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公冶
拼音gōng yě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295 位。
位於陳姓 之後,昔姓 之前。
公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29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22 |
公冶姓 起源
公冶姓主要源自:姬姓。
公冶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季孫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根據典籍《國語注》上記載,春秋時魯國有季孫氏,族子季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冶,官拜大夫,他的子孫後來便以公冶爲氏。春秋時期,魯國季氏家族是一個屢出君主的名門望族。魯國的季氏是魯恆公姬允(姬軌)的兒子姬季友的後代。姬季友,在出生時因手掌紋像一“友”字丈,遂以爲名,號成季,故稱季友,又稱公孫友。姬季友的兄長就是魯莊公姬同。魯莊公有一個庶兄叫公子慶父,其同母弟公子牙。雖則兄弟三人同爲魯國上大夫,但一來嫡庶之分,二來惟季友最賢,所以魯莊公獨親信季友。魯莊公有一庶子叫公子般,他逝世前,委託姬季友將公子般立爲國君。但野心很大的公子慶父挑唆人刺殺了公子般,姬季友也逃亡到陳國,後在國人的協助下驅逐了公子慶父。等姬季友回國後,又立魯莊公的小兒子爲國君,就是魯釐公(魯僖公)姬申。姬季友的後代形成了季氏家族,在歷史上曾經很昌盛。在季氏家族中,有一個人名叫季冶,字公冶,曾爲魯國大夫。
在季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爲姓氏者,稱公冶氏,是十分古老的複姓之一,迄今大約有兩千五百餘年以上的歷史,後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公氏、冶氏,世代相傳至今。
公冶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賢者公冶長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典籍《論語》的二十篇章中,第五篇名爲《公冶長》,首章曰:“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記載的就是孔子論公冶長之爲人。
公冶長,公元前519~前470年待考,字子長,一字子芝,齊國人,是孔子的學生,後來成爲七十二賢者之一。公冶長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終生治學不仕祿。他胸懷坦蕩,大肚能容,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孔子非常喜歡公冶長,說:“長可妻也”,於是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公冶長婚後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子犁,早亡,一個叫子耕。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爲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爲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備,深爲孔子賞識。
在歷史上,有關公冶長的歷史記載非常稀少,但在山東地區的民間傳說卻非常多,在安丘市城頂山公冶長教書的一帶地方,當地人皆能說上一二。在公冶長的兒子公冶子耕的後裔子孫中,皆傳承先祖姓氏,稱公冶氏,後亦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公氏、冶氏,世代相傳至今。
公冶姓 分布
公冶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二十二位門閥。公冶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二十二位,在複姓中排序爲第十四位。公冶這個複姓迄今大約有兩千五百餘年以上的歷史。春秋時,魯國季氏是一個屢出君主的名門旺族。在季族家族中,有一個名叫季冶,字公冶,曾爲季氏屬大夫。他的字就是公冶氏氏的起源。還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繼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長的姓氏的。和許多複姓一樣,公冶氏氏也向再單姓轉變,後來逐漸被公氏所代替。公冶氏望出魯郡。主要分佈在現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
公冶氏族人早期分佈在山東地區,漢朝以後以魯郡爲郡望。如今僅在山西省境內有零散分佈。
公冶姓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公冶姓 堂號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公冶姓 姓氏源流
壹、公冶
現行較罕見覆姓。今天津之武清,山東之魚臺,黑龍江之嫩江縣,山西之太原、大同、陽泉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姓氏考略》注引《國語·注》雲:“季氏之族子季冶字公冶,爲季氏屬大夫,子孫以公冶爲氏。”
貳、公冶
公冶姓分布:山西絳縣有此姓。
公冶姓起源:①系自姬姓。春秋時魯國季氏之族子季冶,字公冶,爲季氏屬大夫。魯襄二十九年,自楚還,公賜之冕服,子孫以爲光榮,遂以其字爲氏,見《國語》注。 ②春秋時吳泰伯之後,見《路史》。
公冶姓名人:
公冶長,春秋時魯人,孔子弟子。公冶志,明時山東高密人,洪武中以人材任右金都御史。
郡望:博平。
變化:前人書冶誤作蠱,後人又傳作古,或復分爲古氏。
公冶姓 歷史名人
公冶姓古代名人
公冶長春秋末期,齊國人,字子長,著名春秋末期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在典籍《論語》的二十篇章中,有一篇名爲“公冶長”,首載孔子論公冶長之爲人。據說公冶長不但以賢而著稱,而且能通鳥語,多才多藝。後代人認爲是吉祥,就畫作年畫。公治姓的後人有一部分是公冶長的弟子,繼承姓公冶姓氏而來。有關公冶長的史料很少,但傳說很多,公冶長讀書地方的當地人皆能說上一二。
公冶乾春秋,戰國人。
公冶姓 相關姓氏
公、公孫 (公孫)、公羊、公西、公良、公上、公丘、公之、公乘、公仇、公仲、公休、公伯、公何、公佗、公保、公儀 (公儀)、公先、公冉、公劉 (公劉)、公務 (公務)、公勝 (公勝)、公南、公叔、公右、公吕、公哀、公城、公堅 (公堅)、公堵、公士、公壻、公夏、公婿、公子、公孟、公季、公宣、公寶 (公寶)、公尚、公山、公左、公巫、公巴、公帥 (公帥)、公師 (公師)、公幹 (公幹)、公建、公强、公彊、公彧、公德、公思、公息、公慎、公成、公戶 (公戶)、公房、公扈、公折、公斂 (公斂)、公文、公施、公旅、公族、公旗、公明、公晰、公晳、公期、公木、公朱、公析、公林、公檮 (公檮)、公正、公沙、公沮、公泥、公爲 (公爲)、公父、公牛、公牽 (公牽)、公獻 (公獻)、公玉、公玊、公甫、公甲、公申、公留、公疇 (公疇)、公石、公祈、公祖、公禧、公禱 (公禱)、公紀 (公紀)、公索、公綦、公緒 (公緒)、公罔、公羣、公群、公翰、公肩、公舌、公若、公荊 (公荊)、公華 (公華)、公行、公襄、公言、公賓 (公賓)、公車 (公車)、公輸 (公輸)、公都、公金、公鉏、公閱 (公閱)、公齊 (公齊)、公儀理 (公儀理)、公克里、公古爾 (公古爾)、公吉哩、公吉爾 (公吉爾)、公吉特、公鄂哩、公吉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