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李
拼音lǐ
人口約 1.01 億〔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2 位。
位於王姓 之後,張姓 之前。
李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 | 2018年 | 2 | 2014年 | 2 |
2013年 | 2 | 2007年 | 2 | 2006年 | 1 |
1995年 | 2 | 1987年 | 1 | 1982年 | 3 |
明朝 | 3 | 元朝 | 3 | 宋朝 | 2 |
北宋 | 4 |
李姓 起源
1、源出嬴姓說。
即認爲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爲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爲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爲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爲理氏,後爲李氏。得姓始祖爲李利,李耳爲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爲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以李樹爲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爲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爲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爲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爲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爲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爲象徵,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有一種觀點認爲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巴人以虎爲圖騰,巴語讀虎爲李,當虎圖騰演化爲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遊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爲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被封爲李氏。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爲漢將李陵後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爲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爲西夏皇族拓跋氏爲漢將李陵後裔。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爲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党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爲李姓。
李姓 分布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爲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帶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爲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總人口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面對戰亂和屠殺的受害羣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羣,李姓是北方地區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爲李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3.3%。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地,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7%。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20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38%。從明確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200萬,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佈於廣東、湖南、湖北、雲南、安徽五省,約佔李姓人口的25%。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佔10%。河南爲李姓第一大省,大約佔李姓總人口的10.3%。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李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李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南、四川南部、豫冀魯晉大部、甘肅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圖面積的18%,大約30%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陝甘寧蒙大部、川東、重慶、黔湘鄂、桂粵大部、蘇皖北部、山東東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約佔了國圖面積的36%,大約51%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贛浙閩臺、蘇皖大部、桂南、海南、粵東、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約佔了國土面積的21.6%,大約19%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李姓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
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將秦代原有的邯鄲改爲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世紀末)改爲趙郡。相當於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爲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爲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爲李尚(李廣之父)。
此外還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範陽郡、南陽郡等。
李姓 堂號
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
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將秦代原有的邯鄲改爲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世紀末)改爲趙郡。相當於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爲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爲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爲李尚(李廣之父)。
此外還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範陽郡、南陽郡等。
李姓 姓氏源流
壹、李
李姓分布:分佈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7.9%,爲中國第一大姓。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而在東南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李姓起源:①源自嬴姓。帝高陽氏之裔陶爲堯大理(掌刑法長官),世爲大理,以官命族爲理氏。商紂王之時,理徵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正逃難至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爲李氏。②漢中李氏源出巴西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縣東北)氐人,天下大亂,後遷於漢中楊車坂,魏武帝克漢中,李虛率衆歸順,拜爲將軍又遷於略陽北土,復號巴氐,見《晉書》。③北魏時改代北叱李氏爲李氏,見《魏書·官氏志》。④閬州李氏丁零(即高車族)人,源出代北鮮於氏,世爲豪族,後乞賜姓李,見《舊唐書》、《金石萃編》。⑤太原李氏,源出回鶻。唐時阿跌部落在貞觀時內附,以部爲氏,後因功賜姓李氏,遂家於太原,見《新唐書》等。⑥京兆李氏,源自契丹,其先爲契丹酋長,見《通鑑》。⑦金城李氏,源自沙陀,其先本號朱邪,出於西突厥人。唐貞觀中,沙陀都督朱邪盡忠歸順,賜姓李氏,遂爲沙陀貴種,見《舊五代史》等。⑧楊城,嬀州李氏,源自奚人,亦爲唐所賜姓,見《新唐書》。⑨高平李氏,源自靺鞨人,隋末有突地稽部酋長,率部歸,居營州,授金紫光大夫、遼西太守,後徒高平,賜姓李,見《新唐書》。⑩幽州李氏,源自靺鞨人,其先本姓茹茹,唐時茹常居幽州,以戰
李姓名人:
李耳,周時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著《道德經》。
郡望:
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範陽、廣漢、梁國、南陽。
其他:
日本侵佔臺灣時,臺灣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巖理、理光、中裏、金裏、裏見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後,均恢復爲李姓。
李姓 歷史名人
李姓古代名人
李冰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秦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曾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悝戰國初期,法家始祖,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戰國,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李斯戰國,戰國時上蔡人,秦朝丞相。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故有“千古一相”之名。
李信戰國,戰國時代秦國著名將軍。
李廣西漢,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箭法出衆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爲“飛將軍”。
李陵字少卿,隴西成紀人,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後戰敗投降匈奴。
李廣利漢朝,漢朝將領。
李通東漢,東漢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貴戚第二位。因功勳卓著,娶光武帝之妹寧平長公主——即大名鼎鼎女中豪傑的劉伯姬。
李傕涼州北地郡人,漢末三國時羣雄之一。東漢末年的涼州軍閥、權臣,曾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李典戰國,曹操廟庭元勳第二十一位。曾與張遼合力以步卒八百,大破孫權兵馬十萬。其人深明大義,崇尚儒雅,有長者之風,爲曹操、曹丕重視。
李登魏國,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任左校令。著《聲類》十卷,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李密西晉,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爲傳誦,影響深遠。
李充東晉,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書法家。
李暠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建立者,隴西成紀人。政治家,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
李歆十六國,十六國時期西涼皇帝
李恂隴西成紀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子,西涼後主李歆的弟弟,十六國時期西涼君主。
李雄十六國,十六國時期成漢建立者。
李班十六國,字世文,成漢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蕩第四子,十六國時期成漢國君主。
李期十六國,字世運,成漢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國時期成漢皇帝。
李壽十六國,字武考,李特之弟李驤的兒子,十六國時期成漢皇帝,338年―343年在位。
李勢十六國,字子仁,成漢昭文帝李壽長子,十六國時期成漢最後一位皇帝,343年―347年在位。
李寶北魏,北魏鎮北將軍,字懷素,小字衍孫,隴西狄道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子李翻的兒子。
李虎西魏,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戎馬倥傯,功勳卓著,嫡孫唐高祖李淵。
李弼西魏,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衝鋒陷陣,所向無敵,曾孫瓦崗山李密。
李賢北周,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與弟李穆、子李崇,俱是一代名將。至隋朝時,其子孫出將入相,譽滿天下。
李衝北魏,隴西成紀人,北魏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安世北魏,趙郡人,政治家,上疏建議實行均田制。
李詭祖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後立祠祭祀。在漢族民間稱增福相公,文財神,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
李密隋唐,隋唐時期的羣雄之一。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爲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
李子通隋唐,隋唐時期的羣雄之一,615年稱帝。
李春隋代,中國橋樑專家。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之一。
李淵唐朝,唐高祖,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李淵七歲襲封唐國公。
李世民唐朝,公元599年~649年,唐太宗、天可汗,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李治唐朝,628年—683年,唐高宗,字爲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
李隆基唐朝,685年-765年,唐玄宗,大唐皇帝,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爲“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爲唐明皇。玄宗在位前期,用人有方,開創了歷史以來最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李靖隋末唐初,公元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李豫唐朝,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收復兩京,蕩平餘孽。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
李適唐朝,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長子,在位26年,享壽64歲。諡號爲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李純唐朝,778年~820年,唐憲宗,憲宗在位期間,勤勉政務,着手削藩,開創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史稱“元和中興”,是唐朝後期最傑出的皇帝。
李炎唐朝,唐武宗,本名李瀍,後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武宗時期,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李忱唐朝,810年~859年,唐宣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較高聲譽的一位,《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李孝恭唐朝,唐初宗室名將,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二,爲唐開國元勳。
李道宗唐朝,字承範,隴西成紀,唐朝初期重要將領,一生參與破劉武周,破王世充,滅東突厥、吐谷渾,徵高句麗等諸多戰役,爲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
李泌唐朝,唐朝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官至宰相。
李適之唐朝,李唐宗室、大臣。玄宗朝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孫。
李晟唐朝,中唐著名將領,字良器。洮州臨潭人。勇烈有才,善騎射,平朱沘之亂。
李愬唐朝,中唐著名將領,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
李吉甫唐朝,趙郡贊皇人,唐朝宰相,地理學家。
李德裕唐朝,在唐文宗和唐武宗兩度爲相。趙郡贊皇人。李吉甫之子,中唐宰相。唐代文學家﹑政治家。代表作有《會昌一品集》、《左岸書城》、《次柳氏舊聞》等。
李淳風唐朝,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道家學者,岐州雍人。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
李白唐朝,祖籍隴西成紀,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龜年唐朝,別名樂聖,唐時樂工,開元初年的著名樂工,常在貴族豪門歌唱。
李克用唐朝,唐末將領,生前被封晉王,其子李存勖建後唐時,追尊爲後唐太祖。
李存勖後唐,建立後唐,爲唐莊宗。
李嗣源後唐,後唐皇帝
李昪南唐,建立南唐,爲南唐烈祖,又稱李先主。
李煜南唐,南唐皇帝,又稱李後主,被譽爲“千古詞帝”。
李處耘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著名將領。與子李繼隆並稱“雄將、能臣,”於當時,次女明德皇后亦爲賢后之垂範。
李繼隆宋朝,大宋名將。大宋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八,宋太宗皇后明德皇后之兄,一生戰功顯赫以千餘馬步大破契丹騎兵數萬而流芳於後世。
李沆宋朝,北宋“聖相”,大宋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五。
李谷五代,五代大臣,傳見《宋史·李谷傳》。
李綱北宋,北宋名相。
李清照南宋,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冶1192~1279,金元四大數學家之一。
李杲1180年-1251年,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俊民金代,文學家,有《莊靖集》十卷。
李元昊西夏,西夏開國皇帝,李陵之後裔。
李仁孝西夏,西夏最有作爲的皇帝,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
李文忠明朝,明朝開國名將,開國功臣位列第三。
李善長明朝,明朝開國丞相。
李春芳1510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有“青詞宰相”、“狀元宰相”之稱。
李如松明朝,明朝名將,共父輩子輩祖孫三代滿門忠烈,與父李成梁同爲朝廷倚重的北方屏障,父子二人威名遠勝戚繼光。
李定國明末,明末偉大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忠心扶持南明抗清二十餘年,戰功彪炳,封晉王。
李時珍明代,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人,漢族,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
李自成明末,党項族首領李繼遷的後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大順開國皇帝,曾短暫統一北方。
李光地清朝,福建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學名臣,也是有爭議卻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李鴻章清朝,政治家、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