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qiao 即可
譙姓 譙氏 譙姓起源 譙姓名字 譙姓名人
譙姓

姓氏譙〔 譙 〕
拼音qiáo
人口約 3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562 位。
位於招姓 之後,揚姓 之前。

譙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62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380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96
手機查看譙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譙姓 即可

譙姓 起源

譙姓主要源自:姬姓

譙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召公姬奭之子盛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爲氏。譙姓起源,可上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黃帝,姓姬名軒轅。古代五帝時期的二十二姓title=周召公姬奭中的姬姓,下分譙氏、孟氏、孫氏等。 姬姓始祖源於五帝時的帝嚳的後裔。在堯舜時代做過農官。後世尊稱后稷。上古時期周朝的周天子――周文王姬昌,即是后稷的子孫。這就是譙姓最古老的源頭。周朝姬姓王室的召公姬奭,是周文王姬昌之子,是周朝著名政治家,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支持周公東徵平亂。深受倚重。其中一子姬盛封於譙者,爲譙侯。譙侯之子孫以邑爲氏,則爲譙氏。

由於召公姬奭已有朝廷封地陝之右,其子盛雖封國,但封地少國亦小,到東周時周天子弱諸侯強,大國兼併侵吞小國。譙國亦在此時被吞掉。譙氏族人四處遷徙,從此分散各地。其中一部份譙氏祖先又輾轉回到其始祖姬盛出生地,即召公封地居住,時召公早逝,此地已屬秦國管轄。後來又從陝遷居巴郡。據南充專家學者考證,春秋戰國時期,部分譙氏族人,經渭水、翻秦嶺,沿嘉陵江而下,到巴郡(今閬中、蒼溪、南充、西充、南部一帶)定居下來。到西漢時,已成爲這裏的名門望族,先後在朝廷任職的有譙隆、譙玄、譙周等,所以有譙氏“望出巴西郡”之說,併成爲當地大姓之一。

譙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鐸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邑爲氏》記載,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鐸被封於曹邑(今山東定陶),伯爵,他建立了曹國,史稱曹叔振鐸,也稱曹振鐸。曹叔振鐸的後裔子孫世代爲曹國君主、卿大夫,形成了曹氏一族。

春秋時期,曹氏貴族中有個大夫被封在譙邑(今安徽懷遠龍亢鎮),其後世子孫就以採食邑名作爲姓氏,稱譙氏,世代相傳至今,以譙國爲郡望(譙郡)。

譙姓起源三

源於地名,出自遠古時期譙明之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譙明山,在典籍《山海經》中記載:“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譙明山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傳說中,譙明山乃譙水之源,往北匯入黃河。在遠古時期多有奇禽異獸,古籍中說:“譙明之山有獸,狀如貆,赤毫,曰孟槐。何羅魚出譙明山譙水中,聲如吠犬,食之的已癰……”這“何羅魚”大概就是大鯢,俗稱娃娃魚,“食之已癰”就是食之味道鮮美之極,還可以消除癰疽腫毒的意思,今已無。譙明山是古代東夷民族的棲息、發源地之一,其時有古老的譙明氏族。

著名的宋朝學者羅泌在《路史》中記載:“《丹壺書》雲:‘皇次四世、蜀山(人逐)傀六世、渾敦七世、東戶十七世、皇覃七世、啓統三世、吉夷四世、九渠一世、狶韋四世、大巢二世、遂皇四世、庸成八世,凡六十有八世,是爲因提之紀;倉頡一世、栢皇二十世、中央四世、大庭五世、慄陸五世、麗連十一世、軒轅三世、赫胥一世、葛天四世、宗盧五世、祝融二世、昊英九世、有巢七世、朱襄三世、陰康二世、無懐六世,凡八十有八世,是爲禪通之紀’,可謂備矣。而又有鉅靈氏、句彊氏。自句彊而下次譙明氏,次涿光氏,以次至次民氏,如下所敘,總曰‘循蜚紀’……”

在古代譙明山的住民之中,很早即有以地名爲姓氏者,稱譙明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譙氏、明氏等,世代相傳至今,以北海爲郡望,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譙姓 分布

譙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七百零八位,望出北海郡、巴郡、巴西郡、譙郡。譙姓在《百家姓》中,雖不是一個大戶人家。但時下在陝西省西鄉縣可算得上旺族之一,尤其是西鄉的楊河、馬家灣兩地號稱“譙半河”。還有四川南充、閬中兩地算得上人丁興旺。從全國範圍來說,除陝西、四川之外,安徽、浙江、雲南、貴州、新疆和甘肅等都有譙姓的足跡。譙姓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推到三千年前。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譙姓是出身於上古周朝時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譙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與周公旦同負賢名的召公姬奭。他的子孫世代爲曹國大夫,其中有一支的采邑受封於譙地,其後世子孫一部分就以采邑作爲姓氏;一部分則以地名譙作爲自己的姓氏,就形成了後來的譙姓一族。譙氏武帝時已爲顯族,初興當在秦治巴蜀間(公元前316-公元前206年)。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南充國縣有大姓譙氏。譙氏主要集中分佈在現在的南充及閬中等地,原賨人分佈地。

《三國志》中姓譙者,皆譙周家人。這就確證譙姓發源於蜀中,興於兩漢,以後傳到外省。從譙姓的興起時代和分佈地區看,譙氏應是古賨人的一支,且是文化最發達的一支。譙氏的先祖,可能是賨人的巫師,故其後裔多精天文地理,以原始道學、讖緯學見長。古代“蜀學”自然有很多源泉,但川東北賨人的文化,特別是他們的巫學,是現有資料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支,其中就以譙氏爲代表。因此,譙姓很早就出現在我國的歷史上了,譙國那地方,就在現今四川省內,而如今譙姓族人,也大多在四川。譙姓望居巴郡(秦以巴國地置巴郡。東漢建安六年劉璋改巴郡爲巴西,治閬中,今屬四川省閬中市)、譙郡(漢建安末置,治譙縣。隋唐爲亳州譙郡,即現在的安徽省亳州)。

四川盆地聚居地

四川南充市西充縣東太鎮、仙林鄉、太平鎮(從仙林遷出):林、元、大、紹、中、景、裕、文、士、同、廣、大、益、千、布、映、山、知、傑、松、福、太、青、先、顯、雲、高、晉、慶、共、成、川、定、立、守、矢、介、光、義、洪、祥、業、根、詩、本、濟、餘、信、寶、功、仁、富、尤、克、宇、方、俊、友、平、容、和、裏、開、其、金、明、古、均、生、朋、昭、炳、偉、兆、代、倫、德、才、全、豐、久、培、長、萬、貴、啓、日、春、發、茂、昌、華、永、安、治、艮、正、興、東。——99字

四川達州市宣漢縣柏樹鎮磴子壩(七里鄉從柏樹鎮遷出)譙氏字輩: “國、正、天、心、順;家、和、子、定、昌(康)。事、德、流、方、遠,承、先、思、友、光”。

四川南充市南部縣梅家鄉:大 、文 、發 、永 、修 、明 、德。

四川巴中市(1):(巴州區頂山鎮康民村(原果敢鄉康民村)即康家溝): 雲 、開、益 、堂、 春 、守 、先、 思 、三。(2):(明代譙變龍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回):龍、茂、永、爾、天、文、燈、萬、年、時、仕、正、乾、坤,2002年重新續:禮、義、仁、和、光、映、顯、象、儒、玉、旨、錦、登、賢、才、學、遠、大、超、英、俊、榮、貴、家、國、智、勇、全。

今陝西省的漢中市西鄉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宣漢市、南充市、廣安市、巴中市、閬中市,甘肅省的慶陽市鎮原縣,湖北省的麻陽縣,貴州省的沿河縣、重慶市秀山縣、山東省齊河縣、湖南省石門縣等地,均有譙氏族人分佈。

譙姓 郡望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爲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爲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爲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爲楚州,隋朝時期改爲渝州,又以渝州爲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爲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爲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爲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南充是已有建城兩千二百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東北中心城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久負盛名的水果之州。南充地區開發較早,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夏王朝時期爲“有果氏”之國,殷商時期屬巴國,周王朝事情爲巴子國屬地。戰國時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巴子國國都遷閬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丙午,公元前315年)秦滅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戊申,公元前313年)置閬中縣,隸巴郡(今重慶)。秦朝時期郡縣建置依舊。西漢初期,析閬中縣置安漢(今四川南充)、充國縣。新莽時更安漢縣爲安新縣。東漢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境內置巴郡,轄安漢(郡治)、閬中、西充國(充國更名)、南充國縣(析充國縣置)。東漢建安六年(庚午,公元370年)改巴郡爲巴西郡,郡治遷閬中,隸屬未變。三國蜀漢、西晉、成漢時期,郡縣依舊。東晉時期,閬中爲北巴西郡郡治,轄西充國(郡治)、南充國、安漢、羔羊縣(今儀隴境)。南朝劉宋時期,巴西郡爲僚人所聚,郡縣遷今綿陽市境內僑置,轄閬中(郡治)、安漢、西國(西充國改)、南國(南充國改)、羔羊縣。南朝齊時期,郡縣建置依舊。南充安漢閣朱德故居唐代,隸山南西道,境內置三州,轄閬州(閬中郡)閬中(閬內改,州郡治)、思恭(今四川閬中)等十九縣。五代時期,州縣設置未變。後唐時期於閬州置保寧軍,於果州置永寧軍。北宋時期境內置三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十三縣。南宋時期,境內置一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縣及隸利州路的閬州閬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縣和蓬州蓬池(州治)、儀隴、營山、伏虞、良山、相如縣等二州十五縣。明朝時期隸四川布政使司,境內置兩府,轄順慶府南充、西充縣和蓬州、營山、儀隴縣,保寧府閬中(府治)、南部等一州六縣。清朝時期隸四川省,境內置川北道,轄保寧府閬中(道府治)、南部縣,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營山、儀隴和蓬州(縣級州)等兩府一州六縣。民國初期隸四川省,境內置嘉陵道,轄南充(道治)、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蓬州改)等七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境內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南充(區治)、蓬安、營山、儀隴、西充、南部等六縣。閬中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隸川北行署區,境內轄南充市(區治,區直轄)、南充、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等一市六縣;屬南充專區(治今嶽池縣九龍鎮)。1952年撤川北行署區,隸四川省,南充專區治遷南充,轄縣未變,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1953年撤劍閣專區,劃閬中縣隸屬。1968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地區。1991年1月閬中撤縣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區、南充市及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轄順慶(市治)、高坪、嘉陵3區及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五縣,閬中市由省直轄,南充市代管。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譙姓 堂號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爲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爲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爲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爲楚州,隋朝時期改爲渝州,又以渝州爲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爲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爲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爲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南充是已有建城兩千二百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東北中心城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久負盛名的水果之州。南充地區開發較早,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夏王朝時期爲“有果氏”之國,殷商時期屬巴國,周王朝事情爲巴子國屬地。戰國時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巴子國國都遷閬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丙午,公元前315年)秦滅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戊申,公元前313年)置閬中縣,隸巴郡(今重慶)。秦朝時期郡縣建置依舊。西漢初期,析閬中縣置安漢(今四川南充)、充國縣。新莽時更安漢縣爲安新縣。東漢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境內置巴郡,轄安漢(郡治)、閬中、西充國(充國更名)、南充國縣(析充國縣置)。東漢建安六年(庚午,公元370年)改巴郡爲巴西郡,郡治遷閬中,隸屬未變。三國蜀漢、西晉、成漢時期,郡縣依舊。東晉時期,閬中爲北巴西郡郡治,轄西充國(郡治)、南充國、安漢、羔羊縣(今儀隴境)。南朝劉宋時期,巴西郡爲僚人所聚,郡縣遷今綿陽市境內僑置,轄閬中(郡治)、安漢、西國(西充國改)、南國(南充國改)、羔羊縣。南朝齊時期,郡縣建置依舊。南充安漢閣朱德故居唐代,隸山南西道,境內置三州,轄閬州(閬中郡)閬中(閬內改,州郡治)、思恭(今四川閬中)等十九縣。五代時期,州縣設置未變。後唐時期於閬州置保寧軍,於果州置永寧軍。北宋時期境內置三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十三縣。南宋時期,境內置一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縣及隸利州路的閬州閬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縣和蓬州蓬池(州治)、儀隴、營山、伏虞、良山、相如縣等二州十五縣。明朝時期隸四川布政使司,境內置兩府,轄順慶府南充、西充縣和蓬州、營山、儀隴縣,保寧府閬中(府治)、南部等一州六縣。清朝時期隸四川省,境內置川北道,轄保寧府閬中(道府治)、南部縣,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營山、儀隴和蓬州(縣級州)等兩府一州六縣。民國初期隸四川省,境內置嘉陵道,轄南充(道治)、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蓬州改)等七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境內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南充(區治)、蓬安、營山、儀隴、西充、南部等六縣。閬中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隸川北行署區,境內轄南充市(區治,區直轄)、南充、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等一市六縣;屬南充專區(治今嶽池縣九龍鎮)。1952年撤川北行署區,隸四川省,南充專區治遷南充,轄縣未變,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1953年撤劍閣專區,劃閬中縣隸屬。1968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地區。1991年1月閬中撤縣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區、南充市及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轄順慶(市治)、高坪、嘉陵3區及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五縣,閬中市由省直轄,南充市代管。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譙姓 姓氏源流

壹、(譙)qiáo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東之昌樂,山西之大同,雲南之隴川,四川之長壽、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壯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李利涉《盛氏譜》注云:“周召公奭子盛封譙侯,子孫因以爲氏。望出譙國、巴西。”此以國爲氏,系出姬姓。

2、《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元和姓纂》雲:“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鐸封曹,爲譙氏,爲宋所滅,子孫以國爲氏。”此亦系出姬姓。

3、鄭樵則雲:“曹大夫食採於譙,因氏焉。”此則以邑爲氏。漢代有譙隆,爲上林令,以忠謀拜侍中;三國時蜀漢有譙周,後主時爲光祿大夫;晉代有譙秀;明代有譙謨,華容人,名士。

貳、(譙)

譙姓分布:貴州松桃、赤水、山東長清、四川彭縣、臺灣、陝西、湖北建始、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譙姓起源:①系自姬姓。周召公奭之子盛,封於譙(故城在今安徽亳縣)爲譙侯,子孫因以爲氏。②春秋時曹大夫食採於譙,因氏。③系自姜姓。許靈公之後。

譙姓名人:

譙隆,漢時上林令,以忠諫拜侍中。

郡望:巴西,譙國。

變化:或與焦同。

譙姓 歷史名人

譙姓古代名人

譙周三國時期(200年—270年),蜀國名士。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省西充縣槐樹鎮)人,精研六經。譙周幼年失父,家貧篤學,求學於博學多才的蜀中名儒秦宓的弟子,22歲入仕,先後任益州牧、中散大夫、光祿大夫、太子僕、騎都尉、散騎常侍。他一生著述多達百篇,尤其史學著作,歷“兩晉”迄於“唐宋”,皆爲史家所瞻目。主要作品有《譙子法訓》、《論語注》、《五經然否論》、《古考史》、《巴蜀異物志》等。《古考史》全書25卷,在[唐代]即被譽爲“能與《史記》並行於世的史書”。今譙周墓位於南充市。

譙縱十六國時期(?—413年),後蜀國君。公元405年—413年在位,巴西南充(今屬四川省)人,初任東晉安西府參軍。義熙元年(405年)據蜀,稱成都王,413年兵敗國亡。

譙定宋代,學者,字天授,涪陵人。人稱譙夫子,自號涪陵居士。少喜學佛,後學《易》於郭曩氏,並從程頤聞道於洛,是程頤川籍門人中最傑出的易學家。清康初,召爲崇政殿說書。著有《易傳》。

譙矜清代,孝子,沅江人,諸生。七世同居,終事無譁。一夕火起,兄弟先入主祠,抱主避火,火亦隨息。嘗作《家訓十二條》,子孫世守之。

譙秀字符彥,巴西(今四川省)人。祖周,以儒學著稱,顯明蜀朝。郡察孝廉,州舉秀才,皆不就。及李雄據蜀,雄叔父驤、驤子壽皆慕秀名。桓溫滅蜀,上疏薦之,朝廷以秀年在篤老,兼道遠,故不徵,年九十餘卒。

譙玄字君黃,又叫譙元,閬中人,譙隆之子。少時好學,善說《易》、《春秋》。久居郎官,後遷太常丞,王莽篡漢,譙玄隱姓埋名,潛行回故里。後公孫述據蜀稱帝,數聘譙玄,玄不應命。光武建武11年(公元35年)卒,遺文有《上成帝書》。

譙文林清朝,譙家碥人。同鮮大川、冉文稠、羅其清組織農民革命起義,率軍數萬,所向披靡,後被清政府鎮壓。

譙隆漢朝,閬中人,前漢人。

譙姓近代名人

譙繼漢(1901—19328),湖南省華容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時僅讀了二年半私塾,便輟學在家砍柴務農。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5年初入華容平民夜校學習。並先後加入華容縣雪恥會和夜校組織的祕密農會小組。1927年5月在“馬日事變”後的白色恐怖中,參與組織暴動隊,處決屠殺工農的土豪劣紳,堅持革命鬥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3月率暴動隊編入華容縣遊擊大隊,以華容與石首交界的桃花山爲依託堅持遊擊戰爭。1930年11月,任湘鄂西聯縣政府赤衛總隊右軍第8大隊政治委員。在反國民黨大規模“清湖”的鬥爭中,十分注重抓隊伍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全隊保持高昂士氣,擊退了敵軍的多次瘋狂進攻。1932年春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紅3軍第8師24團政治委員,隨部轉戰於湖北省荊山、應城一帶,牽制敵軍,保衛洪湖蘇區。同年6月在前線指揮作戰時,被髮起“肅反”運動的“左”傾領導者誣爲“改組派”遭逮捕。同年8月被錯殺於湖北省監利縣瞿家灣,時年31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爲革命烈士。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496

68梁丘 左丘東門 西門

69 南宮

70

71第五 ,百家姓終。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