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xun 即可
荀姓 荀氏 荀姓起源 荀姓名字 荀姓名人
荀姓

姓氏
拼音xún
人口約 14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66 位。
位於於姓 之後,漆姓 之前。

荀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6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392
1995年4261987年3481982年414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01
手機查看荀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荀姓 即可

荀姓 起源

荀姓主要源自:姬姓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 起源於遠古時期,是軒轅氏部落首領黃帝的後代。相傳,黃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

荀姓最早歷史紀錄。荀字及荀姓最早歷史紀錄。此是荀的由來。

2、黃帝時,有個大臣叫荀始,是個手巧心靈的藝師,他專門負責製作大小官員的官帽。荀姓歷史最早人物。

3、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據《姓苑》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的第十八個兒子被封於古郇國(今山西省臨猗縣,一說在今山西省新絳縣),建立姬姓郇國,爲伯爵,史稱郇伯。春秋時被晉國武公所滅,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爲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爲荀姓。荀氏歷史最早的歷史紀錄。此是姬姓荀氏。

4、出自晉國大夫原氏黯。春秋時,晉國大夫原氏黯受封於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後以邑名“荀”爲氏,稱荀黯,荀息。此是原姓荀氏。

5、荀林父,春秋時期晉國出現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卿族,荀氏就是其中之一。中行氏智氏更是一同成爲晉國六卿之二。荀林父、荀首、荀罃、荀偃、荀躒、荀瑤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卿大夫,對晉國政局乃至春秋時期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

6、姓氏有區別,姓是家族符號,分封制的產物,氏是家族的分支。同姓不通婚,不同姓同氏可以通婚。秦以前荀姓與荀氏有區別,秦以後合併。

荀姓 分布

荀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人口基數百家姓前一百位。

荀氏譜是歷史著名譜牒,輩分首家。

關於荀姓的變化,還有一個說法: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他的兒子以地名爲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後代就都姓荀。

在春秋時期,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河內。荀氏後來又分爲荀氏、中行氏、程氏和智氏四支。荀子,名況,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趙國人。他提出了人定勝天思想,同時還認定人性生來是“惡”的,要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纔可以爲善,因此教育不可或缺,《荀子》第一篇就是《勸學》;在經濟上他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等主張。他的散文說理透闢,結構謹嚴,著有《荀子》。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姓 名人明星

荀姓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時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

荀姓 堂號

河南郡:漢高帝時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

荀姓 姓氏源流

壹、xú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黃驊、阜平、樂亭、辛集,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安徽之貴池、涇縣,江西之金溪,貴州之從江,雲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回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荀始,爲冠,是荀氏之始。”(2)鄭樵注云:“荀,本侯國,姬姓,晉滅之以爲邑,荀侯之裔亦以國爲氏。”荀,或本作“郇”,省文去邑爲荀。《姓氏考略》注引《廣韻》亦云:“系出姬姓,文王子郇伯,其後去邑爲荀。”(3)鄭樵又注:“晉之公族也,隰叔之後。僖二十八年荀林父將中軍,故曰中行氏,荀邑在絳州正平西十五里。宣十二年,荀林父與楚子戰於邲。荀首、趙同爲下軍大夫,荀首食邑於智,號曰智莊子。襄十四年知朔生盈而死,故荀氏同見。又爲田氏、程氏、輔氏。”又,《姓氏考略》亦稱:“後又分爲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輔氏。”望出河內。

4、又,漢代避宣帝 (劉詢) 諱,改荀爲“孫”。

5、回族之荀氏則來自漢姓荀。《中國人的姓名·回族》有載;古有哈只哈心,原名哈心,兩次到麥加朝覲,故稱哈只哈心,娶元帥荀公之女爲妻,其後從母姓,以荀爲姓。戰國時有荀況,著《荀子》;漢代有荀彧;北齊有荀仲舉;明代有荀廷詔。

貳、

荀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荀姓起源:①黃帝之臣荀始爲冠,此乃荀姓之始,見《國語》。 ②黃帝之子25人,得姓者14人,荀姓爲其一。③系自姬姓。周文王第17子封於郇(故城在今山西臨猗南),是爲郇伯,後去邑加草爲荀氏。④荀爲古侯國(故城在今山西新絳),春秋時滅於晉,子孫遂以國爲氏。⑤春秋時晉公族隰叔之後荀息食採於荀,以邑爲氏。

荀姓名人:

荀會,春秋時晉大夫。

郡望:河南。

變化:荀氏後又分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輔氏。

荀姓 歷史名人

荀姓古代名人

荀況戰國,戰國時思想家,當時人們尊稱他爲荀卿,著有《荀子》32篇,歷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提出了“性惡”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反對迷信,是儒家學說的繼續隊和發展者。

荀爽東漢,字慈明,東漢經學家,潁陰人。荀氏爲潁陰望族。爽父荀淑爲戰國荀卿第十一世孫,品行高潔,博學多識,有“神君”之稱。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當時被人稱爲“荀氏八龍”。荀爽是“荀氏八龍”中的第六位,若論才學,則數第一。當時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贊。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漢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荀爽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爲了躲避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水濱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爲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號爲碩儒。黨錮解除,司空袁逢薦荀爽爲官,不就。獻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爲平原相。行至宛陵追爲光祿勳。任職三天,又遷司空。荀爽見董卓殘暴,參與司徒王允謀除董卓之義舉,舉事前病卒。

荀悅東漢(148-209),字仲豫,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潁川潁陰人。幼時聰慧好學,因家貧無書,每到人家,遇書即讀,過目成誦。12歲時,能說《春秋》,尤好著述。靈帝時,因見閹官用權,託疾隱於家中。獻帝時,應曹操徵召,歷任黃門侍郎、祕書監等職。荀悅見當時曹操專權,漢獻帝僅存虛名,因作《申鑑》5篇。其中對現實政治的評論,對讖諱符瑞的譏刺,都切中時弊,是西漢以來政論文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明代何孟春稱“其論政體,無賈誼之經制而近於醇,無劉向之憤激而長於諷”,從中可以窺見荀悅文章風格的特點。《後漢書·荀悅傳》稱其另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多佚。明代輯有《荀侍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申鑑》有明黃省曾所作注,《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引據博洽,多得悅旨”。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彧三國,三國時曹操謀士。官至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此人極爲出名,詳見相關百科辭條。

荀攸東漢末年,字公達,豫州潁川潁陰縣人,荀彧的從子。荀攸祖父曇,官至廣陵太守。外戚何進總政時,徵拜攸黃門侍郎。董卓亂起,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顒等謀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繫獄。董卓被誅後,獲釋歸鄉。後被曹操徵爲汝南太守,入爲尚書。以功封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轉爲中軍師。魏國初建,爲尚書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歲。魏正始年間,追諡敬侯。

荀勖西晉(?-289年),字公曾,西晉政治家、音律學家,潁川潁陰人,荀爽曾孫。早慧好學。初仕魏,爲大將軍營爽掾。曹爽被誅,勖遷安陽令、驃騎從事中郎、廷尉正。後爲大將軍司馬昭記室,數進策謀,深見信任。與裴秀、羊祜共掌機密。司馬炎代魏後,封濟北郡公,拜中書監、加侍中、領著作。累遷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守尚書令。荀勖博學多才,入晉後曾和賈充一起修訂法令。掌管樂事,又修正律呂。領祕書監事,曾和張華一起,按劉向《別錄》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書令時,曾下令罷除官吏中不稱職的。

荀淑東漢(83-149年),字季和,潁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稱。有八子,並有才名,時謂八龍。

荀雍南朝,南朝宋國人,與謝惠連、何長瑜、羊璇之等四人跟謝靈運以文章賞會,作山澤之遊,時人謂之四友。

荀蕤字令遠,其弟荀羨,字令則,兄弟二人爲晉代潁川郡潁陰人。荀蕤有儀操風望,雅爲簡文帝爲重。官至建威將軍、吳國內史。

荀羨少有大志,後尚公主,拜駙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戰功,撫納降附,甚得衆心。時稱二玉。

荀菘晉朝,字景猷,晉代潁陰人。志操清純,雅好文學。官襄城太守,被社會所圍。其女荀灌,率勇士數十人突圍,乞師求援,平南將軍石覽至,遂解圍。太寧年間荀菘任右光祿大夫。

荀粲三國,字奉倩,三國時魏國潁陰人,荀彧少子。獨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專房歡宴歷年。後婦得熱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歲餘亦卒,時年二十九歲。

荀士遜南北朝,北齊時廣平人,好學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選爲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下調,皇建中,馬敬德推薦爲主書。世祖時轉中書舍人。士遜狀貌很醜,以文筆見長被重用。曾有事須奏請皇上,時世祖在後宮,因左右傳稟人不知士遜姓名,只說是醜舍人,世祖說必定是荀士遜無疑。及看題奏,果然不錯,宮內莫不欣笑。後主即位,累遷中書侍郎,號爲稱職。與李若等著《典言》一書傳世,齊末去世。

荀廷詔明朝,明代有崇禎進士,著有《蜀國春稱》。

荀慧生藝名白牡丹,現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民國16年《順天時報》舉行首屆旦角名伶評選,他以《丹青引》一劇獲選爲前四名,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並稱中國四大名旦。

荀子單名況,儒家大師,主張性惡,弟子韓非為法家巨擘。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201

25

26

27 羿

28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