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晏
拼音yàn、ān
人口約 61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204 位。
位於席姓 之後,華姓 之前。
晏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0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12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02 |
1995年 | 272 | 1987年 | 241 | 1982年 | 289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24 |
晏姓 起源
晏姓主要源自:子姓。
晏(Yàn)姓源出有三:
晏姓起源一
來源於子姓,一說姜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於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爲自己的姓氏。他的後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晏弱爲子姓,出土的叔弓鍾,叔弓鎛中記載了靈公在晏弱滅萊後,賜予三千家食祿的事,其中有“赫赫成湯”語。齊靈公曾經打算嫁女給晏嬰,按照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則,晏弱不可能爲姜姓。另外晏弱死的時候,晏嬰用殷人的禮儀給父親服喪。由《叔夷鍾》和《左傳》等證實,晏氏乃商湯王后代,春秋時宋穆公曾孫晏弱(桓子),因政治避難,靠姻親關係遷入並仕齊,晏弱後代人才濟濟,其子晏嬰爲國之棟樑,晏氏從此在齊國發揚光大。
晏姓起源二
來源於陸終氏,是陸終子晏安的後代。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陽安,他的後代便以晏作爲姓氏。西周時期,晏安的後代曹俠來建立邾國(鄒國),故又爲曹姓、邾姓、鄒姓的始祖。見《世本》、《史記》等。
晏姓起源三
來源於晏龍。晏龍是唐堯時掌管音樂的大臣,爲歷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認爲是晏氏的始祖。晏龍的父親是帝嚳,而帝嚳的曾祖父就是黃帝。見《山海經》。但因《山海經》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爲是傳說而不是歷史,所以我們一般不採用這種說法。
晏姓 分布
晏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約五十七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6%左右。)晏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的氏族崇拜龍圖騰。黃帝有個孫子叫作顓頊,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顓頊又有一個曾孫,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被封在晏(今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他的後代以封地名作爲姓氏,稱爲晏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齊郡,即是今天的山東臨淄一帶。晏姓是當今較罕見姓氏,但分佈頗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7%,居第324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佔全國漢族晏姓人口的82%。
晏姓 郡望
齊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爲青州北海郡。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
濟陽郡:戰國時期爲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爲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后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定陶區一帶,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晏姓 堂號
齊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爲青州北海郡。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
濟陽郡:戰國時期爲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爲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后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定陶區一帶,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晏姓 姓氏源流
壹、晏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內蒙古之烏海、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峽江、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山海經》雲:“唐堯臣有晏龍,當爲晏氏所自出。”(2)又注引《世本》雲:“陸終第五子曰晏安”,其後亦爲晏氏。
3、鄭樵注云:或雲:齊公族。襄公二十九年,吳季札聘於齊,說晏平仲,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與政乃免於難,故晏子因陳桓子納政與邑,以免欒、高之難。”此當系出姜姓。以邑爲氏。春秋齊有晏嬰(字平仲),著名政治家;宋代有晏殊,著名詩人;明代有晏士翹,嘉靖進士;清代有晏斯盛。
貳、晏
現行罕見姓氏。今江西之宜豐縣有分佈,漢族姓氏。
三、晏
晏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7%。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均有此姓,三省晁姓約佔全國漢族晏姓人口82%。
晏姓起源:①古帝顓頊之裔陸終第五子晏安,其後以晏爲氏,見《世本》。②古帝堯臣晏龍,見《山海經》。當爲晏氏所自出。③系自姜姓。春秋時齊大夫晏弱桓子之後。④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晏姓名人:
晏稱,漢時司隸校尉。
郡望:齊郡,齊國。
晏姓 歷史名人
晏姓古代名人
晏弱春秋,宋國公室子姓。晏子之父桓子晏弱見於《左傳,‧宣公十四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見晏桓子,與之言魯,樂。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懷於魯矣。懷必貪,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觀人論世,皆極中肯,顯見其胸中素有所懷,日後事功非僥倖而致。除上引之外,晏桓子之重要事蹟見諸《左傳》者如下:《左傳‧宣公十七年》:齊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會。及斂盂,高固逃歸。夏,會於斷道,討貳也。盟於卷楚,辭齊人。晉人執晏弱於野王,執蔡朝於原,執南郭偃於溫。苗賁皇使,見晏桓子。歸,言於晉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舉言羣臣不信,諸侯皆有貳志。齊君恐不得禮,故不出,而使四子來。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執吾使。』故高子及斂盂而逃。夫三子者曰:『若絕君好,寧歸死焉。』爲是犯難而來。吾若善逆彼,以懷來者。吾又執之,以信齊沮,吾不既過矣乎﹖過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辭,而害來者,以懼諸侯,將焉用之﹖」晉人緩之,逸。《左傳‧襄公二年》:齊侯使諸姜、宗婦來送葬,召萊子。萊子不會,故晏弱城東陽以逼之。《左傳‧襄公六年》: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於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於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於襄宮。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於郳。高厚、崔杼定其田。晏桓子卒於魯襄公十七年,《左傳》雲:齊晏桓子卒,晏嬰麤縗斬,苴絰帶,杖菅屨。食鬻,居倚廬,寢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禮也。」曰:「唯卿爲大夫。」晏桓子以上,莫明來歷。上引《史記,‧管晏列傳》載晏嬰爲「萊之夷維人」,則其先萊人,至其父晏弱奔齊仕爲大夫歟?然則晏氏於萊或有來歷,一旦入齊,竟爲寒門小家,終不得比國、高、崔、慶之豪門強宗,於鬯香草校書雲:春秋時齊晏氏爲齊世民,嬰父弱,諡桓子,桓子以上無聞焉。《管子‧大匡篇》有晏子,房玄齡注但謂「平仲之先」,不能實其人,其家世之微,亦可見矣。
晏嬰春秋後期,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爲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爲管仲。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北宋,字同叔,宰相,著名詞人,臨川人。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爲進士,慶曆中官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他填詞擅長小令,承襲南唐風格,多表現士大夫階層的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音調和諧。他的《浣溪沙》中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句,傳誦很廣。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珠玉詞》等。他喜好賢能,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都曾是他的學生。他的兒子晏幾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詞人。
晏鐸明朝,自貢富順縣人,永樂十六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福建道御史。他學問淵博,才華出衆,爲官清正,政績斐然,受到人民愛戴,是明英宗時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幾道北宋,字叔原,號小山,晏殊的第七子,也是有名的詞人,他的詞多感傷情調。
晏天章宋朝,棋師。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於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著有《元元棋經》一書,爲後世研究下棋理論提供了材料。
晏敦復宋朝(1120-1191),字景初,晏殊曾孫,臨川文港沙河村人。少就學於程頤。宋徽宗大觀三年中進士。初任御史臺檢法官。紹興元年,由禮部郎遷吏部郎。因事件右丞相呂頤浩,貶爲貴溪知縣。後改臨江軍通判。不久,復召爲吏部郎,轉左司諫,進中書門下諸房公事。晏敦復爲人剛直敢言,曾彈劾準西宣撫使劉光世強換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汪伯彥之子汪召嗣無德無才,反對派他擔任江西鹽司和袁州知州。紹興八年(1138年),金人遣使前來議和,要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的詔書。吳敦復認爲這是奇恥大辱,上疏堅決反對。宰相秦檜派人暗中拉攏,許以高官厚祿:“公能曲從,兩府旦夕可致”。他橫眉冷對,聲裂金石:“吾決不以身計誤國家,吾乃薑桂之性,到老愈辣。”紹興十五年,曼敦復代理吏部尚書,兼江淮經制使。因與秦檜不合,改任寶文閣直學士,並先後出任衢州知府、亳州提舉。後閒居數年卒。宋高宗曾給予“嚴峻耿直,敢於議政”的好評。
晏斯盛清朝,字虞際,號一齋,清朝新喻滸江(現爲上高縣蒙山鄉所轄)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鄉試第一名,次年舉進士,爲庶吉士。雍正元年分校順天鄉試,授翰林院檢討。五年爲會試同考官。雍正六年(1728年)晏授山西道監察御史。山西,普是雍正皇帝的寵兒、當朝宰相朱軾(高安人),於康熙劣官史,做出了好成績的地方。因此,當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雍正賜他浮水古硯及筆墨時,鄭重說明:“此太學士朱試所進,今以賜汝,汝可時時把玩,勉爲朱軾可也。”雍正這番話,晏斯盛當然心領神會,銘記在心。一到山西,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敢於碰硬腦。當時清政府派往山西駐防、監視人民的鑲黃旗軍胡作非爲,恣意要馬匹,凌辱官紳。晏斯盛瞭解到這情況,即向雍正如實報告。雍正閱後即批;“晏斯盛據實陳奏,甚屬可嘉,若隱忍不言,則此輩愈多事矣,晏斯盛着交部議敘。”晏到安徽的第三、第四兩年,連年旱災,安徽江北州、縣人民大量逃荒,離鄉別井,外出求食。旱災原因,主要是沒有修水利。晏花了很大精力,用以工代賑辦法抓興修水利,同時寫了江北水利書二卷,總結水利興修與否的經驗教訓,及其興辦措施等等。其時又奉上級命令,要他暫時管理好龍江、西新各關口稅務,並要將這些稅務關口的積弊上奏,要實事求是,不以隱以私情。大概是這兩件事情都辦得不錯,乾隆比較滿意,乾性七年(1742年)三月又擢升爲山東巡撫。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晏調湖北巡撫。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晏斯盛聞乾隆南巡,曾往安徽淮上迎駕,兼述衷腸。這年十一月,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壽。乾隆問斯盛:“汝母年幾何?”對曰:“八十又八。”翌日,乾隆賜晏母“春永萱庭”匾額及內緞荷包。次年正月晏抵家,不久便病死。乾隆遣官諭祭。晏著有《易學初津》、《禹貢解》、《楚蒙山房易經解》、《詩集》數十卷,皆梓行。
晏姓近代名人
晏慶明(1900-19339),湖北省大悟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代,靠替地主放牛和賣長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縣河口參加赤衛隊。1930年2月後,歷任大悟縣赤衛隊排長、隊長等職,率領部隊經常活動在紅安、河口、劉集一帶,打擊地方民團的反動勢力。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4軍團長。在攻打七里坪戰鬥中,親自率領突擊排,插入敵人的陣地直搗敵軍老巢,給敵軍以重創,並活捉了敵團長,爲奪取整個戰鬥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紅四方面軍西征後,留在鄂豫皖蘇區堅持遊擊鬥爭。1933年9月,在紅安大山寨戰鬥中,胯部受傷,寄住革命羣衆家中療養。不久因國民黨進攻,轉移到劉集新屋咀養傷。由於醫藥缺乏致傷口惡化而去世,時年33歲。
晏維貴(1912-1936),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革命。1928年參加黃安縣赤衛隊,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參加懲治土豪劣紳等農民運動。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紅4軍。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入川后,根據中共黨組織安排,留根據地繼續堅持鬥爭。同年轉入紅25軍,任紅25軍遊擊師師長。1936年率部轉戰麻城,在一次與敵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4歲。
晏八風(1905-1932),安徽省金寨縣人。幼入私塾讀書10餘年,輟學後在家鄉教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5年隨周維炯、李升武等到武漢入東湖農民運動講習所。後以教書爲名進行革命活動。1927年春在家鄉創辦共進第五小學,和毛紹成等組織農民協會。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祕密組織有志青年結拜“三十六弟兄”,開展革命活動。1929年立夏節,率領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佈武裝起義,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同年冬奉調中共赤南縣委任祕書。1931年夏調中共六安中心縣委任組織委員兼軍事委員。1932年春調中共固始縣任組織部部長。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率部與敵作戰時犧牲,時年27歲。
晏春山(1893-19335),女,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在貧寒家庭。十幾歲時被父母送到武漢紗廠做工,結識了忠厚淳樸的碼頭工人潘家年,在患難中結爲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7年和丈夫帶着兩個小孩回到他的家鄉河南省光山潘家灣(現河南省新縣郭家河)務農。潘家灣與湖北黃安(今紅安)七里區的楊家窪隔河相望。當時北伐軍已攻克武漢,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楊家窪的農民運動搞得轟轟烈烈,直接影響到河對面的潘家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夏帶領潘家灣一帶貧苦農民,參加了鄂豫邊區的白沙關暴動,並當選爲婦女主席,後任中共河南省新縣潘家灣黨支部副書記。1932年秋任中共新縣潘家灣黨支部書記,兼管婦女工作。經常化裝成賣燒餅、油條的小販,來往於七裏坪、潘家灣一帶,蒐集敵情,散發傳單,幫助紅軍照看傷病員,購買糧食、食鹽、藥品、電池等生活必需用品。1933年5月,在組織發動婦女的一次活動中,不幸被國民黨“清剿隊”發現,在灣店的周凹被逮捕,施以種種酷刑。一天佯裝忍受不了酷刑,答應願意帶路去找游擊隊,敵人將她反綁起來,用鐵絲穿透其手腕,荷槍實彈地跟在後面。當她把敵人帶到懸崖陡壁的大花臺頂後,“清剿隊”問她:“紅軍在哪裏?”“就在這裏,你們跟我來。”接着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的口號,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時年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