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趙〔 趙 〕
拼音zhào
人口約 286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8 位。
位於黃姓 之後,吴姓 之前。
趙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 | 2018年 | 8 | 2014年 | 8 |
2013年 | 9 | 2007年 | 8 | 2006年 | 8 |
1995年 | 9 | 1987年 | 7 | 1982年 | 12 |
明朝 | 12 | 元朝 | 6 | 宋朝 | 4 |
北宋 | 1 |
趙姓 起源
趙姓主要源自:嬴姓。
趙姓起源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爲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爲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爲“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趙姓起源二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爲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爲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爲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爲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爲氏,有“諸趙”的說法。
趙姓起源三
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後匈奴人、女真人、党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趙姓起源四
源於冒姓。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爲“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爲: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趙姓 分布
2008年,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7.5人以上,有的地區達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6人以上。趙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16.9%,趙姓人口大約1176萬;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
土面積的13.7%,趙姓人口大約704萬;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26.8%,趙姓人口大約715萬;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42.6%,趙姓人口大約153萬。
趙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是趙姓分佈的主要地區。趙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北、冀魯大部、山西、陝甘寧大部、內蒙古中部,趙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5%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1.8%;在沿魯、蘇、皖、豫、鄂、陝至四川北部一條寬百餘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雲南西南、沿川、青、甘、寧至內蒙古一條寬120公里的地段,東北地區,趙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2.4%—3.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在皖蘇南部、浙江、贛閩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貴州、四川東南、雲南東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新疆西北,趙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8.4%;在其他地區,趙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區佔了16%。
趙姓 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市及隴西以東地區,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涿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趙氏爲穎川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後裔。
南陽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此支趙氏爲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東漢太傅趙嘉。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爲趙王遷後裔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爲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明朝時期廢黜。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爲國,或爲郡。北魏時期廢黜。
漢陽郡: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爲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時期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到南朝北周時廢黜。隋朝時期又曾以成州爲漢陽郡。五代時期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
趙姓 堂號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市及隴西以東地區,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涿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趙氏爲穎川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後裔。
南陽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此支趙氏爲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東漢太傅趙嘉。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爲趙王遷後裔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爲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明朝時期廢黜。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爲國,或爲郡。北魏時期廢黜。
漢陽郡: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爲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時期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到南朝北周時廢黜。隋朝時期又曾以成州爲漢陽郡。五代時期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
趙姓 姓氏源流
壹、趙(趙)
現行常見姓氏。爲我國最大姓氏之一,分佈很廣,幾遍全國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江西之金溪,雲南之隴川、瀘水、河口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回、藏、苗、瑤、彝、鮮、佤、高山、仡佬、布依、傈僳、納西、景頗、阿昌、哈尼、錫伯、東鄉、鄂倫春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贏姓,與秦國同祖。少皡之後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惡來。惡來之後爲秦;二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得幸於周成王,是爲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爲周穆王御。穆王賜以趙城,爲趙氏。世居天水,其趙宗散處者皆以國爲氏。居涿郡者,後有天下。”故趙城在今山西趙城縣西南。望出天水、南陽、金城、下邳、潁川。
2、《姓氏考略》據《漢書》注云:“漢有趙安稽,匈奴人。”安稽,成帝時人,封昌武侯,此趙則出自匈奴族。
3、又據《舊唐書》雲:“唐有趙曳夫,南蠻人。”則此趙出自唐代南方少數民族。
4、又據《五代史》稱:“趙國珍,柯蠻酋之裔。”國珍,唐代宗時官工部尚書。牂柯,或作“牂牁”,音zāngkē,漢置郡,故地在貴州德江縣西。此趙則出牂牁一帶少數民族。
5、或爲劉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冒氏》載:“五代趙延壽本姓劉,爲趙德鈞養子,冒姓趙氏。”(6)又,其《總論·賜姓》又載:“趙氏,宋國姓(故當賜姓別氏):西夏李繼棒賜姓名趙保忠、李繼遷賜姓名趙保吉;神宗時州團練使穆辰,賜姓名趙思忠;河湟羌隆贊出降,賜姓名趙懷德;西番巴沁凡卜內附,賜姓趙氏;趙良嗣本燕人馬植,易姓李,微宗賜姓趙氏;宇文虛中謀劫二帝歸宋,不克而死,開禧中賜其後姓趙氏。”則此或出自古羌族之党項人;或出自古之河湟羌;或出自古土蕃族;或出自古鮮卑族;或爲馬姓所改;或爲穆姓所改,或爲李姓所改,或爲宇文氏所改。
7、《續通志·氏族略》又稱:“元協楚爾,永古特氏,幼鞠於外祖兆齋家,人言僞爲趙家。因姓趙氏;又,趙良弼,女真人,本姓兆齋氏,僞‘兆’爲‘趙’,遂以趙爲氏。”又,“明賜元人巴圖姓名趙忠美。”則此趙或出自蒙古族,或出自女真族。
8、今佤族之趙姓,由佤姓“賽瑣”所改。
9、今景頗族之趙姓,由“準瓦”氏所改;
10、今阿昌族之趙氏,則出自“喇父”氏。
11、今錫伯族之趙氏,由覺羅氏所改,速讀“覺羅”二字取近似之音,諧以漢姓“趙”而得。
12、今回族之趙姓,始自元朝:“元賽典赤·贍思丁之後伯顏之裔。伯顏在元朝官至榮祿大夫、中書省平章政事,是元憲宗寵信的人物。元滅宋後,搜查皇室趙姓極嚴。姓趙的害怕殺頭,便改了姓。憲宗發覺後,爲了糾正此事,把當時執政的伯顏賜姓爲趙,以示放鬆查禁,回族之趙姓即由此姓。”注(8)——(12)見《中國人的姓名》。
13、哈尼族之趙姓,據《哈尼族簡史》稱:“天啓《滇志·臨安府·土司官志》:各長官司,俱本土羅羅和泥人,原無姓名,各從族匯之本治定名,或隨世遞承其父名之末字,更接一字相呼。弘治初,知府陳晟,以《百家姓》首二句,司分一姓,加於各名之上,惟納樓東受。”
貳、趙(趙)
趙姓分布:分佈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2.3%,爲中國人口最多第七大姓。
趙姓起源:①系自嬴姓,帝顓頊之裔伯益之後。伯益13代孫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故城在今山西趙城西南),因氏。②夏桀臣有趙梁,則造父之前已有趙氏。③匈奴人姓。漢時昌武侯趙安稽爲匈奴人,見《漢書》。④唐時南蠻亦有此姓,見《舊唐書》。⑤唐時貴州苗裔有此姓,系牂牁蠻酋之裔,見《五代史》。今苗族姓。⑥宋時李、穆、隆、馬、宇文等賜姓趙,歷代冒姓亦多趙氏。⑦金時斡準氏、術甲氏、黃摑氏(亦作汪古)、雍古氏等漢姓均爲趙。⑧西夏人姓。⑨宋時猶太人定居開封,其後裔有李、趙、石、艾、金、高六姓。⑩清滿洲姓,世居瀋陽、沾河等地。又,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喜塔喇氏、阿顏覺羅氏、覺爾察氏、伊爾根覺羅氏、阿哈覺羅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絡氏等均有改姓趙者。今滿族姓。⑪清廣西南寧府土司趙姓始於明朝。⑫瑤族姓。又云南金平瑤族勒鳴氏,漢姓爲趙。⑬德昂族居榮聶拉氏,漢姓爲趙。⑭佤族姓。又云南淪源佤族賽叟氏,漢姓爲趙。⑮景頗族梅準瓦氏,漢姓爲趙。⑯鄂倫春族帽活依爾氏,漢姓爲趙。⑰錫伯族覺羅
趙姓名人:
趙夙,晉大夫。趙匡胤,宋朝開國之帝,涿郡人,仕周爲殿前都點檢,歸德節度使,將軍拒契丹,至陳橋驛,將士大噪,擁之南還,受周禪,即帝位,國號宋。
郡望:南陽、金城、下邳、潁川、天水。
趙姓 歷史名人
趙姓古代名人
趙武春秋(?—公元前541年),趙氏孤兒的原型奸臣屠岸賈滅趙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嬰兒,程嬰撫養趙武長大,手刃屠岸賈爲趙氏復仇。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
趙學敏清朝(約1719年—1805年),清藥學家。字依吉,號恕軒,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通醫術,尤精藥學,著成《本草綱目拾遺》,載藥物七百十六種。
平原君戰國(?—公元前251年),即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趙武靈王之子,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
趙宣子春秋(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名盾春秋中期晉國的正卿,是晉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政治家,趙國的先祖。
趙左明朝(1573年—1644年),明畫家。字文度,華亭人。工畫山水。受業於宋旭,宗董源、倪瓚、黃公望、與董其昌友善,曾爲其代筆,善用幹筆焦墨,長於烘染。畫雲山出己意,煙雲生動。首創“松江派”。
趙南星明朝(1550年—1627年),明政治家、散曲作家。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萬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爲東林黨首領之一,與鄒元標、顧憲成號稱海內三君。
趙孟頫元朝(1254年—1322年),元代傑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佶宋朝(1082年—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爲遂寧王、端王。
趙光義宋朝(939年-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25]
趙普北宋(922年—992年),北宋初期的賢相爲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趙簡子春秋(?—公元前476年),名鞅春秋後期晉國傑出的政治家,趙國的奠基人。
趙匡胤宋朝(927年—976年),宋朝開國皇帝原爲五代後周時大將,公元960年他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趙襄子春秋末期(?―公元前425年),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趙雍戰國(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即趙武靈王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爲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趙奢戰國(公元前265—公元前245年),趙國宗室名將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成爲漢族馬氏大宗的始祖。
趙佗秦朝(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秦朝著名將領後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國。
趙雲三國(?—229年),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姓近代名人
趙之琛清朝(1781年—1860年),清篆刻家。浙江錢塘人,字次閒,號獻父,別號寶月山人。篆刻早年師法陳鴻壽,後從陳豫鍾,取各家之長,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單刀著名。爲“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謙清末(1829年-1884年),清末三大畫家之一。
趙厚麟江蘇高郵人,現任國際電信聯盟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