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qu 即可
瞿姓 瞿氏 瞿姓起源 瞿姓名字 瞿姓名人
瞿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43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42 位。
位於邊姓 之後,農姓 之前。

瞿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422018年2014年
2013年2182007年2006年214
1995年1891987年2051982年235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26
手機查看瞿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瞿姓 即可

瞿姓 起源

瞿姓主要源自:贏姓嬴姓

瞿姓,源出有:

瞿姓起源一

以地名爲姓。商朝大夫因受封於瞿上(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瞿上城),居住的人就以瞿上地名爲姓,從而形成瞿姓。

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商瞿,字子木,跟隨孔子學習《易經》。商瞿是魯國人,因生於四川雙流縣,居於瞿上,故名商瞿,其舊居稱爲“商瞿裏”,後來在這裏居住的人,分別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

瞿姓起源二

以人名爲姓。商朝君王武乙,子姓名瞿;武乙後裔遂以祖上尊名“瞿”爲姓,形成瞿姓。

瞿姓起源三

源於贏姓十四氏的一支,在《史記·秦本紀》

中有記載,“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如今的徐、江、秦、趙、黃、梁、馬、葛、瞿、繆、鍾、廉、谷、費等姓,幾乎單一源於嬴姓

瞿姓 分布

瞿氏在今四川省成都附近的雙流縣東瞿上城,建立了瞿國,後裔尊名爲“瞿父”,後世子孫遂以“瞿父”爲瞿氏始祖。瞿氏宋時逐漸南渡,部分瞿氏逐漸就在江南等地生活。至宋朝末期,瞿氏家族成員在中國東西南北中地區均有分佈。

最早進入上海地區的瞿氏,據史志記載是參軍瞿檜。宋靖康末年,瞿檜從康王南渡,自汴梁舉族遷上海地區,定居鶴沙(今南匯下沙),這是浦東瞿氏,也是上海瞿氏的主幹,他們後來棋佈奉賢分水墩、松江城、松江天馬山、高橋界浜和嘉定城。也在南宋初年,另一支瞿氏從嚴陵(今浙江省桐鄉)遷居龍華,與張、沈、趙三姓,世代結義,休慼與共、有“四姓墓”留爲海上名跡。爾後,陸續又有遷入,如無至正間,瞿信由崑山避亂青龍江,同時期,任青龍鎮教諭的瞿智也留什定居。南宋嘉定年問,瞿愉維任下沙鹽場鹽監,子世代相繼,主持上海和浙西鹽政達150年之久。此中最有成就的是瞿家直管的下沙鹽場,產量鹽賦均爲“兩浙之最”,見自《熬波圖》中所總結的製鹽技術,所訂刑紀,歸倂竈座、建團立盤等系列整頓改革工程,都是瞿氏的作爲,遂使“團廳嚴且肅,立法無弊生”。從而使鹽場地區的下沙“商賈鹹集,遂成都會”,新場“歌樓酒肆,賈街繁榮,雖縣亦未之過也”。由於新場的繁榮,明中葉曾有立縣之議。元初,瞿霆發還兼領上海市舶司。煮鹽、海運、棉織是古代上海的三大經濟支柱,宋元際鹽業尤爲發達,瞿氏世掌鹽業,聚集了大量財富,遂成松江府的首族。瞿氏佔地達7300頃,構築了當時江南最大園林——瞿家園。該園佔地2頃,僅園內琴軒中收藏的名貴古琴就有百張,百客堂終日絲竹不絕,賓客滿座。

明洪武十二年(1380),朱元璋下詔滅松江巨族,瞿氏位列榜首。詔令明文規定,僅留長子“以存宗桃,餘皆抄沒”,下沙瞿氏其族數百家,殲之殆盡。據記另有兩僕各負一幼兒逃出,其中之一即傳高橋界浜一脈。瞿姓遭此大劫,人員大減。明後期,瞿姓復起,隆慶、萬曆年間,武進士瞿彥威主持上海兵防12年,瞿姓與李、周、曹等姓同爲上海望族。

瞿姓 名人明星

瞿姓 郡望

高平郡:原爲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爲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鉅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鉅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爲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松陽郡:亦稱縉雲郡、松陽縣。西漢時期屬回浦縣地,東漢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以其地有括蒼山而得名。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廢州復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東南部遂昌縣一帶。唐朝貞元年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稱白龍縣。宋朝鹹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複名松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11月撤松陽縣併入遂昌縣,1982年1月復置松陽縣。

瞿姓 堂號

高平郡:原爲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爲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鉅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鉅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爲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松陽郡:亦稱縉雲郡、松陽縣。西漢時期屬回浦縣地,東漢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以其地有括蒼山而得名。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廢州復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東南部遂昌縣一帶。唐朝貞元年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稱白龍縣。宋朝鹹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複名松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11月撤松陽縣併入遂昌縣,1982年1月復置松陽縣。

瞿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常見生氏。分佈頗廣:今北京,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度、淄博,山西之太原,湖北之利川,安徽之涇縣,江西之金溪、峽江,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白、苗、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據《博古圖》注云:“商器有瞿父鼎。蓋以地爲氏。望出松陽、高平。”晉代有瞿莊,東海王越參軍;唐代有瞿稹,絳州刺史;宋代有瞿珣;元代有瞿信;明代有瞿佑;清代有瞿中溶;當代有瞿秋白。

貳、

瞿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4%。尤以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2省瞿姓約佔全國漢族瞿姓人口60%。

瞿姓起源:①古有瞿國,在益之瞿上(故城在今四川雙流東之瞿上城),見《國名紀》。以國爲氏,見《姓考》。②商大夫之後。商器有瞿父鼎,見《宣和博古圖》。蓋以地爲氏。③或爲瞿曇氏所改。④彝、土家、滿等民族均有此姓。

瞿姓名人:

瞿茂,漢時漢南太守。

郡望:松陽、高平。

瞿姓 歷史名人

瞿姓古代名人

瞿能明朝,《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瞿通明朝,合肥人,開國將領,隨朱元璋開國有功,在江淮軍中以使長槍有名,文武全才,勇武有加。生子瞿能。元末江淮兵起,瞿通在行伍間,以其善長槍,故號“長槍千戶”。明朱元璋賜鳳陽衛指揮使,瞿通以大都督府僉事致仕歸第。歲乙未,上在和州,瞿通來歸,積功至今官。 後洪武二十九年正月疾卒,上諭葬,贈“右都督”,子瞿能嗣。瞿通墓園在長豐縣崗集鎮瑤英山下(今長豐縣崗集鎮臥龍山東)。

瞿方書(1884-1947),湖南省保靖人,一作永順人。名一作方思,字孫婁,亦作蓀婁。早年肄業桃源漳江書院。1900年參加自立會,後入華興會。1906年留學日本,入東京明治大學,並加入同盟會,襄理《民報》事務。1907年任吉林法政學堂教習。後又加入南社。曾任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局編纂、參事,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二次革命失敗後主辦天津《公民報》,宣傳反袁。之後,歷任北京大學、湖南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文學史》。

瞿紹基字厚培。又字蔭棠。少時。家中曾爲聘邑中著名學者教讀,學識淵博。授廩貢生,曾當過陽湖(今武進縣)縣學訓導,獎掖後進,業績顯赫。但他不樂仕進,不久便回家奉母。他生活儉樸,獨樂於慷慨買書,廣積善本,不遺餘力,經他校閱的書不下萬餘卷,丹黃滿架,怡然自得。十年之中,藏書達十萬卷之多。

瞿應紹清朝(1778-1849),字陛着,號子冶,又號月壺,上海人。清嘉慶年間廩貢生,詩文甚佳,擅篆刻,善繪畫,師宗惲南田。生平收藏古物甚多,宅內陳設皆尊彝及古今名人墨跡。一生制壺不少,多摹陳曼生之作。他僱陶工多人,用宜興陶土製成各式壺模,自己在壺上畫竹題詩,由友人鄧符生篆刻。晚年創制月壺,人稱“瞿壺”,制壺法未能傳世。瞿壺有粗、細二種:粗沙製作工緻;細沙皆畫竹,寥寥數筆,更顯古樸。上海開埠後,日人搜求瞿壺,攜至日本,一壺可售數十銀元。咸豐年間,上海小刀會起義,瞿應紹所藏書畫古玩在兵燹中散失,僅有所作《月壺題詩畫》存世。

瞿中溶清朝,篆刻家。字鏡濤(1769-1842),號木夫。生於長至日,故又號萇生。晚號木居士。江蘇嘉定縣(現屬上海市嘉定區)人。同裏清朝知縣錢大昕之婿。嘉慶十九(1814)年進士,官湖南布政司理問。博學多識。尤精金石考證之學,廣搜訪,富收藏,工書畫。好篆刻。其篆刻宗漢人,得浙派神韻,佈局尚穩,用刀生澀。因生平勤於著述。故篆刻、書畫作品存世較少。但他自謂:“白文不如陳鴻壽,朱文則過之。”一生著作頗多。著有《湖南金石志》、《吳郡金石志》、《漢金文編》、《集古官印考》《三體古經辨證》、《弈載堂古玉圖錄》、《集古虎符魚符考》、《武梁祠畫像考》、《說文地名考異》、《春秋三傳經異備考》、《漢石經考異辨正》、《弈載堂文集》、《古泉山館詩集》等。

瞿鴻機清朝(1850-1918),清湖南善化人,字子玖,號止庵,晚號西巖老人。同治十年進士,授編修。光緒間累遷內閣學士,典福建、廣西鄉試,督河南、浙江、四川學政。遷禮部侍郎,光緒二十六年,隨慈禧太后避八國聯軍西行,晉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充政務處大臣。曾建議以西安爲陪都。旋任甸務部尚書,充中日議約全權大臣。又參與“新政”及預備立憲籌劃。授協辦大學士,以忤西太后意罷歸。辛亥後寓上海。

瞿式耜南明(1590-1650),文淵閣大學士,抗清志士。字伯略、起田,號稼軒。瞿景淳孫。常熟五渠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授江西永豐知縣,政績卓著。崇禎初,擢戶部給事中,後被誣入獄,去職家居。清兵入關,於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出任廣西巡撫,立志抗清。隆武二年(1646年)擁立桂王於肇慶,建號永曆,晉文淵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自請留守桂林,多次擊退清兵進攻,收復湖廣大片失地。永曆四年,清兵大舉圍攻桂林,城破後與總督張同敞被俘。堅貞不屈,數拒招降,以文天祥自比,賦《浩氣吟》明志。同年十一月從容就義於桂林風洞山仙鶴巖。永曆五年,被追贈粵國公,諡文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追諡忠宣。著有《瞿忠宣公詩文集》等。

瞿汝說明朝,瞿景淳次子,萬曆年間官到湖廣提學僉事,以剛正而著稱,著有《皇明臣略》一百卷,學術成就也很高。

瞿九思明朝,理學家,字睿夫,黃梅人。父晟,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歷官廣平知府。鑿長渠三百里,引水爲四閘,得田數十萬畝。卒於官。九思十歲從父宦吉安,事羅洪先。十五作《定志論》。後從同郡耿定向遊,學益進。舉萬曆元年鄉試。居二年,縣令張維翰違制苛派,民聚毆之,維翰坐九思倡亂。巡按御史向程劾維翰激變。吏部尚書張瀚言御史議非是,九思遂長流塞下。子甲,年十三,爲書數千言,歷抵公卿,訟父冤。甲弟罕,亦伏闕上書求宥。屠隆作《訟瞿生書》,遍告中外,馮夢禎亦白於楚中當事,而張居正故才九思,乃獲釋歸。三十七年,以撫按疏薦,授翰林待詔,力辭不受。詔有司歲給米六十石,終其身。乃撰《樂章》及《萬曆武功錄》,遣罕詣闕上之。卒年七十一。九思學極奧博,其文章不雅馴,然一時嗜古篤志之士亦鮮其儔。甲,字釋之,年十九舉於鄉,早卒。罕,字曰有,七歲能文。白父冤時,往返徒步,不避寒餒,天下稱雙孝。崇禎時,辟舉知州。

瞿鏞清朝,江蘇常熟人,字子雍。瞿紹基子。歲貢生。瞿氏以藏書著名,藏書之精,與山東楊以增海源閣有“南瞿北楊”之稱。鏞秉承父志,篤志藏書,不爲名利所動。傳說光緒帝欲得其一珍祕本,賞以三品京官,並給銀三十萬兩,竟不奉詔。有《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續海虞文苑詩苑稿》《續金石萃編稿》《集古印譜》《鐵琴銅劍樓詞稿》。

瞿俊明朝,蘇州府常熟人,字世用,號學古。成化五年進士,由御史遷廣東按察副使。性廉介,人不能幹以私。以病致仕歸,不取嶺南一物。工書畫,蘭竹行筆瘦勁,書法二王。善爲詩。與漁民爲鄰,時時席地與飲,酒酣吟詩作畫,分贈之,權北京時間富室以金帛請求莫能得。年六十八卒。有《留餘堂集》《學古齋集》。

瞿佑明初(1334—1427),字宗吉,號存齋,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著名文學家。少時即有詩名,他的詩綺豔柔靡,但終生懷才不遇,僅在洪武年間任教諭、訓導、長史之類小官。永樂年間因寫詩蒙禍,被貶謫十年。著有《香臺集》《詠物詩》《存齋遺稿》等20多種,還著有小說集《剪燈新話》等著作

瞿通瞿能瞿陶明朝,一門三代爲大明朝盡忠,真可謂,“滿門英烈,世代忠良”。明成祖朱棣念起瞿能威武英姿,對其各爲其主,忠心耿耿的英勇壯舉頗爲賞識,遂令人傳言,將以其感人事蹟召示天下,令人收骨安葬,屍魂還鄉。後明福王朱由菘在長豐縣考察時得知此事後,心有感動,賜瞿能諡號“平陽伯”,在瞿能墓、其父瞿通墓前渡碑立記,以傳後世。清雍正七年,皇詔敕賜在合肥城中 (原安徽省政府大院位置) 爲瞿能建“瞿公祠”,春秋致祭。

瞿能明朝,靖難之役歷史事件簡介,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爲大將軍,召調瞿能爲南軍都督同李景隆北上討伐燕王朱棣。在攻打北平戰役的時候,瞿能和他的兩個兒子率領數千驍勇善戰的起兵攻進了彰義門,就在快要取勝潰敵的時候,李景隆命令讓他們等候後方大軍一同前來,於是便貽誤了這千載難逢的戰機,使得燕軍在短時間內迅速修正補充,終因寡不敵衆,瞿能父子率衆被迫又退出了北京城。恰逢當夜天氣寒冷,燕軍便用水澆在城牆上,不一會水便凝結成冰,等到再次攻城的時候,因爲城牆溼滑而未成功,最終,李景隆全軍覆沒。後來,瞿能跟隨李景隆大軍駐紮在白溝河與燕軍作戰,瞿能父子奮勇殺敵,驍悍難當,所向皆爲所破。第二天在此作戰的時候,瞿能等人更加驍勇,幾乎擒獲了朱棣,正在危急時候,朱棣假裝召來後續部隊來掩護自己,使得南軍懷疑而不敢追擊,因此朱棣才得以逃脫。天快黑的時候,瞿能等人又率領軍隊尋找燕軍主力作戰,同時全軍高呼“滅燕”來渙散燕軍軍心,提升自身士氣,一戰斬殺燕軍數百人。後來,南軍將領俞通淵、滕聚等人又率領軍隊和瞿能會和,一時間,南軍士氣大振,大有頃刻間將燕軍踏爲齏粉的勢力和氣魄。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在燕軍士氣低落,即將潰敗的時候,上天將自己的同情降落到了朱棣身上,突然之間,一陣狂風突起,將南軍的將旗吹折,在“天人感應”大行其道的那個時候,這對南軍的打擊是致命的,一時之間,軍中爲之相視而動,南軍即使勝算在握,但此時軍心大亂,無心作戰,而燕軍則是爭先恐後,奮勇殺敵。朱棣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不幸被擊而死。李景隆無奈,率領殘軍敗將逃往濟南堅守不出,從此,戰爭的優勢開始轉向朱棣一方,最起碼從天意上可以這樣說。

瞿能明朝,合肥人,開國將領,父瞿通,洪武中,累官都督僉事。瞿能嗣官,以四川都指揮使從藍玉出大渡河擊西番,有功。又以副總兵討建昌叛酋月魯帖木兒,破之雙狼寨。燕師起,從李景隆北征。攻北平,與其子帥精騎千餘攻彰義門,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軍同進。於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敗。已,又從景隆進駐白溝河,與燕師戰。能父子奮擊,所向披靡。日暝,各收軍。明日復戰,燕王幾爲所及。王急佯招後軍以疑之,得脫去。薄暮,能復引衆搏戰,大呼“滅燕”,斬馘數百。諸將俞通淵、滕聚復帥衆來會。會旋風起,王突入馳擊。能父子死於陣。通淵、聚俱死。精兵萬餘並沒。南軍由是不振。

瞿景淳明朝,官員。字師道(1507-1569),號昆湖,諡號文懿。常熟五渠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清廉剛直,不畏權貴。曾奉敕往鳳陽封鄭王子朱載?爲世子攝國事,拒受重禮。倭寇侵江南,返京面質大學士嚴嵩,揭發總督胡宗憲坐擁重兵禦敵不力。歷官太常寺卿、南京國子監祭酒、吏部右侍郎。隆慶元年(1567年)被召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總校《永樂大典》,修《嘉靖實錄》,所著《石經大學質疑》,得後世的推崇。後以疾歸,卒贈禮部尚書。

瞿姓近代名人

瞿新發(1931—),筆名海雲江蘇省南通市人。1946年底參加革命。1947年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入伍後,參加過卞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建廈門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從事炮兵工作,畢業於武威炮校。歷任第二炮兵第56基地司令部作戰處科長、副處長,二炮第56基地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1992年冬離休,後參加老年大學學習書畫、詩詞等。把參加學習活動作爲晚年追求生活的樂趣,部分作品還被編入《共和國百位將軍暨書畫名家書畫精品集》、《中國曆代皇帝名人名將書畫家筆跡大觀》、《紀念魯迅誕辰100週年國際書畫精品集》、《共和國百位將軍與書畫名家紀念毛澤東誕辰110週年書畫詩詞精品集》、《共和國百位將軍與書畫名家紀念鄧小平誕辰100週年書畫精品寶典》等多部書典。書法作品多次在軍內外展出。現爲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北京詩詞學會會員、總參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中國·三味書畫院高級藝術顧問。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瞿宏堤(1913—1932),湖北省洪湖縣人。1919年6歲時入學讀書,13-14歲時習武健身。1930年17歲時隨父務農。1929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洪湖革命根據地逐步形成。1929年秋天參加了洪湖縣瞿家灣赤衛隊。1931年春在一次反“圍剿”戰鬥中,所在的赤衛隊與敵軍遭遇。因寡不敵衆,赤衛隊迅速撤退,他擔任炮手,阻擊敵人,掩護赤衛隊安全撤退後,背上土炮,抄近路追趕赤衛隊。敵人見他單兵一人,大膽朝他包抄過來。由於身負土炮,行動緩慢,被敵人開槍擊中小腿肚,鮮血直湧,行走不便,匍在麥田,繼續向赤衛隊撤退的方向爬。正在這時,敵人已出現在面前,一個爲頭的敵人向他開槍,子彈射進胸膛,英勇犧牲,時年僅19歲。

瞿雲白(1902—1958),又名瞿昀白,江蘇省常州縣人。瞿秋白之二弟。早年畢業於北京俄文政法專科學校,受兄瞿秋白的影響參加了“五·四”運動。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被捕“反省”脫離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到兄長瞿秋白任教的上海大學讀書。同年1月和上海大學的女學生王劍虹結婚。在上海大學學習期間,被調派到上海總工會參加革命工作,經歷了大革命時期許多重要活動。1925年又被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因學習成績突出,畢業後就在蘇聯共產黨(布)的中央出版局擔任翻譯。 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1930年奉命回國,在上海蔘加中共黨的地下工作,是中共開展地下出版工作的重要一員。1931年以開辦綢布莊的名義作掩護,在上海周家嘴路綢布莊內祕密設立中共地下的印刷廠。1932年又以一家住宅式店鋪的名義爲掩護,設立上海全總祕密印刷所。後被捕入獄,獄中結識了難友的鄧拓。又從監獄遷至蘇州反省院,在國民黨的“反省政策”作用下,與兄、弟走上了一條相反的道路。當時國民黨特務組織吸收了不少從莫斯科回來的中山大學學生,和這些同學成了專門破壞共產黨組織的國民黨特務。此外還參加了國民黨的反共宣傳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在張國燾主持的《創進雜誌》社擔任發行會計。國民黨潰敗大陸前夕,當張國燾等中共叛徒相繼逃出大陸後,瞿雲白沒有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安排在中國人民大學擔任俄文譯員。但是好景不長,因爲歷史問題,在此後的政治運動中受到管制的處分。 1958年逝世,終年56歲。走完了歷史色彩十分駁雜的一生。

瞿堅白(1912—1943.5.14),江蘇省常州縣人。瞿秋白之五弟。早年小學畢業,受兄瞿秋白的薰陶,多才多藝,尤其愛好京劇,擅寫文章,不時有短小的劇評寄給報館發表。大革命時期,分別任職於浙江淳安、嘉善、鎮海等縣的教育局事務員。在兄瞿秋白的影響下,剛正不阿,堅決抵制了集體加入國民黨的強令。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浙江省鎮海縣教育局任事務員。1935年當獲悉大哥瞿秋白犧牲的噩耗,強行剋制內心的悲痛,毅然拋棄了安逸的生活,繼承哥哥的遺志,矢志投身革命。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歷盡艱辛輾轉找到武漢中共辦事處,經徐特立介紹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0年畢業後,主動要求到前線工作,遂在冀魯豫邊區從事教育工作。後又被分配到八路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第六專署調查研究室工作。1944年(一說1943年)5月14日在河北省武安縣柏草坪村參加反“掃蕩”時,與“掃蕩”日軍遭遇,英勇犧牲,時年32歲。 其遺體被安葬在河北省武安縣車谷村,1963年遷葬到武安市烈士陵園,建有瞿堅白烈士碑,劉伯承元帥爲之題詞:“英名不朽”。

瞿鍾鬥(1911—1931),江蘇省南通縣人。出生於貧農家庭。192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4年報考了免費就讀的江蘇省第一代用師範。在進步青年學生組織“晨光社”的引導下,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啓蒙教育。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南通,代師的學生義憤填膺,迅速行動起來,和同學們於31日晚集結在學校禮堂召開聲援大會。又參加集體素食兩週,將節約的膳費捐助上海工人。1926年代師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組織,追求進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以讀書爲掩護,致力於中共的宣傳工作。同年冬,中共南通縣委在東鄉建立武裝小組後,積極配合武裝小組,冒着風險,繼續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組織街頭宣傳。1930年初夏活躍在通海如泰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第14軍,向國民黨反動武裝不斷出擊。爲了配合農村的革命鬥爭,中共南通縣委發動南通各校黨支部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當時任中共南通縣委宣傳委員,親自組織編印了大量的揭露反動當局腐敗和地主豪紳殘酷剝削、壓迫人民的罪行、鼓勵苦難的工農大衆起來革命的傳單。5月8日深夜,於東門外把傳單印好後,在返校途經東門小石橋附近時,突然遭到敵警的搜查,因傳單被查出被捕。受盡嚴刑拷打,始終隻字不供。後被轉解到蘇州監獄囚禁。終因敵人的殘暴摧殘,於1931年不幸病死於獄中,犧牲時年僅20歲。

瞿景白(1906—1929.10),江蘇省常州縣人。瞿秋白之三弟。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1916年初因家境困窘,母親又服毒自殺,即隨姐投靠杭州親戚。1921年夏考入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1923年秋進入上海大學讀書,被選爲“上大”演說練習會文書。 大革命時期,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勇敢地走在學生示威隊伍前列,帶頭呼喊口號,後被租界區巡捕逮捕。在租界法庭上,慷慨陳詞,駁得敵人啞口無言,被迫釋放。同年秋任上海曹家渡共青團團委書記,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3月隨兄瞿秋白轉移漢口工作,負責中共中央常委會和政治局會議記錄,並試辦《每日通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4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又稱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被選派到中共“六大”會議上擔任祕書,並與秋白合編了《中國職工運動材料彙編》一書,比較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工人運動的概況。1929年10月,在公開反對米夫、王明等人宗派活動中屈死於莫斯科,時年23歲。

瞿昀白(1902-1958),男,即瞿雲白。

瞿鴻禨晚清,大臣

瞿菊農近現代教育家

瞿道文(1919—),1932年秋參加兒童團並任團長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和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川陝省委黨樣祕書,紅31軍政治部科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衛生部文書,總衛生部直政部幹事,八路軍總醫院青年幹事。1939年被派到新四軍五支隊從事鋤奸工作,歷任五支隊政治部鋤奸科幹事、政治指導員,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鋤奸部科長。皖南事變後,負責領導淮南和津浦路西鋤奸工作,派人打入敵僞要害部門,獲取了大量情報。1944年升任新四軍2師政治部保衛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1946年任華東野戰軍10縱政治部保衛部部長,1949年任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政治部保衛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調空軍,任華東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華東軍區防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第二主任,空軍第4軍副政治委員。1956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1973年調到北京參加林彪事件專案的調查。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爲少將軍長。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瞿啓甲(1873—1940),藏書家。字良士。清代全國四大藏書樓之一的鐵琴銅劍樓第四代樓主。常熟古里人。擅文學、書法,維護先世遺書尤謹。宣統元年(1909),兩江總督端方遣人令瞿氏獻書,許以官職,不爲所動。1924年,軍閥內戰,爲免兵災,將全部珍本祕運上海庋藏。主張文化流通,對求閱學人,一概樂於助成。以所藏本支持商務印書館,輯印《四部叢刊》。又創建常熟縣立圖書館,捐獻鄉邦文獻,首任館長。輯錄出版的瞿氏藏書書目、書影、題跋、集錄等著述數種。重氣節,民國初曾任國會衆議員,堅拒曹錕賄選而歸。1950年,其子濟蒼、旭初、鳳起遵父遺命,將全部善本書籍捐獻國家。

瞿堅白(1914-1943),男,犧牲於河北省武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選集》。1950年毛澤東爲《瞿秋白文集》出版題詞說:“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裏,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爲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危不懼的意志和他在文化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着,不會死去。”1955年中共中央決定將其遺骨從長汀遷葬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1985年在其故鄉常州瞿氏宗祠的瞿秋白的故居建成了瞿秋白紀念館,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瞿鑫白(1912-1917),男,早殤。

瞿垚白(1909-1937),男,自幼患有癲癇病,病逝於漢口。

瞿景白(1906-1929),男,於蘇聯莫斯科失蹤。

瞿紅紅(1904-1908),女,早夭。

瞿軼羣(1900-1981),女,晚年定居杭州。

瞿秋白(1899.1.29—1935.6.18),原名瞿雙,後改名瞿霜、瞿爽,再後才改名瞿秋白,江蘇省常州縣人。出生於沒落士大夫家庭。1921年夏秋在莫斯科加入蘇聯共產黨。1922年轉爲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文藝批評家、散文家、翻譯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中,瞿秋白與張太雷、惲代英,被後人尊爲“常州三傑”,均爲中國革命事業立下了豐功偉績,慷慨獻身。

瞿姓 相關姓氏

瞿曇 (瞿曇)瞿相瞿鵲 (瞿鵲)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26

40

41

42

43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