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蒯
拼音kuǎi
人口約 9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452 位。
位於牧姓 之後,宰姓 之前。
蒯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5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445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95 |
蒯姓 起源
蒯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的蒯國,屬於以國名爲氏。據史籍《古今姓氏辯證》記載,商王朝時期有個古蒯國,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蒯國的立國,約在商太宗太甲在位時期(公元前1579~前1577年待考),實際上是由宰相伊尹攝政期間所封賜,歷經四個世紀之久,在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東徵過程中被滅掉。
亡國之後,蒯國王族子孫以及部分國民便以故國名爲姓氏,稱蒯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蒯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得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晉大夫姬得封在蒯地,因氏。“姬”得,能徵善戰,在晉文公姬重耳執政時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就出任晉國大夫,因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中有功,被晉文公封在故蒯國之地的澗水東岸的蒯邑(今河南洛陽蒯鄉),由此世稱其爲“蒯得”。
在蒯得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蒯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蒯氏正宗。蒯氏族人大多尊奉蒯得爲得姓始祖。
蒯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莊公,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春秋末期,國君主爲衛莊公姬蒯聵,他是衛靈公姬元之子,爲衛國太子。在衛莊公還是太子的時候,曾因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干政而不滿,遂想刺殺她,不料刺殺失敗,他因此出奔至晉國,後又轉至齊國藏匿起來。
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衛靈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92年),衛靈公逝世,由於太子出逃在外,便由其孫姬輒出任衛國君主,是爲衛出公。在得知父親已死後,姬蒯聵潛回衛國,於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在大夫良夫、孔悝立的扶持下奪取了兒子衛出公的君權,將衛出公趕到自己流亡的齊國,自己成爲衛國國君,史稱衛後莊公。
周敬王四十二年(衛後莊公三年,晉定公姬午三十四年,公元前478年),晉定公悍然出兵干涉衛國,扶持衛中後廢公姬般師的兒子姬起立位,是爲衛君起,衛莊公則在次亂之中被屬下己氏所殺。後世史家爲了將衛靈公之子的衛莊公姬蒯聵與衛武公姬和之子的衛莊公姬揚區別開來,便將衛莊公姬揚稱作衛前莊公,將衛莊公姬蒯聵稱作衛後莊公。到了周敬王四十四年(衛君起三年,公元前476年),衛國大夫石曼尃將衛君起趕下臺,迫使其也逃亡到齊國。衛出公又從齊國返回衛國爲君,一直在位到周貞定王姬介十三年(衛出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
在衛出公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蒯氏,世代相傳至今,並因忿晉弒祖,世代告戒絕不與晉源蒯得之系的蒯氏同祠共譜。
蒯姓起源四
源於職業,出自秦漢時期軍工蒯緱,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蒯緱,亦稱緱工,是秦、漢朝時期的專職軍工工匠,是製作劍、刀的工序之一,即裝飾劍、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時期以一種蒯草來纏繞劍把,以適手。以蒯草纏好之劍把,即稱“緱”,全稱“蒯緱”,其工匠即稱蒯緱,或緱工。
這在史籍《史記·孟嘗君傳·注》中有註釋:“蒯草名緱,謂把劍之物。言其劍無物可裝飾,但以蒯繩纏之,故云蒯緱。”後來多改以絲絛來纏繞劍、刀之握手,仍稱其爲“蒯緱”,屬於精細工種,多爲世襲。在蒯緱、緱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蒯緱氏、緱工氏,後皆省文簡改爲單姓蒯氏、緱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蒯姓 分布
蒯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九十五位門閥。蒯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代有諸侯國蒯國(今河南省洛陽市西的蒯鄉),居於此的國人多以國名爲姓,稱爲蒯氏。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得,被封地於蒯(同上),他的子孫就一封邑名爲姓,也稱爲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同樣,衛國衛莊公名爲蒯聵,他的子孫就取其名的一字爲姓氏,稱爲蒯氏。漢時,河南出現了名爲蒯鄉的地方(今河南省洛陽市西郊澗水東岸),當時的居民都以蒯爲姓氏。蒯姓主要分佈在湖北省襄陽一帶。
今湖北省的襄陽市襄城區、宜城縣、安陸縣、武漢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重慶市,安徽省的巢湖市、合肥市、壽縣、六安市、蕪湖市、安慶市,江蘇省的徐州市、丹陽市、蘇州市、鹽城市濱海縣、淮安市、宜興市、沭陽縣、揚州市江都區,河南省的鄭州市、虞城縣、洛陽市、商丘市、濮陽市、永城市,山東省的濰坊市、濟寧市、棗莊市、菏澤市成武縣,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縣、衡陽市、益陽市,山西省的朔州,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江西省的彭澤縣,貴州省的貴定縣,雲南省鎮雄縣,廣東省的懷集市、潮洲市,美國,德國等地,均有蒯氏族人分佈。
蒯姓 郡望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爲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爲南雍州,西魏改爲襄州。隋朝時期改爲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爲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爲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爲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爲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蒯姓 堂號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爲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爲南雍州,西魏改爲襄州。隋朝時期改爲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爲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爲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爲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爲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蒯姓 姓氏源流
壹、蒯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上海之松江,遼寧之清原,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安徽之貴池、涇縣,江西之宜豐,四川之長壽、郫縣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風俗通》:晉大夫蒯得之後。又有蕢氏。同音。”蒯,春秋晉邑,以邑爲氏。《古今姓氏辨證》亦載:“蒯,蓋以食邑爲氏,河南縣(漢置縣。今河南洛陽市西南)西南蒯鄉是也。”望出襄陽。春秋時晉有蒯得,衛有蒯聵;漢代有蒯徹;唐代有蒯廉;宋代有蒯諤,又有蒯恩,淮陵太守;明代有蒯祥,吳縣人。
貳、蒯
蒯姓分布:上海嘉定、廣西柳江、山東新泰、臺灣、安徽淮南、霍邱、江蘇建湖、河南駐馬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蒯姓起源:①春秋時晉大夫食採於蒯(故城在今河南洛陽西南蒯鄉),因以爲氏。一說,晉大夫蒯得之後見《風俗通》。②系自姬姓。春秋時衛靈公子之子蒯聵,一作蕢聵,其後有蒯氏。
蒯姓名人:
蒯通,漢時範陽人,本名徹,楚、漢時說客。
郡望:襄陽。
變化:亦作蒯,。
其他:
《姓觿》引《地譜》謂商有蒯國;《穆天子傳》有蒯伯綮,均誤,此處蒯實爲䣙字之誤。參見䣙(Péi)氏。
蒯姓 歷史名人
蒯姓古代名人
蒯撤漢代,官吏
蒯通漢代,當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時,他活躍於政界,爲人出謀劃策,以口才好和計謀高聞名天下。
蒯良字子柔,南郡延中廬人,是蒯越之兄,其人足智多謀,兄弟二人輔助劉表,佐其成業。蒯良精通天文,極善相馬。討董諸侯聯盟解散後,孫堅暗得國璽歸南,劉表因袁紹通知此事,於孫堅歸程上截擊之,兩家結怨。後孫堅跨江擊劉表,蒯良用兵設伏,遣呂公射殺孫堅。後來孫策欲以黃祖換取孫堅屍首,蒯良又勸劉表乘勝下江東,然而劉表不納其言,坐失良機。
蒯越西漢初,字異度,襄陽中廬人,名臣蒯通之後人。爲人深中足智,魁傑而有雄姿。大將軍何進聞其名,闢其爲東曹掾。後蒯越知何進不能成事,乃求出爲汝陽令,再歸劉表。蒯越爲劉表定下安撫荊楚的戰略,佐其成業,被劉表譽爲「臼犯之謀」。江夏賊張虎、陳生擁衆據守襄陽,蒯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於是江南悉平。蒯越亦曾勸劉表依附於曹操,然不爲所納。劉表死後,次子劉琮嗣位,蒯越與傅巽等勸其降曹操。曹操平定荊州後,蒯越隨劉琮降,爲光祿勳,封列侯。曹操作書與荀彧雲:「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建安十九年卒。
蒯祥明代,營繕。官至工部侍郎,食俸一品。自永樂至天順,舉凡內殿陵寢,都是他營繕的。他能用兩支手各握一支筆畫龍,合在一起象一條龍一樣。皇帝每每稱他爲“蒯魯班”。
蒯光典清朝,知識極爲廣博,文章也極也,對古代文獻加以整理注說考證,深受學界好評。所做的事業,光大華夏文化,功在千古。
蒯恩南北朝,南朝劉宋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