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宓
拼音fú、mì
人口約 10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441 位。
位於酈姓 之後,尉姓 之前。
宓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4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458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31 |
宓姓 起源
宓(Fú,Mì)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宓姓出自上古的伏(宓)羲氏,與伏姓的源流是一樣的,是伏(宓)羲氏的後裔。宓姓始於遠古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因宓(Fú 古音伏,今多讀 Mì 音蜜)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其後子孫稱宓姓。伏羲,古代的時候作宓羲,又作庖羲,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他的後代有宓(伏)和包兩個姓。所以說伏姓和宓姓實際上是一個姓。如漢代人伏生,也叫做宓生。
宓姓 分布
宓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宓姓出自伏羲氏。上古時的伏羲,是有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的部落很強盛,生產方式很先進,而且文化水平很高。傳說八卦就是伏羲氏創造的,此外還有伏羲造字的傳說。在古代,宓姓和伏姓是通用的,所以伏羲又叫宓羲。如春秋時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齊也叫宓不齊。所以伏羲的後代有以宓爲姓的,是今天宓姓的起源。
宓姓 郡望
宓姓望族居住在太原(今天的山西太原)、平昌(今天的山西安丘縣西南)。
太原郡:秦朝的時候置郡。在今天的山西太原市一帶。
平昌郡:南朝的宋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治所在頓邱。
宓姓 堂號
宓姓望族居住在太原(今天的山西太原)、平昌(今天的山西安丘縣西南)。
太原郡:秦朝的時候置郡。在今天的山西太原市一帶。
平昌郡:南朝的宋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治所在頓邱。
宓姓 姓氏源流
壹、宓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魚臺、昌樂,山西之大同、陽泉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即伏羲氏之後也,伏亦作宓。”當系出風姓。
貳、宓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邑、平度,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福建之浦城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歸“入聲”部。《姓氏考略》注云:“音‘密’;亦音‘伏’。考孟康《漢書·注》宓,今伏字,即伏羲氏之後。又,《顏氏家訓》雲:“《帝王世紀》:伏羲,或謂之宓羲,‘宓’,當作‘虙’,傳寫之訛。虙子賤即虙羲之後,俗字亦爲‘宓’。是知‘虙’與‘伏’,古字通用。後誤以爲‘宓’。(按:宓與虙,古音各異。凡‘虙羲’、‘虙子賤’作‘宓’。而合‘宓’、‘虙’爲一字者,皆爲字訛。)惟今姓氏通作‘宓’。相沿已久,故本書亦從之。”春秋時魯有宓子賤,孔丘弟子;明代有宓天麟,蘇州府檢校。
三、宓
宓姓分布:湖北鍾祥、山東惠民、臺灣、浙江餘姚、定海、北京、香港等地均有此姓。
宓姓起源:伏羲之後。古虙、伏通用,宓系訛字。一說,伏、宓同出伏羲氏,其後以別族而有宓氏。
宓姓名人:
宓不齊,春秋時魯人,孔子弟子。宓天麟,明浙江慈溪人,萬曆中蘇州府檢校,見《浙江通志》。
郡望:高陽。
宓姓 歷史名人
宓姓古代名人
宓妃上古時期,伏羲的女兒,溺死於洛水,相傳爲洛水之神。
宓生漢代,也叫做伏生,爲宓不齊的後人。
宓不齊春秋時期,魯國單父侯,也稱爲宓(Fú,音伏)子賤,有些古書也稱伏子賤、伏不齊,是孔子的學生。曾經擔任過單父宰,當時他鳴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樣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孔子很喜歡聽音樂,覺得音樂能調和人心,使國君和百姓和睦共處。而宓不齊正是個彈琴的好手,據說他當官時,彈琴來感化人們,使天下太平。所以孔子非常喜歡這個學生,稱他爲君子,說:“宓不齊雄才大略,能夠輔佐霸主。”後來宓不齊被朝廷追封爲單平侯。
宓子賤魯國人,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他曾有一段在魯國朝廷做官的經歷。後來,魯君派他去治理一個名叫單父(shan'fu)的地方(今山東菏澤單縣)。他受命時心裏很不平靜。宓子賤擔心:到地方上做官,離國君甚遠,更容易遭到自己政治上的宿敵和官場小人的誹謗。假如魯君聽信了讒言,自己的政治抱負豈不是會落空?因此,他在臨行時想好了一個計策。宓子賤向魯君要了兩名副官,以備日後施用計謀之用。
宓銀南宋朝,浙江寧波人,大臣。
宓宏謨清朝,官員,根據《重修臺灣省通志》記載,他於1755年上任臺灣府經歷,隸屬於臺灣道臺灣府,爲臺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官職品等則爲正七品以下,該官職主要從事臺灣府府內典簿奏章的收發與校注,也分掌章奏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