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戈
拼音gē
人口約 17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349 位。
位於平姓 之後,衣姓 之前。
戈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49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34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48 |
1995年 | 364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424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41 |
戈姓 起源
戈姓主要源自:姒姓。
戈姓起源一
出自夏朝東夷族的寒國,以國名爲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屬寒國人,故史稱寒浞。他殺死後羿當了國君,篡奪了夏朝政權,自立爲王,封他的一個兒子澆在過國,另一個兒子封在戈國(位於宋、鄭之間),爲夏王朝附庸國。後來,少康中興,滅掉戈國。原戈國後代子孫遂以國名命姓,乃稱戈氏。
戈姓起源二
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後裔,以國名爲氏。寒浞篡夏以後,少康經過努力,終於復國。少康的兒子杼滅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國,分封夏朝同姓人於戈。仍爲諸侯方國,其後人亦爲戈姓。
戈姓起源三
源於職業,出自商末周初工匠戈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戈工,就是制戈的工匠,爲固定職業的軍職工匠,一如今天的軍工企業職工。
戈姓起源四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司戈,屬於以職業或官職稱謂爲氏。司戈,是唐朝武則天天授年間設置的武官職稱,官秩從八品,主要用來授予置閒的武將,需要起用時,另授實職。
戈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格晉氏,滿語爲Gegin Hala,漢義“戈”,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後有鄂倫春族引爲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鄂倫春族格晉氏所冠漢姓即爲戈氏,讀音皆作gē(ㄍㄜ)。
戈姓 分布
戈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四十一位門閥。戈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個以戈爲名的古國的後裔,《姓氏考略》載:“戈氏,禹之後,分封於戈,以國爲姓,望出臨海。”上古夏朝時候,有個東夷族建立的戈國,是夏王朝的附庸國。後來戈國公族的後代,就以國名爲姓,世代相傳。而戈國這個國名,原來也是取自地名。在夏朝的少康帝使夏朝盛以後,少康的兒子“杼”,就併合了戈國,那裏不再稱戈國,還是稱爲戈地。而杼又將王族中的人分封到戈地去。隨後,受封戈地的王族又形成一支以地名爲姓戈姓。常州戈姓先世源於臨海戈氏。目前江西新幹縣贛江東岸有戈姓人口約2000餘人。常州地區約有戈姓人口1300餘人,佔全市人口的0.064%。歷史上常州戈姓也出現了許多傑出人才。山東濟寧中區唐口戈戶村約有戈姓人口3000人左右!在江西上高徐家渡白土村有戈姓3000左右!在石家莊市無極縣小呂村有1500人左右!
今江西省的新幹縣,湖北省的荊州市、武漢市江夏區,上海市,遼寧省的義縣,山東省的濟寧市任城區,江蘇省的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鹽城市、浙江省的杭州市、臨海市,安徽省的合肥市、黃山市、蚌埠市,宣城市,其中廣德縣一脈旺盛時有戈氏族人過萬,縣誌上記載“廣德曾有72戈村”,後因太平天國戰亂,人口漸少。現存約2000人。河北省的石家莊市無極縣、東光縣、滄州市、邢臺市清河縣,新疆維族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吉林省的敦化市,江西省的新幹縣,湖南省的婁底市、衡陽市,雲南省文山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戈家泉,河北張家口尚義縣大西溝村、戈家村,張北縣,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閆集鎮許營村田廟等地,均有戈氏族人分佈。
戈姓 郡望
臨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記載:戈氏望出臨海郡。三國吳太平二年置郡。相當於今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區。
景州:在今河北省東光縣及景縣一帶。明代景州戈氏,人才輩出。
戈姓 堂號
臨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記載:戈氏望出臨海郡。三國吳太平二年置郡。相當於今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區。
景州:在今河北省東光縣及景縣一帶。明代景州戈氏,人才輩出。
戈姓 姓氏源流
壹、戈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較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度,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金溪,廣西之灌陽,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彝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譜》雲:“禹之後,分封於戈,以國爲姓。”此當系出姒姓。
2、鄭樵注云:“夏時諸侯,豷之國也。(按:《左傳》載:寒浞殺羿,因其室而生澆、豷。處澆於過,處豷於戈。)少康滅之,其地在宋、鄭之間,子孫以國爲氏。”
貳、戈
戈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戈姓起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之後,分封於戈,子孫以國爲氏。 ②有窮氏后羿之子寒促,夏帝相時篡夏,封其少子豷(一作禧)於戈,此乃夏時諸侯國,其地在宋、鄭之間(當在河南省中部),後爲夏少康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爲氏。 ③回族姓。
戈姓名人:
戈彥,宋時池州兵馬都監。
郡望:臨海。
戈姓 歷史名人
戈姓古代名人
戈文清朝,著名畫家,蘇州人。
戈汕明朝,畫家、詩人。
戈彥宋朝,將領。
戈瑄明朝,字良玉,別號蓚溪,河間景州人(今河北景縣)。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及第,授河南嵩縣知縣。成化十七年(1481年),遷廣東道監察御史督通州倉。成化十九年(1483年)父喪孝滿,再授廣東道監察御史。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奉旨巡按南畿。弘治二年(1489年),奉旨查看南京文案。弘治六年(1493年)任推掌三司事。弘治七年(1494年)擢升四川按察司兵備副使。弘治十五年(1502年),授山東按察使。弘治十八年(1505年),升浙江右布政使。正德元年(1506年),轉江西左布政使。正德二年(1507年),授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德三年(1508年),改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德五年(1510年),授南京刑部右侍郎。正德六年(1511年),改刑部左侍郎。正德七年(1512年),授南京都御史掌院事。正德九年(1514年),授南京刑部尚書。正德十年(1515年),上書致仕未被批准。朝廷下詔賜予戈瑄祖父母、父母、夫人誥命榮身。正德十四年(1519年),再次上書申請致仕,獲准退休回家。並於當年病逝。享年八十五歲。
戈允禮明朝,官員,曾任工部侍郎。
戈守智清朝,書法家。
戈訕明朝,著名畫家,常熟人。
戈裕良(1764-1830),字立山,爲清代乾嘉年間名噪一時的園林藝術家,他本是畫家,後以造園爲業,他將繪畫藝術與園林建造結合起來,大江南北許多名園均出自其手。戈裕良祖居武進洛陽尚湖墩。出生於縣城東門季子廟後。祖輩皆務農爲業,其父振英,生四子,裕良行三,因家境清貧,少時即隨父兄種樹累石。他23歲時父親亡故,爲了餬口,他告別老母出外造園謀生。他築的假山,別具風格,能渾然一體,巧奪天工,不需藉助於牽羅攀藤,掩飾點綴,而逼肖真山,因此人稱花園子。到清嘉慶初年時,他已名聲在外,乾隆時江南一些官僚豪門,紛紛置園疊山,裕良遂爲各地所爭聘,得以大顯身手,留下許多傳世傑作。他的造園技藝堪稱神妙,古今名家倍加推崇,稱“蘇州園林爲中國第一,戈裕良製作的園林又爲蘇州第一。”
戈宙琦清朝,著名畫家,吳縣人。
戈源清朝,戈濤的弟弟,也在朝中做官。他很關心百姓,任官期間,爲政寬厚,讓百姓受惠得益。而自己勤奮做事,親力親爲,使許多事得到妥善的解決。
戈濤清朝(1717-1768),字芥舟,號蘧園,直隸獻縣人,詩人、文學家。乾隆十六年辛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改湖廣、山西、河南道監察御史,終刑科給事中。着有《坳堂詩集》十卷、《坳堂文集》十卷,纂有《戈氏族譜》二卷、《獻縣誌》二十卷,編次有《街道條例》。
戈載清朝(1786-1856),字寶士,一字孟博,號順卿,又號弢翁,江蘇吳縣人。父戈宙襄號小蓮,著有《韻表互考》、《韻類表》、《字母互考》、《字母會韻紀要》等若干種。戈載世其家學,尤潛心於宋人宮調聲律之學。嘉慶十二年(1807年)縣學生,選貢士,爲大學典簿。“中歲後境日貧乏,始出爲汗漫遊,依人幕下,佐會計事”。晚乃歸裏,以詞學講論終老。傳世著作有《詞林正韻》三卷,《宋七家詞選》,詞集《翠薇花館詞》多至三十九卷。(詞友吳嘉洤謂《翠薇花館詞》凡六十餘卷,見《儀宋堂文二集》卷七《亡友七人傳》。)詩集亦有二十卷。另有《詞律訂補》若干種不傳。
戈姓近代名人
戈公振(1890--1935),新聞學家,名紹發,江蘇東臺人。著有《中國報學史》等。
戈紹發(1890~1935),字公振;江蘇東臺人。著名現代新聞學家。戈紹發是中國三十年代著名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開拓者和中國早期的新聞教育家,名紹發,字春霆,清光緒十六年生於東臺臺城一“世代書香”之家,幼年聰慧,好學上進,1912年在《東臺日報》擔任編輯工作,1913年冬,進入上海有正書局圖畫部當學徒。第二年被調到《時報》編輯部工作,初任校對、助編,後升任編輯直至總編,在《時報》前後工作十五年。1920年他首創了《圖畫時報》,揭開中國畫報史上嶄新一頁。從1925年起,他先後在上海國民大學、南方大學、大夏大學、復旦大學的報學系或新聞學系,講授新聞學和中國報學史,爲中國培養了一批新聞人才。1930年,他創辦了《申報星期畫刊》,並擔任主編。,“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件”以後,國難日重,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當時,鄒韜奮、杜重遠、李公樸、畢雲程等人籌辦《生活日報》,約請他參加,後因國民黨百般阻撓,報紙終未辦成。從這時起,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國際聯盟派李頓調查團來中國東北和上海調查日本侵略中國真相,他以記者身份隨代表團去東北,冒死深入瀋陽北大營,瞭解日軍侵華情況,向國內報告,發回大量通訊和文章,深得國人好評。1933年他隨中國首任駐蘇大使顏惠慶去莫斯科訪問,後來他決定留在蘇聯。他勤奮閱讀馬列主義著作,研究蘇聯社會主義社會,併到蘇聯各地參觀考察,爲國內報刊寫了不少通訊,報道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的政治、經濟生活,對國內報刊起了一定的影響。1935年夏,接到鄒韜奮兩次電報,邀他回國重新籌辦《生活日報》,他即啓程回滬。不久因闌尾炎住院,不幸於10月22日病逝,終年四十五歲。戈紹發去世後,鄒韜奮爲他寫了悼文。戈紹發是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臨終時曾對韜奮說:“在俄國有許多朋友勸我不要回來……國勢垂危至此,我是中國人,當然要回來參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可惜,他壯志未酬就辭世。當時,沈鈞儒寫了《讀韜奮悼戈公振先生文》四首五言詩,前兩首要我們學習勾踐,“臥薪嚐膽”,“雙睛炯炯,怒視敵人”,第三首詩云:“哀哉稻奮作,壯哉戈先生,死猶斷續說,我是中國人。”第四首先寫一句“我是中國人”,第二句竟不能續,仍寫這五個字,再寫,還是這五個字,一連寫了四句“我是中國人”,當時沈鈞儒直寫得“淚滴滿紙”,激動得情不自禁了。
戈路(1921~),湖北漢陽人。著名現代話劇編審。,民革成員,副編審。1939年畢業於原軍委會教導劇團。,1949~1950年在中原大學文藝學院戲劇系任教員。,1956年後,曾先後在《武漢戲劇》、《長江戲劇》任編輯。,1956年輔導並導演了《千個師傅一條心》獲得多項獎,1954年創作的《一隻手錶》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6年發表《寫總結》,1958年發表《鐵匠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