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吉
拼音jí、jié、qí
人口約 64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201 位。
位於陽姓 之後,司姓 之前。
吉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0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93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95 |
1995年 | 237 | 1987年 | 202 | 1982年 | 265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90 |
吉姓 起源
吉姓起源一
源於姞姓,出自遠古黃帝給裔孫伯儵的賜姓姞,屬於以帝王賜姓爲氏。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遠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於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汲縣一帶),賜姓姞,稱姞伯儵,後來建有姞姓燕國,史稱南燕國。在史籍《左傳》中,稱南燕國爲燕國,稱召公奭的封國爲北燕國。在早期的歷史文獻中,南燕國的史事記載要較之北燕國早得多,頻見記述。
在姞伯儵的後裔子孫中,有省去“女”偏旁簡化爲吉字者,世代稱吉氏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吉姓起源二
源於兮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宣王屬下賢臣兮甲,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時期,周宣王姬靜屬下有個賢臣叫兮甲,號尹吉甫。兮甲,字伯吉甫(伯吉父),亦稱兮甲吉父,古蜀國江陽人(今四川瀘州龍馬潭區石洞鎮),封地爲房邑(今湖北房縣),逝世後葬於青峯山。據史書記載,兮甲的一生中也有污跡。曹植在《貪惡鳥論》中就抨擊兮甲:“昔尹吉甫信用後妻之讒而殺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離》之詩”。伯封在《黍離》中也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對父親兮甲的哀怨溢於言表。
在兮甲的的支庶後代中,有以先祖之字爲姓氏者,稱吉甫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吉氏、甫氏,也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甲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其中吉氏史稱正宗。吉氏族人大多尊奉尹吉甫(兮甲)爲得姓始祖。
吉姓起源三
源於姒姓,出自殷商末期莘國,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史籍《潛夫論》中記載:“吉白氏,莘姓後。”夏王朝的初期,夏王啓封高辛氏的兒子摯於莘(今陝西合陽),建立了莘國。到了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採納姜太公之策,由遠及近,莘國最後爲其所吞滅。莘國滅亡以後,國人的後代就以國名作爲自己的姓氏,稱莘氏。莘氏族人在西周中期遷居於吉白(今寧夏固原西吉),以地爲氏,分衍有吉白氏家族,後又因避羌狄與秦國之間的戰亂而再次遷徙向東,最後由於與楚國貴族聯姻而世爲楚國下大夫。
在吉白氏族人後裔中,有省文簡化爲單姓吉氏、白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吉姓起源四
源於靺鞨族,出自唐朝時期靺鞨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勿吉,就是唐朝時期靺鞨民族的本號,在古代,古肅慎民族所居之地,唐朝時期稱爲“靺鞨”,北魏時期稱爲“勿吉”,靺鞨民族以國地之稱爲氏,稱勿吉氏,爲後世黑水女真的先民。
在唐朝時期,勿吉氏即有冠漢姓爲吉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吉姓起源五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溫迪罕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史籍《金史·百官志》中記載:“凡白號之姓:完顏、溫迪罕……皆封金源郡。”
在女真溫迪罕氏族的分衍後代中,有迪古氏、迪吉氏、迪姑氏等姓氏,皆爲金國時期著姓重臣,多爲宰相、或某路軍政長官。其中的迪吉氏在元、明時期即有改爲漢姓吉氏、迪氏、溫氏等,並很早即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吉姓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公吉哩氏,亦稱公儀理氏、公吉爾氏、鴻吉哩氏,世居費達木村(今黑龍江北岸)、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G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李氏。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Gong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綽特(今內蒙古南部及周邊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Gonggira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⑷.蒙古族吉禮圖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Giri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⑸.蒙古族吉爾必斯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Girbis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另外,蒙古族減裏吉氏、減裏吉歹氏,後皆冠漢姓爲吉氏。
吉姓起源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記載:
⑴.滿族承吉氏,亦稱成尼氏、瓜吉氏,滿語爲Cengni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程氏、成氏、承氏、郭氏等。
⑵.滿族多錦氏,亦稱多金氏、通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獨斤氏、金郭時期女真獨吉部,以姓爲氏,滿語爲Dogin Hala,世居黑龍江索多理村(今黑龍江上游)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富氏等。
⑶.滿族額爾吉氏,滿語爲Ergi Hala,漢義“邊”,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烏里布(今黑龍江哈爾濱)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邊氏等。
⑷.滿族古爾吉氏,滿語爲GurgiHala,世居廣寧正安堡(今遼寧北鎮廣寧鎮),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⑸.滿族哈爾吉氏,滿語爲Hargi Hala,漢義“水流湍急之處”,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⑹.滿族松吉氏,滿語爲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⑺.滿族吉嚕氏,滿語爲Giru Hala,漢義“模樣、骨骼、弓胎”,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⑻..滿族吉郎吉瓦爾喀氏,滿語爲Giranggiwarka Hala,世居長白山蘇蘇村(今長白山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⑽.滿族莽吉綽氏,滿語爲Manggic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⑾.滿族庚克勒氏,滿語爲Gengkele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吉氏。
吉姓起源八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共有姓氏,漢義“鏟子”,世居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裏江諾羅河支流)、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Gorg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果爾吉氏多冠漢姓爲吉氏、郭氏、高氏、葛氏等。
吉姓 分布
陝西省韓城以南、白水以東、渭河以北一帶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
河南省輝縣市
重慶市潼南與四川蓬溪縣地區
吉姓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爲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爲“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爲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爲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爲東都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爲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裏,“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爲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爲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爲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爲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爲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爲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爲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爲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爲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爲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爲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爲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爲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爲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吉姓 堂號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爲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爲“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爲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爲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爲東都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爲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裏,“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爲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爲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爲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爲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爲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爲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爲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爲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爲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爲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爲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爲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爲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爲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吉姓 姓氏源流
壹、吉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平度,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江西之南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鮮、回、黎、藏、土、傣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尹吉甫之後也。”或引《元和姓纂》亦云:“尹吉甫之後,以王父字爲氏。”(2)鄭樵又注:“或雲黃帝之裔伯鯈之後,封於南燕,賜姓姞氏,後改吉氏。”此則爲姞姓所改。
3、《中文大字典》注引《姓譜》雲:“吉夷氏後有吉氏。”相傳吉夷爲古帝名。
4、黎族之吉姓,相傳海南瓊中、保亭、樂亭三縣接界之七十二峒黎族,本無姓,後由峒長大總管統一封爲吉姓。後或爲王姓。見《中國人的姓名·黎族》。
5、土族之吉姓,則爲土司名字所改。明洪武四年(1371年)“諾延”(官人)吉保率衆歸附明朝,授百戶。遂仿漢族姓名構造習慣,取“吉保”首字爲姓,稱吉士司。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東漢有吉本,太醫令;三國時魏有吉茂,汝陽人,臨汾令;唐代有吉中孚,鄱陽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宋代有吉詳;清代有吉夢熊。
貳、吉
現行罕見姓氏。今浙江之嵊縣有分佈。一音jí,亦現行姓氏。
三、吉
《姓氏詞典》引《集韻》收載並注此音。一音jí,爲現行姓氏。
肆、吉
吉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4%。尤以山東、江蘇、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三省吉姓約佔全國漢族吉姓人口47%。
吉姓起源:①系自姞姓。黃帝裔孫伯鯈封於南燕,其地東都燕縣(故城在今河南汲縣西),賜姓姞,在周時改爲吉。②相傳爲古帝吉夷氏之後,見《路史》。③周卿士尹吉甫之後,以王父字爲氏。④商時侯國(故城在今山西吉縣),子孫以國爲氏,見《姓源》。⑤金陵吉氏,其先姓安,爲西域安息國人,避仇移居南海,後遷金陵,改姓吉氏。⑥清時青海西寧土司吉保,西番人,後裔以吉爲姓,世居癿迭溝。⑦土族吉桑氏,漢姓爲吉。⑧彝、蒙古、黎、保安等民族均有此姓。
吉姓名人:
吉恪,漢時漢中太守,見《西溪叢語》。
郡望:馮翊、楚郡、洛陽。
伍、吉
吉姓起源:見《集韻》。
吉姓 歷史名人
吉姓古代名人
吉士瑛清朝,字伯英,是吉夢蘭的兒子,與父合稱“父子翰林”。嘉慶壬戌(七年)中進士,並選拔爲翰林。九年;調任詞林典故協修官,後外調,先後任山東新城、冠縣知事。精工書法,擅長顏體。
吉翂字彥霄,馮翊郡蓮勺縣人,世代居住在襄陽。翂從小孝順父母。十一歲時,母親去世,他悲傷地連一口水也不喝,幾乎餓壞了。親朋鄰里對此都很驚異。天監(梁武帝年號)年初,翂父任吳興郡原鄉縣令,遭到奸吏誣陷,被逮捕押到京城大獄。翂時年15歲,聽到消息後,他到大路上號哭,哀請過往的高官幫忙救他的父親,直感動得行人紛紛落淚。吉翂父親雖是無辜,但恥於遭獄吏審訊,於是便違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應處死刑。翂聞訊後就去擊鼓驚動朝廷,翂請求以死換回父親的活命。梁武帝感到非常驚奇,給司法官蔡法度下令說:“吉翂請求以死償父命,孝義實在可嘉;只是他還是個孩子,所以他未必能想出這個主意,你可以嚴加威脅和誘哄,審得實情。”蔡法度接受任務回到衙署,在公堂上擺滿繩索刑且具,厲聲問翂說:“你替父去死,皇上已經允許,接下去就應該處死;但刀鋸無情,你真的想死嗎?再說你還是個孩子,因此你決不會想出這個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那人姓什麼叫什麼,你要一一如實回答。假如你有反悔,我也答應你。”吉翂回答說:“我雖矇昧智弱,但怎麼會不知道死的可怕呢?只是弟弟們都還年幼,唯有我年齡稍大,不忍心看着父親被處死,而自己延緩着苟活下去,這就是我獨立拿主意,求請皇帝的理由。如今我要爲救回父親而不惜一死,讓屍骨葬在九泉之下,這不是小事,怎麼會受人指使呢?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這對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樣,怎麼會反悔呢?蔡法度知翂已經鐵心,威脅無用,就轉而誘哄,對他說:“皇上知令尊無罪,馬上就要釋放並諒解他,我看你神采儀表都很出衆,稱得上是個好孩子,假如回心轉意,那麼你們父子可雙雙活命。爲何以此美妙年華,卻苦苦要求去死呢?”翂回答說:“所有大魚小魚螻蛄螞蟻,尚且受惜自己的生命,何況人呢?怎麼願被碾成粉末,只是我父親深遭告發,定會按刑律處死。所以想用個人的死,希望延緩父親的性命。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長脖,來聽憑處死 現情恩已盡,別無他想,再無一言可答,吉翂剛被關押時,獄吏依法將很重的腳鐐手銬都給他戴上,蔡法度可憐他年幼,命人將他的腳鐐手銬摘去。另讓人給他換一副小的,吉翂說:“我請求替父先死,身爲一句死囚,只應該增加刑具,怎麼能減少呢?”始終不肯減去身上的刑具。蔡法度把這一情況全部上奏,梁武帝於是下令赦免,釋放了吉翂的父親。
吉旼唐朝,鄱陽人,文人,官至御尉卿,享年八十八歲,爲九老會(即“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禪僧如滿九位老者。他們因志趣相投,結爲九老會。此圖繪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處歡聚,既醉且歡之際賦詩畫畫的情景。)成員之一。
吉夢蘭清朝,字會亭,是夢熊胞弟,幼年也曾隨長兄夢齎讀書。乾隆丁丑(二十二年)考中進士,隨即點爲翰林,並奉命學習滿文。他聰穎過人,未及三月;便大有成就,不幸英年早逝,功業無成。著有《香畹集》,士瑛則有《誦芬堂集》。
吉夢熊清朝,字毅揚,號渭,幼年跟隨長兄夢資讀書,於乾隆壬申(十七年)考中進士,並選點爲翰林。在朝歷任御史、太僕寺卿等京官,彈劾不避權貴,聲譽滿天下。後升爲順天府尹,治績卓著,並兩次出任福建省主考官。
吉思哈清朝,當了二年兩廣總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
吉文元清末民初,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太平天國十三年(1863年)追封祝王。
吉惟善明朝,開州人。性安靜,精通理學,不事舉業。專心於學問,不圖功名利祿。署州,學事,儀矩整肅,爲後學宗師。卒於家。
吉永祚明朝(?—1634),河南輝縣人(今河南省輝縣峪河鎮吉家崗村),按《明史·忠義》記載,永祚公爲萬曆年間(1573—1619)例貢,出任陝西鳳縣主簿,崇禎七年(1634)閏八月時會賊(指流寇,實爲農民起義軍)至,知縣棄城遁,永祚公倡義拒守,城陷死之,後贈漢中衛經歷。
吉祥明朝(1534—1595),字汝禎,別號振齋,博士子弟,迪功郎,例加周府奉祀,爲吉大用之子,吉永祚之父。
吉大用爲吉永祚祖父,貢生,任順天府通州州判;
吉中孚唐朝,唐代鄱陽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始爲道士,後官校書郎,登宏辭。興元中,官至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詩一卷,今存一首。
吉士瞻南北朝,字梁容。梁朝蓮勺人,事武帝,爲官清正廉潔,所至有名績,家無餘積。
吉姓近代名人
吉鴻昌民國(1895-1934),字世五,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人。著名抗日將領。早年入伍,在西北軍馮玉祥部歷任旅長、師長、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等職。民國19年(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後,任國民黨第二路軍副總指揮。民國20年(1931年)9月因反對蔣介石反共內戰和賣國投降政策,被蔣強令出國。1932年2月回國,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聯合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張家口組成察綏民衆抗日同盟軍,任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失敗後,在北平、天津等地從事抗日活動。1934年11月19日,在天津市法租界國民飯店被捕。24日在北平(今北京市)英勇就義。年39歲。
吉姓 相關姓氏
吉克、吉木、吉自、吉曲、吉桑、吉溜、吉特、吉狄、吉瑟、吉白、吉瞿、吉石、吉節 (吉節)、吉胡、吉侯、吉蔡、吉蘇 (吉蘇)、吉謝 (吉謝)、吉資 (吉資)、吉赫、吉邦、吉部、吉面、吉頤 (吉頤)、吉首、吉魯 (吉魯)、吉巴、吉哼、吉咪、吉嚕 (吉嚕)、吉坡、吉夷、吉姆、吉時 (吉時)、吉子、吉學 (吉學)、吉尼、吉史、吉布、吉勒、吉别、吉倮、吉倫 (吉倫)、吉彝、吉彭、吉五、吉日、吉禮圖 (吉禮圖)、吉里米、吉齊羅 (吉齊羅)、吉喇特、吉喇穆、吉岳樂 (吉岳樂)、吉爾門 (吉爾門)、吉爾吉 (吉爾吉)、吉布褚、吉普扎、吉爾必斯 (吉爾必斯)、吉武卜撒、吉朗吉瓦爾喀 (吉朗吉瓦爾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