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long 即可
龍姓 龍氏 龍姓起源 龍姓名字 龍姓名人
龍姓

姓氏龍〔 龍 〕
拼音lóng
人口約 29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80 位。
位於雷姓 之後,黎姓 之前。

龍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02018年802014年86
2013年842007年812006年80
1995年951987年851982年108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56
手機查看龍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龍姓 即可

龍姓 起源

龍姓主要源自:子姓嬴姓姬姓

龍姓起源一

出自子姓,商朝宗室或宗法貴族,以封地爲氏(今河南輝縣)。商朝金文中的子龍即子姓龍氏(參見鄭姓,攸姓等),商子龍鼎爲其傳世禮器。子姓龍氏應是商朝末期的子姓高級貴族(朱鳳瀚《子龍鼎的年代與銘文之內涵》)。主要居住在宋國,龍子與龍叔或即宋人。晉地亦有分佈,或因周初將殷遺民“遷西、遷洛、遷北,封宋居衛“。

龍姓起源二

出自嬴姓,以國爲氏。龍爲古國名,或爲太皞氏之國,《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太皞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近代以來康有爲等今文學家認爲《左傳》是僞書,劉敦願卻認爲:“大皞少皞兩族都是風姓,也就都以鳳鳥爲其氏族圖騰。“《山海經》載“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東“。漢代壁畫中伏羲女媧皆人首鱗身。清人何紹基的《東洲草堂文鈔》言:“周龍伯戟,龍蓋古國名。“又言:“泰山博平南且即古國地歟。“且據考古發現的春秋早期樊夫人龍嬴墓的陪葬物表明,確實存在嬴姓龍國。國滅後,公族稱龍氏。

龍姓起源三

春秋時江淮之間有羣舒國,皆偃姓。是舒國遺民與其他各偃姓國遺民合建,其中有舒龍國。後舒龍國滅於楚國。舒龍國在漢朝爲龍舒縣(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

龍姓起源四

爲龏氏所改。商朝有子龏氏族,子龏氏與子龍氏是嚴格的並列關係,同是商朝貴族,並存在通婚(朱鳳瀚《子龍鼎的年代與銘文之內涵》),至西漢時尚有龏遂、龏敞等(見於《漢印文字徵》)。出土戰國的清華簡《系年》中存在“龍”“龏”通用的情況,應當視其爲訛誤(殷商之後的周朝文字體系混亂),當以金文爲準。漢後罕見龏氏,或有改爲龍氏者。

龍姓起源五

源自姬姓,以封邑爲氏。春秋魯國有龍邑(《左傳·成公二年》),在今山東泰安西南,魯大夫或有以邑爲氏者。魏國也有龍邑,有大將軍龍賈。魯、魏兩國皆姬姓

龍姓起源六

爲龍丘氏改姓,以山爲氏。新莽時有隱士龍丘萇,吳人;蔡邕《琴操》有楚人龍丘高;北魏時有梁國都督龍丘大千。其後無聞,或改龍氏。

龍姓起源七

商代有龍方國。龍方,見於殷墟卜辭。學界研究認爲是御龍氏和豢龍氏的國家(彭邦炯《卜辭所見龍人及相關國族研究》),其說甚確,且《國語·鄭語》記載大彭、豕韋(即御龍氏)爲商王武丁所滅。這與甲骨文相契合,“〔武丁〕令師般取三十邑於彭龍“(甲骨文〈《合集》六七九八》〉)。商朝甲骨文中往往使用簡稱(例如稱孤竹國爲“竹“),已知甲骨文以龍命名的國(族)有三:御龍氏,豢龍氏,商子龍氏。御龍氏後代到周朝演變爲唐杜氏、範氏、杜氏等(《左傳》);豢龍氏的後代有鬷夷氏(《左傳》),爲東夷的一支,善於製陶;一說其後代分爲關氏、龍氏,然無考;商子龍氏的後代即爲中原龍氏,作爲殷商遺民,也被周人“遷西、遷洛、遷北及封宋居衛“,所以纔有漢朝時北方龍氏分佈在河北(“遷北“),陝西(“遷西“),河南(“封宋居衛“)。與其他子姓氏族的分佈相同。

龍姓起源八

出自改姓。古代有勾龍氏,或有改爲勾氏、龍氏者。

龍姓起源九

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爲河南龍氏。

龍姓起源十

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爲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爲山西龍氏。至漢代,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於楚,家武陵.爲武陵始祖。

龍姓起源十一

出自虞舜時期豢龍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已姓,精於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代有以龍爲氏的,是爲湖北龍氏。

龍姓起源十二

出自夏代孔甲時期御龍氏劉累之後,據《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天水。劉累爲唐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深得夏帝孔甲的賞識,被封賜爲“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爲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爲河南龍氏。

龍姓起源十三

其他少數民族有龍姓,屬於歷史上改土歸流中流改用漢姓(因沒有文字,故據諧音採用漢字爲姓),和百家姓上的龍姓不同宗不同源,只是共用一個漢字而已。少數民族的楊、李、廖、陳、黃、王、張等姓皆是來源於此。在中國苗族(苗姓仡僚、仡羋等,參考苗族姓氏)、侗族(侗姓鬥龍等)、彝族(彝姓納吉婁一等)、滿族(滿族穆都里氏)、蒙古族(蒙古族揆龍氏)、瑤、水、普米、哈尼等民族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龍姓。

龍姓 分布

當代龍姓的人口已近280萬,爲全國第八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龍姓人口由12萬激增到280萬,增長了23倍多,龍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這主要是因爲明清兩朝龍氏的分佈中心由北方轉移到較爲安定的東南各省有關,另明清中期改土歸流中有相當一部分湘黔地區的少數民族流用漢姓也有一定影響。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貴州、湖南、四川、重慶、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黔東、湘西、渝鄂北部(即湘黔渝鄂交界處的土苗侗彝等民族自治區域),居住了龍姓總人口的約10%,基本上是少數民族侗族、苗族、彝族的龍姓人口。另雲南也有部分苗族、彝族龍姓人口。

川渝湘鄂贛、兩粵以及黔西北則分佈着大量漢族龍氏,此外皖蘇魯冀豫陝甘等地皆有分佈。海南島(由福建遷入),以及海外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分佈着龍氏族人。

龍姓 郡望

武陵郡,治所在今常德;

天水郡,西漢時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時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龍姓 堂號

武陵郡,治所在今常德;

天水郡,西漢時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時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龍姓 姓氏源流

壹、(龍)

龍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3%,爲我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南方龍姓多於北方,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4省龍姓約佔全國漢族龍姓人口67%。

龍姓起源:①舜臣龍爲納言(官名),龍之後以名爲氏。②夏時劉累,陶唐氏之裔,事帝孔甲,賜姓御龍氏。御龍氏之後有龍氏。③夏時董父, 己姓,以能畜龍故賜姓豢龍氏。豢龍氏之後有龍氏。④春秋時楚大夫食採於龍(故城在今山東泰安西南之龍鄉),後因以爲氏。⑤牂牁(故治在今貴州黔南北之舊平越縣城)大姓有龍氏,見《華陽國志》。⑥漢時西域且彌(故治在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焉耆(故城在今新疆焉耆西南40裏)等國國王均爲龍姓,見《北史》。⑦清雲南臨安府長官司有龍姓。⑧清貴陽府定番州土司龍姓,始於唐朝。⑨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今滿族姓。⑩苗族姓。苗族喀柳氏漢姓爲龍。⑪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漢姓有馬、揚、龍等。⑫雲南金平芒人(今歸布朗族)孟浪氏族,漢姓爲龍。⑬青海、甘肅一帶白馬人額珠家,漢姓有龍氏。⑭清時雲南臨安府犒吾卡土把總、建水州納更山巡檢司土巡檢均爲龍氏,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⑮明時雲南越知土知州龍氏,爲彝族。今彝族姓。⑯清雲南普洱府他郎廳定南等裏土千

龍姓名人:

龍臣,周時人。龍述,東漢京兆人,零陵太守。

郡望:武陵,天水。

龍姓 歷史名人

龍姓古代名人

龍伯和西周,或稱共伯和,周厲王亂政,周人擁立共伯和,史稱共和行政,並開始共和紀年,中國歷史從此有了確切的紀年。十四年後歸政於周宣王,回到封國,出土戰國的清華簡《系年》稱龍伯和。

龍子春秋,學者,孟子引以爲先賢,於《孟子》一書中多處引用其言論主張,如《告子上》:“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爲屨,我知其不爲蕢也。」”,《滕文公上》:“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

龍叔戰國,道家人物,見於《列子》:“龍叔謂文摯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曰:「唯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爲榮,國毀不以爲辱;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處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觀吾之鄉,如戎蠻之國。凡此衆庶,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固不可事國君,交親友,御妻子,制僕隸。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嚮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以聖智爲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已也。」”

龍賈戰國,魏國大將軍。魏惠王時與魏公子卬率魏國軍隊對抗秦國。

龍且秦末,西楚大司馬,項羽軍名將。據傳說是與韓信軍作戰時,中伏而亡。清代《康熙海州志》記載“龍苴王墓,在新壩”,唐明地理志也皆有載。今連雲港市灌雲縣龍苴鎮,近郊有龍苴古城遺址,相傳爲龍苴所築。

龍未央先秦,楚國猛士,與石敢當齊名。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

龍德西漢,梁人,琴師,官至侍中。作《雅琴龍氏》九十九篇,《諸琴雜事》等。

龍伯高東漢,京兆郡人,名述。成語“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中的鵠即龍伯高,事見《後漢書·馬援傳》。爲當時賢士,與伏波將軍馬援交好,光武帝時調任零陵太守,食兩千石。今永州市尚有龍伯高墓。

龍敏五代,字欲訥,於後唐官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龍景昭北宋,四川人,少有武勇,於後蜀任施州刺史,後歸宋,宋太祖授永州刺史,官至右千牛衛將軍。

龍鐲北宋,宋初任間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當地百姓繪《來鶴圖》頌其德。

龍昌期北宋,哲學家,著書百餘卷,嘉祐四年詔取其書,時年八十餘,昌期博極羣書,而議論怪僻。蜀人張公祐之徒、知名士皆師事之,其徒甚衆。嘗注《易》、《詩》、《書》、《論語》、《孝經》、《陰符經》、《老子》。宰相韓琦、文彥博、範雍、明鎬等人數次薦之於朝,方授太子洗馬,殿中丞。後辭歸。

龍海清北宋,宋哲宗癸酉科中進士,任光祿大夫,瓊崖宣慰使,瓊州總鎮。帶領大批文士進入海南,海南自此大治。

龍太初北宋,曾以詩人名義拜見王安石,遭王同僚郭功父所斥,時方有一老兵以沙撩銅器,王曰可作沙詩。太初不頃刻間即誦曰

龍袞北宋,訪南唐舊事,撰《江南野史》,今存十卷。行文贍雅,視角獨特,保留了諸多人物的大量逸聞趣事,對於社會史、文學史的研究也極具參考價值。本書也是《南唐書》所依據的資料來源。

龍章宋朝,畫家,善畫虎兔。

龍伯康北宋,靖康年間人,時人謂之狂生,《宋稗類鈔》載其箕踞笑歌,詼諧縱謔。一日行城外,觀大閱之所。伯康拾矢而射,一發中的,矢矢相屬,十發亡一差者。次張驚曰

龍大淵南宋(?~1168),官至寧武軍節度使、浙東總管。宋高宗紹興三十年,與曾覿同爲建王內知客。宋孝宗即位,爲宜州觀察使、知閤門事,兼皇城司,歷昭慶軍承宣使、寧武軍節度使,出爲浙東總管。乾道四年卒。事見《宋史》卷四七○《曾覿傳》。

龍仁夫元朝,元代江西人,有“清華才子”的美譽,著有《周易集傳》一書。有詩《題琵琶亭》傳世。他所創辦的問津書院至今仍是湖北省保存最好的古代書院之一,在歷史上曾與嶽麓書院、東林書院、白鹿洞書院等齊名。

龍鐔明初,江西康樂人,曹國公李文忠、司成宋訥以國士薦之於朝,明太祖時選任浙江按察使。後因靖難之變,遭下獄不屈而死,年僅四十。

龍慶雲明朝,湖南人,隆慶年間進士,官至蘇州、龍安知府。

龍文明明朝,湖南人,萬曆年間進士,曾任萊州知府,官至山東按察使。

龍汝藎明朝,湖南人,字委生,進士,官至萊州知府,冊封中憲大夫。

龍正明朝,正德年間人,精於《易》學,所著有《八陣圖》、《太乙成局》、《奇門集要》、《六壬書》,凡若干卷行世。

龍誥明朝,湖南攸縣人,正德三年進士,官至四川按察使,著有《東洲奏議》等。

龍大有明朝,湖南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龍炎明朝,湖廣武陵人,正德三年進士,官至刑部主事。

龍德謙明朝,湖南人,進士,官至平東知府。

龍光明朝,湖南長沙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官至山東布政使。

龍翔宵明朝,湖廣武陵人,曾任南京戶部郎中,官至程番知府,貴陽地方誌將他列爲名宦。

龍膺明朝,湖廣武陵人,明神宗萬曆八年進士,官至太常寺正卿。與汪道昆、袁宏道兄弟交好,袁宏道《別龍君超兄弟》詩即寫與龍膺。

龍遇奇明朝,江西人。神宗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殿試三甲,任揚州,兩淮巡按,官至湖廣道監察御史。爲官清正廉直。創辦維揚書院,鄭溪書院。

龍晉明朝,進士,任吉水御史,左遷爲尹。嘉定之吳淞大江,淤塞百年,民受其患,龍晉率衆人開支河五百餘處,利及旁縣,民號曰“御史河”。

龍文光明末,廣西人,字中黃,“柳州八賢”之一。天啓二年壬戌科進士,崇禎元年入京覲見皇帝,因考評卓異擢吏部主事,升郎中。崇禎十七年,官川北參政,明廷以陳士奇爲文人,不稱武職,命龍文光代右僉都御史職,巡撫四川。龍文光遂馳援成都,部署未定,而城已爲賊寇張獻忠所破,龍文光不屈,與陳士奇等人在濯錦橋被殺害。

龍震清朝,天津人,家族是天津大鹽商。詩人,著有《玉紅草堂集》《東溟又存稿》各若干卷。

龍燮清朝,安徽望江人,康熙年間進士,清代著名戲曲家,著有《瓊華夢》、《芙蓉城》等。

龍光清朝,安徽望江人,康熙丁未科進士,先後出任內閣中書,太原同知等職,曾治閩獄,辦案公正嚴明。

龍承祖清朝,安徽望江人,乾隆二十一年舉人。先後任刑部主事、奉天司郎中、記名監察御史、江蘇按察使。

龍培清朝,安徽望江人,字茂昭,號石閭山人,嘉慶十四年中進士,著有《繹堆集》、《石閭山人隨筆》。

龍璇清朝,安徽望江人,字奎衡,號紫垣。道光三十年進士,曾主講雷陽書院。

龍爲霖清朝,四川重慶人,康熙四十五年,十七歲即中進士,歷官雲南太和縣令、石屏知州、潮州知府。爲官時懲奸邪、均徭役、興學設教,有惠政。精通音律,著有《本韻一得》。於潮州復建韓山書院。

龍之章清朝,河南項城人,著名醫學家,著有醫書《蠢子醫》。

龍文彬清朝,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間進士,《周易繹說》、《永懷堂詩文鈔》、《明會要》等爲其所著。

龍啓瑞清朝,廣西桂林人,道光年間狀元,歷任江西學政,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學高注補正》、《經德堂詩文集》等。嶺西五大家之一。

龍汝言清朝,安徽桐城人,嘉慶年間狀元,後任內閣中書,官至兵部員外郎。

龍應時清朝,廣東順德人,舉進士,長於書法和詩歌,著有《天章閣詩鈔》。順德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均藏有他所作的行書作品。

龍廷槐清朝,廣東順德人,舉進士,曾任翰林編修。後辭官歸鄉,建有清暉園。著作有文集《敬學軒集》。

龍元任清朝,廣東順德人,舉進士,官鈦事府庶子。能文章,工詩,又善書、畫,摹仿元賢皆逼肖。著作有文集《春華集》。

龍元僖清朝,道光廣東順德人,舉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賦閒後負責廣東團練總局,維持地方繁榮太平。

龍建章清朝,廣東順德人,舉進士,歷任內閣中書、戶部主事、郵傳部郎中。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郵傳局局長、貴州巡按使、交通總長。

龍湛霖清朝,湖南人,舉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侍講、內閣學士、刑部右侍郎,爲光緒帝侍讀學士。於中法戰爭中,上疏極力主戰,反覆陳述和戰利害。在江蘇學政任上,引入新學數理化三門功課。光緒九年,與張之洞上書改革幣制成功。光緒二十八年,與王先謙等成立湖南煉礦總公司等,保護湖南礦權。光緒三十年,與王先謙等收回粵漢鐵路路權。資助胡元倓等人在湖南長沙創辦我國第一所私立中學明德學堂。

龍汝霖清朝,湖南人,舉進士,官至直隸知州,廉吏有善名,史載:“官高平縣時,有佈政文某過境,僕從向龍索賄不成,遂取器物而去。龍即遣差役追縶,搜其行李得還失物而始放行。又有巡撫沈某,以奴遣屬汝霖,該奴故意吸鴉片煙,汝霖責之,恰逢巡撫等官看見,汝霖曰:’某用人有約,不博不歌不吸菸者乃得留,此奴苟不吸菸,惟公所命。‘巡撫深感慚愧,不復言。”王闓運有詩稱其“憨搜文佈政,狂鬥沈尚書”。龍好文學,與郭嵩燾等友善,著有《堅白齋集》。

龍璋清朝,湖南人,光緒年間舉人,出身世家長沙西園龍氏,資助革命,辛亥後,歷任湖南省民政長、西路巡按使、國民黨湖南支部評議長、代省長。辛亥前創辦經營十餘所公司和工廠,及多個礦業公司,最多時曾身兼湖南總商會、工會、農會、保礦會等七個商會會長,資助黃興、蔡鍔、宋教仁等,前後資助革命達20餘萬銀元。

龍紱瑞清朝,湖南人,華興會成員之一。對華興會及黃興等多所贊助,曾主持長沙府中學校。先後任四川洋務總辦、湖南交通司司長、湖南官產處處長。有”北協和南湘雅”之稱的湘雅醫院的首任董事長。

龍國楨清朝,四川重慶人,清末進士,入翰林院,留學日本。先後任安徽高等審判廳檢察長、貴州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檢察長、總檢察廳檢察長、四川高等法院院長等職。

龍伯堅清朝,湖南人,中醫學家,曾任湖南省衛生處處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省衛生廳廳長、中央衛生研究院中醫研究所所長、一級研究員。著有《黃帝內經概論》、《黃帝內經素問集解》、《黃帝經靈樞集解》等。

龍朝翊清朝,廣西桂林人,與其兄龍朝言俱是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有兄弟翰林之稱,光緒十四年中戊戌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平遠、澄邁等縣知縣,光緒三十四年調任饒平縣縣令。在任期間勤政爲民,今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立有龍太爺石像,乃饒平百姓爲紀念他所建。家居臨桂東巷。

寬能法師1895-1989),釋寬能,原名龍六緯,家自桂林東巷龍氏,精研佛學,著有《三乘教義》一書。

龍葆誠清末,廣東順德人,清暉園龍氏後人,著有《鳳城識小錄》。清末民初順德大良社會慈善機構多見其身影。保嬰堂,成立於光緒26年,設址筆街,由中區紳商龍葆誠、羅桀、龍肇墀、黃普生等人籌建。同志善社,成立於光緒十三年,設址城南新路湛公祠,由鄉紳龍贊宸、羅桀等倡辦。大良濟貧會,1813年,龍廷槐辭職回鄉後,熱心鄉事、族事,並主理濟生善社。據《順德縣誌》載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256

31

32

33

34 宿

龍姓圖騰
龍姓圖騰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