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莘
拼音shēn、xīn
人口約 8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464 位。
位於乜姓 之後,蒼姓 之前。
莘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6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90 |
莘姓 起源
莘姓起源一
莘氏即是辛氏。因爲他們的發音相近。
莘姓起源二
出自姒姓,以封國名爲氏。夏朝的初期,夏王啓封高辛氏的兒子摯於莘(還有說封啓的兒子於莘的),建立了莘國,它的望地在今天的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後來莘國滅亡以後,他的後代就以國名作爲自己的姓氏。稱做莘氏。
莘姓起源三
亦出自姒姓,以國名爲氏。據《史記·夏本記》記載,是有莘氏之女,古代的時候有莘國,商湯就娶了有莘氏的女兒,其後代就以“莘”作爲自己的姓氏。
莘姓起源四
源於己姓,出自遠古帝王高辛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據史籍《路史》、《元和姓纂》、《潛夫論》記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氏,即顓頊帝,史書後來多將“高?氏”簡筆書寫爲“高辛氏”。
莘姓 分布
莘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莘姓出自擬姓。上古時候的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的後代中有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叫祝融,傳說他最先發明使用火從而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歷史,所以被尊爲火神。祝融的後代分爲八個大姓,莘就是其中之一。大禹治水有功,受到人們的擁戴,於是舜將氏族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大禹。後來大禹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啓,啓後來建立了夏朝,稱爲夏啓。夏啓又把自己的一個庶子摯封到莘(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摯的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爲姓氏,稱爲莘氏,是今天莘姓的又一個起源。
今山東、四川、安徽、浙江是莘氏族人主要的分佈區域。
莘姓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莘姓 堂號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莘姓 姓氏源流
壹、莘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安徽之涇縣、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王符《潛夫論》注云:“祝融之後分爲八姓:禿、彭、姜、妘、曹、斯、莘。”(2)鄭樵注云:“姒姓。夏後啓(按:即禹之子)封支子於莘,亦曰有莘氏,後世以國爲氏。”(按:古莘國有二:其一在今陝西之韓城,舊郃陽東南。周文王妃太姒,即此國之女。《姓氏考略》引《後漢書·郡國志》雲:“郃陽南有古莘國,湯妃有莘氏後。”)一在今河南開封東南,一說在今山東曹縣北,也稱有莘、有辛、有侁,商湯娶有莘氏女,即其國。
3、《姓氏考略》據《唐書·辛替否傳》注云:“莘、辛音相近,莘氏即辛氏。”望出天水。一音xīn,亦現行姓氏。宋代有莘融,錢塘人,舉進士;明代有莘野,洪武初自明經爲本縣訓導,升棗強縣丞;又有莘九經,安吉州學正;清代有莘開。
貳、莘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上海之松江、湖北之利川、山西之長治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土家族有此姓。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潛夫論·志氏姓》注云:“祝融之後分爲八姓:己、禿、彭、姜、妘、曹、斯、莘。”(2)《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太平寰宇記》雲:“莘國,如姓,夏禹之後,武王母太姒即此國之女。”此當以國爲氏,系出姒姓。
3、《姓氏考略》注引《後漢書·郡國志》雲:“郃陽南有古莘國,湯妃有莘氏之後。”(4)莘、辛音近,莘氏即辛氏。一音shēn,亦現行姓氏。宋代有莘融;明代有莘野,歸安人,棗強知縣。
三、莘
莘姓分布:安徽淮南、遼寧遼中、上海嘉定、山西汾陽、廣西靈縣、內蒙古烏審旗、臺灣臺北,河北萬全、蔚縣、江蘇南通等地均有此姓
莘姓起源:①祝融之後分爲八姓,己、禿、彭、姜、妘、曹、斯、莘(一說爲羋),見《潛夫論》。②武陽莘氏,出自姒姓。夏啓封其少子於莘(即有莘氏,故城在今陝西合陽東南),其後以國爲氏。③古有莘國。鯀納有莘氏之女,生禹,此莘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北。晉侯登有莘之墟以觀師,此莘故城在今河南陳留東北。有神降於莘,此爲春秋虢地,此莘故城在今河南陝縣硤石鎮西15裏之莘原。後以地爲氏。
莘姓名人:
莘融,宋時錢塘人,舉人。
郡望: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