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單于〔 單于 〕
拼音chán yú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60 位。
位於教姓 之後,墨姓 之前。
單于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6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26 |
單于姓 起源
單於源流:源於古匈奴孿鞮氏,出自匈奴王族首領的“撐犁孤塗單於”稱謂,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姓氏尋源》、《漢書·匈奴傳》的記載,單於氏源自少數民族匈奴。匈奴民族的先祖是夏后氏的後裔,名叫淳維。淳維就是夏王朝末代君主桀之子,成湯滅夏,將夏桀監禁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其子淳維後成爲匈奴民族部落聯盟的首領,部族主要以突厥-吐火羅混血居多。實際上,匈奴民族王族世系自淳維至頭曼單於之間,歷史無考。上述王族出自桀之子淳維,是匈奴民族中自己的傳說。單於氏複姓出自秦漢時期匈奴部落王族貴胄世家,原本爲孿鞮氏。在歷史上,匈奴民族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稱爲“撐犁孤塗單於”,漢義“天子廣大”,稱頌其首領的權力是神授的,應擁有天子廣大遼闊的尊敬及勢力,漢譯的簡稱才叫作“單於”。
單于姓在歷代匈奴王族的後裔子孫中,凡是爲王者,便可以“單於”爲姓氏,漢史以其諧音漢字稱之爲“單於氏”,後其族亦因之,世代相傳,後有融入漢族者,省文簡改爲漢字單姓單氏、於氏者,其單氏正確讀音作chán,不與姬姓單氏讀音shàn混淆,不過,今讀音作shàn亦可,不算什麼過錯。
單于姓 分布
單於氏複姓是典型的源出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羣體,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二十六位門閥。單于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單於氏這一姓氏出現於後周時期,得姓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漢朝,匈奴部落頻繁與漢朝進行經濟,文化,外交上的往來,於此,單於作爲姓氏的一種也傳入了中原。還有同是漢朝時,左賢王降漢時仍以漢爲姓。後來大部分的單於氏族人也簡化爲單氏,同時此姓的發音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單於(Chán yú 音潺漁),變爲單(Shàn 音善)。據考證,單於氏也並沒有絕跡,現今主要分佈在山東的歷城、益都等一帶,自古以來就有不少姓單於的人家,這也可能是宋本《百家姓》上出現單於一姓的自然原因吧。單于姓望族居千乘郡(今山東省高苑縣北一帶)。
單于姓 郡望
千乘郡:春秋時齊國有封邑名爲千乘,因齊景公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置郡,治所樂安(在今山東高苑縣北25裏)。東漢時改爲樂安國。
朔方郡:漢武帝時衛青破匈奴,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轄河套西北部及後套地區,治朔方縣(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北)。東漢廢朔方縣,移郡治於臨戎(今磴口北)。
單于姓 堂號
千乘郡:春秋時齊國有封邑名爲千乘,因齊景公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置郡,治所樂安(在今山東高苑縣北25裏)。東漢時改爲樂安國。
朔方郡:漢武帝時衛青破匈奴,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轄河套西北部及後套地區,治朔方縣(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北)。東漢廢朔方縣,移郡治於臨戎(今磴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