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guang 即可
廣姓 廣氏 廣姓起源 廣姓名字 廣姓名人
廣姓

姓氏廣〔 廣 〕
拼音guǎng
人口約 1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408 位。
位於通姓 之後,勾姓 之前。

廣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408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401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57
手機查看廣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廣姓 即可

廣姓 起源

廣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古人廣成子,是位難得的賢人,他爲了修生養性,隱居在崆峒山石屋。黃帝經常拜訪他,以求治國安邦的大道理。他的後人先以廣成爲姓,後簡化成廣。

1、中國古代黃帝時有人名爲廣成子,其後有廣氏。

2、滿族人廣源,清乾隆嘉慶年間任甘肅臬使及湖南巡撫,後人以其名,改爲廣姓。

廣姓起源一

源於傳說,出自古代傳說仙人廣成子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著名東漢學者應劭所撰著的《風俗通》記載:“廣姓,黃帝師廣成子之後”。

相傳,廣成子是上古仙人,隱居崆峒山中(今甘肅平涼),廣成子爲道教“十二金仙”之一,是古代傳說中的神仙,他自稱養生得以道法,年一千二百歲而未成衰老,是中國古代劍仙之祖。

在典籍《莊子》、著名的東晉道士葛洪史所撰著的《神仙傳》中,都稱廣成子爲軒轅時期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黃帝曾向他請教“至道之要”,廣成子不予回答;過了三個月,黃帝再來問“治身之道”,廣成子這次告訴他說:“至道之情,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心以靜。形將自正,心淨心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爲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嘗衰。得吾道者上爲皇,失吾道者下爲士。予將去汝,入無窮之間,遊無極之野,與日月齊光,與天地爲常,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說完,傳授給黃帝《自然經》一卷。

在道家典籍《太上老君開天經》中則記載:“黃帝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廣成子。消自陰陽,作道戒經道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將廣成子說爲黃帝之時太上老君的化身。

據說,在廣成子的後裔子孫及其族人之中,有以先祖名號爲姓氏者,稱廣成氏,後皆省文簡化分衍爲廣氏、成氏,世代相傳至今。

相傳古人廣成子,是位難得的賢人,他爲了修生養性,隱居在崆峒山石屋。黃帝經常拜訪他,以求治國安邦的大道理。他的後人先以廣成爲姓,後簡化成廣。

廣氏族人多尊奉廣成子爲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廣成子。據《風俗通》記載,廣姓是廣成子之後,望出丹陽。丹陽,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三國時的東吳有丹陽郡,則在今南京市的東南;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時,再度復置丹陽郡於南京。廣氏後人奉廣成子爲廣姓的始祖。

廣姓起源二

源於改姓,出自漢朝時期廣武君,屬於以先祖爵號改姓爲氏。

楚、漢之爭時期,趙國先君趙武臣、後君趙鞋封賞過兩位廣武君,即陳餘、李左車。

陳餘,公元前?~前204年,大梁人(今河南開封),原爲故魏國名士,文武雙全。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後,陳餘與至交好友張耳一同往謁陳勝,建議以奇兵略故趙國之地。陳勝同意,派武臣爲將軍,以陳餘、張耳爲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聽從蒯徹的計謀,不戰而得三十餘城。陳餘至邯鄲後,與張耳擁立武臣爲趙王(趙王臣),自爲大將軍,趙王臣任命張耳爲右丞相,封陳餘爲廣武君,封邑廣武(今河南滎陽廣武山)。不久,趙王臣後爲部下李良所殺,陳餘怒而擊敗李良,李良倉皇投奔秦將章邯。後章邯率軍攻破邯鄲(今河北邯鄲),張耳再立趙歇爲王(趙王歇),逃入鉅鹿城(今河北平鄉),結果被秦軍圍困。當時陳餘收常山兵數萬人屯兵於鉅鹿城北。鉅鹿城內食盡兵少,張耳數次派使者請陳餘進兵,內外夾擊章邯,但陳餘自忖兵少而不敢進。後項羽率軍救趙敗秦,解鉅鹿之圍,而陳、張兩人也因此交惡。後陳餘之兵爲張耳所收,陳餘僅與部下數百人出走。項羽入關後稱西楚霸王,大封諸侯,以張耳爲常山王,並以陳餘未隨自己入關而改封陳餘爲成安君,僅封南皮三縣。陳餘因此大爲不滿,遂聯合齊王田榮擊敗張耳,張耳轉投漢王劉邦。楚漢戰爭中期,劉邦希望陳餘也歸附,共同抗楚,而陳餘得好不賣乖,與李左車恃擁二十餘萬大軍而拒不附漢。因此,在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遣大將韓信、張耳率軍同伐趙王歇,一舉擊敗趙軍,斬陳餘於濟水之上。

李左車,生卒年待考,行唐史家莊人(今河北保定曲陽,一說今河北衡水饒陽),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著名的謀士。秦朝末期,故六國死灰復燃,李左車在趙王臣被殺後,輔佐趙王歇,爲趙王歇立下了赫赫戰功,也被封爲廣武君。漢高祖劉邦三年(公元前204年)農曆10月,漢高祖劉邦派大將韓信、張耳率一萬餘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韓信率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佔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李左車認爲,漢軍千里匱糧,士卒飢疲,且井陘谷窄溝長,車馬不能並行,宜守不宜攻。只要嚴守,就可以萬無一失。於是,他向趙國主帥陳餘陳述其利害,並自請帶兵三萬從間道出其後斷絕漢軍糧草。但陳餘不以爲然,認爲不需嚴守井陘,堅決主張主動出戰。韓信迅速挑選二千輕騎,半夜從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隱伏待擊。次晨,韓信和張耳率主力出井陘口,並在綿河東岸擺下“背水陣”,引誘趙軍出擊。果然,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伏兵乘虛搶佔了趙軍營寨。趙軍見此大亂。漢軍乘勢前後夾擊,大敗趙軍。韓信斬陳餘,擒趙王,滅了趙國。趙國亡後,韓信懸賞千金捉拿李左車。不久,即有人將李左車綁送至韓信帳前。韓信見到李左車,趕緊爲他鬆綁,讓他面朝東而坐,以師禮相待,並向他請教攻滅齊、燕方略。李左車認爲,現在漢軍士卒疲憊,戰鬥力大減,如果以疲憊之軍與齊、燕兩國軍隊硬拼,則勝負很難預料。不如按甲休兵,鎮趙安民,然後派人以兵威說降,則齊、燕可定。韓信採用李左車之計策,燕國果然不伐而降。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千古名言,還著有兵書《廣武君》一篇,論述了用兵謀略,流傳至今。李左車在民間一直很有聲望,被尊爲雹神。後來著名的清朝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雹神》一篇中,還記述了李左車爲神後降冰雹於章丘、那冰雹落滿溝渠卻不傷農稼的傳奇故事。

漢朝,曾在廣武(今河南省雁門)爲官的李佐車,他的後代原以廣武地名爲姓,後來簡化成廣氏。同時,陳餘也曾在廣武爲官,後代也現以廣武爲姓,後又簡化成廣姓,望族居丹陽(今安徽省宣城)。2000多年來,以丹陽爲名的縣也有好幾個。

廣氏家族“望出丹陽”,即以丹陽爲繁衍中心,可是歷史上以丹陽爲名的地方這麼多,究竟哪個丹陽纔是廣氏家庭的“老家”呢?根據考證,與廣氏家族有關的丹陽,有的認爲是現在的江蘇省丹陽縣。

在陳餘、李左車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爵號爲姓氏者,稱廣武氏,後皆改爲單姓廣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

廣姓起源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高佳氏,滿語爲Gao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遼陽(今遼寧遼陽)、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廣氏、高氏等。

⑵.滿族廣佳喇氏,亦稱廣佳氏,瓜爾佳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廣吉喇部,以姓爲氏,滿語爲Guanggiyar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明朝時期有著名的蒙古廣吉喇部,即爲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中之該部族人,在元朝末期脫離蒙古控制,曾聚集爲部,由於生活艱困,時常聚衆侵擾明朝邊境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廣氏、黃氏、考氏等。

⑶.滿族崆果囉氏,亦稱孔果洛氏,滿語爲Konggolo Hala,漢義“黃馬”,世居黑龍江兩岸流域。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但稱孔果爾氏。清朝中、後期,滿族崆果囉氏多冠漢姓爲廣氏、孔氏等,而錫伯族孔果爾氏則多冠漢姓爲廣氏、孔氏、鞏氏等。

⑷.滿族勒第氏,滿語爲Ledi Hala,漢義“寬廣”,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爲廣氏、甲氏等。

廣氏是多民族、多源流,但相對人數罕見的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五十七位門閥。廣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廣姓起源四

以下是我廣姓朋友的家譜裏面的資料,供廣姓家人蔘考。

廣氏原本是軒轅皇的後裔,本姓公孫,更姓姬氏,建都帝邱,即今漢陽,在位87年,次子姬仲爲廣德候,其子孫以宦爲姓,故此姓廣。

延移周朝,廣秀爲公之師,是廣成子金仙之祖也。及漢朝廣佔元爲保駕大將軍,廣佔魁爲正殿大將軍,晉朝廣龍爲九門提督大將軍,廣虎爲九門巡風大將軍,滿朝稱龍虎二將,南北朝廣墮高爲御史衛將軍,唐朝廣宗海爲直諫大臣,廣宗先爲文淵閣老大學土,廣宗賢爲文華殿大學士,當時稱爲廣氏三龍,宋朝廣璉、廣瑚同點翰林,官至戶、禮二部,廣漢爲贛州通判,霸軍事,百姓立碑以記。元朝廣延獻爲九門提督,又文有申詞林撿擢員即。明朝廣嵩舉揩書任中書,嘉靖年間,廣譽、廣漢爲贛州通判,廣高聲名馳乎內翰,慨自漢嵩二公而後,延至本朝,海內之地文人武士濟濟英才,光大國家,不得膏認同宗。

吾祖萬倉祖入川以來,原無族譜。且我輩後入既並相海祖之脈派,則入川之賢哲或武士,有籍江湖省發祥者,誰非一本之流,及入川而至黔者,遠至雲貴,偏散天涯者,何可勝紀。惟其前無老譜,不便考查,故相海不可得而知,萬倉祖之下是可得而聞,相海祖弟兄世居江西臨江府首縣清江縣城內衙貿易,後從吉安府泰和縣葛藤窩住居,仙槎鄉第四都今改第九都正十圖原八甲,小地名葛藤窩,轉居湖廣麻城縣孝感鄉,今是漢陽府所屬,改爲孝感鄉於正德八年,又從湖南衡州府衡陽縣高石堰,明末之時於大清順治四年,由湖南而入四川,始到潼川府樂至縣,因世道不寧,復移重慶府南川縣城內中和街,再移貴州,即往正安而轉至茅坡遙見大樹一根,即來樹下,及柏果樹一根,中空樹大,葉茂技繁,樹穴可大,可容數口,吾祖即來樹下安居,名曰廣家嘴,亦知先祖之勞而莫報乎,求木之長者,必固根本,在源之遠者,必浚其源。

乃歌以詩曰:

銀杏之下,可以棲遝。烹彼黃梁,可以樂食。自是以樹爲宅。餘聞宋人之詩曰:

雁將天作路,雀以樹爲家。不意吾先祖,處此不堪之境乎?上古穴居野處,吾先祖猶存太古之風乎?

廣姓 分布

當今廣姓分佈

1、山東省兗州市新兗鎮廣家街

碑陽:廣家街。兗州縣泗莊鄉人民政府立。兗州縣地名委員會監製。一九八九年六月。碑陰:本村建於清初。相傳廣姓原系魯王后裔,明亡後,清朝捕殺明皇族。駐兗州的明魯王朱以濳(字廣德)(襲封奉國將軍)逃到於家村隱居。後朱廣德又從於家村遷此,以廣爲姓。後繁衍爲本村大戶,姓名廣家街。現有祖碑於廣家街村西。

2、陝西省城固縣

老莊鎮廣家巷村現有廣姓人口5000多人

3、山西省偏關縣

偏關縣西寨村以廣姓爲主,由湖南遷至此地,祖籍在安徽一帶,全偏關縣至少有廣姓幾百人。

4、湖北孝昌縣

白沙鎮廣崗村,本地一個大的自然村。還有一個花西鄉駝堰村,共3000多人。

5、遼寧、黑龍江省

包括哈爾濱、綏化等地至少幾千人。

廣姓是中國罕見姓氏,當今分佈山東省兗州市新兗鎮廣家街,內蒙古鳥海,陝西韓城,甘肅酒泉,河南盧氏,湖北武昌,廣東澄海,廣西田林,雲南隴川、馬關,四川合江等地。潮汕在澄海100多人,主要居東裏鎮。在河北 邢臺 柏鄉縣龍華鄉 白樓村也有一支廣姓大家族。

今天津市,重慶市,雲南省的昆明市、隴川縣、馬關縣,安徽省的宣州市、六安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德安縣,黑龍江省的綏化市望奎縣,貴州省的遵義市,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陝西省的韓城市,甘肅省的酒泉市,河南省的鄭州市、三門峽市盧氏縣、三門峽市陝縣,湖北省的武漢市,廣東省的澄海市,湖南省的常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田林縣,河北省的邢臺市,四川省的合江市、樂山市,山東省的曲阜市等地,均有廣氏族人零散分佈,其中廣東省的潮汕地區在澄海市有一百多人,主要集居住在東裏鎮一帶。

廣姓 郡望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爲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爲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爲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廣姓 堂號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爲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爲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爲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廣姓 姓氏源流

壹、(廣)guǎ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內蒙古之烏海,陝西之韓城,甘肅之酒泉,河南之盧氏,湖北之武昌,廣東之澄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馬關,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引《風俗通》雲:“廣成子之後也。”此以古人名爲氏。相傳廣成子隱居崆峒山石室中,黃帝曾向他請教。望出丹陽。

貳、(廣)

廣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廣姓起源:①黃帝時人廣成子之後有廣氏,見《風俗通》。②高佳廣原,清鑲黃旗人,乾隆、嘉慶年間,累官甘肅按察使及湖南巡撫,其後以其名爲姓。

廣姓名人:

廣漢,宋紹興中任通判贛州軍事。

郡望:丹陽。

廣姓 歷史名人

廣姓古代名人

廣勇漢朝,(生卒年待考),將領,史書中有所記載

廣漢宋朝,(生卒年待考),著名贛州通判。有惠政,百姓立碑紀念他。

廣嵩明朝,(生卒年待考),六安人。著名楷書吏。明朝洪武年間舉楷書吏,專用楷、隸字體謄抄古文書籍的官吏,後任中書令。此後,“中翰”爲明、清兩朝時內閣中書的別稱。

廣厚清朝,(生卒年待考),著名湖南巡撫。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57

44 滿

45 祿

46

47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