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hai 即可
海姓 海氏 海姓起源 海姓名字 海姓名人
海姓

姓氏
拼音hǎi
人口約 5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514 位。
位於待姓 之後,檀姓 之前。

海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142018年2014年
2013年2932007年2006年
1995年4121987年3361982年449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72
手機查看海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海姓 即可

海姓 起源

海姓主要源自:姬姓

海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后裔的封位,屬於以神話傳說封神之職爲氏。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禺陽,任職海司,後來他被封爲東海之神。禺陽的兒子叫禺強,後來也被封爲北海之神。

在禺陽、禺強父子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海神封號爲姓氏者,省稱海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海姓起源二

源於春秋時期衛國大臣海春,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衛靈公臣海春之後,蓋指海爲氏焉。”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靈公屬下有大夫名叫春,他就居住在海邊,指海給自己起名,時稱“海春”。

在海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海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薛郡海氏。根據瓊山海氏在明嘉靖年編的族譜及光緒25年的族譜,郡望是薛郡,人文始祖海春。這支最有名的即爲海瑞。

海姓起源三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⑴.元朝時期的海魯丁,是元文宗孛兒只斤·圖貼睦爾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庚午科的進士,曾任職於信州,其後裔子孫皆姓海,史稱信州海氏。

⑵在西北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同心縣韋州鎮有回族海氏一百多戶。這一支海氏爲明朝末期伊斯蘭教經師海東陽之後,現已傳至第十世。今韋州海氏家族的老墳上還有爲紀念海大師而立於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的石碑。

⑶.在今甘肅和新疆亦有少部分回族海氏,該支海氏源出元朝時期屯戍墾邊的“西域親軍”和“探馬赤軍”之經名譯音,與海南海氏、信州海氏、韋州海氏皆不同源。

⑷.在今湖南、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境內以及部分海南島的海姓源出於大都路順義府人海盟石,明朝洪武元年授御前親軍指揮,洪武二年授寶慶衛指揮,洪武十三年奉文調雲南畢節(今貴州畢節),海盟石及長子海伯、次子海顏,因隨軍徵調,遷徙貴州,只有季子海馨留居湖南寶慶,繁衍發展至今。

海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海佳氏,亦稱珂里葉特氏,世居科爾沁草原(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滿語爲Haigiya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海佳氏多冠漢姓爲海氏。

⑵.蒙古族沙查海氏,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Sacahai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沙查海氏多冠漢姓爲海氏、沙氏等。

⑶.蒙古族克勒德氏,亦稱克里葉特氏,漢義“烏鴉”,世居巴顏烏喇(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Kelde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克勒德氏多冠漢姓爲海氏。

⑷.蒙古族海勒圖錫氏,世居科爾沁草原(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多冠漢姓爲海氏。

海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海拉蘇氏,滿語爲Hairasu Hala,世居海拉蘇臺(內蒙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蘇木海拉蘇臺),後多冠漢姓爲海氏。

⑵.滿族薩克達氏,原本爲巴雅拉氏,後改以地爲氏,滿語爲Sakda Hala,漢義“蒼老”,部族認輸衆多世居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兩岸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海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⑶.滿族舒爾哈赤氏,亦稱舒爾哈齊,先祖即爲佟·努爾哈赤的同胞弟弟愛新覺羅·舒爾哈齊,以先祖之名爲姓氏,滿語爲Sulhaqi hala,漢義“大海”,清朝初期即多有冠漢姓爲海氏者。

海姓起源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彝族、藏族、裕固族、土族、土家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海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海氏,世代相傳至今。

海姓 分布

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四百八十八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七十二位門閥,人口約四萬八千餘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4%左右。有歷史記載的海氏始祖,是春秋時期衛靈公的大臣海春,得姓的歷史至少在兩千五百年以上,是我國的衆多古老姓氏之一。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海氏是衛靈公的大夫春的後代,他指海爲名,稱海春,其後代即稱海氏。秦、漢之後,該支海氏族人都集中於薛郡一帶,因此望族出薛郡。目前在南方的閩、粵一帶,有不少該支海氏分播的族人,分佈極廣。

今河南省的鄭州市、開封市、鄧州市、平頂山市湛河區、周口市沈丘縣、南陽市西峽縣、許昌市、濮陽市、南陽市方城縣、南陽市淅川縣、洛陽市、信陽市固始縣,湖南省的張家界市、臨湘市,貴州省的畢節市、織金縣,江蘇省的無錫市、徐州市、蘇州市,山西省大同市,山西省懷仁縣。山東省的臨清市、菏澤市東明縣,四川省的成都市,陝西省的鹹陽市,遼寧省的營口市、阜新市,河北省的大廠回族自治縣、唐山市,雲南省的昆明市通海縣、宣威市、麗江市、曲靖市陸良縣、玉溪市江川縣,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臺灣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同心縣、固原市彭陽縣,內蒙古自治區,海南省的文昌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鹿寨等地,均有海氏族人分佈。

海姓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爲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爲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爲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薛 郡:秦王政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設置,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漢朝時期的魯縣在西漢時期曾一度改爲魯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南部一帶及江蘇省北部一帶地區

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置郡,廣東舊廣州、韶州、潮州、惠州、肇慶、南雄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廣西舊平樂府東境、梧州府東南境皆其地,郡治番禺,即今廣東省治,漢亦置郡於此,三國吳以後兼爲廣州治,隋郡廢。後復置,唐廢;尋復置,又廢,宋曰廣州南海郡,元以後廢。南海郡的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市區。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爲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禺(即今廣州),主體範圍在今廣東、海南和廣西東南部。漢武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把嶺南三郡析爲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設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縣,領番禺、中宿、博羅、龍川、四會、揭陽六縣。西漢綏和元年(癸丑,公元前8年)月改爲交州,南海郡隸交州。三國孫吳黃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交州分爲交、廣兩州,南海郡隸廣州。隋朝仁壽元年(辛酉,公元601年)改番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又改爲南海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廣州爲南海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郡爲州,南海郡又改廣州。

珠崖郡:亦稱臨振郡、瓊州郡,即今海南島。歷史上海南島有三種古稱:珠崖、儋耳、瓊臺。據文獻資料,“珠崖”源於“郡在大海崖岸之邊,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於海南島古部落的繡面習俗〔在臉面上刻上花紋,塗以顏色,耳朵上戴有裝飾用的耳環而下垂〕,因而得名;“瓊臺”源於“境內白石有瓊山,土石皆白而潤”,宋神宗熙寧年間瓊州置瓊管安撫都監臺,遂稱爲瓊臺。而根據考古工作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二百處遺址和歷史文獻來推斷,至少在六千年以前就有海南島,並有人類活動。據《瓊州府志》記載,秦朝時期海南屬其遙領的範圍。海南島的開發歷史非常久遠。據史書記載,遠在兩千多年前,在漢武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就在海南島建立珠崖、儋耳兩郡。從此,海南島正式納入我國版圖,成爲我國的神聖領土。據說,之所通知珠崖、儋耳之名,是因“崖岸之邊產珍珠”和當地黎民的耳朵上戴了許多大耳圈之故。在漢武帝時代至南北朝期間,海南島的郡縣設置變動很大,並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國時期海南島歸孫吳國管轄。至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大同中葉(公元540~541年)又在海南島重建崖州。隋朝一統中國後,將崖州改爲珠崖郡,且在海南島的西南部新建了一個臨振郡。唐朝時,在海南島建立五個州和二十二個縣,許多名稱至今仍沿用。五代以後,戰事頻繁,大批漢民遷居海南島。至宋朝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被謫居到海南島。元朝時期又稱爲瓊州路,在元朝時期,海南建制多仿宋朝領三州、十三縣。元朝時期又稱爲瓊州路,領三州、十三明朝稱海南島爲瓊州府,清朝時期又將瓊州府改稱瓊州道,清朝時期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清末又改三州十三縣。“瓊爲都會,居島之北,儋居西陲,萬居東陲”。因而,海南島又有瓊島之稱。民國初期,海南廢道設公署,後經改行政督寨區、特別行政區。解放後,海南改爲行政區,設行政區公署,1988年建省,稱爲海南省。海南建制的演變,自漢初在瓊崖置郡縣到1988年建省,歷時兩千零九十八年。隨着朝代變更,地名也常有改變,故海南地名有稱“崖州”、“瓊州”、“瓊崖”。在詩文和題詞中,有稱“海外”、“南極”、“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朝時期才常有出現,民國之後普遍使用,其正式作爲海南地方政區的稱謂是解放後的1951年,稱“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爲省,稱“海南省”,簡稱“瓊”。

海姓 堂號

齊 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爲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爲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爲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薛 郡:秦王政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設置,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漢朝時期的魯縣在西漢時期曾一度改爲魯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南部一帶及江蘇省北部一帶地區

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置郡,廣東舊廣州、韶州、潮州、惠州、肇慶、南雄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廣西舊平樂府東境、梧州府東南境皆其地,郡治番禺,即今廣東省治,漢亦置郡於此,三國吳以後兼爲廣州治,隋郡廢。後復置,唐廢;尋復置,又廢,宋曰廣州南海郡,元以後廢。南海郡的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市區。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爲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禺(即今廣州),主體範圍在今廣東、海南和廣西東南部。漢武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把嶺南三郡析爲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設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縣,領番禺、中宿、博羅、龍川、四會、揭陽六縣。西漢綏和元年(癸丑,公元前8年)月改爲交州,南海郡隸交州。三國孫吳黃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交州分爲交、廣兩州,南海郡隸廣州。隋朝仁壽元年(辛酉,公元601年)改番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又改爲南海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廣州爲南海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郡爲州,南海郡又改廣州。

珠崖郡:亦稱臨振郡、瓊州郡,即今海南島。歷史上海南島有三種古稱:珠崖、儋耳、瓊臺。據文獻資料,“珠崖”源於“郡在大海崖岸之邊,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於海南島古部落的繡面習俗〔在臉面上刻上花紋,塗以顏色,耳朵上戴有裝飾用的耳環而下垂〕,因而得名;“瓊臺”源於“境內白石有瓊山,土石皆白而潤”,宋神宗熙寧年間瓊州置瓊管安撫都監臺,遂稱爲瓊臺。而根據考古工作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二百處遺址和歷史文獻來推斷,至少在六千年以前就有海南島,並有人類活動。據《瓊州府志》記載,秦朝時期海南屬其遙領的範圍。海南島的開發歷史非常久遠。據史書記載,遠在兩千多年前,在漢武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就在海南島建立珠崖、儋耳兩郡。從此,海南島正式納入我國版圖,成爲我國的神聖領土。據說,之所通知珠崖、儋耳之名,是因“崖岸之邊產珍珠”和當地黎民的耳朵上戴了許多大耳圈之故。在漢武帝時代至南北朝期間,海南島的郡縣設置變動很大,並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國時期海南島歸孫吳國管轄。至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大同中葉(公元540~541年)又在海南島重建崖州。隋朝一統中國後,將崖州改爲珠崖郡,且在海南島的西南部新建了一個臨振郡。唐朝時,在海南島建立五個州和二十二個縣,許多名稱至今仍沿用。五代以後,戰事頻繁,大批漢民遷居海南島。至宋朝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被謫居到海南島。元朝時期又稱爲瓊州路,在元朝時期,海南建制多仿宋朝領三州、十三縣。元朝時期又稱爲瓊州路,領三州、十三明朝稱海南島爲瓊州府,清朝時期又將瓊州府改稱瓊州道,清朝時期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清末又改三州十三縣。“瓊爲都會,居島之北,儋居西陲,萬居東陲”。因而,海南島又有瓊島之稱。民國初期,海南廢道設公署,後經改行政督寨區、特別行政區。解放後,海南改爲行政區,設行政區公署,1988年建省,稱爲海南省。海南建制的演變,自漢初在瓊崖置郡縣到1988年建省,歷時兩千零九十八年。隨着朝代變更,地名也常有改變,故海南地名有稱“崖州”、“瓊州”、“瓊崖”。在詩文和題詞中,有稱“海外”、“南極”、“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朝時期才常有出現,民國之後普遍使用,其正式作爲海南地方政區的稱謂是解放後的1951年,稱“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爲省,稱“海南省”,簡稱“瓊”。

海姓 姓氏源流

壹、hǎi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文、黃驊,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甘肅之酒泉、徽縣,河南之盧氏,湖南之芷江、新邵,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回、蒙、彝、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衛靈公臣海春之後。蓋指海爲氏。望出薛郡。”(2)《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賜姓》載:“明賜元人姓名諾海曰海榮。”(3)或以名爲姓。明梁雲龍《海公行狀》載:“公諱瑞……其上世以來未詳,在國初,以軍功世廣州衛指揮某者,隸籍番禺,今爲番禺人。洪武十六年(1383年),答兒從軍海南,著姓於瓊,遂爲瓊山人。”海瑞爲回族,其先名海答兒,後即取其名之首音諧“海”而爲姓。

貳、

海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1%。

海姓起源:①黃帝庶子禺陽之玄孫世居南海(故城在今廣東番禺)爲海司,後因以爲氏。②春秋時衛靈公臣海春之後,以海爲氏。③明時賜元人諾海姓海名榮。蒙古族海拉蘇姓漢姓爲海。④明、清時雲南曲靖府平彝縣土縣丞海氏,系彝族。⑤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之後有海姓。⑥彝、傈僳、蒙古、回、保安等民族均有此姓。

海姓名人:

海鵬,唐時人,撰《草經》一卷。

郡望:薛郡。

海姓 歷史名人

海姓古代名人

海鵬唐朝,學者,著作有《草經》一卷而爲人所知。

海順唐朝,高僧,他的道行非常純潔,著有《三不爲篇》。

海瑞明朝,字汝賢號剛峯。廣東瓊山人。任淳安知縣的時候,他抑制豪權,清丈土地,平均徭稅,施行“一條鞭法”,頗有政績。因爲對權貴沒有給好處,後來被降爲興國判官。後來又因爲政績突出,擢升爲戶部主事,他準備上書陳述當時社會和朝廷政治的弊端,他知道他的直言坦白的上書會激怒明世宗嘉靖皇帝,於是在上書之前就自己買好了一口棺材,和他的妻子訣別,等待着朝廷的怪罪。他上書後,皇帝果然很憤怒,把他投進監獄,定他爲死罪。不久以後,明世宗死去。朱載垕即位,海瑞於是得以出獄。任應天巡撫,推行“一條鞭法”,因受張居正、高拱排擠,謝病而歸。張居正死後,擢升南京吏部右侍郎,繼升遷爲右都御史15年。後來卒於南京右都御史的職位上,諡號忠介,深得百姓愛戴。因而民間有許多關於海瑞的美好傳說。著作有《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備忘錄》、《元佑黨人碑考》等。

海寧清朝,工部主事,累遷浙江巡撫,曾經到溫州緝捕捉拿盜賊,途中生病而逝。

海源善明朝,洪武年間任安化知縣,勤於政事。用熟皮製作一根鞭子,遇到犯法的人,嚇唬一下,使人知道慚愧而已。受到百姓敬愛。

海齡海齡是近代愛國將領,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鎮江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原爲山海關駐防驍騎校,後任直隸張家口協守備。道光十五年遭琦善奏劾,降爲二等侍衛,充任古城領隊大臣。清道光二十年八月,授西安右翼副都統,九月調任江寧副都統。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進攻鎮江,海齡率軍民血戰英軍,不幸身亡。

海蘭察清朝,大臣,乾隆時期征伐西域,徵復臺灣,被封爲一等超勇公,逝世後被諡爲武壯。

愉貴妃清朝(1714-1792),珂里葉特氏,亦稱海佳氏,南苑海子人,員外郎額爾吉圖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四。雍正朝時,入侍寶親王府爲格格,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冊封海常在,乾隆元年晉封海貴人,乾隆六年二月初七生皇五子永琪,二月十三日晉封愉嬪,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晉封愉妃,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薨,年七十九,以貴妃禮治表,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二十日葬裕陵妃園寢。

海姓近代名人

海競強(公元1906~1982年),又名玉明、代澄;回族。廣西臨桂六塘鎮新街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第五十六軍副軍長。海競強的母親是白崇禧的胞姐。他六歲喪母,八歲喪父,由曾祖母撫養成人。幼時讀私塾十年。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海競強到梧州進廣西討賊軍幹部養成所受軍事訓練。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畢業後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任少尉排長。在北伐戰爭中參加汀泗橋、賀勝橋之戰並升中尉排長、上尉連長。北伐軍攻佔南昌後,謁見任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的舅父白崇禧,後受到白崇禧栽培。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6月保送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變”,海競強與一批留日學生激於義憤,自動退學回國。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夏,海競強派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上尉參謀,後調任警衛團第六連連長。同年冬,送南寧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第五期高級班受訓。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海競強調任廣西航空學校少校隊長。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2月,海競強考入陸軍大學二十三期。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海競強隨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往前線指揮上海抗戰。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月,海競強任司令部中校參謀,參加以白崇禧爲團長的軍委會參謀團,前往協助五戰區作戰,並任上校參謀、第一○七師第一○一九團團長。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2月,海競強升桂林行營少將高級參謀。12月參加廣西崑崙關之戰。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5月,海競強調任獨立第十二旅旅長。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1月,海競強任第三十一軍一八八師少將副師長,同時調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結業後任第一八八師代理師長,防守鎮南關。10月,升任師長。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4月,海競強赴印度中國遠征軍新編第一軍防地之蘭姆伽將官訓練班受訓。8月回廣西防守桂林,率部在三岔一帶與日軍作戰。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海競強率第一八八師開往海南島接受日寇投降。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冬,海競強率部開往華北進攻解放區,民國三十六年2月22日在山東萊蕪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俘虜。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4月國共和談,海競強獲釋,回到南京後任華中長官公署少將高參。8月任第五十六軍副軍長兼新兵訓練處長。11月廣西解放前夕攜家逃往臺灣省。海競強在臺灣省的時間裏,因“歸俘未經訓練不復任用”,未能恢復軍職,遂躋身工商界發展。1982年,海競強在臺灣省臺中市逝世,終年七十六歲。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