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niu 即可
牛姓 牛氏 牛姓起源 牛姓名字 牛姓名人
牛姓

姓氏
拼音niú
人口約 17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126 位。
位於顏姓 之後,岳姓 之前。

牛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262018年2014年104
2013年1082007年2006年98
1995年1201987年1131982年96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10
手機查看牛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牛姓 即可

牛姓 起源

牛姓主要源自:子姓尞姓

牛姓起源一

源於牛國,出自西周時期“牛醫先生”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爲氏。據文獻《靈臺牛氏家譜·序》中記載:“當週盛時,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醫先生,封牛國,爲太常卿、協律郎。

祖牛孝參定雅樂,後附帝意,銷設前代金石,以自異議,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樂成,詔行之樂,常有新樂,孝義此一志也。”這在《靈臺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牛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該支牛氏始祖爲西周初期宋國君主微子啓(一說爲微仲衍)。

商時紂王殘暴奢侈,荒淫無道,微子多次規勸,他都充耳不聞。眼見國家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於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爲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便毅然離開王宮。傳說微子離宮出走時,在正午時分,便將“午”字出頭爲“牛”字作爲姓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書·世系表》等的記載,周王朝建立以後,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啓(紂王庶兄)於商丘(今河南商丘),以奉湯王之祀,建立公爵宋國。有“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爲氏”之記載。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專家張澍編著的《姓氏尋源》載:“牛出隴西,本自殷,周封微子於宋,其裔司寇牛父帥師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爲氏。”

牛姓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牛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牛人,是西周時期所設官位,專職負責飼養國家牛畜,然後按典制貢送諸侯,保障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職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還設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兩週時期很重要的官職。

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牛姓起源四

源於改姓,出自尞姓回覆爲牛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隋書》及《路史》記載,隋朝時期的牛弘,其父名爲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時,被賜恢復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稱寮氏了氏

另外,還有記載說三國時期,魏國名將牛金被司馬懿毒殺,其家人避難逃亡,因祖先名爲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賜復本姓後,也都隨着一起改回爲牛氏。

牛姓起源五

源於民間,屬於以職業技能爲氏。農家與牛爲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爲姓;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爲生,故以職業爲姓氏,稱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牛姓起源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藏族、土家族、東鄉族、回族、朝鮮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牛姓 分布

牛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牛姓的40%左右,另外,安徽、山東、山西、河北、隴西等亦多此姓,這些地方的牛姓加起來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65%左右。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13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4%。

據袁義達教授統計,截至2013年春,按照全國各姓氏總人口(包括港澳臺)數字多少 爲序,牛姓位列第98位,如今已經再一次進入了前100名!

牛姓在春秋時發祥於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戰國後期,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此際,見諸史冊之牛姓人有:秦國大儒牛缺、趙國大將牛翦,以及趙國人牛畜等,說明此際牛姓有入今河北、陝西等地者。兩漢時期牛姓歷史人物有:張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護羌校尉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牛邯、外黃令隴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兒女親家牛輔等。牛商後又到扶風任職,牛輔爲董卓(董爲甘肅臨洮人)親信,從其經歷來看,二人也應爲陝甘一帶人,可見此際牛姓在隴西已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紛爭,夷族入侵,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帶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數不多。雖隴西之牛姓與他族毗鄰,但遠離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興旺,繁衍昌盛起來,並形成牛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隴西郡。隋唐之際,隴西之牛姓更勝,可謂名人輩出,高官不斷,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孫後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孫、詞人牛嶠,還有牛嶠之侄牛希濟,皆有名於當世,併名垂青史,此際隴西名人尚有在唐爲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馬亂的無奈困境中,不得不顛沛流離徙奔四方。時陝甘之牛姓有南遷四川,東越黃河進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則播遷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際,山西的牛姓開始昌盛起來。明初,山西牛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內蒙、河南牛姓闖關東到東北,此際牛姓已廣佈全國各地,並有渡海赴臺,遠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41%,另外,山西亦多此姓,兩省牛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55%。

長期以來,衆多仁人志士爲牛姓的研究和發展孜孜以求,積澱了豐富的史料。由於時事變遷,條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國(乃至世界)分佈極廣,始終未形成統一的譜系,社會各界對牛氏族史有的不甚瞭解,有的甚而衆說紛紜。本文力圖對牛氏始祖的有關史料加以考證,以就教於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繫,從而睦敬族宗,共創文明新風。

牛姓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牛姓 堂號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牛姓 姓氏源流

壹、niú

現行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湖北之尚義、阜平、景縣,山東之平度、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峽、崇仁,貴州之從江、雲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佈。漢、滿、回、白、土、朝鮮、錫伯、納西、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之子孫以王父字爲氏。”(2)隋有牛弘,本姓“尞”,賜姓“牛”(見《中國人名大辭典》)。鄭樵也注:“牛金之子逃難改爲‘牢’,又改‘尞’,後又爲牛氏。”或雲:避仇之說多非。或省文、或訛音,何必爲“避仇”也?據皇甫謐雲:“凡氏,遭秦亂避地添水爲汎氏。”此何所憑哉?凡氏者,凡伯之後以國爲氏;汎者,周之邑也。其大夫食採於此,其後之人,以邑爲氏。自是兩家源流。應知避地改姓之說多附會。然踈廣之後爲“束”,爲太傅;牛金之後爲牢、爲尞,此又爲避地之事明矣。

3、土族之牛由土族語“拉西”而得。“拉西”之漢意爲“牛圈”,且其指稱牧牛人爲“拉西北”,可能因善養牛而著名,後因以牛爲姓。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戰國時秦有牛缺,趙有牛畜;唐代有牛僧儒,太子少師;宋代有牛皋,岳飛部將;明代有牛金星,李自成軍師。

貳、

牛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4%。尤以河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41%。山西亦多此姓,兩省牛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55%。 

牛姓起源: ①系自子姓。商王帝乙之長庶子啓,食採於微,謂之微子。周武王誅商紂,立其子武庚,周成王誅武庚,更封微子爲宋公,以奉湯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後,以王父字爲氏,見《唐書·世系表》。 ②明清時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有牛氏,爲納西族。 ③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歸鑲黃旗包衣管領。今滿族姓。 ④藏、土、土家、蒙古、東鄉、回、朝鮮、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牛姓名人:

牛翦,戰國時趙武靈王將軍。

郡望:隴西。 

變化:三國時魏國大將軍牛金之後,逃難改姓牢氏,後又改姓遼氏,至後周工部尚書臨涇公遼允,又恢復爲牛氏。一說,隋時吏部尚書牛弘,本姓尞,其父允爲北魏時侍中,賜姓牛,見《隋書》。 

牛姓 歷史名人

牛姓古代名人

牛仙客唐朝,善於理財、清勤不懈的宰相,唐安定鵯觚人,先祖爲牛通,通生會,會生意,意生仙客。仙客初爲縣小吏,後遷洮州司馬、太僕少卿。他勤奮上進,堅持不懈,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升爲河西節度使、朔方軍大總管。仙客任河西節度使時,省用所積鉅萬,同僚崔希逸以其事奏聞皇上,帝查明後大悅,將用爲尚書,宰相張九齡以爲不可,乃封隴西郡公,張九齡下臺後,仙客升爲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知門下事。仙客居相位,獨善其身,不久封幽國公,進拜侍中,兼兵部尚書。天寶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八歲,贈尚書左丞。仙客在爲官期間,以善於理財著名、“嗇事省用,倉庫積實”,是對他政績的評價,“爲官清正,僅身無它”,又是對他人品的真實寫照。

牛文科1984年-,山東淄博人,本科學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東青年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寫作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鄉土詩人協會理事。自由撰稿人,傳媒公司法人代表。作品散見於《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新作文》雜誌編輯。詞條被《中國散文家大辭典》(作家出版社)收錄。

牛姓部主事、工部主事,後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雲南行省參知政事。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謀士,字啓東,河南寶豐人。明朝嘉靖舉人。自小天資聰穎,滿腹文才,常抱經邦濟世之志,但他年青時,深受貪官豪紳欺壓,鬱郁不得志。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對他十分仰慕,爲他的遭遇也憤憤不平,因此當起義軍到達河南西部時,就千方百計尋找他,開導他認清形勢,共圖大業。牛金星最終下定決心,帶領全家老少加入了起義軍。牛金星的博纔多學,精於計謀,很快得到李自成的嘗識和重用,成爲義軍的一名重要謀士。按照牛金星等人主張的北進計劃,起義軍於1641年正月,一舉攻克軍事重鎮洛陽,活抓了福王朱常洵,併火燒福王府,散發了王府大量金錢與糧食,使廣大饑民得到賑濟。1644年3月19日,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李自成在牛金星、劉宗敏等文武官員陪同下,從大明門進皇城,行至“承天之門”(今天安門)時,李自成對“承天之門”四字匾額射了一箭說:“如能安定天下,則一箭射中四字中心。”據說一箭射出,射中“天”字下稍偏一點,未能正中。牛金星賀道:“中共下,當中分天下。”李自成投弓大笑。李自成等將領進京後,被勝利衝昏頭腦,迅速腐敗墮落。他們新選的官吏爲了找靠山,爭請宰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頭頭飲“到任酒”,表示感激,有人逢人便誇“牛老師知遇”。牛金星得意忘形,錄用降人,皆以“金星目矚之力爲衡”。4月29日,李自成在清軍先頭部隊已進入北京近郊時,卻匆匆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大典,由已授爲天佑閣大學士的牛金星代行祭天禮。即位後第二天,起義軍即被迫放棄京城,退往關中,從此節節敗退。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一曲悲慘的壯歌,牛金星也從自己輝煌的頂點跌到了谷底,有人說他逃亡不知下落,有人說他後來與兒子一起投降了清廷。

牛皐南宋,岳家軍抗金名將。

牛洛紅清朝末年,捻軍名將。

牛邯東漢,狄道人,名將,官護羌校尉,後擢太中大夫。才氣勇力俱全,雄威邊陲,官護羌校尉,後擢大中大夫。

牛皋北宋(1087—1147),末年奮起抗金的民族英雄,字伯遠(1087—1147),河南省魯山縣人。出身射士,精通武功,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北宋末年,朝政腐敗,金兵入侵中原,牛皋組織義軍,奮勇抵抗,屢屢取勝。由於戰功卓著,先後任滎州刺史、安州觀察使等要職。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統制江西、湖北軍務時,牛皋奉命加入岳家軍。岳飛一見牛皋,甚爲歡喜,即命皋爲唐、鄧、襄、郢四州的安撫使。岳飛出任神武后軍都統後,隨及又任牛皋爲中部統領。紹興四年(1134年),僞齊大將李成勾結金兵入侵,攻破襄陽六郡,敵將王嵩佔據隨州,岳飛派大將張寬、徐慶去收復,數日攻城不破,岳飛心急如火,牛皋自告奮勇,帳前請戰,當場立下軍令狀,只帶三天口糧,誓死拿下隨州。果然三天口糧尚未用完,就一舉攻下隨州,活捉王嵩,俘敵五千。李成退據襄陽,岳飛又派牛皋以騎兵擊敗,收復了襄陽。金兵攻打淮西,岳飛又令牛皋迎敵。當時,僞齊派騎兵五千,氣勢洶洶,抵達廬州城外,牛皋領兵上陣,望着金將,大喝一聲:“牛皋在此,爾輩胡爲?”敵軍一聽,如雷貫耳,膽顫心驚,不戰而潰。牛皋乘勝追擊,一鼓作氣,追擊三十餘里,殺死金兵大半,斬其副都統及“千戶”五人,“百戶”數十人,軍聲更加威名遠揚。紹興十年(1140年),牛皋隨岳飛進軍中原,在岳飛的指揮下,牛皋率部所向披,靡,直抵黃河沿岸,在攻打許昌、汴京的多次戰鬥中,出生入死,屢戰屢勝,爲收復中原失地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職務不斷變化,官位節節升遷,直至任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秦檜害死抗金民族英雄岳飛後,十分懼怕岳飛部將牛皋,爲了斬草除根,解除心腹之患,就處心積慮,置牛皋於死地。紹興十七年(1147年)農曆三月初三,秦檜密令都統制田師中,以宴請各路大將爲名,用毒酒將牛皋害死。牛皋臨死前悲憤地說:“皋年六十一,官至侍從,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馬革裹屍,故死牖下耳!”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真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

牛希濟五代(930年左右在世),不忘忠孝的詞人,(930年左右在世,生卒年月不祥),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五代詞人牛嶠之侄。前蜀時,官至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前蜀亡,降後唐,明宗時,任雍州節度副史。牛希濟擅長詩,精於詞,詞風接近“花間派”重要人物韋莊,風格清麗,常用白描手法抒寫情懷,也是“花間派”的一名重要詞人。堯山堂外記: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唐主命舊蜀臣賦蜀亡詩,牛希濟寫了一首七律詩:,滿朝文武欲朝天,不覺臨師犯寒煙。,唐主再懸新日月,蜀王還?舊山川。,非干將相扶持拙,自是君臣數盡年。,古往今來亦如此,幾曾歡笑幾潛然。,唐主聽後感慨地說:“希濟不忘忠孝也”。於是賜緞百匹,予以獎勵。他的詞在《花間集》中共收十一首,以愛情爲主,多有傳世名句。如《生查子春山煙欲收》末兩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受到一致好評,常常被當作名句作用。

牛弘隋朝(545—610),任人唯賢的吏部尚書,字裏仁(545—610),隋安定鶉觚人。先祖爲避禍改姓遼,祖父遼熾,在郡中爲“中正”官,父親遼允,爲後魏侍中,賜姓牛。牛弘年輕時,性情寬厚,好學博聞,隋開皇二年(582年),授散騎常侍,祕書監,收集典籍,不遺餘力,三年拜禮部尚書,奉詔撰修五禮,寫成百卷,行於當世。開皇六年(586年),牛弘以其豐富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改定雅樂”、“設立明堂”,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讚許。不久授大將軍,官拜吏部尚書。在其任職期間,任人唯賢,“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務在審慎”。因此“所有進用,多稱職”,朝野上下,爲之佩服。隋煬帝繼位後,賜弘以詩,讚揚之美,無書其右者。大業二年(606年),牛弘進位上大將軍,六年(610年)跟隨皇帝巡視江都,其年十一月卒,歸葬安定。皇上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定侯,諡曰“憲”。牛弘一生,權高位重,榮寵當世,而他卻車服平儉,寬厚溫良,事上盡禮,待下以仁,“納於言而敏於行”。一生手不釋卷,著書頗富,有文集十三卷傳於後世。史臣評價他時說:牛弘篤好攻籍,學優而仕。有淡雅之風,懷曠遠之度。採百王之損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濁,可謂大雅君子矣!

牛畜戰國,爲趙國國君趙籍師傅,趙國的賢達之土,生卒年月不詳。趙國的國君叫趙籍,思賢若渴,是個年輕有爲的君王。有一天,他問相國公仲連:“愛卿,你很好賢,做相國已四年多了,你曾經推薦過賢人嗎?”公仲連回答說:”沒有,臣下一定盡力物色。”當時有個叫番吾君的人,聽說公仲連正爲國君物色賢達之士,就向公仲連竭力推薦牛畜等三人,說了他們許多優點。公仲連就接見了牛畜等三人,又加以認真瞭解考察後,向國君正式舉薦了他們。趙王在召見牛畜時,牛畜用仁義之道教授君王,又用帝王之道約束他。君王欣然而聽,遂以牛畜師傅。

牛鳳山清朝(1806—1880),官授頭等侍衛的武狀元,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着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遊擊,加副將銜,後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咸豐年間(1851—1861年),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他急家鄉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地賦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後,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樹碑,記載此事,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牛存節五代,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的後梁宰相,字贊正,他本名禮,後梁太祖朱溫改其字,青州博昌(今山東省博興)人。少年時代以雄勇自負,爲人木強忠厚,初任河陽節度使,後率十餘人歸朱溫,朱溫愛之,授宣義軍小校,後追隨太祖,屢建戰功。天覆元年(901年),授潞州馬步指揮使,法令嚴整,士庶安之,及追赴行在,士兵泣送者不絕於道。天佑元年(904年),授邢州團練使,當時州兵只有二百人,晉人知道後,就以大軍來進攻。太祖急在鄴發兵二千人赴援,存節臨危不懼,率軍迎敵,並以自己的家財,獎勵將士。終於化險爲夷,使敵人久攻難克,自動逃離。太祖招之慰勞,獎嘗金帛馬匹,加檢校司徒、元帥府左都押衙。天估四年(907年),太祖即位,存節拜右千牛衛上將軍。其秋攻潞州,以存節爲行營馬兵軍都排練使。開平二年(908年),王師敗於上黨,晉人乘勝進迫,河南留守張全義召存節,共謀退敵之策,遂率軍接應上黨王師,至天井關,存節對諸將說:“這次行軍,雖不是奉詔,但至關重要,要害之地,不可致失。”時晉人新勝,鋒芒畢露。存節毫不畏懼,引衆而前。夜至澤州,存節剛入城,晉軍也到,於是存節即命士兵分佈守禦。晉軍四面攻鬥,並開地道以入城,存節乃以隧道應之,道戰於地中,晉軍不能進,又以強弩射之,晉軍人仰馬翻,經十三日苦戰晉軍死傷不計其數,只好焚營而退。太祖對此大加稱讚,並予以嘗賜,授絳州刺史。開平三年(909年),又任同州節度使。乾化二年(912年),加檢校太傅,進封開國公。末帝朱友貞繼位後,對存節加封中書門下平章事,徙鎮天平,爲保衛邊疆又屢立戰功,詔加太尉。正當梁、晉雙方苦戰河上時,存節病重,召還京師即卒。冊贈太師。史臣評價存節說:武鷙慷慨有大節,野戰壁守有所長,威名聞於境內外。

牛僧孺唐朝(779—847),以方正敢言進身的宰相,字思黯(779—847),牛弘之後代。其父牛幼簡,小官吏,早死,僧孺幼孤,依川數頃爲生。好讀書,善作文。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考取進士。元和三年(808年),憲宗皇帝策試賢良方正。僧孺與李宗閔、皇甫?三人在對策中,痛詆時政,一條一條指出宰相李吉甫失政之處,以方正敢言,名聞天下,但激怒了宰相李吉甫,久未重用。穆宗即位後,升任御史中丞。長慶元年(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坐髒當死,穆宗爲他求情說:“直臣的事情雖超越本分,有違法之過,但他有經度之才,可免死,委之邊任。”僧孺婉轉地對皇上說:“昔日安祿山、朱?以才過人,但他們卻亂我大唐江山,受到嚴懲,何況李直臣和他們相比,只是小才,怎能不依法制裁,使法律受屈呢?”皇上嘉其守法,不再說情,並升其爲戶部侍部,同平章事。還有一件事,使皇上更加器重僧孺。當時韓弘因有前科,就和兒子公武以豐厚的家產,賄賂各路權貴。事發,穆宗命中使到其家查閱納賄記載,唯僧孺名下,記不受退還。穆宗甚悅,及之議誰可任宰相時,穆宗第一個就提到僧孺。敬宗即位(825年)後,又任僧孺爲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加封奇章郡公,集賢殿大學士,兼修國史。僧孺爲相時,政績較佳,他整頓綱紀,清理刑獄。審治不法,朝野肅然。文宗時,僧孺與李德裕轉入朋黨之爭,親近同黨,排拆異己,權震天下,時稱牛李黨爭。寶曆年間,貶至武昌軍鄂嶽靳黃觀察使,大和四年(830年),召還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武宗時,會昌二年(842年),罷僧孺兵權,貶爲循州長史。宣宗繼位後,還爲太子少師,大中初年(847年)卒,諡曰“又簡”。著有《幽怪錄》十卷。

牛嶠五代(850?—920?年),最早寫詠物詞的五代詞人,字松卿,一字延峯(850?—920?年),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孫。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進士。歷任拾遺、補尚書郎等小官。王建立後蜀,牛嶠在後蜀任判官、給事中等職。牛嶠一生博學多才,受好寫詩填詞,詩學李賀,詞聞於世,著有《歌詩集》三卷。是“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其詞收入《花間集》一書三十二首,《全唐詩》附詞二十七首。他的詞特點是“繁弦促柱間有勁氣”,字句富麗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評價說他的詞“蜜麗香軟”,詞風似溫庭筠。他是我國最早寫詠物詞的詞人之一,對後世詠物詞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代表作有《夢江南·街泥燕》、《菩薩蠻·舞裙香曖金泥鳳》等。

牛富南宋,安徽霍邱人,南宋抗擊元兵入侵名將,自青少年時代起,就勇而知義,立志報效祖國。有一次在戰鬥轉移時,令城內居民,燒絕街道,抵抗賊軍,牛富在戰鬥中身負重傷,爲下落敵人之手,自己就以頭觸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義凜然精神,永遠激勵着後人,他死後,贈靜江軍節度史,諡“忠烈”。

牛天畀清朝,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將領。乾隆年間武進士,累官至貴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會剿苗民,先後屠戮上萬,後被苗民擊斃。

牛興祖元朝,晉寧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官吏。歷中書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後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雲南行省參知政事。

牛金三國,時南陽人,曹仁麾下部將,官至魏後軍將軍,在軍中很有威望。司馬懿怕“牛隨馬後”,取代了他們的權力和地位,牛金將軍慘遭司馬懿毒酒暗殺。

牛姓近代名人

牛思瑄清朝(1806—1880),不走後門的欽點傳臚,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着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遊擊,加副將銜,後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咸豐年間(1851—1861),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他急家鄉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地賦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後,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樹碑,記載此事,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風,牛思瑄的卷子吹到地上污染了一點。評卷時,慈安太后以牛思瑄寫的文章最當意,想點爲狀元。主考官以卷面污染爲理由,力爭不能爲狀元。變爲二甲一名(也叫傳臚)。皇榜揭曉時,主考才知道自己力爭不許當狀元的正是牛思瑄,大爲懊悔。回府見牛?說:“你不讓我看看你的字體,以致這次失掉了一個狀元。”牛思瑄知道後,不以爲意,也不懊悔。牛思瑄雖未能點爲狀元,但慈安太后和皇上又非常喜愛他的文章和書法,所以欽點金殿傳臚,以補狀元之損,故世人都知牛門父子文武雙狀元。牛思瑄一直在翰林院任職,工文善書,很有名氣,當時得到他寫的字,都視爲珍寶。牛思瑄性情耿直,爲官清廉,熱愛鄉鄰。光緒三年(1877年),河南大災,餓死人很多,甚至人相食。這時,牛思瑄的朋友吳元炳在江蘇任巡撫,牛思瑄就親往拜訪,想請求發些糧食賑濟家鄉災民,因憂勞過度,不幸病逝於去上海途中。

牛子厚著名京劇科班“喜連成”的創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是著名鉅商“船廠牛家”的第四代傳人,是在吉林城擁有幾十家商號,並在東北各主要城鎮都布有“買賣”的大東家。他創建了“喜連成科班”,爲中國京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牛子厚聲名顯赫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富而好行其德”,樂善好施。在吉林市開設“粥棚”,無償向窮苦人施捨稀粥;捐款修建了“凌雲寺”;創辦了“三皇會”(盲人聚會之所);對無親無故的貧寒人,慷慨相助。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爲了解救嗷嗷待哺的市民,他曾在前門外設一粥場,施捨粥飯。因爲他施捨行善,市民多有讚譽,“牛善人”之稱遠近聞名。清光緒皇帝、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分別向牛家頒發“樂善好施”的匾額。永吉縣長送楹聯一副,稱牛子厚是“泊然與人無爭,修世服疇,應共松江流澤遠;富而好行其德,賑災濟困,料諸廬室感恩多”。牛子厚對培養京劇人才傾注心血,梨園弟子也給予他盛情回報。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遷居北京。梅蘭芳、蕭長華等倡議梨園界給牛先生義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爲牛子厚購買了位於北京宣武門外西河沿衚衕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間,又用1500元銀大洋購買香木棺材一口。1943年牛子厚於北京病故,後歸葬于吉林市。

牛姓 相關姓氏

牛佳牛枯牛父牛蟜牛克特牛鄂托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10

38

39

40

41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