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zhen 即可
甄姓 甄氏 甄姓起源 甄姓名字 甄姓名人
甄姓

姓氏
拼音zhēnjiān
人口約 37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56 位。
位於伊姓 之後,鞠姓 之前。

甄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562018年2014年
2013年2432007年2006年230
1995年2131987年1621982年236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05
手機查看甄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甄姓 即可

甄姓 起源

甄姓,中華姓氏之一,產生於五帝時代,屬帝舜後裔。得姓始祖爲仲甄。

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205位,在2006年的百家姓人口數量排行中列第230位,大陸甄姓人口約35萬,約佔大陸總人口的0.028%,主要集中在河北和黑龍江。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於帝舜,以字或技藝爲氏。

東漢圈稱《陳留風俗傳》:“舜陶甄河濱,其後爲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張說《廣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紹舜,奄有大邦。楚子縣陳,乃成樂土。當烈王之世,有陳通奔周,王以爲忠將,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職,命爲甄氏,賜姓因生。”宋代莊綽《雞肋篇·甄氏舊譜·甄復》:“舜子商均後,周封於陳,爲楚惠王所滅。至烈王時,有陳通奔周,王以爲周將,以舜居甄陶之職,命爲甄,皆通之後而居中山,於邯鄲爲近。”

以上關於甄姓起源諸說,皆認同甄姓出於帝舜後裔。

前說是帝舜在瓠子河濱幫助東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孫後人因職業、職官以“甄”爲姓氏;這些甄氏後人,大都出於中山、河南這兩郡的望族。後二說是周滅商後,封帝舜子商均後裔嬀滿於陳國(今河南淮陽),楚滅陳後,胡公嬀滿後裔陳通因忠於周天子而被賜甄姓,並授陶正之官於洛陽,其後人居於邯鄲附近的中山國(郡)。

東漢與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馬遷《史記》相關記載可考。今人胡堯據《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的記載,在《中國姓氏尋根》裏考證說:“由於舜仁義慈愛,所居之處人民紛紛前來歸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燒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個城邑,叫做鄄城(在山東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孫留在鄄城任甄官,後來就成甄氏。”

對甄姓起源於帝舜,各地甄氏後人族譜也有記載:明萬曆年間進士黃淳爲《廣東甄氏族譜》序雲:“甄氏之族,古譜謂舜陶於河濱,遂取甄陶之義,而以甄爲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蓋亦軒轅裔胄也。”山東鄄城縣甄莊和魚臺縣東甄莊保存明嘉靖年間編修之《甄氏族譜》記載:“陳胡公生二子,長名犀,襲爵於陳,爲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爲相公,後遜位於侄。周成王改封皋羊於甄爲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後世便以甄爲姓氏。”此說與《史記·陳杞世家》所記相契合,並提供可考線索:即帝舜血統胡公嬀滿的子孫,從河南陳地到鄄城陶甄故地,與帝舜先前“陶甄河濱”留下來的甄氏子孫匯合,從而構成了後來固定的甄姓。

根據史籍和譜牒的記載,可以合理推定:中華甄姓起源於帝舜,山東鄄城和河南淮陽乃甄姓之發祥地。

源流二: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鬱都甄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南北朝是甄姓族羣中流入外來基因的重要的歷史時期。北魏孝文帝改華北近百個鮮卑族姓爲漢姓,其中鬱都甄氏改爲甄氏。“鬱都甄”乃“鬱築鞬”之異譯,爲東部鮮卑種姓,後來這支甄姓發展成爲河南的望族。

源流三: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清朝初期,在滿洲人、蒙古人、朝鮮人由相繼出現了甄姓,形成了東北地區的甄姓的基礎。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富森氏,亦稱敷臣氏,滿語爲Fuse Hala,漢義“孳生的”,世居開原(今遼寧開原老城鎮),後多冠漢姓爲甄氏、珍氏等。

(2)、滿族尼珠琿氏,亦稱尼竺渾氏,滿語爲Nijuhun Hala,漢義“珍珠”,世居長白山區地,後多冠漢姓爲甄氏、尼氏等。

甄姓 分布

地理分佈:

宋朝時期,甄姓大約有近4萬人,主要集中於山東,大約佔甄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佈於湖南、陝西、浙江、河南等地。

明朝時期,甄姓大約有2萬2千人,陝西爲甄姓的第一大省,約佔甄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佈於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湖南等省。

當代甄姓的人口大約有35萬,爲第二百三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8%。自北宋以來1000年中,甄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河北是甄姓的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甄姓人口的43%。全國甄姓主要分佈在河北、黑龍江、河南三省,大約佔甄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在廣東、山西、安徽、北京、山東、遼寧、湖北、天津等省市。

當代甄姓的分佈和圖譜表明:在冀京津、山東大部、豫皖蘇北部、山西東部、內蒙古東北、黑龍江、吉林北部,甄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爲0.1%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59%的甄姓人。在吉林南部、遼寧、內蒙古中東部、山東東部、皖蘇中部、鄂豫陝大部、山西西部、湘黔桂三省交界圈,甄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5%—0.1%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居住了大約21%的甄姓人羣。

另據統計資料顯示,現代中國甄姓人口不多,但播遷散居面很廣。1988年3月,沛縣、魚臺縣甄姓合修族譜,範圍竟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河北五省二十五縣二百餘村鄉。河南嵩山地區甄姓人口達6萬之衆,遍佈30餘縣市。此外,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省以及東北、西北地區均有甄姓人居住。

甄姓 郡望

中山郡:《郡望百家姓》雲:甄氏望出中山。戰國時爲中山國。秦代爲鉅鹿郡領地。漢高帝置中山郡,治所盧奴,在今河北省正定縣。漢景帝后改爲中山國,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甄姓 堂號

中山郡:《郡望百家姓》雲:甄氏望出中山。戰國時爲中山國。秦代爲鉅鹿郡領地。漢高帝置中山郡,治所盧奴,在今河北省正定縣。漢景帝后改爲中山國,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甄姓 姓氏源流

壹、zhē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及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涇縣、廣東之新會、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滿、鮮、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音‘真’。虞舜陶甄河濱,因以爲氏。”陶甄,即製作陶器。此當以技爲氏,系出嬀姓。

2、《姓氏考略》據《元和姓纂》注云:“皋陶次子仲甄后。”此當以名爲氏,系出偃姓。

3、又據《魏書·官氏志》注云:“後魏鬱都甄氏改爲甄氏。”(按:今中華書局標點本《魏書·官氏志·校勘記》載:“《廣韻》引《後魏書》‘都’作‘原’。諸姓氏書同。《魏書·常山王遵傳》附見子素,稱‘休屠,鬱原等叛’,‘鬱原’當是休屠部落名,疑即此‘鬱原甄氏’,‘都’字涉上‘鬱’字而訛。”謹錄以備考。)望出中山、河南。漢代有甄邯,太子太保,其子甄豐,官司徒;又有甄宇;後魏有甄琛,車騎將軍;唐代有甄濟;明代有甄庸,南京兵部尚書。一音jiān,亦爲姓。

貳、jiān

歷史上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有載。其注云:“虞舜陶甄河濱,因以爲氏。或音‘堅’。漢末太保甄邯,生豐,爲司徒。著望中山。”一音zhēn。爲現行姓氏。詳見該條。

三、

甄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河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甄姓人口72%。

甄姓起源:①皋陶(亦名咎繇,虞舜時造律大臣)次子仲甄之後,以字爲氏。②以技爲氏。舜陶甄河濱,其後爲氏。其先爲虞舜作瓦之陶人,甄的本義爲古代作瓦器之人。③北魏改鬱都甄氏爲甄氏。姚薇元考證,疑鬱都甄乃鬱築鞬之異譯,乃東部鮮卑種也,故姓書曰“東夷姓”。④滿族姓。

甄姓名人:

甄豐,漢時附王莽,拜更始將軍,廣新公。

郡望:河南、中山。

甄姓 歷史名人

甄姓古代名人

甄豐西漢、新朝(?一10),不詳,更始將軍、廣新公

甄夫人三國,河北人,曹魏人,曹丕妻,即文昭甄皇后。

甄誼明朝,西安,同知長沙府事

甄邯西漢,不詳,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大司馬、承新公

甄完明朝,1392-1465,浙江新昌,河南左布政使

甄濟唐朝,?—766,定州無極,文士

甄立言唐朝,545—?,許州扶溝,名醫

甄權唐朝,約541―643,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名醫

甄密北朝,北魏,不詳,中山無極,北徐州刺史

甄琛北朝,北魏,不詳,中山無極,侍中

甄彬南朝,梁,不詳,中山(今河北定縣),益州錄事參軍兼婢縣令

甄鸞北周,535―566,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數學家

甄后三國,183-221,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文昭皇后

甄宇東漢,不詳,北海安丘(今安丘西南) ,太子少傅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205

25

26

27 羿

28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