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秦
拼音qín
人口約 40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72 位。
位於孟姓 之後,邱姓 之前。
秦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72 | 2018年 | 72 | 2014年 | 72 |
2013年 | 74 | 2007年 | 72 | 2006年 | 74 |
1995年 | 78 | 1987年 | 78 | 1982年 | 81 |
明朝 | 82 | 元朝 | 97 | 宋朝 | 無 |
北宋 | 18 |
秦姓 起源
秦姓起源一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後裔,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左傳》、《帝王世紀》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帝王世紀》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孫伯益,其後非子的封地於秦,有以國名爲氏者。
秦始建國於雍(今陝西鳳翔),其後,國都多次遷徙,先後遷腳邑(今陝西洛川)、平陽邑(今陝西寶雞)、雍(今陝西鳳翔)、櫟陽縣(今陝西臨潼)等地。後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後,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並遷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成爲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並一鼓作氣,開疆闢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縱橫捭闔,吞併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政認爲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鹹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秦朝傳了兩代十二年,由於施政苛暴,於公元前206年被起義軍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後,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爲姓氏,稱爲秦氏。這便是陝西秦氏,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秦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周文王後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於以居邑名爲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後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於秦。後以邑爲氏。源於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後裔所開啓,其承繼並系如下: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爲魯公。後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於是周公旦爲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爲是王室之後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後,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爲大夫,食採於秦邑,其後人有以邑爲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爲伯禽的後裔所開啓的秦姓爲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均爲魯國秦氏後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按魯有秦堇父,其子秦丕茲,拜孔子爲師。秦周、秦遺,,蓋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爲季公鳥季氏,魯公族之妹,依當時同姓不婚之禮考之,而魯爲周禮所在之國,則秦氏非姬姓,於魯爲異姓大夫。
秦姓起源三
外族改姓。源於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夥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餘人南下,遊牧於今張家口一帶。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瀋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並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後又遷居鳳城鎮,取漢字“秦”爲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後有改爲秦氏者。
另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爲秦姓一支。
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羣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併爲雷澤之遊一”。又據《大姓源流》等有關資料所載,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這說明上古帝舜時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虛之後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國爲氏和邑爲氏之說。
秦姓起源四
源於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後漢書》中記載:大秦“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千裏。有城四百餘所。土中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類或野史雜記中,也多載大秦產珍奇
異物之語。中國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實指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古代與大秦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加強了交流。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爲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後,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帶着許多禮物來到中國。晉武帝時大秦國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在以後的諸代,中國與大秦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發現,更是名證。大秦人或出使、或經商來到中國後,多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達而願居留,不願再回去。這些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便以“秦”爲姓。從此,子子孫孫一代代繁衍在中國。這些人就成爲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國時的商人秦綸等。古時西域及歐洲多稱中國爲秦,後來西方國家稱中國爲“支那”,即“秦”音的變化。
秦姓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乞顏氏,爲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稱,世居蒙古高原斡難河流域,史稱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後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顏氏,在元朝時期即冠以漢姓爲秦氏、齊氏、祁氏、陳氏等。
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Ecin Hala,後多冠漢姓爲秦氏、鄂氏。
⑶.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滅裏吉歹氏”,後爲巴爾虎蒙古姓氏,始祖爲穆奇德·羅拔夥,世居扎魯特,後遷遼陽。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後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多次迫害,遂率巴爾虎蒙古族萬餘族人南下,遊牧於今張家口一帶。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滿清朝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瀋陽),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並獨豎一旗,自稱爲“蒙古九旗”。到了清乾隆年間,“蒙古九旗”族人遷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後又遷居於鳳城鎮,多冠漢姓爲秦氏、穆氏、孟氏等。
⑷.蒙古族墨爾秦氏,亦稱墨勒齊氏,世居臺罕(今內蒙古科爾沁罕烏拉高格斯臺自然保護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Morcin Hala。蒙古族、滿族墨爾秦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秦氏、莫氏、齊氏等。
⑸.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稱查禮特氏、扎勒楚特氏、札拉楚特氏,世居烏喇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Jarit Hala。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扎哩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秦氏、陶氏。
秦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綽克秦氏:亦稱察克欽氏,滿語爲Cokcin Hala,漢義“壤”,世居白爾昆、綽克秦(皆在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以地爲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秦氏、初氏。
⑵.滿族多秦氏,亦稱多錦氏,滿語爲Docin Hala,世居黑龍江。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秦氏、多氏。
⑶.滿族瑚鼎氏,滿語爲Huding Hala,世居和羅山秦(今俄羅斯霍爾河流域南岸)。清朝晚期以後有冠漢姓爲秦氏、胡氏者。
⑷.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部),以部爲姓,滿語爲Muyan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秦氏、孟氏、穆氏等。
秦姓起源七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族克音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克音氏,是達斡爾族的著姓之一,世居黑龍江克音(今黑龍江下游右岸俄羅斯境內科奇河流域)、濟沁(今內蒙古扎蘭屯濟沁河)。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Kein Hala。達斡爾族、滿族克音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爲秦氏、何氏等。
秦姓起源八
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虛,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舜,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舜帝有七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稱“帝舜七友”,分別是:秦不虛、東不訾、雄陶、方回、續牙、伯陽、靈甫。據史籍《羣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併爲雷澤之遊一。”在史籍《大姓源流》等史籍中也記載:“舜七友有秦不虛,後人沿續姓秦。”
上古帝舜執政時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虛之後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國爲氏和邑爲氏之說。
秦姓得姓始祖
秦非子,嬴姓,始祖大費(伯翳、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訓練鳥獸,舜賜姓嬴。祖先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惡來是商朝大力士,軍隊統帥,第一猛將之一。
秦姓各支始祖
秦志:字文瑞號頤安,正統八年癸亥生,嘉精癸巳九月二十九沒,壽九十一,恩賜冠帶壽官。公乃湖南長沙印塘秦氏始遷祖。長沙印塘秦氏乃北宋學士秦觀字少遊之後裔。少遊公爲毗陵秦氏始祖,五傳至秦宗邁字益之,遊太湖西山愛山水之勝,卒葬西山縹緲峯之陽飛仙山。子秦遜字君顯,廬墓遂定居安仁鄉,始爲洞庭始遷祖。再傳至毗陵十七世、洞庭十三世文瑞公襲叔屯長衛,於明成化年間遷居長沙印塘地方。
秦錘光:冊名光錘,字作高,號東萊。道光十六年丙辰正月初三亥時生,壽八十。民國四年乙卯六月初一未時沒,葬南陵西鄉五都三區汪塘衝東花山。公乃長沙印塘秦氏秦志十四世孫。鹹豐年間,駐防南陵的清朝湘軍守將陳大富,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圍困城中達一年半之久,突圍後,很多軍官士卒解甲歸田,定居於南陵城鄉。不少長沙的殷實富戶也遷到南陵,乘兵燹之年,人煙稀少,田園荒蕪,紛紛賤價購置田莊。作高公亦是此時遷居,廣置田產並修建了秦氏宗祠。作高公乃南陵縣湖南籍秦氏始祖。
秦商:字子丕,魯人,世居曲阜縣,樂善慕道,從事孔子,賢列七十,唐封上洛伯,宋封鄄城侯,明嘉靖時封馮翊侯,於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時生,於週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葬山東堯州府曲阜縣東嶺山。
大義秦商
元配:言氏,贈夫人,於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時生,於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葬興子丕公合墓。子二:秦輝、秦耀。是爲湖南益陽秦氏始祖。
秦冥秀:原名圯,字鼎銘,號發祥,謹按公爲我山東一派祖,商公五十四傅,像公之四子,世居江蘇洞庭,官至翰林學士,當明建文初,以疾告歸,後因靖難之亂由洞庭西秦徙居永州零陵鹹陽裏而家焉,遂爲永之一派祖,上溯商公則五十五傅矣。元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寅時生,壽八十三歲,明正統元年丙辰三月初三日卯時卒,葬永州零陵縣鹹陽裏地名獨田鋪老鴨公頭子山午向。元配:蔣氏,贈夫人,元至正十六丙申二月初七日酉時生,壽八十歲,明正統元年丙辰二月十五日酉時沒,葬合夫塋同向。子四:秦添佐、秦添佑、秦添祥、秦添瑞。佐、佑、祥另詳永州支譜。湖南益陽秦氏一世祖。
秦道建:官名熾,號賜谷,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五已悍生,南直常州府江陰縣二十一里大胥王土地下人氏,明朝時期任福建延平府三府,壽八十二歲,明正統三年茂午二月十八子時沒,葬基南招穴上屋嘴爹公山醜山未向兼癸丁有碑墓表載本傅。元配:蘇氏,江南人,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正月初一寅時生,壽七十六歲,明正統二年丁巳四月十一巳時沒,葬同夫山向。子一:秦映霞。是爲福建秦氏始祖。
秦姓世系
(1)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名姬夋,又名姬夔kuí)—契(約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約前1720年在位)—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湯(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2)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父—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己—大駱—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公伯—秦仲—秦莊公……—秦始皇(嬴政)
(3)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父—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季勝—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帶(趙國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趙成子(趙衰)、趙夙
秦姓 分布
秦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2013】年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排名列第74位,按名人數量排名78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379萬之衆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9%。從宋朝至當代激增了16倍之衆。宋朝時期秦姓人口11萬,名列100之後,明朝時期秦姓人口23萬,排名82.宋元明600年間中原與四川秦姓人口因戰爭與自然災害減少。在中國的秦姓主要劃分爲兩支,分別爲西北的一支和東部及東南部的一支。前一支爲顓頊嬴姓的後代,發源地是甘肅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滅亡以後,其公族便以國名爲姓氏,其後裔多居於陝西等地。後一支則爲黃帝姬姓的後代,其發源地在今河南範縣及山東曲阜一帶,後來發展成爲中國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從一開始就向陝西省境內及湖北省播遷。在戰國時期,秦姓族人北上發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先秦時期,秦姓已分佈於河南、陝西、山東、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漢初年,爲了清除各地的舊貴族及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漢高祖劉邦採納了婁敬(劉敬)的建議,遷徙六國貴族的後裔和關東(今陝西省潼關以東的地區)的豪族到關中,從而使之置於中央政府監視之下,人口大約有二十萬之衆,這其中就有山東秦姓的一支豪族遷居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這支秦姓人丁興旺,官宦衆多,故世號“萬石秦氏”,從而成爲當地一望族。與此同時,已有秦姓或遷入甘肅、江蘇,或遷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期,源自姬姓後裔的秦姓有一支遷入山西,後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遷始於秦代以前,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連年戰亂不斷,秦姓便再次南遷。同時,在今甘肅境內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晉以後,已分佈於江南許多地方,以江蘇、浙江爲主,其中江蘇以無錫,浙江以紹興、寧波最爲集中。宋、元、明時期,秦姓有遷至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歷清至近現代,分佈地更廣,遍佈於全國各地,而且還有不少移居海外,從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廣播,枝葉進一步繁茂。
秦姓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
齊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爲青州北海郡。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秦姓 堂號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
齊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爲青州北海郡。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秦姓 姓氏源流
壹、秦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江西之金溪、峽江,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水、白、壯、苗、藏、朝鮮、納西、達斡爾、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羣輔錄》雲:“舜七友有秦不虛。”當爲秦姓之始。
2、鄭樵注云:“贏姓,少皡之後也。皋陶爲始祖,十世曰蜚廉,生二子:一曰惡來,其後爲秦;二曰季勝,其後爲趙。惡來之後五世曰非子,初封於秦谷,爲秦氏,後封平陽;復遷於岐、豐之間,又遷於犬丘,又遷於雍,又遷於櫟陽,又遷於咸陽,皆本於秦谷,故號秦焉。自子嬰降漢,秦之子孫以國爲氏焉。”此以國爲氏,系出贏姓。
3、鄭樵又注:“魯又有秦氏,居於秦邑,今濮州範縣北舊秦亭是其地。”《姓氏考略》據《古今姓氏書辨證》亦注:“伯禽受封魯國,裔孫以公族爲大夫者食採於秦,以邑爲氏。”則此以邑爲氏,系出姬姓。
4、又注:“楚有秦商。”此“秦”當與秦、魯之秦氏不同源。(太史公曰:“秦之先爲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鍾離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爲趙氏。”或雲:“‘贏’,姓也;‘秦’,氏也。何謂‘以國爲姓’乎?徐、郯、莒、黃、江,國也,以國爲氏者,鍾離、楚邑;菟裘,魯邑也,以邑爲氏者。蜚廉,人名也,以名爲氏者。何謂 ‘以國爲姓’ 乎!凡此十三氏並趙爲十四氏,其爲氏不同而姓則同——贏也。由司馬氏作《紀》、《世家》爲譜系之始而昧於此義,致後世之言姓氏者無別焉。言秦者又有三:秦國之後以國爲氏;其有出於魯者,以邑爲氏,蓋魯有秦邑,故也;出於楚者,未知以邑以字與。然所出既殊,皆非同姓。彼十四氏雖不同秦而同贏,是爲同姓;此三秦者,雖同秦而不同嬴,是不爲同姓。”) (5)《辭海》注云:“古代大秦人來中國的有的即姓秦,如三國時秦論。”大秦,我國古代對羅馬帝國之稱,此當以國爲姓。
6、清代高麗族有秦姓,世居得州地方,當爲今朝鮮族秦姓之先。《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7、藏族之秦姓歷史悠久,吐蕃松贊干布時期即有秦氏(族),爲王族姻親大族之一,遂以族爲氏。或雲出自“臥考”氏,本氏族名,以爲氏。“臥考”漢意爲“青”,後或取“青”音諧以音近之“秦”而改爲單姓。達日年西的母親魯吉俺布錯即爲秦氏。見《中國人的姓名·藏族》。
8、達斡爾族秦姓,出自克音哈拉,《中國人的姓名·達斡爾族》引《黑龍江志稿》收載,後或爲單姓“秦”,蓋快讀“克音”,諧音近之“秦”而得。
貳、秦
秦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6%。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廣西、江蘇等省多此姓。四省秦姓約佔全國漢族秦姓人口54%。
秦姓起源:①舜七友有秦不虛,見《羣輔錄》。此乃秦姓之始。②系自姬姓。周文公世子伯禽父,受封爲魯侯,裔孫爲魯大夫,食邑於秦(即秦亭,故治在今河南範縣南3裏),以邑爲氏。③系自嬴姓。顓頊之裔,伯益裔孫非子,周孝王封之秦(故城在今甘肅清水東北)。至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再傳至子嬰,降漢,子孫以國爲氏。④春秋時楚有秦氏。⑤金時女真人抹撚氏,漢姓爲秦。⑥清滿洲人姓,世居長白山。又,清滿洲八旗姓穆顏氏後改爲秦氏。滿族姓。⑦清時高麗人姓。世居得州。⑧明、清時雲南路南州(故治在今路南)土知州爲秦氏,系彝族。⑨獨龍族姓。居雲南秦郎當,以居地名之第一字爲姓。⑩大秦(即羅馬帝國)人來華,留中國者,有以秦爲姓者。⑪蒙古、納西、土、土家、回、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秦姓名人:
秦堇父,春秋時魯人,孔子弟子。
郡望:太原、天水、齊郡。
秦姓 歷史名人
秦姓古代名人
秦非春秋末年,孔子弟子。姓秦,名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魯國人。唐代開元年間封“汧陽伯”,宋封“華亭侯”。
秦紘(1426-1505),明中期名臣。字世纓。山東單縣人。景泰二年舉進士,授南京御史。因彈劾宦官諸不法事,遭權貴忌恨,受中傷,謫降爲湖廣驛丞。天順初任雄縣知縣,宦官杜堅捕殺天鵝,他杖其隨從,被逮下詔獄。憲宗繼位後,先後任葭州、秦州知州,繼升爲鞏昌知府,再升爲陝西右參政。因鎮壓岷州小股農民起義有功,進俸一級。成化十三年(1477)升爲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因彈劾鎮國將軍奇澗,奇澗之父慶成王反誣,致被逮下獄。宦官尚亨籍沒秦家,僅得敝衣數件。成化帝甚受感動,賜鈔萬貫,奪奇澗等3人爵,他復職爲河南巡撫,不久調任宣府。因抵禦小王子入寇有功,進左僉都御史,仍兼宣府巡撫。不久,奉召回京任戶都右侍郎,受萬安所誣,降爲廣西右參政,不久又升爲福建左布政使。孝宗即位後,受大學士王恕推薦,升任左副都御史,督理漕運,翌年進爲右都御史,總督兩戶軍務。上任不久即彈劾總兵官安遠侯柳景,以貪暴罪被逮下獄。柳景與周太后有親,反誣秦紘。經廷訊,秦紘無罪,柳景被奪職,秦紘亦罷職。廷臣連疏請留,數月後復起爲南京戶部尚書。弘治十一年(1498)引疾回鄉。弘治十四年以蒙古諸部擾邊,奉召爲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制三邊軍務,練士卒、易守將、興屯田、申明號令,軍聲大振。經奏準,修築諸邊城堡14O00餘所,垣塹6400餘里,固原遂爲邊防重鎮。弘治十七年加太子少保,召還理戶部事,以年老辭歸。翌年死,贈官少保,諡“襄毅”。
秦秀西晉,重臣
秦宜祿三國,呂布的部下
秦舞陽戰國,燕國名將秦開之孫
秦力山名鼎彝,號鞏黃,湖南省長沙人,民主主義革命者,擁護變法運動,曾任《清議報》編輯。大通起義失敗後逃往新加坡去見康有爲;因自立軍經費問題,憤然與康絕交,又到橫濱找梁啓超,梁已爲逃避自立軍將士的責難而他去,秦力山便到日本東京創編《國民報》。
秦日綱晚清民國,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將領,後被封爲燕王。原名日昌。早年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12月在永安任天官正丞相。1853年10月封頂天侯,代石達開駐守安慶。次年5月封燕王,奉命督師救廬州,並出師援救北伐軍,至舒城返回。後與湘軍激戰失利,退至安徽宿松、太湖一帶。1855年敗清湖廣總督楊霈所部清兵,攻克武昌、漢口、漢陽。次年1月,東援鎮江。破清軍江北大營,再克揚州。後與石達開合兵擊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之圍。7月,因在丹陽受挫,革去王爵。後在楊韋事變中,與韋昌輝合謀殺楊秀清及楊部太平軍,於11月28日被處死,並革除封號。
秦祖永清朝,字逸芬,號楞煙外史,清代梁溪人,著名的書畫理論家。曾官廣東碧申場鹽大使。工詩古文辭,善書,而於六法力深研究,山水以王時敏爲宗,而神理未化;補圖小品,頗擅勝場、畫學心印、桐陰畫訣。另着有《畫學心印》、《桐陰畫訣》等。卒年六十。
秦蕙田清朝,清代江蘇金匱人,曾歷任禮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等職。其專着《五禮通考》爲研究中國古代禮制的重要參考資料。
秦良玉明朝,明代著名女將,其夫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死後,代領其兵,所部號“白杆軍”,被封爲“忠貞侯”。是古代著名巾幗英雄。
秦簡夫元朝,元代大都人,著名戲曲作家,成書於元至順年間的《錄鬼簿》說他
秦九韶南宋,今四川省人,南宋著名數學家,對大衍求一術和正負開方術等均有較深入的研究,爲具有世界意義的創造。着有《數學九章》。
秦宗權唐末,秦姓在歷史上唯一稱帝者,唐末蔡州上蔡人,曾任節度使,後戰敗投降黃巢,黃巢起義失敗後稱帝。
秦越人戰國,即戰國時名醫扁鵲。渤海郡鄚州人,亦爲燕人,他治病以診脈爲名,創立了望、聞、問、切“四診法”用“針”、“石”、“熨”等簡單的醫具治療,並通內、婦、兒、五官各科。
秦冉春秋末年,孔子弟子。姓秦,名冉,字開,春秋末年人。唐代開年間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商春秋末年(公元前547-?),孔子弟子。姓秦,名商,字子丕,春秋末人。唐代開元年間封“上洛伯”,宋封“馮翊侯”。
秦開戰國,戰國時燕國的一位名將,曾率軍打敗東胡的一支,使燕國擴展領土數千裏。
秦襲西漢,扶風茂陵人,西漢時任太守,被稱爲“萬石秦氏”。其後幾代均在當朝爲高官。
秦瓊唐朝,字叔寶,漢族,齊州歷城人。唐時名將,他以驍勇善戰,志節完整而聞名。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爲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與尉遲恭爲傳統門神。
秦嘉東漢,隴西人,東漢著名詩人,因去洛陽赴任與妻不能面別,便做詩以贈而傳爲美名。
秦觀北宋(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漢族,北宋高郵人,稱“蘇門四學士”,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被尊爲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代表作品
秦宓三國,廣漢綿竹人,三國時蜀漢大臣,累官至大司農,其文詞藻壯美,惜作品多佚。
秦檜南宋,字會之,宋建唐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初諡忠獻,改諡謬醜。宋徽宗政和五年進士。秦檜是南北宋期間的一個傳奇人物。據聞他本來是一位知名的抗金義士,但後來隨同徽、欽二宗被擄之後,與金廷和議,並於建炎四年戲劇性的陪同高宗“逃返”南宋。此後,一方面不斷扶助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不斷打壓國內抗金的勢力,當中最爲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飛”的故事。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宋高宗與秦檜解除了岳飛和韓世忠等人的軍權,並以“莫須有”的謀反罪狀殺害岳飛父子,爲與金廷再次簽訂和約鋪平道路。相傳平民爲解秦檜之恨,用麪糰做成他的形像丟入油鍋裏炸,並稱之爲“油炸檜”,並演變成今時今日的“油條”(香港地區仍稱做“油炸鬼”)。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秦儀清朝,字鳳岡,號梧園,江蘇省無錫人,清代著名書畫家,人稱“秦楊柳”,名噪一時。
秦堇父春秋,春秋時魯國大夫,勇力過人,後孟孫氏用之爲戎右,爲春秋戰國時期名人。
秦姓近代名人
秦邦憲(1907-1946),江蘇無錫人,是無錫錫山秦氏後裔。,又名博古。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幹事、共青團中央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爲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主要負責人,犯過嚴重“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遵義會議後任中國工農紅軍野戰部隊政治部主任。1936年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談判。後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駐南京代表、長江局和南方局組織部長、1941年後主持《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工作。是七屆中央委員。1946年2月參加重慶談判,於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