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魯〔 魯 〕
拼音lǔ
人口約 15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33 位。
位於章姓 之後,關姓 之前。
魯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23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15 |
1995年 | 137 | 1987年 | 119 | 1982年 | 135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9 |
魯姓 起源
姬姓溯源於黃帝,魯姓爲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嫡長子伯禽之後,以國名爲氏。據《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載,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徵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建立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是爲魯公。魯國從周公開始,到頃公一共傳了三十多代,由於魯國固守周的舊制度,春秋以後果然逐漸衰落了。到了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考烈王滅掉。魯頃公姬仇被迫遷居下邑(今安徽碭山),其部分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爲姓,稱爲魯氏,望出扶風郡。魯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爲得姓始祖。
現就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銘文和史記爲史料,以一九八九年續譜爲依據,將魯氏來源敘述如下:
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之銘文是以距今300萬年人類出現,到公元一九九九年止,甬道全長262米,用十八萬文字慨括了中華民族從孕育到啓蒙、成長、發展的歷史過程。再現了歷史的長河。
中華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國中,獨能綿延長久,不曾中斷。在世界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一九八九年續譜從軒轅時起記載魯氏起源,現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史至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開始記述。
公元前2720——前2680年。史載,此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時世費能徵,於是軒轅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與炎帝戰於阪泉,三戰,然後得其志,與蚩(喫)尤戰於涿鹿,擒而殺之。諸侯鹹尊軒轅爲天子,代神農氏,是爲黃帝。
相傳公元前2697年爲黃帝紀元元年,爲文明之肇始。黃帝妃嫘祖始勸蠶。
公元前2560——前2520年
相傳黃帝在位百年而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爲帝顓頊(專須)。顓頊以後相繼有帝嚳高辛氏,帝堯、帝舜等五帝。舜禪位於禹,禹禪位於益,但天子位終爲禹子啓所得,開始了“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
據宗譜記載自黃帝至周公旦共二十世,相傳1439年(公元前2520——前1081年)
公元前1080——前1061年,史稱文王受命之年。
公元前1060——前1041年,文王受命九年而卒。太子發即位,是爲武王。武王以太公望爲師,以周公旦、召公、畢公等爲輔佐。武王二年有疾,周公爲之折壽,有《金滕》傳世。武王四年卒,子誦即位,是爲成王。成王元年,王年少,周公攝行政當國。
公元前1040——前1021年,成王三年,周公東徵,平定武庚和三監之亂,滅薄姑,商奄和熊、盈等十七國。成王五年,周公制禮作樂。成王七年還政於成五。成王十一年,周公卒於豐,子君陳治東都。封周公旦子伯禽於商奄舊地曰魯。(今山東省曲阜市)爲魯國第一代國君。後以國爲姓,魯姓由此而得。
公元前1020——前1001年,康王九年魯公伯禽卒,即位三十一年,子考公酋立。(二君、二代)又四年考公卒,弟煬公熙立。(三君、二代)
據史記記載,焬公在位六年卒,子宰繼位,是爲幽公(四君三代)。幽公十四年,其弟氵費殺幽公奪位,是爲魏公(五君三代)。魏公在位五十年卒,子擢即位,是爲歷公(六君四代)。歷公在位三十七年卒,魯國人立其弟具即位,是爲獻公。(七君四代)。獻公在位三十二年卒,子濞即位,是爲真公(八君五代)。
公元前856——前827年,周宣王元年,魯真公卒,即位29年。傳弟敖即位,是爲武公(九君、五代)
公元前826——前816年,周宣王十二年,魯武公卒,即位十年,傳子戲即位,是爲懿公(十君、六代)。
公元前815——前807年周宣王二十一年,魯懿公被兄子伯御攻殺,懿公即位九年,伯御自立爲君。(十一君、七代)
公元前806——前796年,周宣王三十二年,宣王徵魯,殺伯御,伯御即位十一年,以懿公弟稱爲君,是爲孝公。(十二君、六代)
公元前795——前769年,周平王二年,孝公即位二十七年卒,子惠公費湟即位。(十三君,七代)
公元前768——前723年,周平王四十八年,魯惠公卒,即位四十六年,太子年幼,庶子息姑即位,是爲隱公。(十四君、八代)魯隱公元年,魯國編年史《春秋》記事始於此年,而終於魯哀公十四年,此書爲中國現存第一部編年史。魯隱公五年,《春秋》雲,九月“螟”,是我國螟害最早記載。
公元前722——前712年,周桓王八年,魯大夫翬殺國君隱公,隱公即位十一年,隱公弟允即位,是爲桓公。(十五君、八代)魯桓公五年。《春秋》雲,“秋螽”,是我國蝗災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711——前694年,周莊王三年,齊襄公殺魯桓公,桓公即位十八年,桓公子同即位,是爲莊公。(十六君、九代)
公元前693——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魯莊公卒,即位三十二年。慶父擁立庶子啓方,是爲閔公。(十七君、十代)
公元前661——前660年,周惠王十七年,魯慶父殺閔公,即位二年,僖公申立。(十八君、十代)
公元前659——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魯僖公卒,即位三十三年,魯文公即位(十九君、十一代)
公元前626——前609年,周匡王四年,魯文公卒,即位十八年,子宣公倭即位,(二十君、十二代)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初稅畝,中國田畝稅開始。
公元前608——前591年,周定王十六年,魯宣公卒,即位十八年。子成公黑肱即位。(二十一君、十三代)
公元前590——前573年,周簡王十三年,魯成公卒,即位十八年。魯襄公即位。(二十二君、十四代)魯襄公十一年,魯國作三軍,“三桓”三分公室,所取稅收制度各有不同。
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72——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魯襄公卒,即位三十一年,魯昭公即位(二十三君、十五代)
公元前541——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魯昭公卒於乾侯,即位三十二年,弟宋魯定公即位(二十四君、十五代)
公元前509——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魯定公卒,即位十五年。子將魯哀公即位。(二十五君、十六代)魯衰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返魯,整理六經典籍,設私學,教弟子三千人,公元前479年孔子卒,享年72歲。
公元前494——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魯國狩獵獲麟,魯史《春秋》編年記事止。春秋時代終。
公元前480——前467年,戰國開始,公元前471年,魯哀公南朝越王勾踐。公元前470年,魯哀公歸自越,與三桓爲仇。公元前467年,周貞王二年,魯哀公卒,即位三十八年。其子寧即位,是爲悼公。(二十六君、十七代)
公元前466——前429年,週考王十二年,魯悼公卒,即位三十八年,子嘉魯元公即位(二十七君、十八代)。公元前444年,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巧匠魯班約卒於此年。
公元前428——前407年,周威烈王十九年,魯元公卒,即位二十二年,子顯魯穆公即位。(二十八君、十九代)
公元前406——前315年。周赧(南)王元年,魯穆公卒,史記記載:穆公在位三十三年卒,子奮魯共公即位,(二十八君二十代)。共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屯魯康公即位,(二十九君二十一代)。康公在位九年卒,子晏魯景公即位,(三十君二十二代)。景公在位二十九年卒,子叔魯平公即位,(三十一君二十三代)。平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賈魯文公即位(三十二君二十四代)。
公元前314——前274年。周赧王四十二年。魯文公在位二十三年卒,子魯頃公即位(三十三君、二十五代)。
公元前256,周赧王五十九年魯頃公即位十八年,被楚考烈王滅魯,遷魯舉於莒,周赧王卒,周統絕。周相傳824年。魯國傳784年。(從伯禽至頃公魯滅)
頃公被貶後,魯國姬姓貴族終止,以國爲氏。因此頃公爲魯氏鼻祖。
這次溯源從公元前2720年軒轅之時起到公元前1080年,文王受命到公元前1060年,武王姬發即位,姬旦封周公,從公元前1040年伯禽授封魯止爲1680年,伯禽封魯至頃公,公元前256年,魯國滅,爲784年,歷經25代,從公元前256年頃公起至公元1352年,轔(卒)、軫二公止,約1607年,歷經65代,從伯禽起至荊門轔、軫二公,共經歷2391年,共90代,加上軒轅至周公20代1680年共追溯源流4071年,共110代。
魯姓 分布
魯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山東、安徽之魯姓爲多,上述兩省之魯姓約佔全國漢族魯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魯姓 郡望
魯姓的望郡在扶風郡(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新蔡郡(今河南省新蔡一帶)。
魯姓 堂號
魯姓的望郡在扶風郡(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新蔡郡(今河南省新蔡一帶)。
魯姓 姓氏源流
壹、魯(魯)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遼寧之鐵嶺,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雲南之隴川、瀘水、河口等地均有分佈。漢、滿、鮮、苗、彝、白、土、布依、土家、仡佬、撒拉等多個民族均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武王克商,封其弟周公旦於曲阜。本少昊之墟,又大庭氏居之。魯於其上作庫,故謂‘大庭氏之庫’。其地本名魯,因以命國,子孫以國爲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譜》雲:“魯出姬姓。周公子伯禽所封,至魯傾公,滅於楚,遷下邑,子孫以國爲氏。”望出扶風、新蔡。
2、土族之魯姓,當系出蒙古族博爾濟錦(或譯作“孛兒只斤”)氏,其先祖名脫歡,系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元末隨順帝北逃流流河西,率部降明。其後裔賢,因功升都指揮使,拜驃騎將軍,賜姓魯。稱魯賢、魯土司,其後以魯爲姓,沿襲至今。
3、白族之魯姓,則源於古代圖騰“臘波”,意爲虎氏族。或以爲姓。後改爲單姓,或取“臘波”之首音諧以“婁”姓,或音轉而爲“魯”。
4、土家族之魯姓,別有源流,相傳古有努力卡巴者,或譯作“魯力卡巴”,老蠻頭惡着衝的大將,有勇無謀,其後或以魯爲氏。
5、撒拉族之魯姓,則由回民連同姓氏一同融入。注(2)——(5)見《中國人的姓名》。戰國時齊有魯仲連;三國時吳有魯肅;宋代有魯宗貴;元代有魯善明;清代有魯超,會稽人,廣東布政使。
貳、魯(魯)
魯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2%。尤以山東、安徽等省多此姓,二省魯姓約佔全國漢族魯姓人口40%。
魯姓起源:①系自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於魯,至魯公頃滅於楚,其後以國爲氏,見《通志·氏族略》。②東晉時烏桓人有魯氏,見《通鑑》。③金時女真人孛術魯氏漢姓爲魯。④清時甘肅平番縣土司鞏卜失加,元蒙古人後裔,明時賜姓魯。⑤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又,清滿洲八旗姓秦楚魯氏、博都里氏等後均有改姓爲魯者。今滿族姓。⑥佤族姓。原姓木依庫,子孫分別以三子之名爲姓,其一曰魯。⑦彝、白、苗、土家、布依、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魯姓名人:
魯仲連,春秋時齊大夫。
郡望:扶風,新蔡。
魯姓 歷史名人
魯姓古代名人
魯恭東漢,扶風平陵人,東漢名臣。章帝時宰中牟,專以德化爲理,不使刑罰,後擢侍中,直言不諱,累官至大司徒。“德化爲治”是中國一個傳統的崇高政治理想,數千年來想而往之,卻極少有人能夠做到。而在大約兩千年以前的東漢時期,卻的確有人辦到了,那就是魯恭。據史書記載,魯恭當中牟令時,以德爲治,結果出現了“三異”,那就是“蟲不入境,化及禽獸,童子有仁心。”如此的政治境界,魯恭辦到了,真是魯姓人士最值得自誇的一項莫大的殊榮。
魯欽明朝,西南武將之冠。
魯褒西晉,文人,著《錢神論》諷刺當時社會風氣,爲憤世嫉俗之作。“有錢可使鬼”和“孔方兄”便來自這篇文章。
魯匡新朝,扶風郡平陵人(今陝西扶風),王莽時期在朝中任職,有機智善變的能力,號爲“智囊”,其子在建武初爲武陵太守,其孫魯恭、魯丕均爲東漢名臣。
魯昂(1243--1336),字東昇,號照軒,宋官殿中侍御史,自號九峯老人,世亂遠引由山東來益上流二里九岡山下五公村口。
魯九皋清朝,清代江西省新城人,字潔非,號山木。乾隆進士,出選山西夏縣知縣,有惠政。著有《山木居士集》。
魯得之明朝,錢塘人,明代書畫家。善書,工寫竹,發竿爽勁,掃葉清利,縱筆自如,備見瀟灑。著有《墨君題語》、《竹史》、《細香居集》。
魯宗貴南宋,錢塘人,南宋畫家。工花竹、禽鳥、窠石,用筆意趣有餘,描染佳妙,尤長於寫生,雞雛乳鴨,頗有生意。傳世作品有《春韻鳴喜圖》。
魯伯能宋朝,安吉人,宋代學者。博學強記,九歲通五經,日讀萬言。夜乘月光誦讀達旦,生平以翰墨自娛,歷官處州太守。
魯治明朝,吳郡人,明代畫家。善畫花卉、翎毛,美倫精巧,着色天然,饒有風韻,落筆瀟灑脫俗,活潑有生趣。
魯班春秋,春秋時魯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魯家寨人),古代著名的建築工匠、建築家。本公輸氏,名般,後人稱爲魯班。他不僅能建築“宮室臺榭”,而且在征戰頻繁的年代,曾造“雲梯”、“勾強”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傳他創造了“機關備具”的“木馬車”;發明曲尺、墨斗等多種木製工具;還發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確是少有的勤勞、機巧的匠工,受到社會普遍的讚揚,稱他是“機械之聖”。對後世影響很大,幾千年來,一直被奉爲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藝部門共同祖師,稱他爲“魯班爺”。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蔘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魯班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羣衆中流傳。中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爲祖師。魯班乃木工匠開山鼻祖,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釋解:伏以於魯班第一個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風水蘊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時蘊涵泰山可以鎮宅,所有的災難、大風大浪、雷電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災難被家地板抵抗了家庭自然沒有災難,順應自然給家帶來好運興旺發達
魯丕東漢,魯恭之弟,東漢名臣,累官至侍中。好學,兼通五經。以魯詩尚書教授,爲當時名儒。關東號之曰
魯峻東漢,昌邑人,東漢官吏、學者。專治魯詩顏氏春秋,初舉孝廉,累官至屯田校尉。
魯肅三國,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三國東吳名將。家富於財,好施與,的鄉邑歡心。周瑜爲居巢長,故過候,且求資糧,肅有米六千鬥,以一半與之。瑜遂薦於孫權,獨建議結劉備拒曹操。權甚重視。魯肅爲人方嚴,雖在軍陸,手不釋卷,善談論,又能屬文,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魯仲連戰國末期,齊國人,戰國末期學者。不任官職,好持高節,堅持儒家道德觀點,反對尊秦爲帝,以義不帝秦而被傳誦千古。其肯定事物的兩重性,反對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片面性。
魯貞元朝,元浙江省開化人,字起元,號桐山老農。元統舉人,隱居不仕,其邃於理學,胸懷夷曠,著有《桐山老農文集》、《春秋按斷》、《中庸解》、《易注》等。
魯瀚宋朝,清江人,宋代詩人。涉獵廣泛,尤精於易,善詩。有林園二十畝,塢內有含笑花數十株,自號笑塢老人。
魯勝西晉,代郡人,西晉學者、邏輯學家。少有才操,曾宰建康令。其所著涉及到極爲豐富的古代邏輯思想發展和邏輯對象爭論的歷史情況。著作僅存《墨辯注序》。
魯姓近代名人
魯加漢(1916-1991),河南省新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魯玉昆(1929-),湖南省岳陽縣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魯瑞林(1912-1999),甘肅省臨夏市人。1931年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魯易(1897-1932),原名其昌,字蕙孫,號繩武。江西黎川中田人。土地革命時期紅三軍的著名將領,烈士。幼隨父旅居湖南常德,常德高中畢業後赴日本留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回國,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與李立三、趙世炎等發起成立勞動學會,參與了留法勤工儉學生進佔里昂中法大學的鬥爭,被法國當局拘捕,同蔡和森、陳毅等104名學生一道被押送回國。1925年初被派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祕書,先後以祕書、少將副主任身份主持政治部部務。並根據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黃埔黨團和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同國民黨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926年1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少將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5月,周恩來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兼高級政訓班主任,魯易任區委祕書兼政訓班祕書,協助周恩來領導軍事工作。1928年回國,任中共中央軍委會祕書。1930年8月,任軍委總政治部主任。1932年6月,蔣介石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賀龍等率紅三軍軍部和紅八師轉到外線作戰,魯易和紅七師師長王一鳴率本部及地方武裝留在根據地堅持戰鬥。8月,在監利新溝嘴戰鬥中,因敵衆我寡,紅七師遭受嚴重損失,魯易不幸被俘,在獄中堅持鬥爭,堅貞不屈。10月4日,被國民黨殺害於湖北沔陽縣仙桃鎮。
魯儒林民國(1910~1984),湖南津市長嶺崗人。民國27年,先後供職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政府宜昌辦事處。次年,去西昌,任《寧遠報}經理兼總編輯,著,魯儒林參加自費留學考試合格,2年後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究教育,獲碩士學位。1949年,魯儒林通過聯合國翻譯考試合格,錄用於聯合國祕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