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仇
拼音qiú、chóu
人口約 31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266 位。
位於植姓 之後,代姓 之前。
仇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6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32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50 |
1995年 | 281 | 1987年 | 258 | 1982年 | 295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42 |
仇姓 起源
仇姓來源有三種:
九吾氏之後:中國在夏代時,有一個諸侯叫九吾氏,商代時立國,國號為“九”。後來商代的末代君主紂王殘虐無道,殺九侯。其後人避居各地,多人改九姓為仇姓。
春秋宋國大夫仇牧之後:依《左傳》1、《韓詩外傳》2記載,宋後湣公被其屬下宋萬在蒙澤(今河南省商丘東北)殺死,仇牧聽聞君主被殺,急忙趕到,在門口時遇見宋萬,二人用劍生死搏鬥,仇牧不敵被殺。仇牧本姓子,其後人以仇牧的名字仇爲姓氏。
侯洛齊之後:《魏書》記載,北魏有個中山人叫侯洛齊,被仇氏人家收養為養子,改侯姓為仇,魏太武帝時,因平涼州而官拜內都大官,成為當時的望族。
仇姓 分布
歷史上仇姓的遷徙與分佈
宋朝時期,仇姓大約有4萬1千人,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山東、河南、甘肅、四川,這五省仇姓約佔仇姓總人口的88%。其次分佈於江西、浙江等地。陝西爲仇姓第一大省,約佔仇姓總人口的21%。
明朝時期,仇姓大約有8萬8千人,約佔全國人口0.09%,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甘肅、山東、山西、浙江,這四省仇姓約佔仇姓總人口的89%。甘肅爲仇姓第一大省,約佔仇姓總人口的四成。
當代仇姓的分佈與圖譜
當代仇姓的人口大約有29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3%,爲第二百五十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仇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仇姓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浙江、湖南、內蒙古、四川,這六省區的仇姓大約佔仇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上海、甘肅、天津、貴州、山西、河北等地。江蘇居住了仇姓總人口的31%,爲仇姓第一大省。仇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蘇滬皖、浙江大部、江西北部、湘鄂桂瓊大部、貴州、雲川渝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甘肅南部、寧夏、陝西西段、內蒙古中西部和東部、黑吉遼、河北東北,仇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最高可達0.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41%,居住了大約82%的仇姓人羣。
仇姓 名人明星
仇姓 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與《姓氏考略》都有記載:仇氏望出南陽郡,戰國時平陽郡。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南陽郡
秦代始置。漢承秦制,仍設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郡治宛,下轄三十六縣。東漢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現出經濟、文化大都會的面貌。
平陽郡
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仇姓 堂號
據《郡望百家姓》與《姓氏考略》都有記載:仇氏望出南陽郡,戰國時平陽郡。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南陽郡
秦代始置。漢承秦制,仍設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郡治宛,下轄三十六縣。東漢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現出經濟、文化大都會的面貌。
平陽郡
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仇姓 姓氏源流
壹、仇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河北之黃驊,山東之平邑、東平,內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漢、滿、朝鮮、傣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春秋)宋大夫仇數之後。望出南陽。”此“以名爲氏”。
2、或爲侯姓所改。《姓氏考略》據《魏書》注云:“後魏仇洛齊本姓侯,改姓仇。”(3)《姓氏詞典》注引《新纂氏族箋釋》雲:“系出仇吾氏。夏諸侯。在商爲九(qiú)國,紂殺九侯。其後爲仇氏。”王莽時有仇延;唐代有仇士良,宦者;宋代有仇靄,登進士第;又有仇著、仇伯玉,並開封人;元代有仇遠,錢塘詩人;清代有仇兆鰲,著作家。一音chóu,亦現行姓氏。
貳、仇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阜平,河南之盧氏,山東之平度,甘肅之酒泉,湖北之洪湖,湖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貴州之普安,雲南之邱北、馬關,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傈僳族姓氏。仇,音qiú;又爲“讎”之異體字而音chóu,一字二音且爲二姓。“仇”之chóu姓,當是由“讎”姓變化而來。與“仇”之qiú姓不同源。參見“仇”(qiú)條。
三、仇
仇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3%。尤以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多此姓,三省仇姓約佔全國漢族仇姓人口63%。
仇姓起源: ①春秋時宋大夫仇牧之後。 ②北魏時仇洛齊本姓侯,改姓仇,見《魏書》。 ③後秦時��川氐族有仇氏。 ④金時女真人姓,見《高麗史》。
仇姓名人:
仇液,戰國時趙武靈王之臣,使韓。
郡望:南陽,陳留、遼西。
變化:春秋時宋人仇牧之後避難,改仇爲裘氏、求氏等。
仇姓 歷史名人
仇姓古代名人
仇臺東漢,東漢人,居於東海之濱。篤於仁信,人多歸附,以“百家濟海”之故,建國號百濟,遂爲百濟國王。
仇維禎(1577—1652年),字庸足,明朝天啓、崇禎年間,先後任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四部尚書,爲官二十餘載,因不屈服於權奸魏忠賢一黨,被派往薊北駐守邊疆,領北京兵部大司馬銜。在帶兵期間,天災無收,民不聊生,軍不足餉,仇尚書散盡財資施捨糧米。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仇維貞聞訊後,棄官攜印回鄉務農。順治九年十二月,仇尚書年老病危,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召集子孫立下遺囑:“吾爲官二十餘年,資財散盡,囊空如洗,唯存聖書滿箱。望爾等熟讀聖書,忠義莫忘,此乃維禎一生之念。”他隨即喘息片刻後又曰:“一生愚忠,不事二朝。清人入關,我朝亡故,我仇氏子孫,忠義爲先,打馬回頭,定不做滿官。爲告子孫後代,石馬回頭爲鑑。”是年十二月十二日,仇尚書壽終正寢。享年七十六歲。
仇成元末明初(1324年-1388年),含山縣銅閘鎮人,1355年投奔駐軍和州的朱元璋,曾參與攻克採石、太平,又隨大將徐達攻克江蘇的溧水、溧陽,每次作戰都勇冠三軍,隨後多年參戰,屢次升官,功勞顯著,祿五百石。1388年八月病故,追封爲皖國公,諡“莊襄”,賜葬鐘山。
仇亮清末民初,清末民初人,湖南省湘陰縣人。同盟會員,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烈士,辛亥革命時,領導山西新軍起義,親率革命軍圍攻巡撫衙門,擊斃山西巡撫陸鍾琦,衆人推仇亮爲山西都督,執意不就,讓與閻錫山。後,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民國時任陸軍部軍銜司長,國民黨本部會計部長,二次革命時英勇犧牲。
仇鰲清末民初,清末民初人,湖南省湘陰縣人,同盟會員,曾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參事室主任,1949年,與程潛、陳明仁、唐生智一起領導湖南和平起義,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及民革中央委員。有著作《半肺老人吟草》。
仇兆鰲清朝,清朝人,作家。著有《杜詩詳註》,是一部具有集註集評性質的鴻篇鉅製。
仇時濟明朝,明朝人,長治人。明代宿州吏目,五世同居,歡染無間。嘗與弟時茂作《仇家範》,以爲世守。
仇養蒙明朝,明朝人,富平人。明神宗萬曆年間的孝子。
仇英明朝,明朝人,太倉人。明朝著名畫家,別號“仇十洲”,善於臨摹宋、元名筆。為“明代四大家”之一。
仇遠元朝,元朝人,錢塘人。元代儒學教授、詩人、詞人。著有詩集《金淵集》、詩文集《山村遺集》等。
仇博宋朝,宋朝人,新安人。13歲時作的《至樂堂記》,受到蘇東坡的稱讚。
仇士良唐朝,唐朝宦官。
仇景漢朝,漢朝遊俠。
仇覽東漢,東漢人,河南考城人。東漢桓帝延熹年間,當蒲亭長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