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衡
拼音héng
人口約 7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480 位。
位於須姓 之後,祿姓 之前。
衡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8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96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61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466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47 |
衡姓 起源
衡姓起源一
商湯有賢臣伊尹,因爲在滅夏過程中功勞最大,商湯封他爲尹(宰相),並封了個尊號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維持”,合起來意思就是“國家的倚靠”)。後來伊尹的後代子孫就以伊尹尊號中的“衡”字命姓,稱衡姓。
衡姓起源二
周公長子伯禽封於魯,建立魯國,他的後代有公子衡,其子孫以祖上名字命姓,稱衡姓。
衡姓起源三
三國時,曹操於官渡之戰打敗袁紹,袁紹的幾個兒子又自相殘殺,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隱居避難,以居住地名爲姓,改姓衡。
衡姓起源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城邑雍雝,屬於以地名爲氏。雍雝,亦稱衡雍、垣雍,在春秋時期爲鄭國的一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武原縣西北五里處,目前還有故雍雝城遺址。
衡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著名官用寶刀工匠葉赫那拉·聖治,屬於帝王賜改姓爲氏。著名的北京“寶刀衡”所製作的刀劍,輕可裁紙絹,重可斷鋼筋。
衡姓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中、後期著名學者哈斯朝魯,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蒙古族衡氏,源出清朝時期著名的作家、詩人、哲學家、翻譯家哈斯朝魯,他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
衡姓起源七
源於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禰衡擊鼓罵曹操,三個兒子逃至四川,爲逃避追捕,將”禰衡“二字顛倒,採用”衡“姓。
衡姓起源八
源於滿族,清出隨努爾哈赤徵戰,爲清王朝效力,清乾隆40年,衡府君官封文林郎逝世葬於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西地滿族鄉燒鍋村,皇帝欽此石碑以資褒獎。石碑及祖墳歷經戰亂及1953年土地革命,現已殘缺不全,族譜刻於石碑上。
得姓始祖
公子衡。衡氏的來源有三個,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朝時,由周公子伯所傳的魯國(今山東省境內),魯國公子衡的後代子孫以衡爲姓,稱衡氏。另一支衡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是商湯的賢臣伊尹的後裔,伊尹因功被任爲宰相,並封號叫“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後來他的子孫中有以其尊號爲姓,稱衡氏。此外《萬姓統譜》還提及另一個出處記載,三國時的袁紹戰敗之後,他的子孫爲了避難,跑到衡山躲起來,並且以山名爲氏而姓了衡,稱衡氏。衡姓得姓至今有36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百家姓》注居雁門郡(今山西省代縣西北)。衡氏後人尊公子衡爲衡姓的得姓始祖。
衡姓 分布
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人口總數在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四十七位門閥。衡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湯時,有個賢臣叫伊尹,商湯就是在他的輔佐之下才建立起商朝的。後來。商湯尊稱伊尹爲“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伊尹有個後代便以他的尊號爲姓氏,這就是衡氏。衡鹹,東漢學者。他博學多才,曾經在當時最有辯才的學者五鹿宗門下學習時,並當過王莽的講學大夫。商朝時,有位開朝臣子名伊尹,顛覆夏朝的功勞最大,商王湯尊就封其爲阿衡。對阿衡的解釋,如今有兩種,一爲負責保護教養的官名,另一是意爲“國家棟梁,依靠”的封號。伊尹的後人爲了記住這榮耀的稱謂,就取其中的“衡”字爲姓氏。春秋時,魯國有公子衡,其後代以祖先的名爲姓氏。東漢時,袁紹兵敗曹操於官渡,子孫家屬避難逃至湖南衡山,改姓爲衡,掩人耳目。
衡氏族人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向陝西、江、浙等地擴展,在河南南部形成望族,以汝南郡爲郡望。如今衡氏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字輩屬於一個家族中或姓氏中不易完全消失的血緣因素的證據,根據字輩推敲,可發現四川鹽亭一帶的衡氏字輩大氣穩沉,很有伊尹遺風。
今四川省的蓬溪縣、宜賓市、綿陽市鹽亭縣、閬中市、西充縣、遂寧市、長寧縣、涼山地區,湖南省的衡陽市,山東省的棗莊市薛城縣、汶上縣、臨沂市郯城縣,天津市的薊縣,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邳縣、蘇州市、揚州市、淮安市,河南省的太康縣、修武縣、西平縣、封丘縣、濮陽市清豐縣、鄭州市中牟縣,甘肅省的甘谷縣,安徽省的滁州市鳳陽縣、馬鞍山市、五河縣,陝西省的漢中市、寶雞市鳳翔縣,青海省的西寧市,湖北省的荊門市、襄樊市,黑龍江省的雙城市,山西省臨汾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衡氏族人分佈。
衡姓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郡,秦、漢沿之。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南)。相當於現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衡姓 堂號
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郡,秦、漢沿之。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南)。相當於現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衡姓 姓氏源流
壹、衡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很廣,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圍場、雞澤,山東之東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陝西之韓城,甘肅之徽縣,遼寧之清原,江西之崇仁,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雲:“伊尹爲湯阿衡,子孫以衡爲氏。”湯,指商湯。商代之開國君主;阿衡,商代官名,負責保護、教養。
2、又云:“魯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爲氏。”此當系出姬姓。
3、又云:“袁氏改爲衡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譜》亦云:“袁紹敗後,支孫避於于衡山,改爲衡氏。”
貳、衡
衡姓分布:湖北鍾祥、臺灣、江蘇、陝西彬縣、四川蓬溪等地均有此姓。
衡姓起源:①伊尹爲湯阿衡(稅官),子孫以衡爲氏,見《風俗通》。②系自姬姓。魯公子衡之後,以字爲氏,見《風俗通》。③系自嬀姓。陳公族之後。④三國時袁紹爲曹操所敗,支孫避于衡山,改袁姓爲衡氏。⑤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今滿族姓。
衡姓名人:
衡胡,春秋時莒人。
郡望:汝南。
衡姓 歷史名人
衡姓古代名人
衡鹹東漢,學者。他博學多才,曾經在當時最有辯才的學者五鹿充宗門下學習時,精通經史,辯才過人,並當過王莽的講學大夫。
衡胡西漢,(生卒年待考),莒人。著名大臣。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級的官,被載入《儒林傳》。
衡毅漢朝,(生卒年待考),著名蒼梧太守。
衡方東漢,(生卒年待考),著名衛尉卿。著名的《衡方碑》就是爲他立的。
衡嶽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大臣,原籍湖北隨州,後遷往河南省西平縣專探鄉衡坡。有衡坡村有衡姓東門家譜考證。
衡湖漢朝,史學家。
衡雲漢朝,官員,曾任京兆尹。
衡義整、衡守直父子唐朝,伊州刺史和仙州刺史,有墓誌銘出土。
衡貢宋朝,文學家,其文章詞藻華麗,名冠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