該邑,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逯氏,世代相傳至今。

祿姓起源五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邑名,亦以邑名爲氏。據史籍《路史》記載,在春秋時期,楚國王族中的後代中也有以邑名爲姓者,稱逯氏,世代相傳至今。在羋姓逯氏族人中,最著名的就是隱士逯通,當孔子周遊列國到楚國時,他曾佯狂行歌,令孔子欽佩不已。

祿姓起源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步六孤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代北鮮卑族原有三字姓步六孤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北魏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5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期間,將步六孤氏改爲漢字單姓逯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祿姓起源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回族、滿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逯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逯氏,世代相傳至今。

祿姓 分布

祿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祿源出於子姓。商紂王之子名叫武庚,字祿父。商朝滅亡後,周武王讓武庚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遺民,而武庚卻不甘心做他人之臣,就聯合管叔等周朝貴族起兵,企圖顛覆新政。然動亂未果,武庚被殺。他的後人便以他字中的祿爲姓氏,爲祿氏。周朝設有司祿官,專管財政,經營,雖然古時重文官,但由於此官也直接關係國運。這種官員的子孫也以此爲榮,就有以祿字爲姓的。雲南有地名祿豐及祿功,且在清末此地也出現了有名望的祿氏,因此,這裏的祿氏應是由地名所得。祿父又名武庚,系殷紂王的兒子,周武王滅紂後,武庚住封地太子城(今管城區圃田鄉古城村),周成王時,武庚同管叔、蔡叔反周叛亂,被周公平定誅殺,祿氏家人紛紛北逃,在黃河南邊的荒灘野地裏開荒種田,苟安活命。日久天長,這裏形成一座遠近聞名的大村——祿莊。祿姓家族人丁興旺,輩分分明。如今這裏的祿姓已達2000多人,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十字定輩法,這十個字是:天、地、裴、萬、梁、國、明、九、有、助。於是,他們的姓名就叫祿助某,祿有某,祿九某,助字輩稱有字輩爲叔伯,稱九字輩爲爺奶……年年代代,生生不息,如果這十個字用完了,就重新開始,再啓用一輪。祿氏活動情況的記錄,有唐代出過吐蕃酋長祿東贊,但並非真正的“祿”姓。清雍正年間,雲南有位巾幗英雄祿氏,是襲鎮王府的隴慶侯的母親。當烏蒙人作亂時,祿氏率屬夷護守州署,協濟民軍儲,城賴以全。現今的雲南,尚有不少姓祿的家庭。

今重慶市的北碚區、銅梁縣,北京市的海淀區中關村、朝陽區,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山東省的菏澤市單縣、鉅野縣、淄博市、聊城市、萊蕪市、濟寧市嘉祥縣、東營市廣饒縣、濰坊市臨朐縣、章丘市、臨沂市、濟南市平陰縣、沂南縣、濟陽市、高青縣、東明縣、泰安市、威海市、鄄城縣、青島市,河南省的安陽市滑縣、鞏義市、濮陽市、商丘市、鄭州市、許昌市、濮陽市、蘭考縣、新鄉市、開封市、焦作市、汝南縣、長垣縣、林州、睢縣、駐馬店市泌陽縣,浙江省的寧波市、杭州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西吉縣,吉林省的長春市、洮南縣、長白山地區,山西省的陽泉市、臨汾市堯都區、汾西縣、晉中市榆次縣、運城市、太原市東於縣、清徐縣,遼寧省的朝陽市、葫蘆島市、綏中市,甘肅省的會寧縣、天水市秦安縣、定西市通渭縣,湖南省的長沙市,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撫寧縣、棗強市、鄲城市大名縣、成安縣、邢臺市、石家莊地區藁城市、趙縣、保定地區蠡縣、張家口市蔚縣,湖北省的襄樊市、荊州市、十堰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望奎縣、尚志市、大慶市、七臺河市,廣東省廣州市,陝西省的西安市、綏德縣,青海省的樂都縣,貴州省的貴陽市,新加坡,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祿氏族人分佈。

祿姓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劉啓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爲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臨河郡:南北朝時期北齊武平元年(庚寅,公元570年)置臨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永和縣。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

祿姓 堂號

廣平郡:漢景帝劉啓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爲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臨河郡:南北朝時期北齊武平元年(庚寅,公元570年)置臨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永和縣。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

祿姓 姓氏源流

壹、祿(祿)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平度、昌樂、平邑,山西之太原,河南之義馬,湖北之臨利等地有分佈。《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子姓。《風俗通》雲:‘(商)紂子武庚字祿父,其後以字爲氏。’涇陽有此祿姓,亦出扶風。”(2)鄭樵又注:“吐蕃酋長有祿東贊。”則此“祿”出自吐蕃族。(按:祿東贊,人名耳,後人依漢人姓名構造習慣而以爲姓祿,名東贊,似有誤;然也可能以誤傳誤,其後以祿爲姓。)(3)《姓氏考略》注云:“宜出《周官》司祿之後,以官爲氏。”司祿,《周禮·地官》之屬,掌管班祿之事。

4、或與錄、綠字通。《中國姓氏大全》注“錄”雲:“相傳爲古帝顓頊的老師錄圖的後代。”“錄圖”,《韓詩外傳》作“祿圖”,是錄、祿相通,“祿圖”之後,或亦爲祿氏。

5、《姓氏考略》據《魏書·官氏志》注云:“河南祿氏,爲北魏時代北骨咄祿氏所改。”(按:查今中華書局標點本《魏書·官氏志》未見“骨咄祿”氏,姑錄以備考。)宋代有祿尊;元代有祿餘;明代有祿存,永樂舉人;清代有祿天錫,康熙辛酉武舉人。

貳、祿

祿姓分布:陝西城固、雲南鎮雄、新疆伊吾、四川富順、臺灣、北京、河南鄭州等地均有此姓。

祿姓起源:①系自子姓。商王紂之子武庚,字祿父,其後以王父字爲氏,見《風俗通》。②周官司祿(《周禮》地官之屬)之後,以官爲氏。③系自羋姓。春秋時楚太子祿之後,以名爲氏,見《姓林》。④北魏時改代北骨咄祿氏爲祿氏。⑤清四川建昌道建昌鎮土司中有祿氏。⑥明、清時雲南臨安府嶍峨縣土知縣、蒙自縣土知縣、東川軍民府土知府、東川府巧家廳拖車阿朵土千戶、烏蒙軍民府土知府等均爲祿氏,系彝族。今彝族姓。

祿姓名人:

祿母同,漢時蕭何之妻,高祖二年封爲侯,見《漢書·功臣表》。祿天錫,清康熙辛酉武舉人。

郡望:扶風。

祿姓 歷史名人

祿姓古代名人

祿氏清朝,雲南人,巾幗英雄,是襲鎮王府的隴慶侯的母親。雍正年間,隴慶侯因藏匿奸臣被革職,下屬臣民氣憤,想叛亂謀反,祿氏嚴加制止。後來烏蒙賊作亂,祿氏召集族人協助官兵剿匪,保衛家鄉,使城鄉得以保全,受到城鄉民衆的讚揚。

祿東贊唐朝,藏族名字叫噶東贊宇松,吐善酋長,松贊干布手下的大將,參與吐蕃國家大事的決策。性剛嚴明,善於用兵,他替松贊干布向唐朝請婚,出使長安,後來又迎接護送文成公主入藏,是中國歷史上促進民族交融的大功臣。

祿勝宋朝,回鶻可汗王。鹹平四年(1001),遣樞密使曹萬通至汴京,獻玉勒名馬、獨峯無峯槖駝、賓鐵劍甲及琉璃器等,並陳境土東至黃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數百,甲馬顏爲精銳,願朝廷命使統領,縛西夏李繼遷以獻。特授曹萬通爲左神武軍大將軍,優賜祿勝器服。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祿
358

44 滿

45 祿

46

47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