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羊
拼音yáng
人口約 18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335 位。
位於容姓 之後,浦姓 之前。
羊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3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41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74 |
1995年 | 421 | 1987年 | 357 | 1982年 | 338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02 |
羊姓 起源
羊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祁盈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據清朝四川三臺羊國材所撰《羊氏族譜序》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盈的後代受封於羊舌邑(今山西洪洞範村),以羊舌爲氏,春秋末年改爲羊氏。“粵稽吾(羊)族,肇開於姬姓,受氏於羊舌,發祥于山西,盛衍於東魯。”
在歷史文獻《羊氏魁公六修宗譜·本姓源流》中記稱:“餘羊氏系出姬姓,開自黃帝。”可知羊氏的遠根在於橋山之巔,羊氏的遠源在於姬水之畔。
羊姓起源二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羊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爲氏。
西周時期,周王朝有專門掌管馬和羊的官職。其中管羊的小吏稱爲“羊人”,羊人的後代便以官稱爲姓氏,稱羊氏,世代相傳至今。
羊姓起源三
源於姞姓,出自黃帝后裔,屬於以改姓爲氏。
歷史上有一支羊氏,爲姞姓所改。姞姓亦爲黃帝之後,後易姓爲羊氏。
該支羊氏由姞姓易爲羊氏的原因失考,其譜書中亦語焉不詳,但以羊氏世代相傳至今,望族居泰山(今山東泰安)、京兆(今陝西西安)。
羊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尚友錄》上記載,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以王父字爲氏”而得姓。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才學出衆的著名學者,叫做公孫羊孺,他的後代子孫便取祖上名字中 “公羊”二字爲姓氏,稱公羊氏,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羊氏者。
羊姓起源五
源於古羌族,出自春秋時期西戎後裔羌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爲氏。
在今甘肅境內,有一支羊氏族人,其族系古代羌族人的後裔。
在典籍《說文解字·羊部》中記載:“羌,西戎,羊種也。”指明古羌族人的祖先爲古中原西部的羊種人,也即以羊爲圖騰的民族。古羌族人從殷商王朝時期起,便以牧羊爲生,“羌”字即系由“羊人”兩字合成,乃是一養羊而獲利的遊牧民族,故後裔有的便以羊爲氏。
羊姓起源六
源於夷族,出自漢朝時期零陵夷,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東漢時期,在零陵(今湖南永州)生活着一個少數民族部落,爲古淮夷民族的一個分支,被稱爲“零陵蠻人”,其族中就有以牧羊職業按漢姓稱爲羊氏者,是後來少數民族瑤族的主要先民。
羊姓起源七
源於改姓,出自宋朝名族三槐堂王氏,屬於因故改姓爲氏。
宋朝名族三槐堂王姓一支也曾改姓羊氏。
據清朝王先謙所撰《平江王氏譜序》中記載:北宋三槐王氏王旭之子王質,曾任荊湖北路轉運使,居平江縣(今湖南平江)南四十里王家坊,他的一支後裔因留居於此。
羊姓起源八
源於女真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明朝時期,女真族中有以羊爲氏者。
據學者張鴻翔在《明朝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中記載:明朝有二羊哈,一爲海西考郎兀衛女真人,明永樂四年(1406年)內附,授三萬衛指揮僉事,故後其子羊莽漢嗣;另一人亦爲女真人,歸化明朝後,官至廣寧衛都指揮僉事,故後子羊守忠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襲封指揮使。他們的後裔子孫,皆以漢姓羊氏世代相傳。
羊姓起源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藏族、滿族、白族、彝族、傣族、黎族、東鄉族、蒙古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羊氏族人分佈,多以古代部落圖騰崇拜的遺風,漢化爲羊氏,歷史皆非常悠久。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羊姓起源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羊舌突,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春秋時期,晉靖侯的兒子公子伯僑有孫子名突,晉獻公時封爲羊舌大夫,子孫稱羊舌氏。羊舌突有五個兒子,其中大兒子羊舌赤,字伯華,二兒子羊舌胼,字叔向,都是晉國賢臣。春秋後期,羊舌氏被其他晉卿攻滅,有子孫逃在國外,改姓羊,稱羊氏。
得姓始祖
羊舌突。羊舌氏出於姬姓,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春秋時期,晉靖侯的兒子公子伯僑有孫子名突,在晉獻公(?—前651年)時被封爲羊舌邑(在現在的山西省洪洞、沁縣一帶)大夫,世稱羊舌大夫、羊舌突,他的子孫即以邑名羊舌爲姓,稱羊舌氏。春秋末(公元前514年),羊舌氏被其他晉卿攻滅,其子孫有的逃在國外,而改姓羊,稱爲羊氏。故羊舌氏後人奉羊舌突爲的得姓始祖。
羊姓 郡望
羊氏的郡望共有三處,一處爲河上,一處爲泰山(今山東泰安東南的山東省新泰市羊流鎮)。
另一處爲京兆(今陝西長安東)。河上指黃河流域的山西地區,這裏是羊姓的發祥地,故許多姓氏書將此地列爲羊姓郡望,如《幼學歌》卷三《姓氏考原》有“河上羊”之說。
泰山郡爲羊氏肇興之地,自漢以後,世代聚居於此,長達千年,故實爲羊姓之第一郡望。敦煌石室所藏唐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和《姓氏錄》所收泰山望族,羊氏皆赫然列於其中。泰山方誌中也稱羊氏自“太傅羊祜卓卓晉朝,其餘封公侯伯者,累代不絕,族姓蕃衍,無出其右”(《新泰縣鄉土志·人類》)。
兩漢間羊族多出仕居於京兆(今陝西長安東),
故亦發展爲郡望之一。羊氏堂聯有“源自周代,望出長安”之語。
羊姓 堂號
羊氏的郡望共有三處,一處爲河上,一處爲泰山(今山東泰安東南的山東省新泰市羊流鎮)。
另一處爲京兆(今陝西長安東)。河上指黃河流域的山西地區,這裏是羊姓的發祥地,故許多姓氏書將此地列爲羊姓郡望,如《幼學歌》卷三《姓氏考原》有“河上羊”之說。
泰山郡爲羊氏肇興之地,自漢以後,世代聚居於此,長達千年,故實爲羊姓之第一郡望。敦煌石室所藏唐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和《姓氏錄》所收泰山望族,羊氏皆赫然列於其中。泰山方誌中也稱羊氏自“太傅羊祜卓卓晉朝,其餘封公侯伯者,累代不絕,族姓蕃衍,無出其右”(《新泰縣鄉土志·人類》)。
兩漢間羊族多出仕居於京兆(今陝西長安東),
故亦發展爲郡望之一。羊氏堂聯有“源自周代,望出長安”之語。
羊姓 姓氏源流
壹、羊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湖北之武昌,山西之太原,廣東之澄海、吳川,雲南之隴川、瀘水、蘭坪等地均有分佈。漢、回、白、彝、傣、黎、東鄉、傈僳等多個民族均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即羊舌氏之後。春秋末始單爲羊氏。秦亂,徙居泰山。”以邑爲氏,當系出姬姓。
2、《姓氏考略》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注云:“出自周官羊人之後,以官爲氏。”(3)其又注:“零陵蠻有羊氏。”望出泰山。
4、回族之羊姓,或爲楊姓所改。《中國人的姓名·回族》載:明太祖驅逐元順帝,收復大都 (今北京) 後,下令“都人”(元朝仕宦的後裔) 一律南遷。益都地方《楊氏家譜》載,“至大明洪武元年 (1368年) 兵取大都,大將軍令都人南遷,六世祖遂攜莫蘇及二女奔青州……嘗居羊市,易姓爲羊。”春秋邾有羊羅;宋有羊斟;戰國有羊平;秦有羊百章;漢代有羊豐;晉代有羊祜。
貳、羊
羊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羊姓起源:①周官羊人之後,以官爲氏。②春秋時晉羊舌大夫之後,春秋末始改羊舌複姓爲羊氏,秦亂徙居泰山。③西漢時零陵蠻有羊氏。④青海白馬人額珠家,漢姓有羊氏。⑤白族姓。
羊姓名人:
羊斟,春秋時宋大夫。
郡望:泰山。
羊姓 歷史名人
羊姓古代名人
羊祉南北朝北魏,後魏光祿大夫,是晉代散騎常侍羊琇的第六代孫,羊琇以後,世代爲卿相。
羊侃南北朝,梁代侍中軍師將軍,其父羊祉曾假辦節龍驤將軍,所以有楹聯雲
羊欣南朝,南朝宋書法家,泰山南城人,他曾向王獻之學習書法。梁朝著名史學家沈約稱他“善隸書,獻之之後,可以獨步。”
羊侵漢朝,漢安帝時爲司隸校尉;其子儒,桓帝時爲太常。
羊續東漢(141—189),字舉祖,東漢靈帝時名臣,歷官南陽太守,爲政清廉,其懸魚拒賄被傳爲佳話。成語“羊續懸魚”膾炙人口,清廉佳話久盛不衰。漢時,羊續出任南陽太守,將屬下進獻的魚懸於庭院,以示清廉。宋代詩人徐積吟贊
羊陟漢末,在任冀州刺史,懲治貪官污吏,治內肅然,爲漢末清流領袖,也因生活儉樸,被士人敬爲“天下清苦羊嗣祖”,仰若“泰山北斗”。
羊祜西晉(221—278),羊祜,字叔子,青州泰山人,西晉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官至尚書右僕射。他參與平吳的軍政策劃。在都督荊州期間,甚得遠近民望。平時輕裘緩帶,身不披甲。與東吳守將陸抗對峙,卻能講信修德,以懷柔吳人。他歸還所獲越境內的獵物,甚至送藥與對方守將陸抗,獲得“豈有鴆人羊叔子”,的美名。他坐鎮襄陽十年,大開屯田,廣儲軍糧,傾力做足伐吳的準備,然後入朝陳伐吳大計,並舉薦杜預以自代,此後杜預大造樓船一舉伐吳成功。羊祜病逝時,遠近百姓盡皆號慟,吳國守邊將士亦爲之泣下。他在鎮守襄陽時,常登崗山,卒後,人們於該處建廟豎碑,望其碑者無不流淚,人稱“墮淚碑”,又稱“羊碑”。“羊碑”一詞,至今仍爲“官吏有德政者”之美譽。
羊曇東晉,東晉名士,泰山人,大臣謝安的外甥。淝水之戰時,謝安使侄子謝玄以八萬精兵,大破前秦大軍九十萬,天下震動。謝安死後,羊曇輟樂多年,鬱鬱寡歡,終生不再經過西州路。一天,羊曇飲酒後沉沉大醉,不知不覺信馬由繮經過某地,覺得似曾相識。問及左右,告知此乃西州門。羊曇感觸前塵,傷感悲慟不已,一面以馬鞭叩敲門扉,一面口誦曹植詩句“生存華屋處,零落葬山丘”,大哭而返。後人感其真誠而採入史述,羊曇因此而名重一時。此後,“西州感舊”便成爲人們懷念逝者之代稱。
羊獻容晉朝,前趙晉惠帝皇后,洛陽陷落後,沒於劉曜,立爲皇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朝代皆爲皇后的女性。生三子,皆有能名。
羊公漢朝,漢代名人,曾設義漿三年方便行人。一日遇一人飲迄,從懷中掏出一升石子,對羊公說
羊角哀春秋,春秋時燕國人,與同邑左伯桃爲友,聞得楚國國王招賢納士,兩人便結伴前往。中途值冬令時節,雨雪交加,飢寒難奈。左伯桃預感兩人如此飢凍必死無疑,決意犧牲一己而成全友人。於是脫下寒衣並糧食交付羊角哀,命他繼續上路,自己留下,最後凍飢死於空樹之中。羊角哀歷盡艱辛到達楚國,官拜上大夫。成名之後,他專程重訪當年分手故地,啓樹找到左伯桃屍體,厚禮殯葬之後,隨即自殺以殉友情,表明自己並非貪圖功名而棄患難之交,乃是有所期待。古典小說《今古奇觀》有“羊角哀捨命全交”回目,敘述情節有所虛構,但證之古籍並非純屬空穴來風,《中國人名大詞典》即有羊、左兩人事蹟列入條目。
羊舌赤春秋,春秋時晉國中軍尉,羊舌突的長子。時稱他“銅鞮伯華”。孔子說:“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蓋銅鞮伯華之所行。”即卒,孔子嘆曰:“銅鞮伯華無死,天下有定矣。”
羊舌肸春秋,春秋時,晉國賢者,羊舌突的次子。博議多聞,能以禮讓國,孔子稱之爲“遺直”。
羊璿之南朝,南朝宋國泰山人,與荀雍、何長瑜、謝惠連爲謝靈運四友,常以文章賞會,共爲山澤之遊,名噪一時。
羊可立明朝,明代官吏,河南汝陽人。字子豫,號崧原。曾制定《鹽法條例》,官至太常卿。後爲權貴忌恨,貶大理評事。死後祀入鄉賢祠。著有《濯纓亭集》、《中臺三疏》、《筠州詩卷》、《瑞陽日記》、《羊氏家乘》等傳世。
羊徽瑜爲司馬師之妻;羊氏(平陽鄉君)與其夫王肅所生之女,爲司馬昭之妻、司馬炎之母。在司馬氏集團代魏更替中,羊祜、羊琇等人立下了汗馬之功。及晉立,羊氏“寵遇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