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蒙
拼音méng、měng
人口約 52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219 位。
位於郎姓 之後,沙姓 之前。
蒙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19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72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00 |
1995年 | 265 | 1987年 | 245 | 1982年 | 213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80 |
蒙姓 起源
蒙姓主要源自:風姓。
蒙姓溯源
蒙姓起源一
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子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上古時候,黃帝是著名的氏族聯盟首領,他有一個孫子叫作顓頊,後來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領。
到了夏王朝時候,敬重古代的偉人,就把顓頊的後代老童封到蒙山至雙八之城(蒙雙城),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爲姓氏者,稱蒙雙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蒙氏、雙氏,世代相傳至今,起源於風姓包氏,《百家姓·東》載:包羲伏羲氏後裔掌管蒙山之祀,建立東夷蒙國,世爲東蒙主,屬於以國爲氏。
在蒙山(今山東蒙山)設了祭壇,祭祀蒙山之神,並設有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稱爲東蒙主。
東蒙主的後裔子孫中,世代居於蒙山承襲東蒙主之職,遂以山名爲姓氏,稱蒙山氏、東蒙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蒙氏、東氏、山氏、東方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姓起源二
出自清朝時期巫羅俊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爲氏。
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於盤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當地望族之一。他們的先袓何時何地遷來此地,其族譜記載不一致。
于都蒙氏自稱是蒙念五的後代,由蒙信舉從南康遷來。其族譜記載:“萬承公生三子,念五公初徏廣東番禺以及河南大草坊,後又徏會昌西山,最後徏至南康崇文堡傳九世。信舉公又於宋泰定初年徏會昌之西山。”然而,在其清乾隆年間五修和清光緒年間七修譜的譜序中又記載:“蒙得姓於周先王封后裔以東蒙主,祀遂因以爲氏,至秦有蒙驁、蒙恬;晉時有其昌者由關西安定徏金陵:五代時黃巢之亂,有禧公由金陵徏粵之羅江,數傳至元初有富一公,由羅江徏虔之城崗,是爲始袓。富一公生以誠公,又由城崗徏會昌西山,其後由西山分居仁鳳、鋪背、上林、旱塘等處。”
到了公元1995年八修譜時,于都蒙氏又稱其先袓原爲巫氏,始袓原爲福建黃連鎮的巫羅俊,傳至二十二世時在廣東興寧爲官,因犯案逃至江西于都長河堡西山定居,遂改爲蒙氏,世代相傳至今,並已將其正式定入八修“昌遠堂”蒙氏族譜中。
蒙姓起源三
源於烏蠻族,出自唐朝時期南詔蒙氏,屬於以國名漢化爲氏。
在唐朝時期的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古城,是古白族、彝族等土著先民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區之一。在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即在其境設有邪龍縣,三國時期受蜀漢政權的羈縻,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爲白子國屬地。
唐朝初期,白子國王張樂進求將國位分別禪讓於巍山的彝族蒙舍部落酋長蒙細奴邏、俎豆本主。
蒙細奴邏,公元617~674年,其祖父蒙舍龍,原居住於哀牢(今雲南保山),爲了躲避仇殺遷居到蒙舍詔(今雲南巍山),成爲一個彝族部落的首領之一。在唐朝初年,雲南西北洱海一帶已經分佈着六個比較大的夷民部落,史稱“六詔”,是今天少數民族彝族、白族的祖先(俎豆本主)。其中的蒙舍族的地理位置在六詔的最南面,因稱“南詔”。
蒙細奴邏受禪後,經過大小戰爭,於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統一了蒙舍川地區,建號“大蒙國”。蒙氏歷三代經略八十年後的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細奴邏的重孫皮邏閣自稱爲南詔王,建“南詔國”,先築王城於圖山(山龍、山於),後建都城於蒙舍川(今雲南大理巍山古城村南部)。
一百七十餘年後的唐昭宗李曄天覆二年(公元902年),蒙氏南詔政權走到了末路。先由世爲南詔清平官(宰相)鄭回的七世孫鄭買嗣在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借南詔蒙氏近臣揚登之手殺死了南詔王隆舜,而後在唐天福二年(公元902年),又殺死隆舜之子舜化貞,並屠戮其王室族人八百餘,成功奪取政權,建立了著名的大長和國,自稱國王。至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四年(公元910年),鄭買嗣在位九年逝世,其子鄭仁旻嗣位,直到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東川節度使楊乾真殺鄭仁旻之子鄭隆亶,大長和國滅亡。
在蒙氏南詔政權滅亡後,南詔王隆舜、舜化貞家族的子孫中有躲過滅族劫難,遷逃進入中原者,後輾轉定居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安定(今甘肅定西)等地,後裔子孫多以原國名“大蒙國”爲姓氏,稱蒙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蒙古爾濟氏,亦稱孟古爾濟氏,是蒙古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氏”的一個東部分支,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科爾沁草原)。後有滿族引爲姓氏,滿語爲Menggu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蒙古爾濟氏多冠漢姓爲蒙氏、孟氏。
蒙姓起源五
出自明朝初期巫氏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爲氏。
明洪武年間,巫禧族派第四房巫景茂,配袁氏生四子:巫仲興、巫貴興、巫寧保、巫必子。移江西省安遠縣長河堡,巫寧保於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參與興寧戶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弟巫貴興、巫必子,逃往江西安遠縣長河堡,所遺田產盡粥,用費結絕軍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巫發、巫成、巫新拆立民戶各當差。巫貴興,字法貴,遷江西安遠縣東營腦(現屬于都縣盤古山鎮人和村),生子巫萬承,從此隱姓埋名改姓爲蒙氏。
巫萬承(蒙萬承)生三子:蒙念四郎、蒙念五郎、蒙念六郎;蒙念四郎遷廣東省仁化恩村,其裔有居海南島、香港等地。蒙念五郎傳至三十一世蒙信立、蒙信可遷江西南康龍華鄉上下蒙村。蒙信舉仍居於都人和村,蒙念五郎之後裔有遷寧都縣賴村鄉蒙坊,廣州市城內外和汕尾等地。蒙念六郎則遷廣西各縣、市,其人口衆多無法詳算。
蒙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蒙古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蒙古部,以部爲氏,後來主動歸附蒙古汗國,元太祖成吉思汗曾特賜姓爲蒙古氏,遂成大族,滿語爲Monggu Hala,世居土默特一帶地區(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後多冠漢姓爲蒙氏、孟氏、銀氏等。
⑵.滿族蒙鄂囉氏,源出分居在“西寨”的伊爾根覺羅氏,爲其分支之一,滿語爲Mengero Hala,世居西寨(今河北遷西一帶),後多冠漢姓爲蒙氏、羅氏等。
⑶.滿族蒙鄂索氏,亦稱蒙古索氏、蒙烏素氏,滿語爲Mongeso Hala,世居瓦面河(今土庫曼斯坦尼沙卜爾西北利宛特山穆護村)、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拉發(今吉林蛟河北部)、長白山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爲蒙氏、鄂氏、索氏等。
⑷.滿族蒙古楚氏,亦稱孟郭綽氏,滿語爲Menggucu Hala,世居烏喇蒙古楚山(今牡丹江楚山)、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盛京(今遼寧瀋陽)等地,後多冠漢姓爲蒙氏、孟氏、楚氏等。
⑸.滿族蒙古里氏,滿語爲Mongguri Hala,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爲蒙氏、古氏等。
⑹.滿族蒙果資氏,滿語爲Menggosi Hala,世居綏分(今中俄交界處綏分河上游地區),後多冠漢姓爲蒙氏、孟氏等。
⑺.滿族蒙果氏,亦稱蒙郭氏,滿語爲Monggo Hala,爲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黑龍江沿岸地區,後多冠漢姓爲蒙氏。
蒙姓起源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壯族、苗族、瑤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蒙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蒙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蒙姓始祖
蒙雙。蒙姓《帝系譜》《元和姓纂》載:包羲伏羲氏娶少典爲妃,生子黃帝。許多姓氏古籍都有詳盡的記載。根據《路氏疏傳記》是所說,蒙姓是高陽帝的後代,高陽氏距今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他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秦時有將軍蒙驁。而《姓氏考略》上說,高陽氏的後代被封蒙雙,有蒙氏,雙氏。蒙氏是先秦時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於安定郡,即甘肅省固原縣。蒙氏後人奉蒙雙爲蒙姓的始祖。
蒙姓 分布
蒙姓遷徙分佈
蒙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領,他有一個孫子叫作顓頊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領。後來到了夏朝時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偉人,就把顓頊的後代封到蒙山至雙八城,其後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雙字作爲姓氏,分別稱爲蒙氏和雙氏,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於周朝,那時朝廷在蒙山(在今山東省中部)設了祭壇,並設有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稱爲東蒙主。東蒙主的後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們以地名作爲姓氏,是歷史上蒙姓的一個發展。
蒙姓 郡望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併爲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爲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爲甘肅省涇川縣,爲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爲安定縣。民國早期,爲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蒙姓 堂號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併爲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爲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爲甘肅省涇川縣,爲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爲安定縣。民國早期,爲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蒙姓 姓氏源流
壹、蒙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收載並注此音,其注稱:“高陽氏後封蒙雙,有蒙氏、雙氏(見《元和姓篡》)。東蒙主以蒙爲氏。秦有將軍蒙騖,生武,武生恬,皆仕秦。望出安定。(見《通志·氏族略·以地爲氏》)。”《姓氏詞典》、《中國姓氏大全》則音méng,所注姓源大致相同。姑兼收以備考。
貳、蒙
蒙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3%。尤以廣東、貴州二省多此姓,二省蒙姓約佔全國漢族蒙姓人數64%。
蒙姓起源:①高陽氏之後封於蒙雙(故城在今河南商丘東北22裏),即莊周所居之地,後以邑爲氏,見《姓源》。②蒙山氏之後有蒙氏(參見東蒙姓),見《風俗通》。③楚大夫食採於蒙(故城在今湖北荊門西之蒙山),因氏,見《路史》。④唐時南詔蒙氏,爲父子連名,入中國者以蒙爲氏。⑤清時貴州都勻府土司蒙姓始於明朝。⑥明、清時雲南永平打牛坪巡檢司土巡檢蒙氏,系彝族。⑦壯、毛難、蒙古、滿、水、布依、彝、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蒙姓名人:
蒙驁,戰國時秦昭王之將。
郡望:安定。
蒙姓 歷史名人
蒙姓古代名人
蒙觳春秋,楚國大夫。春秋時期,楚國復國以後,楚昭王決定重新治理國家,壯大國家的勢力。但發現楚國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沒有了,這時楚國大夫蒙谷又爲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獻給楚王,使楚國的治理有了新的標準。
蒙驁戰國後期,齊國人,秦國名將。秦昭王時自齊入秦。三年,攻趙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取三十七城;又攻佔趙重鎮晉陽,合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領兵攻韓,取十三城。前247年,蒙驁率軍東向攻魏。屢敗魏兵,後被魏公子信陵君率聯軍擊敗。五年,秦聞魏公子死,使蒙驁攻魏,取二十城,置東郡,使秦國土與齊相接,對韓、魏形成三面包圍之勢。因屢立戰功,官至上卿。秦王政七年,蒙驁卒。其子蒙武、孫蒙恬均爲秦國名將。
蒙武戰國,具體生卒年月不詳,秦國名將。祖居齊國,父蒙驁,子蒙恬、蒙毅皆爲秦名將。公元前224年作爲裨將軍和王翦帶兵六十萬進攻楚國,擊破楚軍主力於蘄,楚國大將項燕於此役戰死。公元前223年又和王翦帶兵擊楚,再次擊破楚軍,虜末代楚王負芻,滅亡了楚國。
蒙恬秦朝,著名將領。他的祖先爲齊國人,自從他的祖父開始,他的家庭就世代爲秦朝的名將。他的主要功績是抗擊匈奴。秦國統一六國以後,他率兵30萬人擊退了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並且奉命修築長城,長達萬餘里。在他守衛邊疆的數餘年,匈奴都不敢進犯。他同時還是毛筆的發明者,他用枯木作爲筆管,鹿毛爲柱,羊毛作爲被。這種筆又叫做“蒼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勢力很大,經常作爲皇帝的參謀,其他將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國掌謀,無愧名卿顯職;中山得穎,永爲文士寶珍”中的“上國掌謀,無愧名卿顯職”指的是蒙毅。
蒙古綱金朝,女真進士,右副元帥,鹹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羅噶,原作胡裏綱,金鹹平(開原)路人。承安五年進士。累官東平府事、拜右副元帥、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貞祜四年,益都張林侵東平,蒙古綱派遣行樞密院事王廷玉討擒之。後改靖難軍節度使,行省邳州。綱爲人御下嚴信,賞罰必當。後來發生兵變,其爲經略使祿格所殺。
蒙得恩清末,太平天國的將領。廣西平南人。貧苦農民出身,早年參加拜上帝會,後來跟隨太平天國參加了金田起義,曾任御林侍衛、殿右二指揮。咸豐三年定都天京以後又任春官又正丞相,總理女營事務。後來升職爲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寵信。咸豐十一年五月病死。終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