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shen 即可
申姓 申氏 申姓起源 申姓名字 申姓名人
申姓

姓氏
拼音shēn
人口約 18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118 位。
位於翟姓 之後,向姓 之前。

申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182018年2014年
2013年1282007年2006年125
1995年1321987年1231982年158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98
手機查看申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申姓 即可

申姓 起源

申姓主要源自:姜姓

申姓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

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上古周朝子孫後裔申呂,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南南陽市北),隨後建立申國,子孫以國名爲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爲姓。

申姓第二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朝鮮族申氏有兩支本貫

一,是王氏高麗開國君主太祖王建時期(公元918~943年在位)的大將軍、長節公申祟謙,及其裔孫高麗檢校軍紀監申成勇,是朝鮮民族中申氏的正宗鼻祖。申祟謙的封地在平山志妙寺(今韓國平山),申成勇的封地在高靈(今韓國高靈郡)。該支申氏本貫以平山爲本貫、分衍有高靈本貫。

二,是高麗王朝早期的申英美,時任杖志護長之官,其後裔分衍有殷風、全安、梨川、神川、谷城、朔寧、昌州、臣昌等數支本貫。

實際上,雖然朝鮮人、韓國人皆稱鮮族申氏有一百零三支本源,實際上只有兩支本貫,即上述的平山、殷風兩支本貫。而這兩支申氏族人的先祖,皆是魏、晉時期遷居渤海國的漢族申氏族人後裔,屬於後被契丹遼國滅亡的渤海國遺民,根本就不是辰韓六個部落中任何一部之民。

渤海國遺民在被高麗太祖王所接收後,申氏族人在王建領導下的原弓裔軍隊服役,後協助王建滅新羅國,建立了有四百餘年曆史的高麗朝鮮。

申姓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蒙古族申氏主要有兩個來源

第一,今分佈在河北省的邢臺、邯鄲兩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稱“銅鍋申”、“鍋片申”,傳其始祖爲申璟,蒙名失考。

據其族人自己的傳說,申璟是元順帝孛爾只斤·妥鏷貼睦爾的胞叔,精通漢文,原來的漢姓爲“曰”,以“璟”爲漢名,時號“老曰公”,爲朝廷重臣,德高望重。曰璟生了十八個兒子,分別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臨、文翰、文簡、文瑞、文憲、文義。結果後來有奸臣誣告,說朝中重要部門都有老曰家人,有謀反之患。皇帝聽信讒言,下旨滿門抄斬,時老曰公年邁在家頤養天年,軍隊領旨直撲曰家而來。帶隊將領不忍殺害忠良便事先派人密報老曰公。老曰公急密召十八子回家,家人剛聚齊便聞追兵殺到,時老祖奶奶正在使雙刀剁餃子餡,急中生智,提雙刀奔向曰家大門,手起刀落,在“曰府”的“曰”字正中砍下一豎。此刻,軍隊也到了曰家祠堂。祖奶奶告訴軍隊這裏申家而不是曰家,帶隊將領心知肚明,抬頭看了一下府額楣牌後,便埋怨路探帶錯了地方,轉而率隊他走。這樣就爲曰家逃亡贏得了時間。爲日後團聚有憑,老曰家人便將飯鍋摔破,正好十八片,改以“申”爲姓,以不再入朝做官爲訓,十八子各執一片四下逃亡。鬥轉星移,若干年後家人陸續返鄉,最後十七子及後裔聚齊,鍋片少了一片。據說,少的這一片是曰家最小的兒子,他向北一直逃到了內蒙古,因年幼記憶模糊,改了田氏。這就是蒙古族“鍋片申”申氏一族和內蒙田氏的來源。

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

蒙古族徹穆袞氏,亦稱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以姓爲氏,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部族,並融合於蒙古族中,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復引爲姓氏者,滿語爲Cemg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徹穆袞氏多冠漢姓爲申氏、沈氏等。

申姓第四個淵源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同知申保,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雲南保山地區歷史悠久,是各民族先民在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以今天雲南省保山市爲中心的怒江中游流域是人類的起源地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早在八幹多年前的洪荒時代,保山先民“蒲縹人”就在該地區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獨具區域特徵的“塘子溝文化”。殷商時期,當地土著“僕人”已向商王朝納貢,至遲在戰國中期的周烈王姬喜六年(公元前370年),“哀牢夷”在該地區建立了興盛一時的奴隸制國家“哀牢國”。秦朝時期,秦始皇曾設官吏予以管轄。

到了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不韋縣,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設永昌郡,保山的古名“永昌”便由此始,從此該地區成爲中國最早的國際通商大道“蜀身毒道”(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是西南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的最後一段,在歷史上有着頻繁的商貿活動。

三國時期,保山地區歸蜀漢益州來降都督轄,西晉時期屬寧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唐朝政府在太保山下始建土城,至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宋朝時期的大理國置爲永昌府。元朝時期設永昌三千戶所,後改設爲大理金齒都元帥府,再後又改爲永昌州、永昌府。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其地置永昌府、金齒衛。當時的雲南地區府衛參設、土流並舉。其中直隸都司是統管民政和軍事的最高機構。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年)罷府爲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改建爲永昌軍民府。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又將永昌府軍民府的廓金齒、永昌守禦兩千戶合併,將施甸、鳳溪兩長官司劃入,並歸一處建立保山縣,縣名因城池雄踞太保山而得名。永昌軍民府是後來明、清兩朝雲南府治中下屬政區最多、地域範圍最大的府地之一。

申保,是明朝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今雲南保山)傈僳族酋長,被明世宗任命爲都轉運鹽使司都轉運使佐官,官職全稱爲“同知院”,簡稱“同知、運同”。他在改土歸流運動中取漢字單姓“申”爲姓氏,取地名“太保山”爲名,稱申保。其後裔子孫世代沿襲,稱申氏至今。

申姓第五個淵源源於彝族,出自彝族阿牛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彝族申氏,源出雲南涼山地區古老的彝族阿牛氏部落。

大小涼山彝族在家族中實行嚴格的父系財產繼承製度,財產均由親子繼承,幼子享有優待,女子沒有財產繼承權。基於父系繼承製度,形成了一套父子連名制,兒子名前冠以父名,以示自己的身份。這也是父系制度下一種文化現象的遺風。這種父子連名制的擴大,就形成了涼山有名的家支譜系。家支是由父子連名的系譜作爲一根鏈條貫穿起來的。彝族人通過它來嚴格區別不同的家支,以及支與支之間的長幼輩分和對娃子的隸屬關係,從而鞏固自己的勢力、地位和家支制度。

父子連名的方法是,父名的最後一兩個音節與兒子名字連綴。如,“烏羅羅”的烏是父親“曲木烏烏”的最末一個字,“羅羅”是子名。“羅羅布西”的“羅羅”是父名,“布西”是子名。命名時還須在父名前冠上姓或家支的名稱。如,“阿侯魯木子”的全名是“阿侯·吉哈·魯木子”。“阿侯”是家支名,“吉哈”是父名,“魯木子”纔是本人名字。

彝族在父子連名制原則下命名的方式,根據不同區域或不同家支的喜好和習慣,還有多種多樣的命名形式。如在甘洛等地,在本名前冠以孩子在家中的排行。大兒子叫“木衣拉達”,其中,“木衣”就是老大之意,“拉達”則是本名;二兒子叫“木乃曲布”,“木乃”即是老二之意,“曲布”則是本名;小兒子叫“木牛什呷”,“木牛”意即小兒子,“什呷”是本名。如果是女孩,則將本名前的排行名換成“阿衣”、“阿呷”、“阿牛”等即可。

彝族阿牛氏部落是一個古老的部落,保留着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遺痕,“阿牛”也是非常古老的彝族姓氏之一,爲核心原始姓氏。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整個彝族阿牛氏部落還處於原始的奴隸制社會形態中。

在明、清兩朝五百餘年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彝族阿牛氏部族竟然未改冠漢姓,一直到清末民國初期,纔有少部分具有官身的頭人開始冠以漢姓,其中就有改冠漢字單姓爲申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不過,阿牛氏這個姓氏一直沿用至今,大多數彝族同胞依然堅持維繫着這個古老而又原始的姓氏。

申姓第六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申佳氏,滿語爲Sen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多恢復漢姓爲申氏、沈氏等。

⑵、滿族申穆哩氏,滿語爲Senmuri Hala,世居朱舍裏(今吉林臨江松花江上源塞朱倫河即二道江流域),所冠漢姓即爲申氏。

申姓第七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土家族、白族、京族、苗族、侗族、裕固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申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申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申姓 分布

今甘肅省的武威市,青海省的海東地區樂都縣,河北省的石家莊正定縣、張家口市陽原縣、保定市清苑縣、定州市、曲陽縣、邯鄲市大名縣、曲周縣、永年縣、武安縣、磁縣、涉縣、雞澤縣、魏縣、邢臺市威縣、沙河縣、臨西縣、寧晉縣、唐山市灤南縣,山西省的長治市潞城、上黨縣、壺關縣、黎城縣、平順縣、屯留縣、襄垣縣、長子縣、晉中市左權縣、昔陽縣、呂梁市文水縣、孝義縣、臨汾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米脂縣、志丹縣、渭南市蒲城縣、安康市、寶雞市,山東省的濟南市、煙臺市福山區、蓬萊市、海陽市、臨沂市蘭山縣、蒼山縣、濟寧市梁山縣、加祥縣、萊蕪市萊城區、菏澤市鄄城縣、東明縣、鄆城縣、聊城市莘縣、陽穀縣、東阿縣、日照市莒縣、棗莊市、滕州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濮陽市範縣、周口市太康縣、淮陽市、新鄉市延津縣、原陽縣、封丘縣、鶴壁市浚縣、焦作市溫縣、安陽市滑縣、林縣、商丘市睢縣、夏邑縣、開封市尉氏縣、杞縣、駐馬店市遂平縣、上蔡縣、洛陽市、南陽市,江蘇省的蘇州市吳縣、徐州市銅山新、泰州市、南通市如皋縣、淮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溫州市,湖北省的恩施市利川縣、孝感市、黃岡市、襄陽市,安徽省的滁州市鳳陽縣、巢湖市、宿州市碭山縣、六安市壽縣、霍丘縣、阜陽界首市,湖南省的長沙市、邵陽市邵東縣、邵陵縣、嶽陽市云溪區,貴州省的遵義市餘慶縣、務川縣、畢節市、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四川省的廣安市華鎣市、鄰水縣、達州市大竹縣、宜賓市興文縣、廣元市蒼溪縣、永州市祁陽縣、德陽市,江西省的九江市、贛州市,雲南省的玉溪市、曲靖市羅平縣、鎮雄市,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市密山縣、鶴崗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撫順市、營口市,吉林省的扶余縣、東遼縣、延吉市、白山市,廣東省的雲浮市鬱南縣、梅州市梅縣區、陽江市、河源市,福建省的福州市,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馬來西亞,日本,朝鮮,韓國,泰國,越南等地,均有申氏族人分佈。

申姓 郡望

魏郡:秦、漢之際劉邦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其時轄地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國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內黃縣、臨漳縣、浚縣、河北省大名縣、魏縣、成安縣、山東省冠縣之間一帶地區。北周末年遷治到安陽。隋朝時期改爲相州魏郡。唐朝時期改爲爲相州鄴郡(今河南安陽)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琊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丹陽郡:丹陽古稱潤州、丹楊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期,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吞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爲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爲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爲丹陽。還有,秦朝時期有一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時期,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古城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今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申姓 堂號

魏郡:秦、漢之際劉邦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其時轄地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國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內黃縣、臨漳縣、浚縣、河北省大名縣、魏縣、成安縣、山東省冠縣之間一帶地區。北周末年遷治到安陽。隋朝時期改爲相州魏郡。唐朝時期改爲爲相州鄴郡(今河南安陽)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琊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丹陽郡:丹陽古稱潤州、丹楊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期,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吞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爲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爲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爲丹陽。還有,秦朝時期有一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時期,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古城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今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申姓 姓氏源流

壹、shē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東平,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利川,湖南之芷江,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鮮、蒙、彝、土家、仡佬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史記·三皇紀》雲:“神農氏之後有申呂,封於申,其裔以國爲氏。”鄭樵則雲:“伯爵,姜姓。炎帝四嶽之後封於申,號申伯。周宣王元舅也。今信陽軍乃唐申州,即其國也。子孫以國爲氏。”此以國爲氏,系出姜姓。

2、鄭樵又注:“(姜姓申國)後爲楚之邑,申公居之,又爲申氏,是以邑爲氏也。”(3)彝族之申姓,則爲“獨普”(漢意爲獨氏族)所改。見《中國人的姓名·彝族》。

4、爲清代滿族申佳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春秋時楚有申鳴;戰國時韓有申不害;漢代有申朔,九真都尉;五代有申漸高,善吹笛;明代有申相,長治人,醫家。

貳、

申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二省申姓約佔全國漢族申姓人口43%。

申姓起源:①系自姜姓。炎帝四嶽之後,周宣王母舅申呂封於申(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北20裏),春秋時滅於楚,子孫以國爲氏。②春秋時楚大夫食邑(故址同上),子孫以邑爲氏。③明時雲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④清滿洲八旗姓申佳氏後改爲申氏。今滿族姓。⑤彝族阿牛氏,漢姓爲申。⑥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名人:

申��,春秋時魯大夫。

郡望:魏郡、丹陽。

申姓 歷史名人

申姓古代名人

申包胥春秋,著名楚國大夫。

申涵光清朝,詩人

申相明代,醫學家

申陽楚漢時期,擔任河南王,在彭城之戰時被項羽殺死

申鳴春秋戰國,忠孝人物

申侯西周,申國(今河南南陽)侯爵

申啓賢清朝,延津縣人,嘉慶七年進士,翰林庶吉士,道光帝侍講,更早主張及實施禁菸者(道光18年奏議查禁鴉片煙章程四條

申廷對清朝,延津縣人,歲貢,歷任樂州知州、靖府通判、建水州知州、秦府長吏,捐粟百石濟全縣貧民。

申廷撰明朝,延津縣人,萬曆乙酉科亞魁,賜翰林庶吉士、福建道御史、欽差巡按直隸、督理居庸關、山海關。捐粟百石濟貧。

申如壎明朝,延津縣人,萬曆乙酉科進士,歷任太倉學正、國子監學正、兵部司務、曹州學正、略陽縣知縣,漢陽府、九江府通判,捐粟百石濟貧。

申弘明朝,明貢生,弘治甲子科進士,任河北吳橋縣知縣。

申政明朝,明成化十三年丁酉科舉人,任鞏昌府通判。

申敬明朝,鴻臚寺序班。

申汝慧清朝,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爲無爲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爲民稱誦。

申佳胤明末清初,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爲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時行明朝(1535-1614),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長洲人,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人。嘉靖四十一年殿試第一名,獲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首輔、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爲政務爲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爲。後辭官迴歸故里。著有《賜閒堂集》等。

申佑明朝(1425-1449年),字天錫,明仁宗洪熙元年出生於貴州務川縣火炭埡,即今務川自治縣大坪鎮龍潭村,正統十年乙丑科進士,三甲四十七名,後官至四川道御史。明英宗北伐時,身陷重圍,申佑代替英宗殉難於土木堡。景泰元年代宗朱祁鈺繼位,表揚忠烈,爲申佑殉國褒顯,賜卹蔭,建祠于思南府和務川。

申恬南北朝,魏郡魏人。著名南朝宋國大臣。

申不害戰國(公元前385—前337年待考),亦稱申子;鄭韓人。著名韓國思想家。

申叔儀春秋,吳國人。著名吳國大夫。

申安明朝,天順八年祥符府進士。成化乙丑年大理寺左評事;成化辛丑年,南京監察御史;1482年,江西省監察僉事(見明憲宗實錄)。

申伯西周,姜姓,申國首任君主。周宣王派方叔平定楚國後,爲鎮撫楚國等南方諸侯,周宣王命召穆公在謝建造住宅、宮室、宗廟及都邑,開闢土田,又命傅御將王舅申伯的親屬、家臣和私屬遷居於此。周宣王還親自前往郿爲申伯踐行,賜予他車馬及玉圭,建立申國,作爲鎮撫南方的軍事重鎮,申伯成爲申國的開國君主。

申舟春秋(公元?—前598年待考),本名申無畏;楚國人。著名楚國大夫。

申犀春秋,申舟之子;楚國人。著名楚國將領。

申蒯春秋,楚國人。著名楚國大夫、將領。

申棖春秋,亦稱申黨、申續,字子周。著名孔子弟子,以倔強著稱。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298

37

38

39

40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