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扈
拼音hù
人口約 12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392 位。
位於隆姓 之後,區姓 之前。
扈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9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27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40 |
1995年 | 396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350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14 |
扈姓 起源
扈姓主要源自:姒姓。
扈姓起源一
源於姒姓,爲大禹王的後代,以國名爲氏。
據《風俗通》、《左傳》、《漢書》等載,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啓繼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稱夏後啓。這種做法,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度,引起了一些諸侯國的不滿。其中有一個諸侯國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後人,受封於扈(今陝西省扈縣一帶),建立扈國。有扈氏首領覺得有責任維護傳統制度,於是就起兵討伐夏後啓。啓立即召集天下諸侯興師鎮壓。由於大禹剛死不久,諸侯們對禹的豐功偉大績還記憶猶新,都願意出兵助啓,所以啓就佔了優勢。雙方軍隊在甘(戶縣南一帶)相遇。交戰前,啓對部下發布了一篇誓師辭,這就是收在《尚書》中的《甘誓》,其中列舉了有扈氏的罪狀,並公佈了作戰計劃及賞罰規定。戰鬥開始後,儘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奮戰,但畢竟寡不敵衆,結果戰敗。夏後啓趁勢滅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後來以原國名命姓,稱爲扈氏。史書說他:知義而不知宜。扈氏後又分爲戶、鄠二姓,其實扈、戶、鄠三字音同字異,實爲一姓。戶姓由扈字去邑而爲戶,鄠姓因秦改扈爲鄠而成姓。
扈姓起源二
出自鮮卑族三字姓扈地幹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後魏代北鮮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幹氏,進入中原之後,改爲扈、幹兩姓。扈氏祖宗:有扈氏。扈又作戶、鄠。相傳爲夏之諸侯。姒姓,啓之庶兄所封。禹傳位與啓,不服,與啓戰於甘(今陝西省戶縣境),戰敗被滅(《史記·夏本紀》)。其故地在今陝西戶縣北。一說禹曾用兵攻伐(《莊子·人間世》)。根據《風俗通》記載,夏朝有扈氏的後代,是以國爲氏的姓氏。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時的諸侯,夏時爲崇扈,秦時改爲雩,國亡後子孫就以國爲姓,稱爲扈氏。而根據《史記》上記載,中國的扈氏家族,是當年與夏啓奮戰的“有扈”的後裔。有扈是當時的一個國家,位於陝西省雩縣的北方。他們被夏禹征服之後,就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並且入境隨俗,逐漸“以國爲氏”,而姓了扈。
扈姓起源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 滿族扈倫納喇氏,通古斯語爲Hulunnara,漢義“盔頂”,以扈倫河名爲部名,因以稱氏,後蒙古酋長星根達爾漢滅扈倫納喇部,兼併其民衆,遷徙葉赫河岸爲葉赫部,以部爲氏,改稱葉赫氏,滿語爲Yeh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與哈達部、烏喇部、輝發部各自在扈倫地區建立割據政權,史稱“扈倫四部”,後皆爲後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爾哈赤所統一。清朝中葉以後,扈倫納喇氏的主要分支葉赫氏、扈倫氏、納喇氏等,多冠漢姓爲扈氏、葉氏、那氏、納氏等。
⑵. 滿族瑚錫哈哩氏,亦稱祜什哈禮氏、瑚克沙哈里氏,滿語爲Husihari Hala,以地爲氏,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寧安東北部)、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等地。後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赫哲族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多冠漢姓爲扈氏、華氏、關氏、胡氏等。
⑶. 滿族科奇哩氏,亦稱柯齊禮氏、郭齊里氏,滿語爲Keciri Hala,世居瓦爾喀阿庫裏(今烏蘇裏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裏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爲扈氏。
⑷. 滿族託和囉氏,亦稱託科羅氏、託活絡氏、脫闊羅氏、託忒克氏,滿語爲Tohoro Hala,漢義“套馬”或“把袋子馱在馬背上”,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喀穆(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南)、奧裏迷(今黑龍江同江)、畢瞻(今黑龍江畢瞻河流域)、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爲扈氏、陶氏、託氏、妥氏等。
扈姓起源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扈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有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扈姓起源五
源於官職,出自古代官吏農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在上古時期,少昊設立負責農政的官員爲農正,全稱爲“春扈氏農正”。據史籍《史記·三代世表》的記載,到了堯帝時期,“堯立后稷,以爲大農,姓之曰姬氏。”大農就是當時主管農政的官職。
扈姓 分布
省 縣 鄉鎮 備註
北京市 大興縣
上海市
天津市
廣東
浙江海寧
江蘇邳州
徐州
鎮江
福建
湖北 襄凡市
荊門
湖南 邵陽市 下花橋鎮
邵陽
邵東縣
重慶開縣
綦江 石角
梁平
遼寧瀋陽市
鐵嶺
撫順市
吉林 磐石市
黑龍江 大慶
雙鴨山
河北 涿州
滄州 西磚河
棗強縣
唐山
河間市米各莊鎮北東村
故城縣 饒陽店鄉扈莊村
遵化
保定
蠡縣南埝村、戶家營村
武邑縣
臨西縣 扈十二里村
河南 方城縣
洛陽
安陽 扈家墳村(亦於明代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至此)
鶴壁 扈堂村
河南民權縣 扈莊村,戶口村,小路崗村(整村全是扈姓,與山東曹縣同譜,於清乾隆年間由曹縣遷到民權。民權和曹縣是鄰縣。現有家譜留存)
宜陽縣 ①扈村 (實際地名爲:戶村)
②後蓮花池村,部分姓戶(扈)
信陽
濮陽清豐
長垣縣 惱裏鎮六里莊
林州
衛輝李元屯鄉扈莊村
輝縣市
平頂山
方城縣
商丘
安陽南
南樂縣
彰武
山東
莒縣扈家莊
淄博 白土丘村、周村
臨淄
菏澤
鄄城縣臨濮鎮 戶屯村
諸城
利津縣 扈家莊、扈家灘村
滕州市張汪鎮小於村
聊城
濟寧市、魚臺縣、豐縣、市中區 扈家街、任城區接莊鎮喬莊村、廿裏鋪鎮 市中區扈姓大多信奉伊斯蘭教
鄒城城前鎮扈家溝
臨沂平邑
青州市口埠鎮扈家官莊(扈姓90%) 周家裏雙 王府街道劉家村鄭母鎮吉林村
雲門山街道東關社區時店村
臨朐縣龍崗鎮河灘村
濰縣 寒亭 扈家村
壽光縣
棗莊
濰坊
林治 扈家莊
沂南縣 界湖村、沽渣汪
東營墾利扈家灘 與淄博濰坊同譜
梁山縣 系東營墾利扈家灘一支(有譜失續),與淄博濰坊同譜
陝西 山陽縣 扈家源鎮
大荔
甘肅
青海
新疆
山西 洪桐縣
四川 達州
巴中區 青山鄉、平梁鄉
南江縣 朱公鄉
瀘州
開江
冕寧縣 瀘沽鎮
會東縣
貴州 納雍
織金
遵義
安徽蕭縣新莊鎮南居、黃口鎮戶莊村
霍邱縣
江西 九江廬山區泉水壠、扈家大灣、廬山腳下、星子、九江縣(沙河)
雲南
內蒙古赤峯
通遼市
廣西玉林
容縣
柳州
西藏
寧夏
海南
香港
澳門
臺灣
扈姓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治,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扈姓 堂號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治,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扈姓 姓氏源流
壹、扈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樂亭,山東之昌樂、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錫伯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姒姓。夏時諸侯也。夏爲扈;商爲崇扈;秦改爲鄠,今永興鄠縣北二十里有故扈城。國亡,子孫以國爲氏。”古之扈國在今陝西戶縣。
2、又云:“扈地幹氏改爲‘扈’。”扈地幹氏,乃北魏時代北姓。望出河南、京兆。
3、或爲錫伯族之胡西哈哩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扈”以爲單姓。
貳、扈
扈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扈姓起源:①系自姒姓。扈,夏時侯國,商時改稱崇扈,秦時改爲鄂。故城在今陝西戶縣(舊稱鄠縣)北10裏之故扈城。國亡,子孫以國爲氏。有扈氏之後,見《風俗通》。②扈,春秋時鄭邑,故城在今河南原武西,或以地爲氏。③北魏時扈地幹氏後改爲扈氏。⑤回族姓。
扈姓名人:
扈雲,漢時車騎將軍。
郡望:河南,京兆。
扈姓 歷史名人
扈姓古代名人
扈彥珂五代(886—960),將領。雁門(今山西代縣西北)人。幼事王建立。後漢祖自太原建國號,擢爲宣徽南院使,復授鎮國軍節度使。乾祐初,河中李守貞等據城叛,周祖郭威用彥珂之計,及平定河中,以功遷護國軍節度使。周世宗即位,授左衛上將軍,復以太子太師致仕。宋太祖即位,遣使厚賜,數月病卒。
扈載北宋初年,官員,曾任翰林學士,爲扈蒙堂弟。
扈雲西漢,車騎將軍。
扈暹明朝,著名官吏。明朝時期的知府,由舉人知鳳翔府,政務寬簡,識大體,以憂去任,郡民詣闕保留,及秩滿,又保留之。凡三十餘年致仕,在官任上逝世。
扈永通明朝,字一貫;山東曹縣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舍人,繼爲給事中,累官至南京光祿卿、應天府尹。後因事被株連,謫降爲河南右佈政。
扈鐸元朝,著名元朝大孝子。扈鐸幼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所以扈鐸是在他的伯父那裏養大了的。到了壯年,他服事伯父像父親一樣。他的伯父年紀老了,還沒有兒子。扈鐸就給伯父買了一個小老婆,竟然不久就生了一個女孩子。可是小老婆生性很笨,在一個晚上睡熟了的時候把女孩子壓死了。後來伯父死了,遺腹生了一個男孩子。扈鐸恐怕他的母親又把他壓死了,就親自抱着他,哺東西給他喫,同睡同起。有一回、弟弟偶然有了病,扈鐸在夜裏向星斗叩着頭,哀哀地禱告着說:鐸父子二個裏頭可以死一個的,不要死了我的弟弟,叫我伯父斷絕了後代。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時候,弟弟的病果然好了。
扈再興宋朝(公元?~1221年待考),字叔起;淮人。著名宋朝將領。扈再興爲京西制置使趙方部將,驍勇而有膂力,善於應變。作戰時,總是披散着頭髮,光着膀子,赤着雙腳,揮舞着雙刀,大聲呼喊着沖人敵陣。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金國大軍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棗陽(今湖北棗陽)一帶,扈再興與鈐轄孟宗政、統制陳祥等分三陣設伏,先佯敗誘敵,宗政、陳祥從兩翼掩擊,乃重創金軍。以功升神勁軍統制。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金軍數萬復攻棗陽,扈再興奉命率師入援,金人聞其至而夜遁。不久,金人得增援又來犯,他與宗政守城,相持九十日。後以鐵蒺藜密佈於地,引金軍追逐,金軍中蒺藜而死者十有七八,被迫退兵。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金帥完顏訛可擁數萬步騎強行攻城,扈再興與孟宗政縱敵涉濠,半渡擊之,又令守壩將士佯退,待敵爭壩時急擊,致金軍多墜水中,棄旗甲輜重而去,以功遷鄂州副都統。金軍造對樓、鵝車,運土石填城下。他召募敢死隊帶鐵面具,披氈毯,列陣以待。金人無計可施。適趙方援軍到,宋軍內外夾擊,致使金軍崩潰,完顏訛可單騎逃遁,繳獲糧草武器無數。金軍乃不敢再攻棗陽。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率軍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扈再興大敗金軍,擒金副統軍衲撻達。不久,扈再興病逝。扈再興之子扈世達,官至都統制,亦有“大宋名將”之稱。
扈蒙宋朝(公元914或915~986年待考),字日用;幽州安次人,以文學知名。著名宋朝大臣。後晉天福中進士,爲漢鄠縣主簿。仕後周歸德軍掌書記,召爲右拾遺、直史館、知制誥。時從弟扈載爲翰林學士,兄弟並掌內外製,號二扈。宋朝時期,扈蒙由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坐請託事貶官爲太子左贊善大夫,遷左補闕。宋太祖乾德六年復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宋開寶中年,扈蒙與盧多遜、李穆等同修梁、唐、晉、漢、周史(《五代史》)。史成而褒貶失真,仁宗命歐陽修重加修定。(按:晁氏雲,公歿後朝廷聞其家所修史取以付國子監其言例皆寓褒貶意,五代之史自此成,或比其書可繼班固、劉向雲。又宋太平興國中詔公與學士李昉等閱前代文學,撮其精要以類分之,至雍熙三年書成,凡一千卷時詔修大書,曰《太平御覽》,曰《冊府元龜》,曰《文苑英華》,曰《太平廣記》。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間存一二,是時印本絕少,雖韓、柳、元、白之文尚未甚傳。其他如陳子昂、張說、張九齡、李翱諸名士文集世尤罕其(我猜應爲“見”)。故修書官於宗元、居易、權德輿、李商隱、顧雲、羅隱,或全卷收入,當真宗朝,姚鉉始銓擇十一,號《唐文粹》,盛行於世而英華等書遂不甚行。又著《諡法》一卷入《六家諡法》傳於世。按:宋雁湖李氏《六家諡法》跋曰,《六家諡法》凡二十卷,嘉佑中、範忠文與老蘇翁及姚闢所修,六年十月始奉詔刊定,八年上之。蘇公意有所未盡,又別爲《諡法》三卷,《諡錄》三十五卷,於是古今法諡史粲然大備。又按:六家者,《周公》、《春秋》、《廣諡》、沈約、賀琛、扈蒙也。《周公》即《汲冢書》之《溢法解》;《春秋》,杜預《釋例》所載;《廣諡》,不著姓氏;沈約書一卷,賀琛書四卷;《扈蒙》書一卷,皆祖述古法而增廣之。按部說俱見類書篡要文學)。並詳定《古今本草》。五年知貢舉。九年正月太祖御乾元殿受降王朝覲,扈蒙上《聖功頌》,有詔褒獎。爲盧多遜所惡,出知江陵府。宋太宗即位後,拜中書舍人,復翰林學士,與李昉同修《太祖實錄》,同編《文苑英華》。太平興國四年,轉戶部侍郎,加翰林承旨。雍熙三年,以工部尚書致仕。性沉厚,不言人是非。自張昭、竇儀卒,典章儀注,多蒙所刊定。著有《鰲山集》等二十卷,今佚。
扈累字伯重,京兆人,後漢初平中山東人有青牛先生者字正方客三輔曉知星曆風角鳥情常食青葙芫華年似五六十者人或親識之謂其已百餘歲矣。初累年四十餘隨正方遊學人謂之得其術有婦無子建安十六年三輔亂。又隨正方南入漢中漢中壞正方入蜀累與相失隨徙民詣鄴遭疾疫喪其婦至文帝黃初元年。又徙詣雒陽遂不復娶婦獨居道側以<;鹿瓦><;專瓦>爲障施一廚牀食宿其中晝日潛思夜則仰視星宿吟詠內書人或問之閉口不肯言至齊王嘉平中年八九十才。若四五十者縣官以其孤老給廩日五升五升不足食頗行佣作以礻卑糧,糧盡復出人與不取食不求美衣弊?故後一二年病亡。
扈輒春秋戰國,趙國大將,受業於儒學,早年隨廉頗、龐煖徵戰,素爲趙國佞臣郭開所重用,接管魏國所割讓的鄴郡三城。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國大將桓齮攻鄴,扈輒出兵拒之,雙方大戰於東崮山,扈輒兵敗。桓齮乘勝追逐,遂拔鄴,連破九城,扈輒退保宜安,向趙國告急。不久桓齮攻克趙國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扈輒戰死。
扈姓近代名人
扈學庠(公元1894~?年待考),字維周;山東青州人。著名近現代大漢奸、賣國賊。扈學庠1923年日本東京高師畢業。1931年任青州第十中學校長、國民黨單縣貨稅局長。1933年在東北投降日寇,任僞滿綏化司捐局司稅官。1943年出任日寇山東合作社常務理事,1945年2月任日僞山東省政府建設廳長。其後不知所終。
扈先梅(公元1896~1938年),字仲卿;河南安陽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抗日英烈。扈先梅早年考入東北講武堂步科學習。畢業後即在東北軍供職。因作戰勇敢,長於指揮,軍職不斷升遷,歷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後,扈先梅率部退入關內。1937年6月,扈先梅升任第五十一軍第一一四師第三四一旅少將旅長,率部駐紮江蘇沐陽。“七七事變”爆發後,請纓效命,後奉命轉戰蘇、皖等地,屢立戰功。1938年4月,扈先梅奉令率部參加徐州會戰。日寇在臺兒莊戰役中遭我沉重打擊後,不甘心失敗,繼續調兵遣將,再犯臺兒莊。遂率部堅守臺兒莊,阻止日寇向徐州逼進。日寇以飛機、大炮、坦克對臺兒莊進行狂轟濫炸,房屋俱毀,一片廢墟。在無險可據的情況下,扈先梅率部頑強抗擊日寇進攻,並予敵人以沉重打擊。在危急時刻,扈先梅親自到第一線指揮部署,不幸被炮彈擊中,因傷勢過重,旋即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