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xie 即可
解姓 解氏 解姓起源 解姓名字 解姓名人
解姓

姓氏
拼音xièhǎijiěsài
人口約 71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190 位。
位於衛姓 之後,時姓 之前。

解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902018年2014年
2013年1822007年2006年185
1995年1931987年1931982年17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74
手機查看解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解姓 即可

解姓 起源

解姓主要源自:姬姓贏姓

解姓位於百家姓之一,最早源出於姬姓。解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174位。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有個兒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兒子中有一個叫良的受封於解地(今山西解縣),稱爲解良。解良的後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地名解爲氏。

解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孫解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之子姬良受封於解邑,姬良此後生活採食於解邑(今山西運城鹽湖區解hài州鎮),古稱“河東解邑”。據史籍《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解氏出於姬姓,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

在解良的後裔子孫及族人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稱解氏,史稱山西宗解,爲解氏正宗。

解姓起源二

⑴第二支源出贏姓。顓頊之後,伯益之裔,春秋時,秦非子之裔自裴遷解,故地在今山西解州,或在河南洛陽南(大解)和洛陽西(小解),後人以邑爲氏。

⑵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解毗氏解枇氏)部落。

⑶源於軍隊名字,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解”字。

解姓起源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拉氏,亦稱吳拉氏、烏喇氏,滿語爲Ula Hala,漢義“江”,世居鄭家堡(今吉林雙遼鄭家屯)、烏拉街(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黑龍江兩岸等地,多致稱爲漢姓解氏、吳氏等。

解姓 分布

解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五位,人口約六十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

解氏最早源出於姬姓。上古周朝時周武王有個兒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兒子中有一個叫良的受封於解地(今山西解縣),稱爲解良。解良的後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地名解爲氏。

解氏的望族居住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和雁門(今山西代縣),解氏在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居全省第九十二位。

今山西省的運城市解州鎮自治區(舊稱解縣自治區)、太谷縣|,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揚州市、淮安市、鎮江市丹徒縣|,浙江省,河南省的濮陽市清豐縣、鄭州市、汝陽市、商丘市寧陵縣,駐馬店市遂平縣、上蔡縣、正陽縣、汝南縣、確山縣、新蔡縣,開封市,周口市,平頂山市,許昌市,漯河市,焦作市,新鄭市,新鄉市,安陽市,洛陽市,南陽市,信陽市,鶴壁市,三門峽市|,黑龍江省,吉林省的吉林市、遼源市,遼寧省的本溪市、大連市、錦州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青海省|,山東省的菏澤市鉅野縣、諸城市、莒縣、沭陽縣、東營市東營區、泰安市、濟寧市任城區洸河街道辦黃莊村、濟南市商河縣鄭路鎮解家村|,安徽省的肥西縣、定遠縣、靈璧縣尹集鎮、阜陽市太和縣|,湖北省的荊州市監利縣,湖南省|。河北省的平山縣、故城縣、景縣、徐水縣,廊坊市|,四川省,西藏藏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甘肅省,江西省|。雲南省的宣威市,貴州省黔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福建省臺灣省,陝西省的西安市長安區、戶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南省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等地區,均有解氏族人分佈。

另據《姓氏急就篇》記載,解地位居河東,即山西西南部,爲古晉國轄地,因此,春秋時有很多解姓人氏如解揚、解獵等,均在晉國擔任大夫之職。晉悼公時,有一位“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賢士祁奚,所“外舉”的對象是解狐,這表明解姓在晉國的顯達。兩漢以前,解姓有遷居距解地不遠的平陽郡者,亦有越過太原北徙於雁門郡落籍者。兩漢之際,解姓由於種種原因在今地處黃河中下游的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散居開來。此際解姓見於史冊者甚多,其中就有雁門解勝,表明至少在東漢時解姓雁門郡望已經形成。三國兩晉時期,繁衍於濟南郡的解姓競現於史,尤以梁鄒侯解修家族爲傑出代表。晉永嘉之亂後,災難迭起,北方解姓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避亂南遷,今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均有解姓人入遷,其中雁門人解叔謙遷居今湖北江陵。北魏漢化改革時解批氏改爲漢姓解,定居河南洛陽,在一定程度上壯大瞭解姓家族。隋唐之際,解姓主流仍在北方各省繁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北宋末期欽宗靖康間,金兵攻取汴梁(今河南開封),趙構南避杭州建都,此後北方解姓因仕宦、避難、謀生等原因,漸播遷於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南方省份。宋末元初,解姓開始在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落籍。明初,山西解姓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解姓有播遷臺島者。清康乾年間以後,有河北、山東之解姓闖關東進入東三省。

解姓 名人明星

解姓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平陽郡:西漢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魏國正始八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設置平陽郡,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帶地區,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爲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爲“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解姓 堂號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平陽郡:西漢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魏國正始八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設置平陽郡,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帶地區,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爲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爲“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解姓 姓氏源流

壹、xiè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湖南之芷江,湖 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涇縣,廣東之新會,雲南之隴川 等地均有分佈。漢、苗、水、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 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 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注》雲:“解,地名,在河 東,因地爲氏。故晉國多解氏。”解,即今山西解縣。

2、《廣韻》注云:“姓。自唐叔虞食邑於解,後因 氏。”《姓氏考略》亦注:“唐叔虞子良食採於解,因 以爲氏。望出雁門。”唐叔虞。周武王弟,初封於唐,晉之始祖。故,此“解”當系出姬姓;

3、又,鄭樵注 雲:“晉大夫解揚、解狐之後(按:解狐,《中國古今 姓氏辭典》引作‘解獵’),其先食採於解。今解州即 其地。”亦“以邑爲氏”。(按:此說頗令人疑惑:解 揚,晉景公時人,後爲上卿;解狐,晉悼公時人,祁 奚薦之。二人前後歷三君相隔40年,不可同日而語。且“其先”非叔虞而誰?)(4)或爲解毗氏所改。《姓氏 考略》據《魏書·官氏志》注云:“解毗氏後改爲解 氏。”

貳、hǎi

現行較罕見姓,今甘肅之舟曲、雲南之馬關有分佈。《姓氏詞典》引王述及《新編注音千家姓》亦收載。

三、jiě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廣東之吳川、廣西之武宣、雲南之瀘水、湖北之老河口、河南之義馬、內蒙古之烏海、甘肅之徽縣、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壯族、傈僳族有此姓。《姓氏詞典》引王述民《新編注音千家姓》亦收並注此音。或音xiè、hài、sài,皆爲姓,疑其本爲一姓,因方音異讀而分氏。詳見“解”(xiè)條。

肆、sài

《姓氏詞典》引王述民《新編注音千家姓》收載。其注云:“今寧夏有此姓。”。或音hài;又音xiè、jiě,皆爲姓。

解姓 歷史名人

解姓古代名人

解獵春秋,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與兄解楊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

解寶《水滸傳》人物。

解珍《水滸傳》人物。

解帖哥元朝,廣東宣尉史,定興人,跟隨父親征戰有功,被任命爲廣東宣尉史。

解學曾明朝(1588-1645),字省齋,解學龍胞弟。在南明弘光時授行營部司,隨同民族英雄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後與清兵進行激烈巷戰,不幸於,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殉國。清乾隆四十一年(1766年),乾隆皇帝爲緩和民族矛盾,安撫揚州百姓,在爲史可法修建史公祠的同時,追贈解學曾諡號“烈愍公”配祭於史公祠中。

解微清朝,解微 僧。吳(今江蘇蘇州)人。善畫,有鄧尉觀梅圖。《彭氏家珍錄》

解學龍明朝(1582-1645),字言卿,號石帆。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歷任太子太保、都察院副都御史(都堂)、江西巡撫,反對閹黨魏忠賢專政,支持東林黨的主張。南明時,官刑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日,南京城破,投江殉國。著有《五垣諫草》、《撫江奏牘》、《用兵紀》等。

解道亨清朝,字,通野;,號從庵.天津人.解秉仁長子.生於乾隆四年(1739年)正月二十三日,卒不詳.

解道倬清朝,字有堂;號竹嚴.天津人,解秉智之三子.生於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六日未時.卒不詳.

解秉智清朝,先祖自山西永濟到天津第六世.乾隆丁卯科舉人,丁丑科進士,初仕直隸淶水縣教諭,後歷任甘肅涼州府永昌縣知縣.慶陽府安化縣知縣署理寧州知州蘭州分府.於乙丑年移疾徑歸,繪有<三荊同株圖>文士多有題詠.嘉慶三年八月卒,時年七十有九.遺命速葬.故碑誌未作,由紀曉嵐位其小傳.

解鼎甲明朝,字首賓.解仕衢長子.天津人.聚順堂第九世孫.錦衣衛百戶(六品),誥授武德將軍.

解聯甲明朝(1621-1681),生於明天啓元年九月初一日,午時,卒於清康熙20年三月初三日申時,壽61歲.兵馬司正指揮加三級,誥封承德郎.

解楨期明朝,書法家,書法好,被認爲天下第一。後來在朝廷做官,職務爲中書舍人。

解處中五代,南唐畫家,江南人。擅長於畫竹,尤其喜歡畫雪中的竹子,經常冒着風雪到野外寫生。人們對他所畫的竹子評價甚高。

解開明朝,學者,字開元,吉水人。他和弟弟解闔一起隱居在山中,他們的文章都寫得很好,被稱做二解。

解啓倫明朝,明威將軍,明洪武二年已酉歲,帶士卒由南京桑梓而離,鎮服施洲,駐防十餘年,逝世後葬於恩施縣城北奇峯壩,地名解家墳。

解縉明朝(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翰林學士。洪武進士,擔任中書庶吉士,曾經上書萬言,鍼砭時政,皇帝很欣賞他的才能,升遷爲御史。永樂初年任翰林學士,主編《永樂大典》,這是世界上最完備的一部百科全書,另有著作《文毅集》。

解潛宋朝,紹興(公元1131-1162年)宋代鎮撫使,在紹興作官時大力發展農業,招募人來耕種荒田,收成很好,紹興的屯田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後來因爲疾病而死。

解慕漱北扶餘國,北扶餘國(今吉林)的建立者,公元前239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北夫餘國的第一代國王。

解修晉朝,着地人.仕魏歷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績爲天下第一.封梁鄒侯.

解揚春秋,或作解陽,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與弟解獵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食邑於解(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因以爲氏晉國大夫。本書《鄭世家》謂其字子虎,霍人,蓋司馬遷別有所本。“執解揚”,解揚奉命出使宋國,被鄭人拘執而獻給楚國。後歸國,官至上卿(同於宰相)

解琬唐朝,元城人。景龍年間(公元707-710年)官御史大夫,兼辣朔方行軍大總管,守邊二十餘年,務農習戰,爲長治久安之計。

解仕衢明朝(1580—1653),生於明萬曆8年,卒於順治10年壽73歲.娶錦衣衛指揮王桐溪之女.明崇禎光祿寺署承.是天津解氏第一人.

解姓近代名人

解湘麓(1859-1933),名佚,字湘麓,以字行,解學龍後裔。早年在興化竹泓一家布店學生意,被升爲管事。約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興化北城外北大街王府巷東首創立“裕泰”號布莊,由經營小百貨開始,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解姓 相關姓氏

解批解拔解枇解毗解瑟羅 (解瑟羅)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74

21

22

23

24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