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ban 即可
班姓 班氏 班姓起源 班姓名字 班姓名人
班姓

姓氏
拼音bān
人口約 33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60 位。
位於惠姓 之後,匡姓 之前。

班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602018年2014年
2013年2692007年2006年321
1995年1961987年3601982年363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35
手機查看班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班姓 即可

班姓 起源

班姓主要源自:羋姓子姓姬姓

班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二百三十五位。極盛於兩漢魏晉,名門望族,人才輩出,燦若星河。

班姓部分出自羋姓。部分是春秋時期楚國若敖的後代。若敖的兒子名叫鬥伯比,鬥伯比的兒子名叫令尹子文,秦國滅楚國後,若敖後裔遷居晉地和代地(今天山西全部、陝西東南、河南北部、河北中西部等),因爲班姓,相傳令尹子文是喫虎乳長大的,因爲虎的身上有斑紋,他的後代於是就用“斑”作爲他們的姓氏。因爲“班”和“斑”通用,後來就改成“班”了。

淵源(1)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令尹闕班,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風俗通》的記載:“班姓爲楚令尹闕班(鬥班)的後代。得姓始祖鬥班。” 秦國滅楚國後,其後裔遷居晉地和代地(今天山西全部、陝西東南、河南北部、河北中西部、內蒙古中部等),因爲班姓 。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令尹叫闕班。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羋旅(熊侶)執政時期,楚國有個大夫叫鬥越椒,字伯夢,是子良之子,令尹子文之侄,更是楚國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曾指揮楚軍擊敗過鄭國。

越椒常埋怨楚莊王不升自己的官職,因此心懷不滿,謀欲作反。於是,他乘楚莊王率大軍於周定王姬瑜二年(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出征陸渾戎時,找到族弟鬥班商議謀反。鬥班不從,反對道:“夫我鬥氏,世受楚國爵祿,此乃喬木老臣,焉可背反哉?”

鬥越椒見鬥班不從,恐其泄露己謀,即拔劍來斬之。鬥班當場大叫:“伯夢欲謀反耶?吾恐鬥氏之鬼絕祀矣!”言未訖,頭已落地。

鬥越椒殺了鬥班之後,率若敖氏之族殺了司馬蒍賈,遂居烝野,之後率本部將卒埋伏在皋滸(今湖北襄樊西部),準備待楚莊王班師回國之時突襲殺之。

到了農曆7月,楚軍得勝歸至皋滸,鬥越椒橫槍勒馬,振甲披袍突然殺出,截住王駕。楚莊王認得是越椒,不知其由,乃問道:“伯夢欲何爲耶?”鬥越椒大罵:“無道昏君!我欲誅汝守國。”楚軍大將潘尪從楚莊王身旁搶出,來斬鬥越椒,鬥越椒更不戀戰,抽一勁箭,直望楚莊王車幔射之,楚莊王躲過,其箭貫於車蓋。越椒又抽一矢,望楚莊王心胸射之,楚莊王又躲其箭,直透重鎧。

隨後,大將孫叔敖以王旗麾進諸軍,神箭手養由基則拍馬來取鬥越椒,二馬戰上十合,一旁的潘尪夾攻,鬥越椒措手不及,被由基斬於馬下。楚莊王下令不要降卒,盡斬於皋滸。

其後,楚莊王大屠若敖氏家族,只有鬥班、鬥克黃二家族不但不殺,還予以賞賜。

在鬥班的後裔子孫中,與令尹子文的後裔子孫一樣,皆以先祖名字中的“班”爲姓氏,稱班氏,後有改爲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2)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耏班,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史籍《左傳·文公十一年》中記載:“宋公於是以門賞耏班,使食其徵,謂之耏門。”

周頃王姬壬臣四年(宋昭公子杵臼五年,公元前615年),宋昭公將城門的稅收賞賜給大夫耏班,後世遂用“耏門”來作爲食稅、徵稅之典實。

在耏班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者,稱班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3)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若敖的後代鬥班,屬於以傳說爲氏。若敖的兒子名叫鬥伯比,鬥伯比的兒子名叫令尹子文,秦國滅楚國後,其後裔遷居晉地和代地(今天山西全部、陝西東南、河南北部、河北中西部、內蒙古中部等),因爲班姓。

令尹子文,是春秋時期楚國名相,他爲楚國的強大和北上爭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令尹,是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令尹子文姓鬥,名豰於菟(gōu wú tù),字子文。他是楚國貴族若敖氏鬥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後棄在雲夢澤北(今湖北天門),被母虎撫養,當時楚國稱老虎爲“於菟”,把餵乳叫“豰”,因此豰於菟的意思就是“虎乳育的”。當時,楚國的附庸國祁國國君祁子出獵時見到豰於菟被老虎餵養,覺得很驚奇,遂抱回鞠養。

豰於菟當上楚國令尹,改名令尹子文。爲了楚國的強大,令尹子文主動地獻出自家的私財來緩解國家的財政困難,而不惜自己“有飢色,妻子凍餒”,他在政治上侵削諸大夫的封邑,交還給楚成王羋頵(熊惲),以壯大楚國王室的財富和力量,強化楚成王的王權。這就是子文“毀家紓難”的故事。

據史籍《左傳》中記載,子文於周惠王姬閬十四年(楚成王九年,公元前663年)開始做令尹,到(楚成王三十六年,公元前636年)讓位給子玉,在這二十八年中,他曾數次被罷免而又被重新任命爲令尹。

由於令尹子文小時候是喫虎乳長大的,因虎身有斑紋,後代就用“斑”爲姓氏。古代,“班”和“斑”兩字通用,其後裔子孫後有改稱班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4)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巧匠公輸班,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公輸班,公元前507~前444年待考,曹姓,公孫氏,出生於魯國的附庸國小邾國,爲沒落貴族後裔,世人因稱其爲魯班。

公輸班中國古代最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著名的發明家,長期以來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尊奉爲“匠師之祖”。作爲傑出的神工巧匠,也成爲人們歌頌創造、發明的神話人物。

在公輸班的後裔子孫和弟子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稱班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

今瑤族、壯族、蒙古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班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字姓班氏,世代相傳至今。

部分得姓始祖

鬥班、闕班、回回舍班等

班姓 分布

河北:石家莊,承德,邯鄲,廊坊,唐山,保定,衡水,秦皇島,張家口,山海關,武安,三河,滄州,涿州,廣平,大名;

山西:太原,忻州,定襄,原平,大同,陽泉,長治,霍州,朔州,代縣,臨汾,渾源,岢嵐;

陝西:西安,府谷,榆林,鎮安;

甘肅:蘭州,天水,白銀,慶陽,平涼,張掖,秦安;

寧夏:銀川;

新疆:烏魯木齊,伊犁,阿克蘇,博樂,石河子,哈密,烏蘇;

山東:濟南,青島,淄博,聊城,冠縣,德州,臨沂,平邑,日照,莒縣,莒南,荷澤,惠民,棗莊,蓬萊,東營,滕州,微山,萊州,臨沭、濟寧、嘉祥;

河南:鄭州,洛陽,開封,商丘,新鄉,南陽,駐馬店,周口,焦作,濮陽,夏邑,清豐,永城,宜陽,上蔡,杞縣,原陽;

安徽:合肥,肥西,碭山,蚌埠,淮南,宿州,阜陽,穎上,六安,黃山,銅陵,巢湖,宣城,池州,滁州,馬鞍山,蕪湖,霍邱,舒城,無爲;

江蘇:徐州,揚州,鹽城,連雲港,崑山,興化,贛榆,泗陽,;

浙江:寧波,溫州,嘉興,台州,金華;

江西:贛州,南昌,吉安;

廣東:清遠,開平,連南;

廣西:百色,河池,柳州,桂平,賀州,防城港,欽州,金田,田東,來賓,北海;

雲南:楚雄,昭通,文山,富寧;

貴州:貴陽,遵義,興義,黔南,安順,畢節,開陽,羅甸,望謨,紫雲,清鎮,惠水,息烽,修文,;

湖北:潛江;

湖南:婁底,常德,懷化;

四川:成都,攀枝花,瀘州;

黑龍江:哈爾濱,牡丹江,大慶,黑河,齊齊哈爾,肇州,肇東,綏化,依蘭,嫩江,龍江;

吉林:長春,吉林,松原,通化,白城,蛟河,扶余,敦化,白山;

遼寧:瀋陽,大連,營口,大石橋,鐵嶺,鞍山,丹東,撫順,海城,錦州,盤錦,朝陽,建平;

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通遼,鄂爾多斯,集寧,巴彥淖爾市,錫林浩特,呼倫貝爾;

班姓 名人明星

班姓 郡望

扶風郡

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爲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爲扶風郡,治所在隗裏(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爲扶風郡。

黎陽郡

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爲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爲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爲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浚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爲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爲安陽地區。1983年 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浚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浚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班姓 堂號

扶風郡

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爲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爲扶風郡,治所在隗裏(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爲扶風郡。

黎陽郡

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爲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爲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爲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浚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爲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爲安陽地區。1983年 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浚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浚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班姓 姓氏源流

壹、bā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黃驊,山東之平度、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河南之盧氏,陝西之韓城,江西之崇仁,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邱北、馬關、河口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瑤、布依、高山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羋姓,楚若敖生鬥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爲虎所乳。謂虎有班文,因以爲氏。”子文,名“穀於菟”(音gòuwūtú),相傳子文初生,曾被其母棄,爲虎所乳,楚人謂乳爲“榖”,虎爲“於菟”,故子文以“榖於菟”爲名,義爲“乳於虎”。大名爲班,稱鬥班,因其名有“虎”、有班,故以“子文”命字。班,即斑之古字。秦滅楚,鬥班之後遷居晉、代之間,以班爲氏。(按:若敖,《中國姓氏大全》引作“若熬”,且以若敖孫“鬥榖於菟”與“令尹鬥班”爲兩人,誤。)

貳、

班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班姓起源:①系自羋姓。楚若敖之後。秦滅楚,鬥班裔孫遷晉代之間,因爲班氏,見《風俗通》。②藏族房名阿加、多納卡之漢姓均爲班。③白馬人、苗、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

班姓名人:

班超,東漢安陵人,明帝時出征西域,累官西域都護,封定遠侯。

郡望:扶風,扶陽。

班姓 歷史名人

班姓古代名人

班彪東漢,字叔皮,扶風安陵人。性格慎重,好古。20餘歲的時候,因爲避難跟從隗囂,寫了《王命論》想感化他,但是隗囂始終不爲所動。班彪於是轉而躲避到河西,爲竇融出謀劃策,幫助漢王朝的興起。漢光武帝初的時候舉茂才,拜許令,後來因爲疾病而辭去了官職。他因爲才華很高,於是專心研究史籍。他才前史遺事,旁貫異文,後來作傳數十篇。用來補充史記太初以後的缺節。後來又擔任瞭望都長。卒於官,終年51歲。

班固東漢,字孟堅,爲後漢班彪的兒子。他的父親班彪寫《漢書》,沒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於是回到家裏,繼續他父親的事業,被人告發他在私自修改國史,被捕入獄。他的弟弟班超爲他上書辯白,他才得以獲釋。明帝任命他爲蘭臺令史,後來被遷爲郎,典校祕書,終於寫成了《漢書》。從永平到章帝建初中,前後經歷20餘年,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沒有寫完。建初四年章帝讓儒生博士討論《五經》的異同,班固應昭寫成《白虎通德論》。和帝永元元年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爲中護軍。四年,帝與宦官合謀殺死了憲,班固也被洛陽令捕入獄,永元四年死於監獄之中。終年60歲。

班超東漢,字仲升。班彪的兒子,班固的弟弟。班彪死後,家境貧困,班超爲了養活母親只好爲官府抄書。東漢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曾投筆嘆息道:“大丈夫無他志略,當校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侯封。安能久侍筆墨乎?”明帝永平十六年,他率領着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使得西域五十餘城獲得安寧。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被任命爲西域都護,封爲定遠侯。實現了他的願望。年老後,回到洛陽,拜爲射聲校尉。同年病逝,終年70歲。

班昭漢朝,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生於一個“家有藏書,內足於財”的顯貴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學問;長兄班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將。家庭的薰陶,父兄的影響,加上自身的聰穎努力,使班昭成爲一個博學廣識的學者。她對祖國文化事業的突出貢獻,是整理並續成重要的史學鉅著《漢書》。她去世時,當朝的皇太后親自素服舉哀,爲她行國葬之禮。這個女子,就是中國第一位女歷史學家班昭。

班言明朝,名士(生辰不詳)。

班懿已知最早記載的班氏第一人。

班孺俠士

班長漢朝,任漢朝上太守,

班回漢朝,任漢朝長子令,班況之父。

班況班彪的祖父。

班姓 相關姓氏

班丘班達 (班達)班麻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235

29

30

31

32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