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施
拼音shī
人口約 27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07 位。
位於伍姓 之後,萬姓 之前。
施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0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112 |
2013年 | 106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97 |
1995年 | 108 | 1987年 | 105 | 1982年 | 84 |
明朝 | 81 | 元朝 | 無 | 宋朝 | 93 |
北宋 | 23 |
施姓 起源
施姓主要源流
施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爲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魯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個姬尾生,字施父,史稱施父尾。在魯桓公姬軌(姬允)執政時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爲魯國的大夫。據說,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其父曹伯將不久於人世,後來果然應驗。魯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後成爲春秋名臣。後傳到其五世孫姬孝叔之時,乾脆以先祖名字爲姓氏,稱少施氏、亦稱施父氏,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後省文簡化爲單姓施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施氏正宗。
施姓起源二
源於嬀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屬於以國名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王朝時期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國,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縣一帶。
商湯滅夏桀之後,施氏國亦隨之滅亡,其後,施氏國的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爲姓氏,稱施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施姓起源三
出自殷商時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屬於以氏族名稱爲氏。據史籍《左傳》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之弟姬康叔受封爲衛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錡氏、飢氏、樊氏和終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時期爲專職制旌旗的工匠,古稱“旌、旗、幟”爲“施”,其族人子弟後代即以職業爲氏族稱謂,世代稱施氏至今。
施姓起源四
源於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屬於避難改姓爲氏。
據史籍《姓氏詞典》記載:方氏係爲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後,其同姓族人紛紛外逃,以避株連,因而有改稱施氏者。“施”字,拆開爲“方人也”,因而也有爲方氏者。
施姓起源五
出自他族改姓。如雲南白族以海螺爲圖騰的氏族,漢姓爲施;明、清時雲南土司有施姓;世居瀋陽之滿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納西、僳僳等族有此姓。
施姓起源六
源於赫哲族,出自明、清時期赫哲族富勒哈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赫哲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赫哲語爲“佈施”之義,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Fulha Hala,漢義“楊樹”。赫哲族、滿族富勒哈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爲施氏、楊氏、付氏、傅氏、富氏等。
施姓起源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蒙古族艾耀施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艾耀施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松源)。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Aiyos Hala。蒙古族、滿族艾耀施氏,在清末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爲施氏、艾氏、石氏者。
施姓起源八
源於白族,出自明朝時期白族施氏族,屬於以圖騰信仰漢化爲氏。雲南省大理地區的白族中,有世代以海螺爲氏族圖騰的部落,元朝中期即以海螺圖形取近似的漢字“施”爲姓氏,稱施氏。到明、清兩朝時期,雲南土司即爲該氏族。
施姓起源九
出自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京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怒族、納西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施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施氏,世代相傳至今。
施姓得姓始祖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爲得姓始祖。
施父。春秋時魯國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稱施父尾。其在魯桓公時任大夫之職,據說他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曹伯(曹國國君)將不久於人世,果驗。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後成爲春秋名臣。傳到施公之重孫孝叔時,以祖名爲姓,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於是形成施父姓,後省去父字,遂爲施姓。他們尊施父爲施姓的得姓始祖。
施姓各支始祖
施伯:魯惠公之孫,施殳之子,荘公時爲大夫盡忠親諫名顯於時。
施宿:字武子,宋紹熙年進士,寧宗慶元間在餘姚金華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燭溪湖塘建築賢亭招寶坃於公署郡縣父老載道懇留,因居姚趙氏封慕人葬遊原山塢元時,敕封捍誨侯後改封郡王世食廟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孫繁衍明及清代有科甲誠者以爲積累功德之報雲。
施父:周公封魯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長隱公息姑次桓公軌少施父尾生事桓公爲上大夫,食採於邑因施父之。
施姓 分布
當代施姓分佈與圖譜
當代施姓的人口已達210多萬,爲全國第九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態勢。施姓主要集中於江蘇、福建、浙江三省,佔施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佈於上海、湖北、安徽、臺灣、雲南、廣西,這六省區市又集中了28%。全國仍以蘇、浙、閩爲施姓聚集中心施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浙滬臺、江蘇大部、安徽東南、江西東施部、福建大部、雲南、四川南部、貴州西南、廣西西端和南部、內蒙古東北、黑龍江西北,施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以上,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5%的施姓人羣。在江蘇北段、安徽西南、贛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慶南部、粵桂大部、海南、青海東部、甘肅中部、寧夏西北、山東東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施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一0.3%之間,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9.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5%的施姓人羣。
施姓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
施姓 堂號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
施姓 姓氏源流
壹、施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彝、傣、京、苗、怒、納西、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夏諸侯有施氏。國亡,以國爲氏。”(2)鄭樵注云:“姬姓。魯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其子因以爲氏。”此以魯人字爲氏。系出姬姓。
3、《姓氏詞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殺後,其同族外逃,懼怕株連改此姓。施,字拆開爲‘方人也’。”春秋魯有施之常,孔子弟子;漢代有施雔;唐代有施肩吾;宋代有施全;明代有施耐庵。
貳、施
施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6%。尤以江蘇、福建、浙江等省多此姓,3省施姓約佔全國漢族施姓人口58%。
施姓起源:①春時諸侯有施氏,國亡,以國爲氏。 ②商民七族有施氏。 ③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尾,字施父,其後以字爲氏。 ④明、清時雲南土司有施姓。⑤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滿族姓。⑥雲南白族以海螺爲圖騰的氏族,漢姓爲施。⑦京、彝、苗、蒙古、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施姓名人:
施之常,春秋時孔子弟子,見《史記》。
郡望:吳興。
其他:
日本侵佔臺灣時期,臺灣施姓曾被迫改爲日本姓施本,1945年臺灣光復,即恢復施姓。
施姓 歷史名人
施姓名人
施相公其人其事,諸說不一。築有施相公廟。
施姓古代名人
施士潔清朝,臺灣台南人,進士、詩人,與其父施瓊芳同為大清國進士,為當時有名之進士父子檔。
施瓊芳清朝,臺灣台南人,進士、詩人,與其子施士潔同為大清國進士,為當時有名之進士父子檔。
施朝榦清朝,政治人物、詩人
施世榜清朝,施琅族侄,清代臺灣重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創建者。
施世綸施琅子,官至漕運總督;小說《施公案》主人公。
施宜生宋金,福建邵武(一說浦城[5])人。因罪脫離南宋,在金任官,海陵王完顏亮攻宋前曾經出使南宋,正史記載其因向南宋洩露金軍情報而被處死。
施全宋代,為岳飛被殺而刺殺秦檜未果的義士,
施姬南北朝,南朝陳宣帝陳頊的妃子[2]。
施讐漢代,著名經學家
施九緞清治時期,臺灣彰化人,綽號「公道大王」,影響當時重大民變——施九緞事件的關鍵人物。
施之常春秋,魯國人是魯惠公第八世孫,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贈乘氏伯封邑臨從祀聖廟。父曰端,時人稱曰
施清清朝,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文學家。康熙間召試鴻博。篤學嗜古,詩文樸厚,時稱雄才,著有《攬雲集》、《十三經同解》等。
施襄夏(1710~1771),名紹暗,字襄夏,號定庵。浙江海寧人,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清代著名圍棋國手,與程蘭如、範西屏、梁魏今並稱“清代圍棋四大家”,與範西屏、黃龍士並稱“清代三大棋聖”。
施承志(民前26-?),民前26年生,浙江杭州人,民國第一批將軍軍銜授予者,著名軍事教育家、武學家,古今太極代表人物之一。
施肩吾唐朝,睦州分水人,唐朝元和十五年進士,並由皇帝欽點爲狀元。由於無法忍受當時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數月後辭官歸隱,後率族人遷居澎湖。
施世倫清朝,施琅之子,康熙二十三年,他年僅廿六歲出任江蘇泰州知州。
施琅清朝(1696—1696),字尊侯,號琢公,清晉江人,生於天啓元年,卒於康熙三十五年。初爲明代鄭芝龍部將,降清後,平臺灣,滅鄭氏,封靖海侯,卒諡襄壯。
施績三國,字公緒,丹楊故鄣人,東吳大將朱然之子,孫亮登基後恢復本姓「施」。
施惠元朝,杭州人,以坐商爲業,好談笑,吟詩飲酒之餘,惟以填詞和曲爲氏,著有南戲劇本《拜月亭》。
施國祁清朝,學者,工詩文,善填詞,歷時二十多年研究《金史》,詳加考證,著《金史詳校》,,《金源札記》等書。
施心松清朝,畫家,善寫生,長於小品。
施閏章清朝,清代文學家,安徽宣城人,順治年間進士,任山東學政,曾爲蒲松齡的老師。博覽羣書,工詩善文,享有盛譽著有《學餘堂文集》二十八卷。
施耐庵元末明初(1296-1371),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彥端,號耐庵。籍貫
施瞵五代,五代後周畫家,善畫生竹,爲當時絕。
西施春秋末期,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爲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苧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衆,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其中的“沉魚”,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施姓近代名人
施北衡(1893-?),1893年出生,浙江縉雲人。國民黨陸軍中將。
施肇基(1877-1958),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的外交家。
施肇曾(1867-1945),具有外交才幹的實業家。
施則敬(1855-1924),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