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藍〔 藍 〕
拼音lán
人口約 14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39 位。
位於聶姓 之後,祝姓 之前。
藍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9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64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21 |
1995年 | 244 | 1987年 | 260 | 1982年 | 274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31 |
藍姓 起源
藍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據姓氏人口統計,藍姓人口排在第164位。廣西藍姓人口約43萬(還有18萬多人戶籍是蘭),廣東省藍姓人口約23萬,福建省藍姓人口約10萬(還有16萬多人戶籍是蘭),湖南省藍姓人口有一萬多(還有6萬多人戶籍是蘭)。因爲很多藍姓戶籍被錯誤登記爲蘭姓了,如果把錯誤登記爲蘭姓的藍姓人口也算上,那麼藍姓最少有200萬人。藍姓目前包括漢族、壯族、瑤族、畲族、苗族等多個民族。
藍氏在壯族及畲族羣體中均爲大姓,藍姓爲壯族十大姓氏之一,藍姓是畲族第一大姓氏。藍姓約佔全國人口的0.1%。藍姓起源於中原,今陝西的藍田縣,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荊門,河北的遷安都是藍姓最早的發源地。漢朝之前,藍姓主要繁衍於中山郡、東莞郡和汝南郡,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郡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三地爲藍姓郡望,藍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發展,後世繁衍於各地之藍姓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
今天,藍姓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貴州等地。
藍姓起源一
源於嬴姓,出自遠古賢者伯益之後裔秦子向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戰國中期,周顯王二年(公元前367年),秦獻公爲了向東發展,在藍(今陝西藍田)地設縣。在秦子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爲姓氏者,自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藍氏正宗。
藍姓起源二
源於姜姓,據福建省武平縣大禾鄉的《藍氏族譜》記載,當地藍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爲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是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後任爲火旺公,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爲郡,汝南堂名即源於此。
藍姓起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楚國大夫亹,屬於以居邑地名稱爲氏。江西省高安市等《藍氏族譜》記載:藍姓源於楚國大夫亹。本宗源自羋姓。楚國公族大夫亹,因任藍縣尹,世稱藍尹亹,後裔子孫亦以地名爲氏,其後代以藍爲姓。爲本宗得姓始祖。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出任藍縣(今湖北荊門)令尹,因此後世稱其爲“藍尹亹”。在藍尹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爲姓氏者,即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的部分藍氏族人尊奉藍尹亹爲得姓始祖。
藍姓起源四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狄族中山國大夫釐諸君,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爲氏。釐諸君,爲戰國時期著名的中山國宰相,因其封地在藍邑(今河北遷安),世稱其爲“藍諸君”。在藍諸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爲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這個源頭,也有說是源於嬴姓的。
藍姓起源五
源於回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據《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記載:回族藍氏是“由伊斯蘭人名(來自阿拉伯語),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姓。
藍姓起源六
源於畲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有藍氏族譜記畲族的藍氏來源於畲族的創世祖盤瓠的次子名叫藍光輝,受封護國侯,居處汝南郡,爲畲族藍氏的始祖。有的畲族藍姓族譜錯記藍光輝又名藍昌奇。
《水經注》記載盤瓠王生於周平王宜臼七年五月初五,爲盤、藍、雷三姓之祖。諡號“忠勇王”。葬於鳳凰山。
藍姓起源七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藍人,亦稱襤人、濫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內宮設置的一種官位,主要職責就是排解君王的憂慮和精神緊張,實際上類似今天的相聲演員,具有精神醫生的職責。因其穿着五顏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稱襤人、或濫人。在史籍《大戴禮》中記載:“藍人,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在藍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藍人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藍氏。
藍姓起源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世居噶哈里、黑龍江沿岸。後多冠漢姓爲閻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爲布雅穆齊·富爾賽,滿洲鑲黃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擔任藍翎長,就是前鋒校尉的助手,由驍勇善戰的勇士充任,平時負責管理日常旗務的副排級,每甲一人,在滿洲八旗中,每旗約有十一位藍翎長,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齊·富爾賽後來累官至甘肅提督、西寧鎮總兵。在布雅穆齊·富爾賽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職“藍翎長”爲姓氏者,漢化爲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叢尼勒氏,據史籍《長白山先民傳》記載,滿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漢姓有藍氏。其藍氏鼻祖爲叢尼勒·德恆,滿洲鑲黃旗人,原爲吉林駐防,後因爲鎮壓太平天國有功,特賞藍翎。在叢尼勒·德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藍翎”爲姓氏者,漢化爲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德敦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爲杜氏、鄧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爲德敦·明慶,滿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龍江駐防,清道光八年晉升爲藍翎侍衛,後累官至正白旗都統。在德敦·明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榮耀的“藍翎侍衛”爲姓氏者,漢化爲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湖北省荊州市和江蘇省沛縣都有滿族藍姓,都是八旗後人,沛縣修有藍氏族譜。
藍姓起源九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蒙古民族中常用的名字“烏雲”,漢義就是“智慧”、“藍色的寶石”,多用於女子;而“浩特”,漢義就是“藍色、青色”,多用於男子。在古代蒙古族社會中,貴族以外的蒙古族平民、賤民,絕大多人根本就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因此,他們後來在元、明時期多仿照漢制按自己名字的漢義定取姓氏,就稱爲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藍姓 分布
繁衍播遷
漢魏之後,藍姓以中山郡、東莞郡與汝南郡爲中心,逐漸播遷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南徙於安徽、湖北、江蘇、浙江等地者。藍姓大舉南遷於隋唐間,其中汝南郡一支藍姓遷居今福建上杭藍尾驛,後周廣順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藍有善遷居會同裏藍家莊,有善後裔分遷清流、順昌、石城。藍姓入居廣東亦在唐末五代間,宋初之廣東南海人藍繼宗便爲此支裔孫。據廣東五華《藍氏族譜》所載:“十七世萬一郎,由建寧崇善坊遷居寧化石壁鄉。十九世和二郎,於宋時寧化遷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廣東梅州,爲梅州藍氏始祖,其後分衍梅州地區的興寧和長樂、寶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時是藍姓的繁盛地之一。《廣州初集藍鼎元行狀記》載有“藍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實。宋元兩代,藍姓除繁盛於福建外,在廣東,藍姓也繁衍得非常興旺,並且在宋末元初亂世時大批遷居廣西,當然亦有北遷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藍姓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天津、北京、江蘇等地。明中葉以後,閩粵沿海之藍姓有渡海赴臺者,此間亦有廣西之藍姓播遷雲南、貴州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歷有清一代,藍姓分佈愈廣,今東北三省亦有藍姓入居。如今,藍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廣西、廣東等省多此姓。
藍姓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爲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爲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爲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爲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爲都城;隋朝開皇初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爲中山府,治所爲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爲中山縣,今爲廣東中山市。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改置爲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藍姓 堂號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爲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爲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爲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爲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爲都城;隋朝開皇初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爲中山府,治所爲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爲中山縣,今爲廣東中山市。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改置爲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藍姓 姓氏源流
壹、藍(藍)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等地均有。漢、畲、蒙、壯、回、瑤、傣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竹書紀年》雲:“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爲藍君。”(藍),即藍田(今屬陝西),子孫以地爲氏。望出中山、東莞、汝南。
2、《中國姓氏大全》稱:“周代有楚國大夫藍氏,後簡爲姓藍。”(按:楚昭王時有大夫藍尹亹,以“藍尹”爲氏,或簡而爲“藍”?若此則藍姓不自戰國時之藍君始。)(3)壯族之“藍”,指以竹或藤編的籃子,蓋其先擅長編籃,此則以技爲氏。戰國時中山有大夫藍諸;唐代有藍采和,傳說他是“八仙”之一;宋代有藍丞,尚書郎;又有藍繼宗,南海人,邕州觀察使;明代有藍玉;又有藍瑛,錢塘人;清代有藍漣,侯官人。
貳、藍(藍)
藍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廣西、廣東等省區多此姓,2省區藍姓約佔全國漢族藍姓人口86%。
藍姓起源:①戰國時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爲藍君,藍即藍田(故城在今陝西藍田西30裏),子孫以地爲氏,見《竹書紀年》。②中山大夫藍諸之先祖食採於藍田,因氏,見《戰國策》。③系自羋姓。楚公族食採於藍邑,因氏。④壯、畲、回、滿、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藍姓名人:
藍敏,漢時人,著《重真記》一卷。
郡望:中山、東莞、汝南。
藍姓 歷史名人
藍姓古代名人
藍瑛明末清初,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畫家。擅畫山水,筆墨秀潤。後漫遊南北,風格變爲蒼老堅勁,兼工人物、花鳥、蘭竹,骨力峭勁,各具意態,世人稱他爲“浙派殿軍”,爲武林畫派創始人。其孫藍深、藍濤俱爲名畫家,得其祖傳而善畫山水。
藍心聰隋朝,宦官,是為隋文帝近侍
藍元枚清朝(1736—1787),字簡侯,福建漳浦人,藍廷珍孫。父藍日寵,官福建銅山營水師參將。元枚襲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乾隆三十一年,命發廣東,以外海水師參將用,補海門營參將,累遷總兵。乾隆四十九年,授江南提督。
藍鼎元清朝(1680—1733),字玉霖,號鹿洲,福建漳浦縣赤嶺人。清代知名學者和經世之材。漳浦藍氏家族先後出現了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元枚、藍日寵、藍瑤、藍瑗等數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職的軍事將領,其中藍廷珍、藍理、藍元枚官居一品。藍理、藍廷珍和藍鼎元,史稱“藍氏三傑”。
藍廷珍清朝(1663—1729),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康熙年間由把總升任溫州遊擊,屢敗海賊。福建漳浦人,康熙間又升南澳鎮總兵。隨施琅入臺,平朱一貴有功,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藍廷珍府第,位於漳浦縣湖西鄉的頂壇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於湖西頂壇,四周建築猶如城牆環繞,故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是清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於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師提督、藍廷珍之孫藍元枚的故居。2001年1月,被公佈爲福建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藍理清朝(1648—1719),康熙年間的名將。表字義甫,號義山,福建漳州漳甫縣赤嶺人,自幼習武,精通各種兵器。歷任天津鎮總兵、福建陸路提督,人稱“破肚總兵”“菩薩將軍”。藍理於康熙二十七年授宣化府總兵官,掛鎮朔將軍印。越三年,調浙江定海總兵。以後鎮守天津,升福建陸路提督。五十年以罪入京城旗籍,五十四年重賜總兵官職。康熙五十九年病故於京,時年七十二歲。兩年後棺柩由妻兒護送回漳浦。藍理之弟藍瑤因功而加封左都督。四弟藍璦累官福建總兵,五弟藍珠爲參將,皆有將才風範。
藍正春清朝,福建上杭廬豐鄉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待父母極孝,待老母93歲辭世,方出任安仁縣令,在任有惠政,深得民心,告老回鄉後,日以著述自娛,所著書目有《四書一得錄》等,而今在城區大衆巷內還有“進士牌坊”以示紀念,已列入縣文物保護單位。
藍采和唐朝,公天性聰明,開元元年癸丑科進士,補諫議大夫,諫君榮寵詞語直,刻忤於權臣楊國忠,遂解印歸家,道合乾坤,德彌宇宙,頃刻蓬萊須臾鬥宿潛隱龍虎皈伏修煉成功,白日飛昇,今大羅山仙翁。一說:唐末逸士,傳說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爛藍衫,一腳着靴,一腳跣行,夏天則在衫內加絮,冬天則臥於雪中。每行歌於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
藍廷瑞明朝,四川保寧(今閬中)人,明中葉四川農民起義領袖。又名藍五。正德四年冬與鄢本恕、廖惠率衆起義,稱順天王,擁衆十萬,下置四十八總管,後轉戰川、陝、湖廣三省。次年,明廷派刑部尚書兼左都御史洪鐘進行鎮壓,他率衆由陝西漢中入大巴山,正德六年,兵敗,與鄢本恕等以假降尋求緩機,在四川東鄉附近遇伏犧牲。
藍濟卿明朝,字用楫,福建侯官縣(今屬福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十四年中乙未科三甲進士,年方弱冠,賜歸裏娶親。初授官內閣中書,前往冊封徽府。不久,選四川道監察御史。因忤逆權貴,謫宿州通判,改弋陽縣知縣。歷升戶部員外郎、郎中。官至梧州府知府,以終養歸鄉。
藍瑞明朝,河南鄧州人,明代學者。正德進士,官終漢中知府,後辭官歸裏,著有《日省篇》《求仁錄》《湍南稿》。
藍田明朝,字玉甫,號北泉,即墨人,明南京刑部右侍郎藍章之長子。生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享年79歲。嘉靖三年,藍田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嘉靖四年(1525年),藍田受命巡按陝西。陝西乃明朝邊防重地,其父藍章曾於正德五年(1510年)任陝西巡撫達4年之久。藍章巡撫陝西時,因政績卓異,後升遷南京刑部右侍郎。
藍玉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妻弟,江西餘干縣族譜記載1341年生。一說安徽定遠人。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率軍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1393年被殺,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80多年後的明孝宗皇帝爲藍玉昭雪,並追封爲“開國勳臣”,肯定藍玉的歷史地位與豐功偉績。
藍智元末明初,藍仁弟,詩人。元末與兄往武夷山從杜本,絕意科舉,一心爲詩。明洪武十年以薦授廣西按察僉事,以清廉仁惠著稱。其詩清新婉約,與兄齊名,有《藍澗集》。
藍章明朝,字文繡,明即墨(今山東省即墨)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任婺源縣和潛山縣縣令,後擢升貴州道監察御史,又巡按山西,屢遷右僉都御史,因忤劉瑾下獄,謫撫州通判。劉瑾敗,藍章復起,巡撫陝西,後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藍章連上七疏告退歸故里,在嶗山華陽山南麓築華陽書院,結廬隱居,自號“大勞山人”,教兒子藍田攻讀詩書,其後世多就讀於此。卒年74歲,著有《嶗山遺稿》等。
藍奎宋朝,廣東省潮州程鄉人,宋代學者,赴京會試中進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其過目成誦,嘗奉詔校文福州,文章氣節,朝野欽崇。晚年家居講學,學者稱之“藍夫子”。
藍姓近代名人
藍天蔚(1878—1921),武漢黃陂人,初就學於武備學堂,後以官費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回武昌後,任將弁學堂等校軍事教習。因與革命黨人有聯繫,爲張彪所疑,遂辭職。旋由吳祿貞推薦,赴日考察,回國後被任爲第二混成協統領,駐防奉天。辛亥武昌起義後,與張紹曾、吳祿貞密謀響應,議定奉天獨立。吳祿貞等被袁世凱殺害後,他也被總督趙爾巽逐出奉天。遂走大連、上海。不久復回奉天,被舉爲關東革命大都督;孫中山亦任命他爲北伐軍第二軍總司令。南北議和後,趙爾巽任奉天都督,他辭職南下,客居蘇杭間。後袁世凱派他出國遊歷。回國後,支持孫中山,暗中資助廣州革命軍政府,並任鄂西聯軍總司令,據有恩施一帶。1921年1月,被孫傳芳和吳光新擊敗。後在夔縣被但懋辛軍逮捕。3月31日被送至重慶時,自殺(或謂爲川軍所害)。
藍成春廣西人,參加金田起義。太平天國乙卯五年,授殿左十五檢點。丙辰六年,升春官又副丞相,鎮守合肥三河要塞。後隸英王陳玉成部下。1861年冬,封祜王。1864年11月,在霍山黑石渡與僧格林沁部決戰,潰敗,被叛徒甘懷德縛送清營,犧牲。
藍建樞(1854-?),福建閩侯人。1871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畢業後,調入北洋海軍。,1881年,奉派隨丁汝昌赴英接收“超勇”、“揚威”。1889年初,李鴻章爲北洋海軍揀員補署官缺,請准以藍建樞升署後軍右營都司。三年後實授,調任“鎮中”管帶。,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八月十七日,藍建樞率“鎮中”號炮船隨海軍大隊護送兵船至鴨綠江口大東溝,並奉命與“鎮西”號炮船以及4艘魚雷艇進入江口掩護運兵船渡兵登陸。1895年初,日本進攻威海衛基地,藍建樞率“鎮中”參加防禦作戰。1911年,調任海軍部二等參謀官。民國成立後,出任海軍左司令,授海軍少將。不久,海軍左司令改爲海軍第一艦隊司令,仍由藍建樞擔任。1913年,奉命率第一艦隊在上海蔘與鎮壓“二次革命”,擊敗討袁軍。隨調爲軍事參議。翌年,任海軍部參謀處處長,1918年3月升任海軍總司令,授海軍中將,1921年退職,受封澄威將軍。晚年鄉居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