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梅
拼音méi
人口約 110 多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58 位。
位於柯姓 之後,蘭姓 之前。
梅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58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47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57 |
1995年 | 103 | 1987年 | 136 | 1982年 | 205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45 |
梅姓 起源
梅姓主要源自:子姓。
梅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爲商湯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殷商時,君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省亳州東南),爲伯爵,世稱梅伯。至商紂時,梅國國君梅伯爲紂王所醢,後世子孫以封邑爲氏。
2、出自他族所改。據《魏書》所載,漢時南蠻有梅姓;據《舊唐書》所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清朝滿洲人姓,世居瀋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爲梅姓;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姓;今滿、土家、彝、蒙古、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梅伯。商朝末年直臣,紂王時在朝任卿士。他爲人正直敢言,見紂王荒淫無道,幾次冒顏進諫,紂王不納。時有臣勸他,忠言逆耳,以免招來殺身之禍,而梅伯卻慷慨陳詞:“文諫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還要我們這些大臣幹什麼?”他依然如故,凡遇紂王無道,即當庭指出,紂王忍無可忍,就把梅伯殺了,還殘忍地把梅伯的屍體剁成肉醬,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滅商後,封梅伯之裔於湖北黃梅,號爲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封邑爲氏,稱梅姓。他們尊梅伯爲其得姓始祖
梅姓 分布
沈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梅姓在浙滬、皖蘇大部、河南東南、湖北東部、贛閩北部、湖南東北部、雲南、貴州大部、廣西西端、四川西南、重慶南端、黑龍江東部,分佈率大約爲0.12%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3.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6%的梅姓人羣。在贛閩中部、湖南北部、貴州東部、廣西中西部、重慶大部、四川東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河南中部、魯皖蘇交界地區、黑龍江西部、吉林東北、遼寧南端,梅姓在人羣中分佈率大約在0.08-0.12%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0.5%,居住了大約13%的梅姓人羣。
梅姓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轄地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等。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
宣城郡:西晉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從丹陽郡中分出來置爲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地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
文山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胖舸郡,轄地包括今文山、硯山、馬關縣等。東漢隸牂牁郡,轄地包括今文山、硯山、馬關、西疇、麻栗坡等地。
北海郡: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今山東昌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
梅姓 堂號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轄地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等。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
宣城郡:西晉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從丹陽郡中分出來置爲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地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
文山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胖舸郡,轄地包括今文山、硯山、馬關縣等。東漢隸牂牁郡,轄地包括今文山、硯山、馬關、西疇、麻栗坡等地。
北海郡: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今山東昌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
梅姓 姓氏源流
壹、梅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黃驊,山東之龍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廣東之新會,雲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回、苗、黎、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商紂時有梅伯,以國爲氏。”《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雲:“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於梅,是爲梅伯,後以國爲氏。”又引宋濂《梅府君墓誌銘》雲:“梅本子姓,其先梅伯,爲殷紂所廢,周武王既代紂,封伯諸孫黃梅,號曰忠侯,遂以梅氏。”此以國爲氏,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據《三國志·魏志》注云:“南蠻有梅姓。”(3)又據《舊唐書》注云:“北狄奚酋長有梅姓。”(4)黎族之梅姓,分佈海南之保亭一帶。由王姓“抽籤改姓”而得。見《中國人的姓名·黎族》。
5、由清代滿族姓梅佳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漢字“梅”而得。漢代有梅福,壽縣人,南昌尉;宋代有梅堯臣,宣城人,詩人;清代有梅文鼎;當代有梅蘭芳,京劇藝術大師。
貳、梅
梅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約佔全國漢族梅姓人口74%。
梅姓起源:①系自子姓。商時梅伯爲紂王所醢,周武王封梅伯玄孫黃梅,號忠侯,子孫以國爲氏。春秋時梅國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南。②漢時南蠻有梅姓,見《魏書》。③北狄奚酋長有梅姓,見《舊唐書》。④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爲梅氏。今滿族姓。⑤清貴州貴陽府開州梅氏土司始於唐朝。⑥土家、彝、蒙古(255、344)、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梅姓名人:
梅鋗,漢時益陽人,長沙王。
郡望:汝南。
三、梅
梅姓起源:見《直韻》。
梅姓 歷史名人
梅姓古代名人
梅堯臣北宋,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梅曾亮清代,上元(今南京)官員、古文學家有《柏梘山房文集》
梅朗中清代,宣城畫家有《書帶園集》
梅文鼎清代,宣城數學家、天文學家著作主要有《平三角舉要》等
梅成清代,宣城大臣、天文數學家官至左都御史
梅庚清代,宣城畫家、詩人有《南雅集》、《知我錄》等
梅清清代,宣城畫家、詩人順治年間舉人
梅鼎祚明代,宣城曲作家有《青泥蓮花記》、《宛雅》等
梅月明代,普定衛(今安順)官員有“梅月雙清之謠”之說
梅之煥明代,麻城詩人、官員萬曆三十二年舉進士,改庶吉士。
梅執禮北宋,浦江通化(今屬蘭溪梅)抗金民族英雄崇寧五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
梅鋗漢朝,越王勾踐後代,漢朝名將,封為「臺侯」。
梅殷明朝,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的女婿,靖難之役人物。
梅詢北宋,宣城官員太常丞、三司戶部判官
梅姓近代名人
梅汝璈中國法學家,二戰公審日本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之中國代表法官。
梅龔彬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祕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委員。
梅志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傳記作家,胡風的夫人。
梅貽琦曾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校長、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梅貽琦民國,天津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