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kuang 即可
匡姓 匡氏 匡姓起源 匡姓名字 匡姓名人
匡姓

姓氏
拼音kuāngqiǎng
人口約 32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61 位。
位於班姓 之後,栗姓 之前。

匡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612018年2014年
2013年2602007年2006年248
1995年2681987年2801982年321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53
手機查看匡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匡姓 即可

匡姓 起源

匡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3位。在2013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主要起源上古時期有一個古匡國,故址在匡山腳下,漢朝時期稱廣濟,即今湖北省黃岡地區的武穴市一帶。而後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其後代有漢朝丞相匡衡。

匡姓源出有:

匡姓起源一

源於上古匡國,屬於以國名爲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於一個叫匡國的部落(今湖北省東部大別山西),建立侯國,是爲匡侯。

上古時期有一個古匡國,故址在匡山腳下,漢朝時期稱廣濟,即今湖北省黃岡地區的武穴市一帶。

周武王滅商時,古匡國亦被滅亡,故匡侯的王族後裔匡俗兄弟七人遷居於廬山(今江西九江廬山南障山),結廬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後裔子孫中,多以故國名稱爲姓氏,稱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廬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現的匡氏族人。在大別山地區、江西大部、湖北中東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湖南大部、四川東部、很多匡姓家族和以匡字命名的,比如匡寨、匡家莊、匡營子、匡河鄉等等,但是民間大多都是念piang,近代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匡姓起源二

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有個家臣名叫句須,後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鄉長垣西南部,一說今山東濟寧鄒城匡莊),即爲匡邑的最高行政長官,史稱其爲匡句須。傳到句須的孫子,便以祖父居官地名爲姓氏,稱匡氏。到了北宋初年,匡氏族人爲避宋太祖趙匡胤之名諱,皆改匡氏爲主氏。到了宋政和年間,宋徽宗趙佶認爲民間百姓中竟然有“主”氏,甚爲不妥,遂又下令所有的主氏皆改爲康氏,是爲湖南濛衡康氏

北宋王朝滅亡以後,有的康氏族人恢復了祖姓,仍爲匡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匡氏源流記載於湖南衡山《濛衡康氏十修族譜》中。今匡氏族人大多尊奉匡句須爲得姓始祖。其後代有漢朝丞相匡衡。

匡姓起源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

春秋初期,鄭國有個邑地稱匡邑,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溝縣,其時在當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河南匡氏。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匡姓起源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魏國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

春秋時期,魏國亦有匡邑(河南省睢縣西),當地居民,多以邑名“匡”爲姓,也稱匡氏。到北宋初年,爲避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匡姓爲主姓。政和年間朝廷認爲民姓中有主姓,大爲不妥,遂令主姓改爲康姓。北宋以後,有的康姓恢復了祖姓,仍爲匡氏。

匡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商、周時期官吏巫匡,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巫匡,亦稱巫㑌、巫尩,也就是巫醫,是商、周時期專門治療疑難雜症的巫師。在巫匡、巫㑌、巫尩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爲姓氏者,稱巫匡氏、巫㑌氏、巫尩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匡氏、㑌氏、尩氏、巫氏等,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wāng。

匡姓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匡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匡人,是西周初期周武王親自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以法匡正諸侯”,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匡人之下配屬有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官吏。

在匡人、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匡人氏、司匡氏,再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匡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匡姓起源七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卝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卝人,亦稱丱人、眻人,是西周時期設置的一種特別行業官稱,專職掌管採礦事務,後世乾脆白稱其爲“礦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卝人之職,其實在殷商時期即有,其時稱作“司貨”,到西周時期按其職能改稱爲“卝人”,春秋中期改稱爲“礦人”。在卝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卝人氏、丱人氏、礦人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卝氏、丱氏、眻氏、礦氏等,再後有取諧音漢字爲匡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匡氏最早將讀音作kuàng。

匡姓起源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塔喇氏,滿語爲Tara Hala,漢義“曠野”,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

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

塔喇氏族人數量龐大,後多冠漢姓爲匡氏、白氏唐氏等,今全國各地皆有分佈。

滿族、錫伯族匡氏,讀音皆作kuāng。

匡姓 分布

歷史上匡姓的遷徙與分佈

明朝時,匡姓大約有1萬2幹人。匡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湖北、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山東爲匡姓第一大省,佔匡姓總人口的29%。

當代匡姓的分佈與圖譜

匡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當代匡姓的人口大約有30萬,爲第二百四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4%。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湖北、河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四川、山東,這8省大約佔匡姓總人口的96%。湖南爲當代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匡姓總人口的36%。匡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鄂渝黔桂、粵贛大部、福建西部、安徽西、南、江蘇中、南、山東東、南、河南西、南、陝西東、南、甘肅東部、寧夏、四川東部、雲南東段和西部、黑龍江、吉林北段、內蒙古東北,匡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3%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6.8%,居住了大約73%的匡姓人羣。在吉林大部、遼寧南端、山東中部、蘇皖大部、上海、浙江西部、江西東北、福建東部、廣東南端、海南北段、雲南中部、四川大部、甘肅南部、陝西中部、河南南部、內蒙古中西部,匡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一0.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8%,居住了大約20%的匡姓人羣。

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山東省的鄄城縣、臨沂市郯城縣、日照市東港區、青島市膠州市,湖南省的長沙市、雙峯縣、醴陵市、常德市石門縣、益陽市南縣、婁底市、永州市寧遠縣、洞口縣、衡陽祁東縣、祁東縣、隆回縣、武岡市、耒陽市、郴州市桂陽縣,四川省的安嶽縣、瀘州市合江縣、巴中市、遂寧市射洪縣,遂寧市大英縣、安嶽縣、自貢市富順縣,江蘇省的徐州市豐縣、鹽城市建湖縣、江都市、泰興市,雲南省的龍陵縣,遼寧省的大連市瓦房店,河南省的長恆縣、信陽市、南陽市新野縣,江西省的吉安市吉水縣、泰和縣、九江市修水縣、豐城縣,黑龍江省的大慶市、佳木斯市,湖北省的漢川市、監利縣、黃陂市、潛江市,河北省的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東光縣,內蒙古自治區的海拉爾市,陝西省的鎮安縣,貴州省的思南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清河縣,臺灣省,緬甸,泰國等地,均有匡氏族人分佈。

匡姓 名人明星

匡姓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爲晉陽縣,爲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爲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爲太原國,晉陽爲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幷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幷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爲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爲晉陽,而原晉陽則爲太原。五代時期爲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幷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任城:任城歷史悠久,據傳是古代東夷族部落的住地,爲我國最早風姓古國之一。遠在三皇五帝時,系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時期爲仍國,周朝時期爲任國、邿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時期爲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置爲任城郡。西晉時期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戊戌,公元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併爲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丙子,公元556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時期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時期的後周廣順二年(壬子,公元952年),置濟州於鉅野,任城屬之。金國時期金海陵王天德二年(庚午,公元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朝時期,濟州治所數易鉅野、任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朝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而濟寧之稱,自此沿用不替。明朝初期爲濟寧府,後改爲濟寧州,廢任城縣。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升濟寧爲直隸州,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廢,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復爲直隸州。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之後,廢除封建帝制,在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州置濟寧縣,在此期間,濟寧除設縣外,先後分別設道、專員公署等省府派出機構,縣隸屬之;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3月設僞濟寧縣公署;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1月,濟寧第一次解放,將城區劃出設立濟寧市;8月,將濟寧縣北部四個區劃出,新建濟北縣。1949年9月,濟寧縣併入嘉祥縣,劃建濟寧市。1951年2月,將濟北縣改稱濟寧縣。1958年11月,濟寧縣併入濟寧市。1965年5月,恢復濟寧縣。1983年10月,濟寧縣改稱濟寧市郊區。1994年1月18日,濟寧市郊區更全名爲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

匡姓 堂號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爲晉陽縣,爲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爲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爲太原國,晉陽爲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幷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幷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爲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爲晉陽,而原晉陽則爲太原。五代時期爲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幷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任城:任城歷史悠久,據傳是古代東夷族部落的住地,爲我國最早風姓古國之一。遠在三皇五帝時,系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時期爲仍國,周朝時期爲任國、邿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時期爲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置爲任城郡。西晉時期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戊戌,公元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併爲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丙子,公元556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時期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時期的後周廣順二年(壬子,公元952年),置濟州於鉅野,任城屬之。金國時期金海陵王天德二年(庚午,公元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朝時期,濟州治所數易鉅野、任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朝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而濟寧之稱,自此沿用不替。明朝初期爲濟寧府,後改爲濟寧州,廢任城縣。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升濟寧爲直隸州,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廢,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復爲直隸州。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之後,廢除封建帝制,在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州置濟寧縣,在此期間,濟寧除設縣外,先後分別設道、專員公署等省府派出機構,縣隸屬之;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3月設僞濟寧縣公署;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1月,濟寧第一次解放,將城區劃出設立濟寧市;8月,將濟寧縣北部四個區劃出,新建濟北縣。1949年9月,濟寧縣併入嘉祥縣,劃建濟寧市。1951年2月,將濟北縣改稱濟寧縣。1958年11月,濟寧縣併入濟寧市。1965年5月,恢復濟寧縣。1983年10月,濟寧縣改稱濟寧市郊區。1994年1月18日,濟寧市郊區更全名爲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

匡姓 姓氏源流

壹、kuāng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固安,山東之龍口、昌樂、平度,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監利,安徽之涇縣,江西之峽江,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傣族、土家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魯匡邑宰匡句須之後。開封長垣縣西南十里匡邑故城,亦屬衛。又,疑魯別有匡邑。”(2)《中國姓氏大全》稱:“周代鄭國有匡邑(今河南扶溝西南);衛國亦有匡邑(今河南睢縣西),當以邑爲氏。”(3)《姓氏考略》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宋避太祖諱,改爲主氏,政和間以民姓主爲嫌,又改爲康氏。一雲改爲羌氏。望出晉陽。”戰國時有匡章;漢代有匡衡;南齊有匡昕;元代有匡才;明代有匡福,又有匡如桐;清代有匡輔之。

貳、qiǎng

現行罕見姓氏。今湖南之新邵有分佈。疑其標音有誤,姑收錄。《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俱載,音kuāng,亦爲現行姓氏。

三、

匡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

匡姓起源:①春秋時句須爲魯國匡邑(故城在今河南長垣西南司家坡,亦即衛匡邑,一說,魯匡邑不同於衛匡邑,故城不詳)之宰,其子孫氏焉,見《風俗通》。古有匡國,周武王時有匡裕兄弟七人,俱有道術,蓋古匡侯之後。疑匡國即魯匡邑。②春秋時衛國匡邑。或以邑爲氏。③春秋時楚大夫食採於匡(故城在今河南睢縣西30裏舊匡城。一說,在今河南扶溝),其後以邑爲氏,見《姓源》。④蒙古族姓。

匡姓名人:

匡衡,漢時太子少傅,封樂安侯。

郡望:晉陽。

變化:亦作〔邼〕。②宋時避太祖趙匡胤之名諱,改匡爲主氏,政和年間,官文書中不得以主作爲姓,又改爲康氏。一說,改爲羌氏。

匡姓 歷史名人

匡姓古代名人

匡章戰國,齊將領。又叫章子、匡子。齊威王時曾率軍擊退秦國進攻。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宣王乘機派他率“五都之兵”和北地之衆攻燕,攻入燕都薊城,殺子之和燕王噲。齊軍因行爲殘暴被迫撤走。前312年秦軍侵齊,打到濮水,齊將聲子被俘,他敗走。湣王即位,孟嘗君爲相,聯合韓、魏攻楚。他率軍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是戰國時代唯一一位在強秦崛起後能夠攻破秦國函谷關的東方名將,他死後,新一代名將白起閃亮登場,六國再無機會。

匡衡西漢,經學家。字稚圭,東海承縣人。出身農家,少年好學,世傳其鑿壁偷光故事。精明博識,爲衆學者佩服。但因宣帝不喜儒術,僅官至太常掌故,補平原文學。元帝后,遂爲博士、給事中,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又遷光祿勳、御史大夫。前36年,代韋玄爲丞相,封樂安侯。認爲民風敗壞是因朝廷、官吏腐敗,主張整治吏制,舉賢良,罷奸佞,崇尚仁義禮讓。後因兼併土地及奏劾中書令石顯事被免爲庶人,卒於家。

匡鹹西漢,東海承人。匡衡之子。因家學淵源,深明經術,歷位九卿。平帝元始三年爲左馮翊。其家代有爲博士之人。

匡昕南朝,廬陵人。著名齊國大孝子。性至孝,母病亡多日,其泣哭哀號,母竟甦醒,時人以爲孝感所致。

匡才金元,邳州人。著名金、元期間將領。原仕金爲武略將軍、邳徐兵馬都巡使。金國滅亡後,率部降蒙古,守邳境。後領軍攻宋,破五城,授沂邳東河監軍,進沂邳東河元帥兼建武軍節度副使。後宋朝大軍大入境,匡才戰死。

匡福明初,山東膠州人。著名將領。元朝時期曾任河南行省參政,後投靠朱元璋,爲騎尉,從征戰,守東海,擊倭有功,授武德將軍,世守膠東。

匡翼之明朝,山東膠州千戶所人(今江蘇贛榆)。著名明朝大臣。明成化年間進士,巡按貴州,授南京御史,改北京御史,奉旨清理陝西軍政,除積弊。他彈劾不避權貴,忤劉瑾,出爲四川副使,孤身舌戰,平息少數民族起義,官終廣東按察使。

匡姓近代名人

匡源清朝(1815―1881),清臣、學者。字木如,號鶴泉,膠州郭家莊人。清道光進士,繼任翰林院編修,曾先後任江西、山西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禮部尚書。1858年任軍機大臣上行走,賜紫禁城騎馬。1862年任隨稱讚襄政務大臣,咸豐帝病危,爲顧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兩宮垂簾聽政,慈棺罷匡源官,匡遷居濟南。其後應聘爲濼源書院山長,兼尚志書院山長,歷時十七年。其著作有《珠雲仙館詩人鈔》、《名山臥遊錄》、《奏議存稿》等。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53

44 滿

45 祿

46

47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