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ao 即可
晁姓 晁氏 晁姓起源 晁姓名字 晁姓名人
晁姓

姓氏
拼音cháo
人口約 15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53 位。
位於雍姓 之後,融姓 之前。

晁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532018年2014年
2013年3282007年2006年357
1995年4161987年3341982年361
明朝元朝宋朝66
北宋373
手機查看晁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晁姓 即可

晁姓 起源

晁姓主要源自:姬姓嬴姓

晁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是周景王庶長子朝的後代,以祖名爲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寵愛庶長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爲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爲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爲國君,稱爲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爲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爲姓,稱爲朝氏。晁是鼂、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鼂氏。晁與鼂、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晁姓起源二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爲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爲他們的姓氏。

晁姓起源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鼂,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戰國初期,秦國有大庶長嬴鼂。大庶長,爲秦國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爲卿大夫,官秩一萬二千石,下屬有左庶長、右庶長。

晁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朝魯圖德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的一個分支,漢義“永恆的岩石”,實際上是成吉思汗的侍衛,後成爲一個勢力龐大的蒙古部落,其原封居地在今內蒙古包頭市的朝魯圖德一帶,以地名爲部族姓氏。

明朝中期,該部遊牧於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阿爾達額爾蘇(今黑龍江勃力)、布爾噶蘇臺(今河北承德)、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薩喇穆魯(今河北圍場)等地。在明末清初,該部族人中即有冠以漢姓爲晁氏、朝氏、鼂氏、巢氏隋氏曹氏、喬氏、石氏等者,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王子朝。從歷史文獻上考證,在中國古代,晁、鼂(鼂)、朝三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經常被混爲一用。依照《風俗通》上記載,晁姓是衛大夫史晁之後。而《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通志·氏族略》一書指出,這個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衛國大夫史晁(又作史鼂)。據《鼠璞》上記載,認爲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綜合上述記載,可以知道推算起來,他們的得姓至少已經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追本求源,他們還是周文王珠姬姓後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東)。故晁氏後人奉王子朝爲晁姓的得姓始祖。

發源地

每個姓氏都有其發源之史,但“晁”姓是如何產生的呢?又是發源於何地呢?

據史書記載,晁姓源出兩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支源於周代時周景王的小兒子“子朝”。在幾位王子爭位的過程中,子朝以失敗告終。因爲古代“朝”和“晁”通用,而“晁”又是“朝”的古字,因此成爲主要的晁姓支源,此後子朝的子孫就以晁爲姓。另一支源於春秋時衛國的一位大官史晁,他的後代就以祖宗的名字作爲姓,一直流傳後世。《華夏姓氏考》裏面記載晁姓的起源是出自姬姓,與朝同,是以字爲氏的。周景王的兒子墨胎初,字子朝,是孤竹國(今河北盧龍一帶)國君,他的後代就用他的字“朝”爲氏。古代“朝”“晁”通用,後來就寫成了晁字。另據《通志·氏族略》所記:周景王少子名朝,周景王死後,王子朝在爭奪王位中失敗,逃往楚國,其後代遂以朝爲姓。又因朝與晁同音,後來又改爲晁姓。

爲什麼說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是晁姓發源地呢?原因就落在周景王的小兒子“子朝”身上。前文已經說了,子朝在王位爭奪之中以失敗告終,而失敗以後子朝就逃離了都城洛陽,向楚國逃去,《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載:“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最後定居在楚國的西鄂,就是今天的石橋鎮。定居在石橋鎮的依據何在呢?所有史書中是沒有明文記載的,但是我們有有力的證據可以斷定子朝最後定居在西鄂(石橋鎮)。

一、《史記》是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史書,司馬遷歷經數年,經過認真反覆考證而成書,是最權威的史學資料。《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司馬遷在此明確的指出了晁姓起源於西鄂,這是司馬遷經過當時的史料記載甚至實地考察所得出結論。

二、《皇覽》是三國魏文帝時編寫的百科全書,被推崇爲中國古代類書之祖,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叢,凡千餘篇”。其中記載:“(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後也”。由此可以推斷子朝奔楚之後定居在西鄂,並葬於此。

通過上述兩個史料的佐證,我們可以斷定,子朝奔楚之後定居在了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並且死後葬於此地。其後代子孫遂以“晁”爲姓,並且逐漸遷徙到各地,成爲“晁”姓最早最重要的支源。

晁姓 分布

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七十三位門閥。晁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爲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後的幾年內,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鬥。最後在晉國的幹預下,王子句坐穩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爲朝氏。由於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潁川(今天的河南省長葛、許昌一帶)、京兆(今天的陝西省長安以東)。

今河北省辛集市,南宮市西莊、河南省的開封市、開封縣、濮陽市、南樂縣、清豐縣、鞏義縣、漯河市、鄢陵縣、駐馬店市泌陽縣、虞城市、焦作市溫縣、濟源市,新鄉市獲嘉縣,山東省的德州市、菏澤市曹縣、鄆城縣、棗莊市、泰安市肥城市、臨沂市、青島市,濟寧市微山縣、嘉祥縣,江蘇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陽縣、濱海縣,浙江省的餘姚市,江西省的臨川縣、進賢縣,安徽省的蕭縣、六安市、穎上縣、寧國市、黃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賓市橫江縣,黑龍江省的五常市,雲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雲縣,河北省的唐山市樂亭縣、灤南縣,陝西省的扶風縣、寶雞市陳倉區、西安市、鹹陽市禮泉縣、興平市,甘肅省的隴西縣、永登縣,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樂都區,晁馬家村,崗溝晁家村,瞿曇鎮斜溝上,中,下村,斜溝門村,民和縣,廣東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佈。

晁姓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穎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爲穎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爲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穎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爲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爲穎川郡。

晁姓 堂號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穎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爲穎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爲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穎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爲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爲穎川郡。

晁姓 姓氏源流

壹、cháo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甘肅之酒泉,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北之芷江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亦作‘朝’;亦作鼂。姬姓。周景王子王子朝之後。朝,亦作‘晁’;一雲衛大夫史晁之後,望出潁川、京兆。”

貳、

晁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安徽等省多此姓,二省晁姓約佔全國漢族晁姓人口29%。

晁姓起源:①系自姬姓。周景王之子朝之後,本姓朝,改爲晁。晁乃古朝字。②春秋時衛大夫史朝之子曰文,文子苟,苟子以王父字爲氏。朝通晁,故有晁氏,③鼂亦作晁。鼂亦古朝字。④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晁姓名人:

晁錯,漢時潁川人,景帝時爲御史大夫。

郡望:京兆、潁川。

晁姓 歷史名人

晁姓古代名人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字無咎。宋濟州鉅野人。晁迪玄孫,宗簡曾孫,端友之子。元豐二年進士,元佑初爲大學正,後以禮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號歸來子。善做文章,才氣飄逸,好學且不知疲倦,擅長於書畫,他的字體深得當時的人的好評。與秦觀、黃庭堅、張來等人稱爲蘇門四學士,爲蘇軾所稱道。大觀四年逝世,終年57歲。有部分著作傳世。

晁盖水滸传中梁山泊之主。

晁公諤(1105-1165),其先澶州清豐人,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晁謙之之子。其資性穎異,篤於孝友,學刲股以治母病。以其父謙之恩補將仕郎、新城縣主薄,沆州司法參軍。宦情素薄,監事守正不撓,爲時所稱。

晁公溯一作公遡,字子西。宋濟州鉅野人。公武弟。高宗紹興八年進士。史籍無傳,據本集詩文,知其舉進士後歷官梁山尉、洛州軍事判官、通判施州,紹興未知梁山軍。孝宗幹道初知眉州,後爲提點潼川府路刑獄,累遷兵部員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於幹道四年,又有《抱經堂稿》等,已佚。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豐(今屬河南省)。出身書香世家。五世祖晁迥爲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高祖晁宗愨、曾祖晁仲衍,也是飽學之士。父衝之,字叔用,擅詩名,爲江西詩派作家,族父晁補之,字無咎,從父說之,字以道,均爲著名學者,以名節文章盛名於世。晁氏後遷居山東,故又稱爲濟州鉅野(今山東省鉅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學,浸耽羣書。逢靖康兵災,攜家入蜀避難,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樂山)。故家藏書,在戰亂中損失殆盡。紹興二(1132年),登進士第,後爲四川轉運副使井度屬官。紹興十七年知恭州(今重慶),後又知榮州(今四川省榮縣)、合州(今重慶市合川)、瀘州(今四川省瀘州)等地。隆興初,入朝爲吏部郎中、監察御史。隆興二年(1164)兼樞密院檢詳文字,不久又爲御史臺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對當時官冗恩濫的現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閣待制爲四川安撫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閣直學士,在四川重建廣惠倉,賑濟饑民。七年,詔除臨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後,在四川嘉定府符文鄉度過了他的晚年。卒於南宋淳熙年間。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錄學家,他自幼耽書嗜學,雖家藏書大多毀於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爲南陽井度屬官期間,曾幫助井度編書、刻書,結下了深厚友誼。井度罷官後,將藏書五十篋贈予晁氏。他以井度贈書爲基礎,結合自己原來的收藏,“除其重複,得二萬四千五百卷有奇”。紹興二十一年,又在知榮州任上,利用“三榮僻左少事”的閒暇,“日夕躬以朱黃,讎校舛誤,終篇輒撮其大旨論之”。終於完成了《郡齋讀書志》初稿,並在去世前,不斷對初稿進行修訂和補充。

晁謙之(1090~1154),字恭祖。其先澶州清豐人,居信州。晁迪玄孫,宗簡曾孫,端仁之子。高宗紹興九年(1139),爲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司員外郎、權屍部侍郎。十年,移工部侍郎。十一年,提舉江州太平觀。十五年,起知撫州,改知建康府。二十四年卒於信州。清乾隆《廣信府志》卷二二有傳。

晁衝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濟州鉅野(今屬山東省)人。晁迥玄孫,晁宗愨曾孫,晁仲衍之孫,端方之子,晁補之從弟,晁公武之父。舉進士,其詞聰俊明媚,與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趙萬里輯其詞十六首爲一卷,名《晁用叔詞》。

晁說之(1059—1129),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馬光之爲人,自號景迂生。晁迪玄孫,宗簡曾孫,端彥之子,詠之之弟,晁補之之從弟。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視的經學家。他博通五經,尤精於《易》學,同時又是一位富有創作實績的作家、畫家,與蘇軾、黃庭堅等蘇門文人、江西詩派作家有着廣泛的師友關係。由於元符上書入黨籍,其仕途極其坎坷,長期沉淪下僚。他的一生經歷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六朝,是難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詠之(1055-1106),字之道。宋濟州鉅野人。晁迪玄孫,宗簡曾孫,端彥之子,說之之兄,晁補之之從弟。約生於宋仁宗至和中,約卒於徽宗崇寧末,年五十二歲。以蔭入官。調揚州司法參軍,未上。時蘇軾守揚州,補之悴州事,以其詩文獻軾。軾嘆爲奇才。復舉進士,又舉宏詞,爲河中教授。元符末應詔上書論事,罷官。後爲京兆府司錄事。秩滿,提點崇福宮,卒。詠之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晁錯西漢,潁川人,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賢名之學。文帝的時候,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他曾經向文帝建議,不要叫太子讀太多的儒家經典,而應該多學一些可用於當今實際的治理國家的術數,通曉法治的學說。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拜晁錯爲太子家令,讓他輔導太子讀書。並且稱他爲“智囊“。景帝即位以後,升遷爲御史大夫,他在這個時候提出了削諸侯封地以尊京師的思想。他研究總結先秦以來的法家思想,稱讚秦始皇由於實行法治,“財用足,民利戰”,因此能夠兼併六國,成爲天子。他提出了一條打擊奴隸主殘餘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法家路線。主張獎勵農耕、抗擊匈奴、削平藩國。他多次上書景帝,討論削弱諸侯王割據勢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別指出吳王企圖謀亂的陰謀。他勸景帝迅速採取措施派兵討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對諸侯國進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吳王的恐慌。他於是一方面串通楚、趙、膠東、膠西、濟南等諸侯國,準備提前舉行叛亂;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輿論,對晁錯進行惡毒的攻擊。三年正月,吳楚等七國藉口要殺掉晁錯而起兵叛亂,這時,原來吳王的丞相、後來打入漢中央政權的內奸、曾受過晁錯打擊的袁盎,乘機向景帝挑撥離間,胡說只有殺掉晁錯才能平息七國之亂。景帝一時動搖,殺了晁錯。這時,從前線回來的校尉鄧先拜見景帝,景帝問他:“晁錯已經死了,吳楚罷兵了嗎?”鄧先氣憤的說:“吳王的陰謀已經計劃了十幾年了,殺晁錯只不過是一個藉口罷了,他那裏會停止叛亂呢?”景帝這才醒悟過來,下定決心平反叛亂,結果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反了叛亂。

晁端中(1051~1100),宇元升,鉅野人。晁佺玄孫,晁迪曾孫,宗簡之孫,仲偃之子。十歲能爲古詩,草聖奇異。哲宗元祜六年(1091)進士。調趙州平棘尉,遷雄州防禦推官。元符三年,知潁州沈邱縣,將行而卒,年五十。事見《雞肋集》卷六八《雄州防禦拾官晁君墓誌銘》。

晁端禮(1046-1113),字次膺。晁佺玄孫,晁遘曾孫。先世澶州清豐人,徙居彭門。宋代詩人。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爲大晟府協律而卒。其詞多詠物、頌諛之作,常與晁補之唱和,風格近周邦彥,氣魄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緻。在創制新調方面有一定貢獻。著有《閒適集》已佚,今傳《閒齋琴趣外篇》。

晁端稟(1045~1090),字大受,號寂默居士。晁迥曾孫,宗愨之孫,仲衍之子。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進士。調博野主簿,保德軍、洺州推官,知堯山縣。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四十六。

晁端彥(1035~1095),字美叔,其先清豐人,濟州鉅野人。晁佺玄孫,晁迪曾孫,宗簡之孫,仲偃之子。仁宗嘉祐四年(1059)進士。一說嘉祐二年進士。神宗熙寧四年(1071),權開封府推官。七年,以都官員外郎提點淮南東路刑獄,徙兩浙路。哲宗元祐元年(1086),以司勳郎中爲賀遼國正旦使,後又爲江淮荊浙等路發運使。紹聖初以祕府少監黜知陝州。二年卒。

晁端友(1029—1075),一作端有,字君成,一作君誠。濟州鉅野人。晁佺玄孫,晁迪曾孫,宗簡之孫,仲偃之子,補之之父。宋代詩人。仁宗皇佑五年進士,知上虞。熙寧中爲新城(今富陽新登)縣令,有善政。端友工詩詞,在新城時,邑中勝蹟,多有題詠。與蘇軾友善。軾曾爲所著《新城集》題簽,謂其詩清厚靜深,一如其人。端友爲人淳樸耿介,見官府有不便民之處,輒上書論列,措詞激烈,因此,不爲上官所喜。按事不撓於法,同僚亦多忌之,以故爲官不達,從仕二十三年,改著作佐郎以沒。卒年四十七。他的遺集共收錄三百六十首詩,現在已經散失了。其子晁補之爲“蘇門四學士”之一。

晁仲衍字子長。晁迥之孫,晁宗愨長子。明道中試禮部中選,遇期喪,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祖父晁迥特爲上奏,恩准御試。後召試西掖,賜同進士出身,慶曆初年,晁仲衍通籍於朝,正逢仁宗宴皇屬於太清樓,並觀燈於翠芳亭,撫州又進金山等盛事。晁仲衍爲歌頌以進獻,三次受到仁宗褒獎。後召試禁林,充殿中丞祕閣校理,太常博士,出爲懷州守。調京東提點刑獄,累階朝散大夫,勳上輕車都尉,官至祠部員外郎。卒,葬鄭州新城。晁仲衍爲人端粹,勤奮好學,未嘗一日廢書,丞相章得象、晏殊尤見獎許。著述有:《文集》二十卷、《汴陽雜說》一卷、《事類後集》三十卷、《兩晉文類》五十卷、《侍雍雜編》、《河內唱和集》、《史論》三卷、《史記文通》二十卷及《白氏六貼事類添注出經》等。有子六人:端彥、端方、端稟,三未名而。

晁宗愨(985—1042),字世良。以父蔭爲祕書省校書郎,屢獻歌頌,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召舍人院賜進士及第,大中祥符八年除館閣校勘兼註釋御集檢閱官。三遷大理寺丞。仁宗即位,遷殿中丞、同修起居注。仁宗天聖二年爲集賢校理,曾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病源候》等醫學文獻。累遷至尚書祠部員外郎,天聖九年(1031年)爲知制誥。景祐三年(1036年),人翰林爲學士,後兼龍圖閣學士、權發遣開封府事,康定元年(1040年)任參知政事,卒贈工部尚書,諡文莊。《宋史》卷三。五有傳。著述有《文林啓秀》十卷、《晁宗愨文集》四十卷、《外製集》十卷。有二子:仲衍、仲蔚。

晁迥(951-1034),字明遠。晁佺之子,晁說之高祖。當工部尚書的高官時,其子晁宗愨舉爲進士,和他同朝執事。而隨後晁迥的五個曾孫輩(晁端友、晁端彥、晁端稟、晁端禮、晁端申),都爲進士,當時人都讚歎不已。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許多爲進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當官的,那時人們誇張說:“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懿晁崇弟,明辯而纔不及崇。以善北人語內侍左右,爲黃門侍郎,兄弟並顯。懿好矜容儀被服僭度,言音類太祖。左右每聞其聲,莫不驚竦。太祖知而惡之。後其家奴告崇與懿叛,又與亡臣王次多潛通,招引姚興,太祖銜之。及興寇平陽,車駕擊破之。太祖以奴言爲實,還次晉陽執崇兄弟並賜死。

晁崇字子業,遼東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術數,知名於時。爲慕容垂太史郎。從慕容寶敗於參合,獲崇,後乃赦之。太祖愛其伎術,甚見親待。從平中原,拜太史令,詔崇造渾儀曆象日月星辰。遷中書侍郎,令如故。天興五年,月暈,左角蝕將盡,崇奏曰:“佔爲角蟲將死。”時太祖既克姚平於柴壁,以崇言之徵,遂命諸軍焚車而反。牛果大疫,輿駕所乘巨牛害數百頭亦同日斃於路側,自餘首尾相繼。是歲,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姓 相關姓氏

晁佳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73

46

47

48

49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