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tong 即可
通姓 通氏 通姓起源 通姓名字 通姓名人
通姓

姓氏
拼音tōng
人口約 1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407 位。
位於幸姓 之後,廣姓 之前。

通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40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12
手機查看通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通姓 即可

通姓 起源

1、秦漢時期,上蔡(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的鄉間有一個讀書人,很有學識見地,後來被帝王知道以後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丞相,並且封他爲徹侯。他的子孫後代以徹爲姓,成爲徹氏。到了西漢武帝的時候,因爲要避武帝劉徹的諱,所以改姓爲通,成爲通姓的一個來源。

2、起源於巴縣,以封地名爲氏。春秋時期,巴國有大夫受封於通川(今天的四川省達川),後來他的後裔用封地作爲姓氏,稱爲通氏。

通(Tōng)姓源出有:

通姓起源一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巴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春秋時期,古巴國有個大夫受封於通川(今四川達川),他是巴國君主廩君的後裔,時稱“通君”。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通氏,世代相傳至今。

通姓起源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受封於朝歌之通邑(今河南淇縣北陽鎮)。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稱通氏,世代相傳至今。

通姓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初期大臣蒯徹(蒯通),屬於以先祖名字避難改姓爲氏。蒯徹,範陽人,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爲韓信謀士。據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等皆是其後裔。

通姓起源四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爵徹侯,屬於避諱改姓爲氏。秦、漢時期,朝廷之上有一種最高的爵位爲徹侯,是帝王敕封給臣子的最高爵稱。

通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隋朝時期官吏通守,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爲氏。通守,是隋煬帝楊廣在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於各郡設置的官位,名義是輔佐太守管理郡內軍民事宜,職位僅次於太守,實際上是隋煬帝派駐各郡監督太守們的督察官。在通守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通氏。

通姓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古代官吏通事,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蒙古族通事納爾氏,主要源出元朝時期蒙古族官吏稱謂。通事,亦稱通官、通政,源起於三國時期曹魏國的通事郎,隸屬於中書省。

通姓起源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鄂通氏,亦稱鄂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奧屯氏部落(奧敦氏),滿語爲Etung Hala,漢義“強盛”,另義“馬槽”,世居鄂通(今黑龍江鶴崗東梧桐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達斡爾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達斡爾族鄂通氏多冠漢姓爲通氏、曹氏鄂氏等。

通姓 分布

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通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秦漢時候有一種官職叫作徹候,是一種職位很高的官職。那時候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有一個書生被封爲徹候,他的後代以此爲榮耀,就以官職名作爲姓氏,稱爲徹氏。後來到了西漢時候,漢武帝叫劉徹,爲了避漢武帝的諱,徹氏的後代就改爲“通”姓(因爲古代徹和通同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姓。通姓的望族居住在西河(今天的山西省離石縣)。河南省潢川縣也有聚集性分佈(以踅孜鎮最爲集中)。

通姓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通姓 堂號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通姓 姓氏源流

壹、tō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雲南之隴川,河北之尚義,山西之太原、大同、忻州、臨汾、運城等地有分佈。漢、錫伯、傈僳、景頗等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巴大夫食採於通川,因氏焉。”(按:《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元和姓纂》作“衛大夫食採通川,因氏焉。”衛,當爲“巴”之誤。)巴,相傳爲周時姬姓國,即今四川巴縣;通川即今四川達縣。望出西河。

2、錫伯族之“通”姓,則由圖克色里氏所改。見《中國人的姓名·錫伯族》。明代有通仁本,山西朔州判官。

貳、

通姓分布:河南息縣、上海嘉定、湖北鍾祥、浙江餘姚、北京、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

通姓起源:①伏羲之後。②春秋時巴大夫食採於通川(故城在今四川達縣),以地爲氏。③錫伯族圖克色里氏,漢姓爲通。

通姓名人:

通仁本,明時河北香河人,宣德中任山西朔州判官。

郡望:西河。

通姓 歷史名人

通姓古代名人

通辨元朝,高僧,雄縣人。7歲的時候就拜禮真空爲師,學習浮圖法。皇慶初,萬山和尚奉旨大做齋會,請通辯演法。忽然從法座放大光明,通辯圓寂了。當時白光四射,得到舍利子無數。

通琇清朝,號玉琳。高僧。江蘇江陰人,19歲的時候出家爲僧,居住在武康報恩寺。順治年間被召見過三次,讓他來說法,並且賜號爲大覺禪師。他在要求回到天目山以後,又被加封普濟能仁國師。康熙年間圓寂。

通證清朝,詩畫家,僧人。青浦人,喜歡畫山水,拜太倉王圓照爲師。

通復清朝,僧人。字文可,嘉興人。精於寫詩,著作有《冬關詩抄》。

通潤明朝,(生卒年待考),著有《種松老人》詩集。

通本仁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官吏。曾任山西朔州判官,有德政,受到百姓的感念、歌頌。

通嘉(公元?~1685年),滿族,納喇氏,納喇·康喀勒之從孫。著名清朝將領。初襲父爵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後加拖沙喇哈番。官至鑲紅旗蒙古都統。清順治末年至康熙年間,先後參與討伐山東於七、察哈爾部布爾尼、吳三桂叛軍,曾大破吳三桂部將譚弘於雲陽。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卒。

通理(公元1700~1782年),字達天;新河人(今河北新河)。著名清朝僧人。明十宗五教之旨,通南山四分之法。教授三十餘年,傳戒十四期,成熟衆夥,著作宏富。寂於北京萬壽寺。著有《法華指掌疏》、《愣嚴指掌疏》、《圓覺新義疏》、《金剛新眼》等百餘種。

通如清朝,(生卒年待考),號慧融。著名僧人。幼守僧祇律戒,行清苦,修理梵宇,募建八寺,分處支派。論者謂其得“宗門衣鉢”。

通庸清朝,(生卒年待考),字達中,自號不偏老衲。著名僧人。四十歲在虎溪巖削髮爲僧。曾經住持泉州龜湖庵、卓錫天界寺。戒行修謹,坐臥一斗室。時有吟詠,客至相與酬唱。八十五歲完寂

通仁本明朝,官員,曾任山西朔州判官。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12

38

39

40

41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