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翟
拼音zhái、dí
人口約 18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17 位。
位於倪姓 之後,申姓 之前。
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1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25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20 |
1995年 | 126 | 1987年 | 108 | 1982年 | 166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92 |
翟姓 起源
翟姓起源一
出自隗姓,以國名爲氏。隗本來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時,赤狄人活動於晉、衛、齊、魯、宋等國之間,稱爲翟姓。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爲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翟人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爲姓,稱翟姓。據《國語注》所載,新安翟姓,春秋時赤翟(即赤狄)之後,以種名爲狄姓,後改爲翟(Dí 音狄)姓。
翟姓起源二
出自祁姓,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以國名爲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上古時候,北方有翟族(後稱翟國)。翟國是遠古時黃帝的後裔建立的。傳到古代春秋時,翟國滅於晉國,後來晉國又滅於韓、趙、魏三國,到戰國時,這三國又先後滅於秦國。在這長期戰亂中,翟國人都以原國名爲姓,逃奔遷居各地。由於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兩種讀音,居於北方者讀(Dí音狄),遷居南方者讀(Zhái音宅)。
翟姓起源三
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周成王封次子於翟(故城在今河南省魯山),其後以國爲氏。
翟姓起源四
出自張姓改翟而來。據《知足集齋集》所載,安徽涇縣之翟姓,原姓張。
翟姓起源五
出自他族改姓而來:
①白族以海螺爲圖騰的氏族,有的記音爲翟姓。
②今瑤、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翟姓 分布
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1%左右。
據《元和姓纂》所載,翟(Zhái,Dí)姓在春秋時世居北地(今陝西省耀縣、富平一帶),後滅於晉,秦時子孫分散到今山西境內和江南各地。根據史料所載,春秋時齊國有翟樓新,戰國時魏國有翟橫,應當說在秦代以前,翟姓人已分佈於今河南、山東、山西一帶。兩漢時,見諸史冊之翟姓甚多,如翟方進、翟宣、翟義父子三人爲上蔡(今屬河南省)人,廷尉翟公爲下邽(今陝西省渭南)人,翟牧爲沛(今屬江蘇省)人,京兆尹翟蔭爲南陽(今屬河南省)人,東漢時翟西甫爲廣漢雒(今四川省廣漢)人……。這就說明,在兩漢之際,翟姓人已西入陝西,南入四川、江蘇。魏晉南北朝時,定居於汝南、南陽之翟姓頗爲興盛,後經繁衍發展,最後形成了翟姓汝南郡望和南陽郡望。此際,繁衍於廬江尋陽(今湖北省黃梅)的翟湯家族頗爲引人注目,其子翟莊、孫翟矯、曾孫翟法賜、玄孫翟光俱有名於當時,併名垂青史。隋唐之際,翟姓依舊興盛於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帶的翟姓尤爲興盛。五代十國至兩宋,翟姓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通過他們的籍貫來分析,翟姓在北方的河南、山東依舊很是旺盛,並且今北京一帶已有翟姓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蘇等地的翟姓已經初具規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時的學者惠州歸善(今廣東省惠陽)人翟逢亨,表明此際已有翟姓定居中國南端的廣東省。宋末元初,由於北方已由蒙古人統治,長江兩岸兵火四起,相對穩定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之翟姓人繁衍的較爲平穩,而皖、贛、蘇、浙一帶的翟姓人爲避兵火,輾轉於南方諸省,使兩湖、兩廣等地都有了翟姓人。明初,山西翟姓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安徽等地。清乾隆年間,冀、魯、豫三地之翟姓有闖關東遷居東三省者,並有沿海之翟姓渡海赴臺,揚帆南洋等異國他鄉。
如今,翟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山東爲多,這兩省翟氏約佔全國翟氏人口的45%以上。
翟姓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翟姓 堂號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翟姓 姓氏源流
壹、翟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雞澤,山東之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水、苗、瑤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亦作‘狄’,音‘宅’;又音‘狄’。祁姓,黃帝之後,世居翟地。《國語》雲:‘翟國爲晉所滅,子孫以國爲氏。’望出南陽。”戰國時魏有翟璜;漢代有翟義,又有翟方進;唐代有翟琰,又有翟璋,陝州刺史;明代有翟良,又有翟鵬,兵部尚書。
貳、翟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阜平、雲南之江川等地有分佈。《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翟氏,亦作狄。音‘宅’,又音‘狄’。祁姓,黃帝之後。世居翟地。《國語》雲:翟國爲晉所滅,子孫以國爲氏。”《姓氏考略》亦注:“……音宅,又別爲二氏,見賈逵《國語·注》。”
三、翟
翟姓起源:①唐虞時封黃帝后裔於翟,春秋時世居北地,後滅於晉,秦時子孫分散,居晉地及江南。此乃祁姓翟。②周成王封次子於翟(故城在今河南洛陽),其後以爲氏。此乃姬姓翟。③新安翟氏,丁零人,春秋時赤翟(即赤狄)之後,以種名爲狄氏,後改爲翟。
翟姓名人:
翟盱,漢時衍侯,見《漢書·功臣表》。
郡望:南陽。
肆、翟
翟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4%。尤以河北、山東等省多此姓,二省翟姓約佔全國漢族翟姓人口48%。
翟姓起源:①原音狄,至唐時改音爲宅(Zhái)。出汝南,與翟(Dí)不同,別爲二氏,見賈逵《國語注》。②安徽涇縣之翟氏,原姓張,見《知足集齋集》。③白族以海螺爲圖騰的氏族,有的記音爲翟姓,有的譯義爲“螺螄”氏,並用漢字記爲施。④瑤、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翟姓名人:
翟方進,西漢時汝南上蔡人,歷任朔方刺史,御史大夫,丞相。
郡望:汝南。
翟姓 歷史名人
翟姓古代名人
翟公西漢,西漢時人。貶後,門庭冷落;後復職,賓客又欲前往。翟公於是在大門張貼告示說
翟大坤清朝,清代嘉興人,與其子翟繼昌皆爲山水畫家。其女翟曹娥爲女書畫家。
翟雲升清朝,山東省東萊人,清代學者。道光進士。性嗜古、工詩,尤精隸書。有《隸篇》、《五經歲遍齋詩稿》、《說文辨異》等。
翟鳳翥清初,山西省聞喜人,清初大臣。順治年間進士,以明習法律見稱,累官至福建布政使。任職期間,治獄以寬厚爲主,修葺學宮書院,戲課農桑。
翟王宣明朝,河南省洛陽人,明代大臣。天順進士,任山西巡撫兼督雁門諸關時,使流亡者陸續迴歸,未走者生計有着,得百姓稱道。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翟風翀明末,字凌子,明末大臣,青州人。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西河鎮河南村人。1604年舉進士,歷任吳橋、任丘知縣,頗有政聲。入爲御史,出按遼東。時邊患頻仍,請選將增兵,建倉儲粟以備荒,深受神宗嘉許。原遼東參將吳希漢因失職聽勘,但因請託宦官,20年不得決,且欲復職。他去後一訊得實,將其斬於邊地,軍心大快。山東旱災嚴重,他疏請遣官帶銀16萬兩往賑,饑民多存活。時宦官呂貴等相結爲奸,他上疏論呂貴等人罪,神宗大怒,貶謫其爲山西按察使經歷。御史尚賓亦極論時弊,被貶謫爲江西布政使檢校。二人同日貶官,時稱“二諫”。天啓初年,起爲南京光祿少卿,繼爲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受魏忠賢排斥,被削籍爲民。崇禎初起爲兵部右侍郎,不久巡撫天津。後以疾歸,死後贈官兵部尚書。1615年11月御史翟風翀說
翟院深宋朝,北海營丘人,宋代畫家。學李成,工畫山水,摹效作畫,幾可亂真。
翟汝文宋朝,丹陽人,宋代官吏、書畫家。進士出身,歷任祕書郎、參知政事。風度翹楚,好古博雅,精於篆、籀。善畫道釋人物及山水。
翟方進西漢,汝南上蔡人,西漢大臣。家世微賤,後與繼母赴長安拜師學習。歷任朔方太守、丞相司直、御史大夫,於公元前十五年榮升丞相,封高陵侯。後因皇室內爭,被迫自殺。
翟瓚清朝,字庭獻,昌邑逄翟村人。明正德癸酉科中舉,授工科給事中,有直聲,出爲河南僉事,旋因功升湖廣巡撫。曾做過嘉靖皇帝的老師。
翟鵬明朝(1481-1545),字扶九,號聯峯,生於直隸省永平府撫寧縣,明正德三年一舉考中進士,出任戶部主事,轉任員外郎,後又任衛輝知府,升陝西副使,進按察使,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再升右金都御史,巡撫寧夏,嘉靖二十三年三月,擢爲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翟鑾明朝,山東諸城人,明代大臣。弘治進士,歷任編修、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等職。後以吏部右侍郎入值文淵閣參予內閣事務。嘉靖二十一年,升爲內閣首輔,因魏忠賢排擠,不久致仕還鄉。
翟讓隋末,東郡韋城人,隋末農民起義軍瓦崗軍首領。因犯死罪,逃至瓦崗,聚衆起義,是瓦崗軍初期首領。李密投瓦崗軍後,殺張須陀,克興洛倉,開倉濟飢,聲勢大振。翟讓有意讓賢,並推李密爲魏公,自任司徒,封東郡公。不久被李密謀殺。
翟湯晉朝,尋陽人,晉代名士。篤行純素,仁讓廉潔。耕而後食,拒受饋贈。盜匪聞其名,皆不敢犯。
翟義西漢,方進少子,西漢末期大臣。年二十任南陽都尉,後升任弘農河內東郡太守。王莽攝政後,舉兵討伐。後被擊敗,並夷滅三族。
翟酺東漢,廣漢雒人,東漢官吏、學者。四世傳《詩》,好《老子》,尤善圖緯天文歷算,試策第一。歷官酒泉太守、京兆尹、將作大匠,曾上疏安帝任用外戚,擊斬叛羌,威名大震。有《援神錫命解詁》。
翟璜戰國,魏國大臣。出身權貴之家,曾爲魏國相,曾舉薦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於魏文侯,皆受重用,並有功績。魏襄王時,欲聯合齊秦抗楚,而與樓鼻發生矛盾。曾欲殺張儀,因張儀施計而未遂。
翟灝清朝,字大川,號晴江,浙江省仁和人,清代學者。乾隆年間進士,官金華、衢州府學教授。工詩,亦長於考證。有《湖山便覽》、《四書考異》、《艮山雜誌》、《無不宜齋稿》、《通俗編》、《四書考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