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郝
拼音hǎo、hè、shì
人口約 38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87 位。
位於段姓 之後,顧姓 之前。
郝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7 | 2018年 | 87 | 2014年 | 90 |
2013年 | 89 | 2007年 | 88 | 2006年 | 82 |
1995年 | 84 | 1987年 | 71 | 1982年 | 110 |
明朝 | 無 | 元朝 | 100 | 宋朝 | 88 |
北宋 | 77 |
郝姓 起源
郝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又稱郝骨氏(又稱郝省氏或赫胥氏),屬於複姓省文簡改爲氏。《新唐書·宰相世系》所記載:“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於太原之郝鄉,因以爲氏。”據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在炎帝神農氏又叫郝骨氏,爲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大臣,曾幫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譜關於郝鄉的記載,在南朝梁武帝時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寫的“丹陽郝氏源流總序”一文中稱:“郝氏出於赫胥,爲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風姓,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初封大原於郝,爲邦國,後因以爲氏,凡郝皆其後也。至春秋時郝爲小國,迨隸盩厔之終南,徙幷州之太原,週末自終南徙巴蜀漢中。”赫胥氏也稱華胥氏,屬伏羲母華胥氏族,屬於風姓的一支(伏羲氏族爲風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個裔孫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於是郝骨期的後代就以封地名爲姓氏,亦稱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領古公亶父所佔有,成爲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邊的北狄族人常來侵犯,周太王爲了避免流血衝突,遂率部離開郝邑,向西南遷徙到歧山腳下(今陝西寶雞歧山一帶),在渭水平原地區開始逐漸壯大起來。
傳到周太王之孫姬昌,成爲殷商四大諸侯中的西伯侯,最後其子周武王成功地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晉國,郝邑歸晉侯所有。
郝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鄉,屬於以居邑名爲氏。相傳契爲商的始祖,帝嚳(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爲司徒,掌管教化,賜居於商(今河南商丘)。相傳其母因吞玄鳥(烏鴉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商族後來不斷的壯大,終於在契的十四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了子氏爲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囂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郝鄉(今陝西周至),稱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紀,商王朝被周武王滅亡之後。亡國後,在郝伯子期的後裔子孫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稱爲姓氏,稱郝氏,是爲山西郝氏或陝西郝氏;另有的則以國名爲氏稱商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郝氏被史稱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爲得姓始祖。
關於郝氏源流於子姓(古稱好姓)是比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傳說,反而爲謬,那時候連赤字都不存在,何來郝之說,而那些傳說的神話人物,經過後人杜撰,也多不可考。甲骨文記載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問“赤”這位先公會保佑商王嗎?赤字甲骨文上爲人或大或天,下爲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爲火正,也稱閼伯,商王氏族給後人取名有以齒序排列之規律,即給有貢獻的王族或子孫賜以某位功業顯著的先公之名的情況。先商時期商部族擅於製陶和冶銅,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銅器賣到周邊許多方國,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謂,帝嚳的”嚳“其形與唐字極相似,嚳字是後來演變。商太祖成湯甲骨文就稱”唐“、”成唐“,子姓後人多尊爲”赫“君,古譜有”赫赫成湯,我祖唯揚,世澤郝氏,千古留長“。
郝姓起源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十六國時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史書記載:“上黨、盧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匈奴族郝氏出自匈奴鐵弗部。在史籍《魏書·鐵弗劉虎傳附屈孑傳》中記載:“劉虎之曾孫屈孑恥原姓鐵弗,改爲赫連耳,自雲徽赫與天連;又號其支庶爲鐵伐氏,雲其宗族剛銳如鐵,皆堪伐人。”1998年5月,在陝西省延安市延長縣黑家堡鎮瓦村忘臺莊,出土了一通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願墓誌》。這些長期留居陝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與各民族錯居雜處,不斷接受漢文化的薰陶,最終都融入漢民族中去了。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則在陝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陝北地區大姓一族。郝氏主要分佈在延長、子長、延川、清澗一帶,與北朝至隋朝郝伏願家族的活動區域相吻合。據文獻《延長縣誌》中記載,至1986年,延長縣的郝氏人口達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爲延長縣的大姓之一。其族源除了出自三千年前的商湯的後裔郝氏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個重要來源。
郝伏願墓誌,是陝北郝氏族人源出匈奴郝氏的歷史佐證。
郝姓起源四
源於烏桓。爲古代烏桓國姓氏。
古代烏桓國以太陽爲圖騰,其都城後來也以赤色爲記,即今內蒙赤峯一帶。烏桓國後來與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漢文化,其人有以圖騰顏色起漢姓稱赤或赫,有以地爲姓稱郝,其中赫、郝又多誤記誤傳,混淆起來。
郝姓起源五
源於西南夷,出自唐朝時期西南地區,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唐朝時期南蠻有郝氏。據史籍《舊唐書·南蠻傳》中記載:“南蠻有郝、楊、劉三姓。”
郝姓起源六
源於党項族,出自宋朝時期西夏國,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史書記載:“西夏人中有郝氏。”
郝姓起源七
源於滿族。
其一,源於紇石烈部(赫舍里氏)。紇石烈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古肅慎時代。最遲在唐朝末期,紇石烈已經成爲靺鞨(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詳見《金史·本傳》)。到了金朝時期,紇石烈部人口衆多,開始向全國分佈。金朝被蒙古與南宋聯軍所滅之後,紇石烈氏族返回東北地區,逐漸分散於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今黑龍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等地。明代被稱作何舍里氏,明末清初則稱爲赫舍里氏族,滿語爲Heseri Hala,是建州女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清代是滿族、錫伯族最顯赫的大姓之一,後改漢姓爲赫、郝、何、英等姓。
其二,源於伊拉哩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爲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爲滿族、錫伯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爲郝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靳氏、李等。
郝姓起源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郝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郝氏,世代相傳至今。
郝姓 分布
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二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1%左右。
始於商末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爲其繁衍地區。就是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佈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但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爲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也是比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纔出現 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致明、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佈居多的主要原因。總之,歷史上郝姓着實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始於商末太原郝鄉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爲其繁衍中心。秦漢之際,郝姓人已逐漸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陝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內繁衍播遷。晉末,由於官職調遷,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揚(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傳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陽徙至安陸(今屬湖北)。兩晉南北朝時,雖社會動盪,但居山西之郝姓由於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戰亂而遷山東者,河南之郝姓有遷安徽者。隋唐之際,社會安定,郝姓在陝西京兆一帶繁衍壯大,並形成郝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並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滅亡後,郝姓有南遷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陽)的著名畫家郝章爲避戰亂,兵火後遷居閬州(今四川閬中)並落籍當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爲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較他姓要晚,規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際,南方的一些地方纔出現了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時,災疫不斷,農民起義軍四起,後互相攻伐,導致中原、華東、華中人口銳減,明初洪武年間,郝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北、北京、山東、天津等地。明清之際,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佈漸廣,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載入史冊的郝姓人物;同時在東北的遼寧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點。清代時,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隨走西口的風潮,有遷內蒙、甘肅者;而居於福建的郝姓則有渡海赴臺,進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因爲戰爭,有部份族人遷徙至四川雅安名山,後有一部份人因生存而遷稈徙到漢源使得四川也有了郝姓的分支。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爲其分佈繁衍的中心。
如今,郝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爲多,這三省的郝姓約佔全國漢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郝姓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曹魏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郝姓 堂號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曹魏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郝姓 姓氏源流
壹、郝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雞澤,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貴州之從江,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蒙、滿、苗、彝、仡佬、高山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出於赫胥氏(按:赫胥,《姓氏考略》注引《唐書·世系表》作‘赫骨’),太昊之佐也。殷帝乙時有子朝(按:《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稱‘殷帝乙時,王子期……’則爲子姓之後,與鄭說及《唐書》皆不同),封於太原郝鄉,因氏焉。”此以鄉爲氏。
2、《姓氏考略》注云:“烏桓有郝姓。”漢代有烏桓族,生活在東北地區,屬東胡的一支。
3、又據《唐書·南蠻傳》注云:“唐時土蠻有郝、楊、劉三姓。”(4)或爲蒙古族都嚕氏所改。《續通志·氏族略·有故改氏》載:“元郝天挺,其先出于都嚕別族,以郝爲氏。”又爲“哈勒努特”氏所改。本爲部落名,或以部名爲姓。後改單字姓郝,蓋取“哈勒努特”之首音,諧其近似音之“郝”而得。見《中國人的姓名·蒙古族》。
貳、郝
現行罕見姓氏。今遼寧之昌圖有分佈。漢族姓氏。《漢語大字典》音hǎo,其注云:“《漢書·功臣表》有衆利侯郝賢。唐顏師古注曰:‘郝,音‘呼各反’(hè),又音‘式亦反’(shì)。”又引《廣韻》雲:“郝,姓也。殷帝乙時有子朝,封太原郝鄉,後因氏焉。”今多音hǎo。參見“郝”(hǎo、shì)條。
三、郝
罕見姓氏。《姓氏詞典》引《中華大字典》收載並注此音。《康熙字典》引《廣韻》亦收。一音hǎo,又音hè,均爲現行姓氏。《漢書·功臣表》有衆利侯郝賢。
肆、郝
郝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河南、河北、山西多此姓,上述三省郝姓約佔全國漢族郝姓人口59%。
郝姓起源:①出自郝骨氏,太昊之佐,裔孫有子期,殷帝乙時,封太原之郝鄉(故城在今太原東北),因以爲氏。 ②上黨、盧水、汾州郝氏均出自匈奴。③遼西郝氏出自東漢時烏桓人。亦稱烏桓大人郝且之後。④唐時南蠻大姓有郝氏。⑤西夏人姓。⑥河南新鄉郝氏系赫連氏所改。⑦元時都嚕別族爲郝氏。⑧清滿州人姓。世居瀋陽。今滿族姓。⑨土家、蒙古、回、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郝姓名人:
郝黨,漢元始中以中郎將與王渾等行萬國,同風俗,封亭鄉侯。
郡望:京兆、太原、安陸。
伍、郝
綜合:音釋。見《廣韻》。《前漢功臣表》中有漢衆利侯郝賢。
郝姓 歷史名人
郝姓古代名人
郝隆東晉,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東社鎮上社村人。爲東晉名士,生性詼諧。年輕時無書不讀,有博學之名。後投奔桓溫,官至南蠻府參軍。七月七日見富裕人家暴曬綾羅綢緞,就仰臥太陽下,露出腹部。有人問,你這是幹什麼呢?郝隆答,我曬我腹中書。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曬書”的由來。在上社村,有一塊清代同治年間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記述有郝隆“坦腹曬書”的故事。
郝允宋代,名醫
郝廷王唐代,將軍,安邊郡王
郝子廉漢代,太原人
郝惠宋代,畫家
郝大通元代,道士
郝孝德隋末,平原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他曾聚數萬人起義,轉戰於黃河下游以北地區,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郝定金末,兗州泗水人,金末山東紅襖軍首領。他曾率軍攻克滕、兗、單諸州,萊蕪、新泰等10十多個縣,設立政權,國號漢,年號順天。
郝澄宋朝,句容人,宋代畫家,他所作的道釋、人馬,筆墨清勁,善於設色,一生努力進取,其愈後,名氣也愈大。
郝經元初,澤川陵川人,集學者、謀士於一身。他曾在金亡後遷於河北,住在元將張柔家,得以閱讀張的藏書。憲宗時入忽必烈王府,甚受信任。中統元年,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份使宋,被賈似道扣留於真州。郝經一生著作較多,主要有《續後漢書》、《陵川集》等。
郝搖旗明末清初,明清之際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一員猛將,初在軍中當旗手,故而得名。闖王犧牲後,與李錦等聯合抗清,在湖南、廣西大敗清軍。後因在軍中受歧視,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時被俘犧牲。
郝懿行清朝,今山東棲霞人,清代著名的經學家、訓詁學家、嘉慶年間進士。他曾官至戶部主事,長於名物訓詁考據之學,於《爾雅》用力最久,撰《爾雅義疏》、《山海經義疏》,援引各書,考釋名物,訂正訛謬。另有《易說》、《書說》、《鄭氏禮記箋》、《春秋說略》、《竹書紀年校正》等書。
郝昭三國,字伯道,太原人,爲人雄壯,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爲雜號將軍,鎮守河西。曹真舉薦郝昭守陳倉,遷鎮西將軍。諸葛亮大軍逼近陳倉,先使魏延攻打,但連日無功緻魏延說此城難打,諸葛亮大怒欲斬。郝昭的同鄉靳詳請纓遊說郝昭投降,但爲郝昭厲絕歸降。諸葛亮強攻,激烈的攻城器械城後,郝昭以三千拒守諸葛亮三十萬,相持二十餘日,諸葛亮無計可破。當諸葛亮斬魏的援軍王雙後,因糧盡而乘機退兵。曹睿下詔嘉許郝昭的善守,賜爵關內侯。後再引見慰勞,正想重用時郝昭病亡。
郝姓近代名人
郝洪昌(1910-),1910年8月16日生於河北滄州縣。滄州是我國著名的武術之鄉,當地人習武成風,拳腳功夫都得自家傳。郝師之父郝繼春是當地清朝武舉人高經奎的高足,能將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青龍大力舞得如扯旗一般隨心所欲。郝鴻昌武師從小隨其父親習武,得八極拳、劈掛拳、二郎拳、查拳和器械等之精髓。1928年,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的原國民黨愛國人士張之江先生倡導中華武術,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29年,年僅19歲的郝鴻昌即考進中央國術館就讀,在國術館副館長、神槍李書文的第一代高足張憲將軍指導下,進一步深造八極拳,並在國術館其他名家張樹聲、李景林、高振東、王子平、馬英圖、朱國福等的指導下,學得形意、八卦、太極、拳擊、摔跤等,是當時館中踢打摔拿的全能高材生,並與馬英圖、朱國福結爲“金蘭之交”。1932年畢業時以優異成績留館任教。1933年全國武術國考,郝師以八極拳之技法,獲無級別散打第一名,被張之江先生視爲國術館的臺柱。1941年因教育有方,被提升爲副教授;1946年升任教務長。1948年國術館解散後,郝鴻昌武師隨張之江遷居上海虹口區多倫路張之江私家公寓
郝夢玲(1898~1937),近現代名人,河北藁城市莊合村人,先後入陸軍軍官小學,保定軍官學校學習。抗日戰爭時任衛立煌部中央兵團中將前線總指揮,忻口會戰時,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大白水前線“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國民政府追認其爲陸軍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追認他爲革命烈士。郝夢齡將軍是抗戰初期犧牲在抗日疆場上的第一位軍長,爲紀念郝夢齡的功勳,武漢的漢口北小路改名爲“郝夢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