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zhu 即可
竺姓 竺氏 竺姓起源 竺姓名字 竺姓名人
竺姓

姓氏
拼音zhú
人口約 12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95 位。
位於榮姓 之後,能姓 之前。

竺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9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3251987年2721982年29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02
手機查看竺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竺姓 即可

竺姓 起源

竺姓主要源自:竹姓

1、出自竹姓,以國名爲氏,後改爲竺生。夏、商、週三代有孤竹國,到了春秋時,其國君之子伯夷、叔齊之後以國名爲姓,稱竹氏。至漢代,有樅陽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爲竺姓,其後沿用不改。

2、源於古印度,屬於外來姓氏。據《姓苑》和《漢書·西域傳》等記載,古代印度稱天竺國,有天竺僧人來中國傳教,以國名“竺”爲姓。後來,中國僧侶有的隨印度僧人學經,也隨師父之姓,成爲竺姓。通常認爲漢代宣帝時竺次爲中國竺姓始祖。在釋道安之前,國人入沙門者,皆從俗姓,外國來的僧人都是以國名爲姓,比如姓安的是安息人(今伊朗一帶,西方人稱帕提亞),姓支的是月支人(大月支,他們國王的頭被匈奴王當作尿壺),姓康的是康居人(今哈薩克斯坦一帶),姓竺的是天竺人,等等!

姜姓竺氏:

夏禹在世之時,曾封炎帝的後裔在臺(今遼寧朝陽市一帶),稱墨臺氏,後來簡稱墨,這就是墨氏的由來。到了商湯時,又將墨臺氏改封在孤竹(今河北盧龍南)。商末,孤竹國君名初,字子朝子朝生有三個兒子,他覺得小兒子智(字公達)比較能幹,便欲立他爲國君繼承人。子朝死後,公達認爲哥哥允(字公信)是長子,君位應當由哥哥繼承,自己繼位是有違祖制。而公信則認爲不能違背父命,堅決不接受。兩人讓來讓去,最後乾脆一道離國出走。兄弟二人出走之後,國人便立中子文(字公高)爲君。國人後來以國名命氏,便是竹姓。這位大哥的謐號就是伯夷,而小弟就是叔齊。伯夷、叔齊離國之後,在各地流浪了一陣。他們聽說西伯昌是位尊老愛幼的仁君,便去投奔西伯昌。後來姬發伐紂,他們認爲這是犯上作亂,以臣代君,反對並阻攔武王發兵。武王克商後,他們表示不喫亂臣賊子的糧食,不食周粟,跑到首陽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中,採摘薇菜充飢。後來又有人告訴他們,首陽山也是周室之地,於是他們二人就餓死在那裏。到了東漢年間,樅陽侯竹晏認爲本姓原出於伯夷、叔齊二賢,就在“竹”字下加了個“二”字,改成竺氏了。這就是姜姓竺氏的由來。伯夷的後人,也有稱爲伯氏的!所以竺姓也是炎帝的直系血脈治姓

得姓始祖

竺次。提起“竺”這個字,大家要聯想到古代的天竺國。而實際上我國的竺氏也的確來自天竺國。他們跟中國的關係根深蒂固,大約已經有2000年的悠久歷史。所謂“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稱,亦作天篤、身毒等名。竺姓中國人,因爲來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們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無比,絲毫都不比土生土長的姓氏遜色。頭一個自印度到中國來開基的姓始祖,就是漢宣帝時以謁者身份來華的竺次,故竺次就是竺姓的始祖。

竺姓 分布

竺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零二位門閥。竺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竺姓與竹姓同源。相傳商湯時,禹封炎帝的後代墨臺氏在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南),孤竹國國君的後人就有以國名的一字爲姓,稱爲竹氏。東漢時。樅陽侯竹晏認爲竹源出自孤竹國兩位賢人,即伯夷和叔齊(二人爲商末周初的賢人,因不食亂臣之糧而餓死於首陽山),於是在“竹”字下面加個“二”字,即成了“竺”氏。另外,古時稱印度爲天竺國,曾有僧人來中國傳經時,爲了適應漢文化的習慣,就取一個字爲他們的姓氏,而他們被稱爲天竺僧,就多以竺爲姓。後來,有些僧人在中國定居,而有些漢族的僧人因拜師也隨他們姓竺,這樣,竺姓就在漢人中傳開來。還有,因竺和竹同音,漢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爲姓竺,其後人因之。據《漢書·西域傳》考證。但我國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說:“竺本姓竹,至漢樅陽竹晏改爲竺。”依照《姓苑》的考證,我國的竹氏源流,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爲氏焉,東莞。”望族居東海郡(今山東省兗州東南)。

後有吉安郡丞遷於浙江嵊州金庭,爲浙江嵊州、上虞、奉化竺姓始祖。葬於靈鵝村。現寧波奉化多有竺姓人士居住,有後竺村等。

竺姓 郡望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爲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竺姓 堂號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爲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竺姓 姓氏源流

壹、zhú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東之昌樂、山西之大同、陝西之韓城、甘肅之永登、安徽之貴池及涇縣、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清通志》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本天竺胡人,後漢歸中國而稱竺氏。”此當以國爲氏,出自印度。

2、又稱:“後漢竺晏,本姓竹,避仇加‘二’。”漢有竺次,宣帝時謁者;又有竺固,後漢侍中,西平侯;宋代有竺大年,奉化人;明代有竺淵,福建參議;清代有竺華邦,滄州吏目。

貳、

竺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竺姓人口94%。

竺姓起源:①山西侯馬出土戰國盟書上已有竺姓。又,西漢宣帝時有謁者竺次。均早於東漢。②系自竹姓。東漢樅陽侯竹晏之後,以其出於名賢之後,相傳爲商季伯夷叔齊之後,乃於竹姓下加二字爲竺氏。③本爲漢時西域天竺國胡人,歸中國者以竺爲氏。④滿族姓。

竺姓名人:

竺曾,東漢光武時酒泉都尉。竺淵,明時浙江奉化人,宣德進士,正統中福建參議。

郡望:東海。

竺姓 歷史名人

竺姓古代名人

竺淵明朝,文士,宣德年間舉爲進士。被朝廷任爲官員,正統中爲福建參議,敕守銀坑,盜賊四起時,竺淵率衆捕盜,反被盜賊所捕,後因不屈於盜被殺。

竺法深晉朝,僧人。名潛,或稱道潛,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北)人。18歲便出家,師從富有才解久負盛名的名僧劉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習見的浮華性格,深刻鑽研了般若學的佛學理論,加上相貌堂堂,談吐風雅,在京城長安已小有名聲。至24歲時,獨自登壇講學,所講《正法華經》、《大品般若經》,義理深奧,剖析明白,前來聽講受業者常濟濟一堂,多達五六百人。

竺道馨晉朝,女僧,雅能清淡,尤善小品。

竺道生南北朝,僧人。俗姓魏,原籍鉅鹿(河北省平鄉縣)人,而寄居彭城(江蘇省銅山縣)。大約十歲,即依名僧竺法汰出家。曾隨僧伽提婆研習有部之學,並受學鳩摩羅什深得般若之旨。高僧傳本傳謂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爲本。故鑽仰羣經,斟酌雜論,萬里隨法,不憚疲苦。”因而得以攝受涵泳空有兩宗的學說,以建構獨特的思想。

竺大年宋朝,學者,專心研究儒家經典《禮記》,著有一本叫《禮記訂議》的書。

竺紹康清末,反清志士。在秋瑾與徐錫麟策劃皖浙起義時,被任命爲光復軍分統。皖浙起義失敗後,被通緝,避入台州山區。

竺晏漢朝,即竹晏,漢朝官員,封凝陽侯

竺曾漢朝,官員,將任酒泉都督

竺姓近代名人

竺時英(1904.10.16-1934.4.17),浙江省奉化市西圃村人。1911年在當地小學讀書,1916年進縣城文聚高小。1919年考入寧波省立第四師範,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政法系。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1919年,“五·四”運動的浪潮傳到甬城,接受進步思想,和同學們一起走出課堂,抵制洋貨,投入反帝愛國運動。1923年9月寧波第四師範併入四中。在進步教師指導下,和裘古懷等10多名同學,在校內竹洲組織了“飛蛾社”。恪守社旨,按月讀書一冊,集會一次,宣讀自己撰寫的理論文章,交流學習心得。此外還經常聽取由校長經享頤請來的革命前輩,文化名人的報告和講學。

竺清旦(1899.6.5-1935.12),字起元,號照卿,化名包起鳳、竹卿、貞大房、劉曉平等,浙江省奉化縣董村人。出身於一個秀才之家。從小即在父親的教育下讀書寫字,學詩作文。1917年起先後在奉化、鎮海、鄞縣的一些小學當教員或校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4年初任鄞縣五鄉碶鄮溪區區立一校校長時,曾發動數百名羣衆與當地豪紳作鬥爭。1925年7月籌建了兩個村的農民協會。1926年3月中共寧波地委改組,被選爲中共寧波地委委員兼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4月國民黨寧波市黨部改組,被選爲執行委員兼農民部長。負責整個寧波地區農運工作期間,經常深入農村,進行具體的指導。5月去廣州參加毛澤東主持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8月因寧波缺乏農運幹部,奉命提前返回。11月任江浙區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12月寧紹臺農民協會成立,被選爲會長,採取以會代訓和印發資料等辦法,培訓了一批農運骨幹,組建了多支農民自衛軍。1927年2月北伐軍到達寧波,各界人士在小校場集會歡迎。在會上發表演講,以寧紹臺農民協會名義向北伐軍提出了13項要求。3月2日寧波臨時市政府籌委會成立,任委員。深入餘姚庵東鹽場,發動鹽民,組織鹽民協會,被推舉爲主任,還成立了鹽民自衛軍,公審了鹽霸高錦泰。至4月寧紹臺地區有組織的農民已達20餘萬人。4月9日寧波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清黨”事件,遭通緝,被迫出走武漢。6月全國第四次勞動代表大會在漢口召開,作爲浙江代表出席大會,被選爲大會主席團成員。會議結束後,被留下來擔任短訓班的教員。“七·一五”汪精衛在武漢反革命政變後,被送往蘇聯學習。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402

50

51

52萬俟 司馬上官 歐陽

53夏侯 諸葛聞人 東方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