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俞
拼音yú、tōu
人口約 14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37 位。
位於柳姓 之後,聶姓 之前。
俞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34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19 |
1995年 | 87 | 1987年 | 117 | 1982年 | 126 |
明朝 | 57 | 元朝 | 59 | 宋朝 | 71 |
北宋 | 57 |
俞姓 起源
俞(Yú)姓源出有:
俞姓起源一
傳統的說法俞姓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臣跗之後,屬於以物事稱謂爲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記載,黃帝時有名醫跗,其醫術高超,精於腧經之治,爲中國傳統中醫經脈理論的奠基人。腧,爲“脈之所注”,就是人們俗稱的“穴道”、脈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稱名醫跗爲腧跗。在古代,“腧”與“俞”二字相通,後簡筆寫作俞跗。
相傳在俞跗的後裔子孫中,爲光大先人的經典醫術,多稱爲俞跗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國的杏林之祖爲黃帝大臣付。他曾跟神農嘗百草,熟知各種藥草的性能,被視爲神醫。有一次黃帝的小兒子禺陽只剩下一口氣。黃帝很疼愛這個兒子,見狀十分悲痛。付就剖開禺陽的肚子,把他的內臟清洗乾淨,終於把他救活。事後有人問他:“快死的人了,你剖開他肚子,萬一救不活豈不是要承擔罪責?”他說:“當醫生的首要條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於他醫術高明,不管多麼嚴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癒。所以,人們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後來就稱俞跗,他的後人就以俞爲姓,就是俞氏,奉俞付爲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記載俞姓的來源只有一種說法。
俞跗,見於《列子·力命篇》。據說他名叫跗,因精於腧經之治,是經脈理論奠基人,人們因此稱他俞跗(“俞”與“腧”字通)。這就是說“俞”並不是一個姓氏,而且這個“俞”字應該讀作“輸”,與俞姓的讀音大相徑庭,怎麼可以說俞姓出於俞跗之後呢?中國的文字,一般認爲不會超過夏朝。黃帝的時候還沒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也在初創時期,一般都比較簡單,也只能是象形、會意字而已。“俞”字據說是一個象形字,或者初創期有可能已經出現;而像“跗”這樣的形聲字是決不可能有的,俞跗這個人物自然是不可信的了(見徐鐵生《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2014)。
清末學者俞樾(1821-1907)曾經寫過一篇《說俞》一文,對俞姓的來源作了詳細的考證,似乎也不得要領。那麼,先秦考古文獻中有沒有留下一點有關俞姓來源的蛛絲馬跡呢?我們可以從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一書中查到俞伯簋、俞伯卣兩件西周青銅器銘文。銘文中的俞伯,原文寫作艅伯。吳鎮烽教授認爲這個艅伯(俞伯)是艅國族的首領。也就是說西周時存在着一個伯爵小國,叫艅國。艅國的國族稱爲艅氏,也可以稱爲俞氏(這叫假借)。春秋時吳王闔廬有一條船,名叫“俞皇”,也寫作“艅艎”。這就給“艅”字可以假借作“俞”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依據。
俞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族公子泄堵俞,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泄堵俞,爲魯國王室公子,是魯莊公姬同的小兒子。在周襄王姬鄭十六年魯國公子泄堵俞率魯軍征伐滑國(原在今河南睢縣,後遷費,即今河南偃師氏緱鎮,故又稱爲費滑,後被秦國所滅),後被魯僖公(魯釐公)姬申封賜於俞地。俞,又稱符俞,亦稱先俞、西俞,即今江蘇省泗陽市。周安王姬驕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魯國聲援鄭國而發動了進攻魯國的戰役,符俞之地成爲兩軍戰場,之後歸於楚國。兩年後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韓、魏、趙三國聯手討伐楚國,大敗楚軍於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其後,大梁成爲魏國的都城,而符俞則被趙列侯趙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歸魯無望後,在公子泄堵俞的後裔子孫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稱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俞姓起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俞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傳至今。”其實,俞人,並不是羋姓直接衍派的血緣氏族,而是官職稱謂,就是執掌建造船隻的官員。俞,在遠古時期就是指挖空樹幹做船(獨木舟),“以爲河徑”,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徑。後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泛指船。俞人,開始指製作船隻的工匠,後演變爲督管船隻建造的官職稱謂,直接隸屬於尹司。由於楚國地處江淮平原,渡河運輸、作戰十分頻要,因此“俞”是楚國令尹轄下的重要職能部門,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職位。至戰國中期的周顯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懷王熊槐改稱其爲更明確的“舟節”,與“車節”一起歸由工尹啓之府統一管轄。在戰國時期的楚國,“節”是“專”的意思,舟節就是專職掌管水路營造、運輸的官位,車節就是專職掌管陸路營造、運輸的官位。後世漢、唐朝時期的“節度使”之官稱,就是從此而來。
在俞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或職業爲姓氏者,稱俞人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俞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欽察部首領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元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東路蒙古元帥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爲蒙古欽察部國主後裔,後爲元朝敕贈武平王。其侄子燕鐵木耳、·撒敦、以及侄孫唐其勢等,均爲元朝丞相,家族中還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顯赫一時。在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繼位後,元朝政權實際上掌握在燕鐵木耳與伯顏兩大丞相家族手中,兩派鬥爭激烈,後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發動政變,被伯顏乘機剷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鐵腕太師”伯顏勢力的打擊而失勢後,族人退出政界,舉族返回其封地鳳陽府安豐縣(今安徽壽縣)。在元朝末期,該家族爲躲避政敵殺戮,逃到廬陽(安徽合肥古代的別稱),取原姓首字“玉”的諧音,更姓爲俞氏。現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家族的後裔俞氏子孫,廣泛分佈在今四川、安徽、雲南、貴州、重慶、湖南、江蘇、江西等地區。
俞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哈爾察氏,亦稱薩哈爾察氏,滿語爲Harca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等地,後多冠漢姓爲俞氏、哈氏。
⑵.滿族尼瑪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國時期稱作尼龐古部,以部爲氏,滿語爲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俞氏、於氏、餘氏、勝氏等。
⑶.滿族裕爾庫哷氏,滿語爲Yurkure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後多冠漢姓爲俞氏。
⑷.滿族俞窟里氏,亦稱玉庫哷氏,滿語爲Yukure Hala,世居洪愛(今吉林永吉、蛟河一帶)、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空科巴賽(今俄羅斯結雅河支流託木河口北岸)、松花江兩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爲俞氏、於氏等。
俞姓起源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俞氏,世代相傳至今。
俞姓起源七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甯俞,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贊其智猶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時期衛國執政上卿甯速的兒子,後亦爲衛國大夫,以聰慧、忠誠著稱於世。在姬甯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分稱俞氏、甯氏,世代相傳至今。
俞姓 分布
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並有俞姓人越過長江,進入江東(至於俞林,可能其爲古代少數民族人。今存,以備參考)。唐代武則天時,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一帶)人俞文俊鬥膽進言,稱新豐之地無端冒出一座山來,是因武則天“女主居陽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則天,於是就把他流放到當時尚屬荒僻之地的嶺南。俞姓的後裔也就由此到達了中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因此,中國南方的俞姓人氏,應該有很多都是這位俞文俊的後裔。根據《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載,俞姓地望分佈有四,這些資料表明,在隋唐之際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長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並人丁興旺,族大人衆。進入宋代以後,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載《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者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無籍貫外,其餘均爲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蘇、江西人,其後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佈爲衆。明初,俞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際,俞姓仍以華東之地爲衆,但散居之地漸多。如今,俞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約佔全國漢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俞姓 郡望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爲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
河間郡: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北魏時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間,獻縣。隋唐時爲瀛州河間郡。北宋後期升河間府,治河間(今河間)。元爲河間路。明清爲河間府。據《周禮疏》記載:黃帝臣有俞柑,當爲俞姓之始。望出河間。
江陵郡:漢代設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朝齊改置江陵郡,轄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爲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爲江寧府。江寧又爲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爲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爲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於市郊。
俞姓 堂號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爲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
河間郡: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北魏時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間,獻縣。隋唐時爲瀛州河間郡。北宋後期升河間府,治河間(今河間)。元爲河間路。明清爲河間府。據《周禮疏》記載:黃帝臣有俞柑,當爲俞姓之始。望出河間。
江陵郡:漢代設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朝齊改置江陵郡,轄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爲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爲江寧府。江寧又爲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爲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爲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於市郊。
俞姓 姓氏源流
壹、俞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邑、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廣東之新會、貴州之從江、雲南之隴川及河口等地有分佈。漢族、鮮族、納西族有此姓氏。《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俞拊。見《周禮·疏》(按:俞拊,《鄭通志·氏族略》作‘俞跗’),當爲俞姓之始。望出河間、河東。”鄭樵注云:“平聲。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按:即武則天)時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爲平聲之氏甚多,望出漢東(按:漢東,似爲河東之誤)、河間。”(按:俞,《姓氏考略》本作“俞”,又有“俞”。)俞豆,則作“俞豆”。其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注“俞”稱:“今衡州有此姓。音‘醜’。《路史》:俞,勅救切。漢有俞連。”姑兼收以備考。南朝宋有俞僉,永嘉郡吏;唐代有俞文俊;宋、元之際有俞琰;明代有俞允文,崑山人;清代有俞樾。
貳、俞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平聲;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時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爲平聲之氏甚多。望出河東、河間。”一音yú,爲現行常見姓氏。
三、俞
俞姓分布:宋時衡州有此姓。
俞姓起源:漢時人姓,見《廣韻》。
變化:或即鄃。疑與侴同。
肆、俞
俞姓起源:俞,漢時侯國,來布所封,見《集韻》。或以國爲氏。
俞姓名人:
俞兒,古時識味人,見《莊子·駢拇篇》。
變化:一作鄃。
伍、俞
俞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2%。尤以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3省俞姓約佔全國漢族俞姓人口70%。
俞姓起源:①相傳爲黃帝太古醫俞附之後。 ②春秋時鄭國公族有此姓,見《路史》 。③春秋時楚國公族有此姓,見《路史》。 ④清滿洲人姓,出瀋陽、遼陽、章羅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尼瑪哈氏後有改姓俞氏者。⑤彝、土家、回、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俞姓名人:
俞縱,晉時宣城人,成帝時爲桓彝部將。
郡望:河間、河東。
陸、俞
綜合:
宋時撫州臨川(故治在今江西臨川)民有俞氏,不音平聲而音Yù,喻氏舊音樹(Shù),必治平初,避上嫌名(按,治平系北宋英宗年號,英宗名曙)聲同者,因去口爲俞。又嫌其與平聲俞氏相雜,則音Yù以別之。
俞姓 歷史名人
俞姓古代名人
俞徵宋朝,字子清,號且軒,吳興人。善畫,竹石得文同筆意。以蔭入仕。中刑法科,官福建檢法。光宗時除大理少卿。寧宗慶元初知常德府。官至刑部侍郎。卒年七十八。事見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一。其家園林爲中國園林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俞文漪福建長汀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進士,授禮部侍郎,吏部郎中,貴陽司馬。以博學正直授知於大學士,外放嘉興知府,後遷溫州知府,乾隆二十年(1755)率衆重修建講堂,命府學教授王
俞大綱(1908-1978),1908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一生在大學和研究所教授中國傳統戲曲和詩詞等古典藝術課程,並且透過研究出版,爲臺灣在相關學術領域提出貢獻。而他在人生最後十餘年的時光當中,更影響並提攜了臺北藝文圈的一羣年輕人,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莊、一起創辦《漢聲雜誌》的吳美雲和姚孟嘉、藝術學院校長邱坤良、學者王秋桂、作家施叔青等人,都曾因爲受到他的“身教”與“言教”而得到啓發。1978年過世,享年71歲。
俞作豫廣西省北流人,中共早期高級將領。曾參加北伐,大革命失敗後,加入共產黨。1930年率領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在左江地區的龍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任軍長。後遭敵圍攻而失敗,同年9月在廣州犧牲,年僅30歲。
俞宗禮清朝,畫家。字人儀,號凡在,上海人,僑居吳郡。十二歲上便得了個潁州秀才第一的名份。工山水及寫真,尤善白描道釋人物,筆墨精細,有“龍眼復生”之譽
俞大猷明朝,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抗倭名將,他博讀兵法,有將才,歷官總兵。並曾屢率水軍打敗倭寇,被稱爲“俞家軍”。他用兵先計後戰,不貪近攻,將略武功居世宗朝衆將之冠。“俞家軍”所至之處,蠻番望風披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
俞安期明朝,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省)人,詩人,字公臨,後改字慕長。嘗以長律一百五十韻投王士貞,士貞爲之延譽,名由是改。有《唐類函》、《類苑瓊英》、《詩雋類函》等。
俞寓程前明時期,南楚俞氏、東粵俞氏的始祖(第一派),(約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遷至廣東潮州府程鄉縣(今梅州),此爲東粵俞氏。傳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長房《黃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後人於康熙四十年前後(約三百年前)來湘、鄂,是爲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後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帶。黃洞房、小密房其餘後人及三房《扶貴房》後人留東粵。
俞通海、俞通源明初,廬州府巢縣(今屬安徽省)人,將領。兄俞通海長於水戰,從朱元璋東擋西殺,屢立戰功,累升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後戰死平江。通源嗣兄官爲中書省平章政事,轉戰南北二十二年,卒於任上。
俞德鄰宋朝,溫州永嘉(今屬浙江省省)人,學者。度宗年間進士。宋亡不仕,遁跡以終。其詩自然深遠,在宋末諸人中,特爲高雅,文亦簡潔有清氣。有《佩韋齋輯聞》、《佩韋齋文集》。
俞獻可宋朝,歙(今安徽省歙縣)人,官吏。太宗端拱初進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時爲廣西轉運使,平定撫水蠻亂。官終龍圖閣待制。
俞文俊唐朝,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西)人,因爲反對武則天稱帝,就挺身而出上書則天皇帝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山變爲災,臣以爲非慶也……”這番大膽的奏言,當然激怒了當時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嶺南,俞氏的後裔也就此到達了中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故今天在兩廣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後代。
俞樾清朝,浙江省德清人,著名學者。道光年間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罷職後,一意治經,主講杭州詁精經舍三十一年。著述甚豐,有《羣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春在堂隨筆》、《茶香室叢鈔》、《賓萌集》、《春在堂詩編》等。爲一代宗師,聲名遠極日本。
俞山明朝,浙江省秀水人,字積之,號梅莊,大臣。土木之變後,擢山鴻臚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詩,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莊集》
俞綱明朝,浙江嘉善人,大臣。景帝時以兵部右侍郎入閣參予機務,後加太子太保。英宗復辟,調南京禮部侍郎。
俞琰宋末元初,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以詞賦聞名,於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等。
俞桂宋朝,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官吏、詩人。進士及第,曾守海濱,政事之餘,不廢吟詠。有《漁溪詩稿》。
俞跗上古,據《史記》的“扁鵲傳”中,曾經提到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俞跗,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姓俞的始祖。這位上古良醫的醫術之高超,幾乎已到達現代醫學的水準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於“對症,下藥”,而已經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這種表現,可以說爲中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俞庭椿宋朝,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官吏、學者。孝宗年間進士,仕至新淦令。師事陸九淵,博通經術。有《周禮復古篇》、《北轅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