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相
拼音xiàng、xiāng
人口約 17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347 位。
位於嵇姓 之後,平姓 之前。
相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4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20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36 |
1995年 | 348 | 1987年 | 316 | 1982年 | 439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96 |
相姓 起源
相[相,讀音作xiāng(ㄒㄧㄤ),亦可讀作xiàng(ㄒㄧㄤˋ)]。相姓,在全國人口約有16.2萬,在各姓中排第320位,佔全國人口的0.012%。夏朝有一個帝王叫相,他的後裔支庶子孫,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爲姓氏。另外一支相姓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居住在相地,後來又遷都他處,而仍然留居在相地的人,便以相作爲姓氏。相榮是晉代的著名辭賦作家。相士芳是明朝文士,舉爲進士後當官,善詩文。
xiāng 讀第一聲的相氏,根據《姓譜》的記載,河南商丘的相氏,是商帝相土的後裔。相土,是商湯的十世族,傳說他是馬車的發明者。
xiàng 讀第四聲的相氏,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後漢的武洛山出了四大姓,第二個就是相氏,殷的故城,殷地是以地爲姓氏的,即武洛鍾離山的四姓之一。
相姓起源一
源於姒姓,出自遠古時期盤古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帝號爲氏。冉相氏,是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他繼承了黃帝以道爲教,無爲而治的精髓,後來他接替幾遽氏成爲華夏族的帝王,將國家管理得非常好。冉相氏逝世後,指定由容成氏繼位。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周在《莊子·雜篇·則陽》一書中敘述:“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闔嘗舍之!夫師天而不得師天,與物皆殉,其以爲事也若之何?夫聖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與也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備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恆爲之傅之,從師而不囿;得其隨成,爲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兩見。仲尼之盡慮,爲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無歲,無內無外’。”
在冉相氏的後裔子孫中,誕生了最早的相氏、冉氏,是以先祖帝號爲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相氏正確讀音作xiāng(ㄒㄧㄤ)。
相姓起源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王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夏朝有帝相,在其後裔支庶子孫中,有的人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稱相氏。上古時期,夏王朝第五代君主名叫姒相,是夏王姒仲康之子,史稱夏帝相,執政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05~前1978年,逝世後葬於今河南省濮陽市的相陵。
在夏帝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相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相氏正確讀音作xiāng(ㄒㄧㄤ)。
相姓起源三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河亶甲之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商王朝時期,第十二代君主商外壬子發執政時期(公元前1473~前1459年在位),將自己的兒子子整封於相地(今河南內黃亳城鄉,一說在今河南安陽西部),因此又稱其爲相土。後來子整在公元前1458年繼位,是爲第十三代君主商河亶甲。商河亶甲在位時期,商王朝再度衰落,他曾一度將都城遷於自己的原封邑,建有相城,後又出兵征伐東南方的蘭族和班方。商河亶甲於公元前1450年逝世,其子子騰繼位,是位著名的商中宗祖已,他將父王葬於相城,然後再次將都城遷走,遷至北方的邢(今河北邢臺),後又遷都於庇(今山東魚臺)。
商中宗再次遷都之後,留居原相城的商族人便以故都名稱爲姓氏,稱相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相氏正確讀音作xiàng(ㄒㄧㄤˋ)。
相姓起源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祭司方相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方相氏,就是遠古黃帝時期的嫫母,黃帝曾令嫫母爲方相氏。嫫母相貌極其醜陋,似逐疫驅鬼之神,故有以嫫母爲逐疫之神的傳說,逐漸成爲上古禮制中的重要神祇,專司儺儀與葬禮。西周時期,方相氏爲三大祭司之一,主掌儺儀過程中的驅鬼逐魔。隨着歷史演進,方相氏的社會地位在歷代宮廷儺儀中逐步降低,再後竟然成爲散制武士的官稱,隸屬於夏官府司大司馬管轄,下屬有狂夫四人。在典籍《周禮》中記載:“夏官司馬所屬有方相氏,設狂夫四人。方相,舊注謂系放想可畏怖之貌。” 所謂散制武士,就是沒有爵號的武士,時稱“狂夫”,共有四人,武藝高強,是從全國武人中選拔而出。狂夫身披熊皮,頭套面具,上有黃金鑄成的四目,上衣玄色,下裳硃色,執戈舉盾,率領衆隸人。在大型典禮活動中,狂夫負責驅逐疫鬼精怪,平時則專職守護宗廟。
在方相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方相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爲單姓相氏、方氏,世代相傳至今。
相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祭司馮相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馮相氏,亦稱乘相氏,原爲西周時期的三大祭司之一,主掌天、日、月、星宿、君王之大祭,還負責掌管歲月。隨着人們對自然世界的逐漸瞭解,馮相氏後轉變成爲觀察並記錄天文、天象之專職官吏,隸屬於春官府司之太史令管轄,下屬有中士、下士及府、史、徒等隸員。在典籍《周禮》中記載:“春官所屬有馮相氏,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及府、史、徒等員。”在典籍《周禮·春官·馮相氏》中也記載:“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在典籍《國語·晉語四》也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爲十二姓。”甚至天子的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說,因此在史籍《後漢書·荀爽傳》中說明:“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在歷朝歷代的馮相氏之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馮相氏、乘相氏、憑相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爲單姓相氏、馮氏、乘氏、憑氏,世代相傳至今。
要注意的是,該支相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正確讀音作xiāng(ㄒㄧㄤ);而由馮相氏所分衍形成的單姓馮氏、乘氏、憑氏,則讀音皆作píng(ㄆㄧㄥˊ)。
相姓起源六
源於姬姓,出自古巴族人及其首領廩君,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相氏,去聲,亦作平聲。<;漢書>;曰:武洛山出四姓,其二曰相氏。姚秦有相雲:作獵德賦,世居馮翊。望出西河。”其中所描述的相氏,爲古代武洛鍾離山巴族人的四姓之一,在秦、漢時期史書中所稱的“西南蠻”,即指古巴族人以及古蜀人。廩君,是古代巴族人的第一位首領,已姓巴氏,名叫崐務相,亦稱巴務相。巴爲姬姓,是江漢諸姬之一,源出周族,與姜姓盤瓠後代的枳巴(五溪蠻、板楯蠻)不同。廩君便成了巴國人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傳說,一旦巴國人有難,白虎就會現身呵護族人,因此巴國人所崇拜的圖騰就是白虎。其後,巴國人中有許多人以崐務相的名字和族姓爲自己的家族姓氏,稱相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從東漢時期至今,土家族中的原族人皆稱自己就是廩君崐務相的後裔,因此有仍然有世代相傳的古老相氏。該支相氏正確讀音作xiāng(ㄒㄧㄤ)。
相姓起源七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之相,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相”,本爲官名,與“象”通義,是春秋時期由齊國的“中興之主”齊景公姜杵臼(公元前547~前489年在位)首次設置的官位,取“輔相天地之宜,用勱相中國家”之意。齊景公先是設有兩名“相”,分爲左相、右相,爲齊國王室最高輔佐官吏,即君主的左右手。在史籍《史記·齊世家》中記載:“景公立,以崔杼爲右相,慶封爲左相。”後來齊景公又改以賢臣晏嬰爲單一國相,使已經衰落的齊國再次強大起來,稱霸於一時。從此以後,各諸侯國乃至周王室皆紛紛效仿。後世則專指宰相,主政軍國大事、要事,統領百官,督轄屬國,史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如當今世界上各國的總理、首相、國務卿之類。要注意的是,自從齊景公設相之後,史官們方將歷史上的歷代前朝君主的最重要輔臣之官稱相應對位,在此之前歷史上實際上沒有“相”之官稱。兩週時期,君主拜相如同封王,因此“相”又稱“相王”,拜相之後,相受到諸侯與滿朝之臣的尊敬。隨着相位的出現,各諸侯國對其官職的稱謂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北方的諸侯國多稱爲相、宰相、相國、相邦、丞相、相君、相室、相王等,江南的一些諸侯國則有稱爲象、宰象、象國、象邦、丞象、象君、象室、象王等,且國不論大小,皆設有相。在相、宰相、相國、相邦、丞相、相君、相室、相王、象、宰象、象國、象邦、丞象、象君、象室、象王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相氏、或象氏,世代相傳。該支相氏正確讀音作xiàng(ㄒㄧㄤˋ)。與第四個淵源一樣,該支相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例如:宋、金時期,在女真族中有個納合部,即後來滿族、鄂溫克族中的納哈塔氏,滿語爲Nahata Hala,族人在金國時期誕生了一個名人,叫納合·椿年(納合·烏野),他發明創造了女真文字,深受女真族人以及金海陵王完顏·亮的尊敬,後在賢君金世宗完顏雍執政時期(公元1161~1189年在位)官拜左丞相,號稱一代賢相。在納合·椿年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其官職稱謂爲漢化姓氏,稱相氏,世代相傳至今,爲滿族相氏之源。
再如: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有個孫子斡羅納兒,他組建了斡羅納兒氏族,其後人以斡羅納兒爲姓氏。到了元朝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執政時期(公元1295~1307年),斡羅納兒氏族中出了一名大官,名叫斡納兒·哈剌哈孫,官至元朝攝太尉、中書右丞相,掌管中書省政事。在斡納兒·哈剌哈孫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漢化姓氏者,稱相氏,世代相傳至今,爲蒙古族相氏之源。
另相氏與向氏有親聯關係。
得姓始祖
夏帝相(姒相)、商河亶甲(子整)、廩君(崐務相、巴務相)、納合·椿年(納合·烏野)、斡納兒·哈剌哈孫。
相姓 分布
相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九十六位門閥。
今湖北省的襄樊市、長陽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遼寧省的營口市、瀋陽市、遼陽市,上海市,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四川省的江北縣,山東省的海陽市、膠州市、鉅野縣、日照市東港區、臨朐縣、滕州市、鄒城市、膠南市、莒縣、臨沂市、聊城市,山西省運城市,江蘇省的泗洪縣、揚州市寶應縣、無錫市的江陰市、連雲港市東海縣、灌南縣、贛榆縣、灌南縣、淮安市,雲南省的元陽縣,河北省的大城縣、新樂市大嶽鎮相家莊青村、滄州市,浙江省的紹興市上虞縣、湖州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蓮花縣,廣東省的普寧地區和東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海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四平市、通化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伊春市等地,河南省的洛陽市新安縣、駐馬店市西平縣,陝西省的西安市,荷蘭等地,甘肅武威市,安徽省的渦陽縣,河南商丘市。均有相氏族人分佈。
相姓 名人明星
相姓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爲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爲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爲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爲楚州,隋朝時期改爲渝州,又以渝州爲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爲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爲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爲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相姓 堂號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爲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爲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爲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爲楚州,隋朝時期改爲渝州,又以渝州爲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爲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爲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爲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相姓 姓氏源流
壹、相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黃驊,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黑龍江省之嫩江縣,湖南之益陽,雲南之瀘水、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族、瑤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去聲,亦作平聲。《漢書》:武洛山出四姓,其二曰相氏。”《中文大字典》據《後漢書·南蠻傳》載:“巴郡、南郡蠻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2)《姓氏考略》亦注:“細漾切,故殷城。以地爲氏。”相,古地名,故城在今河南安陽縣西十五里,商王河亶甲建都於此。
3、又注:“相土之支以爲氏。”清張澍雲:“(相)……今分平、仄二姓,(仄)相宜出相土。”相土乃商湯十一世祖,相傳爲馬車的發明者。此以祖輩名字爲氏,系出子姓。
4、土家族之相姓,分佈於湖北之利川一帶,乃歷史上“巴郡南郡蠻”相姓之後,後或改爲“向”氏。一音xiāng,亦現行姓氏。後秦有相雲,馮翊人;明代有相世芳,詩人。
貳、相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湖南之芷漢、廣東之吳川、雲南之瀘水等地有分佈。漢、白、傣等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云:“《姓苑》:‘相’音‘湘’。《姓譜》:‘商丘有相氏。蓋帝相之後。’望出西河。”張澍雲:“《韻會》以爲‘平聲者非姓’,此說誤。今分平仄二姓。相(音xiàng),宜出相土”。帝相,即夏後相,夏啓之孫。其後或以名爲氏,系出姒姓;相土,乃商湯之十一世祖,相傳爲馬車之創制者,其支系或以名爲氏,系出子姓。一音xiàng,亦爲姓。漢代有相單程;北齊有相願:金代有相珙;明代有相世芳。
三、相
相姓分布:今相氏Xiāng、Xiàng兩音無法區別,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1%。
相姓起源:①夏王相之後有相氏。亦見《姓苑》。②滿、蒙古、回、瑤、苗、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相姓名人:
相龍,晉時嬖人。
郡望:西河,天台。
肆、相
相姓起源:①商王河亶甲居相(故城在今河南安陽西15裏),支庶以地爲氏,見《風俗通》。②相傳商湯11世祖相土之支孫以父王名爲氏。③漢巴郡蠻有相氏。
相姓名人:
相雲,晉時馮翊人,見《後秦錄》。
郡望: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