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郜
拼音gào
人口約 21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314 位。
位於普姓 之後,豐姓 之前。
郜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1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92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89 |
1995年 | 293 | 1987年 | 240 | 1982年 | 333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61 |
郜姓 起源
郜姓主要源自:姬姓。
郜姓,出自姬姓。郜姓來源複雜,一說是周文王第十六子被封於郜邑,子孫就以此爲氏。而據史籍《世本》上記載,郜氏是周文王之子郜叔的後代。另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周文王第十一個兒子(一說第十五子)封於郜,所在地是古代濟陰,亡國後以國名爲氏,晉朝的時期有高昌長郜珍。
21世紀以來,尤以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等省多此姓。湖北、河南省佔全國郜姓總人口的66%以上。郜姓在《百家姓》排行150名開外,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61位。
郜氏出自周文王。根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周文王的兒子被封於郜邑,子孫就以此爲氏。而根據史籍《世本》上記載,郜氏是周文王之子郜叔的後代。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周文王第十一個兒子(一說第十五子)封於郜,所在地是古代濟陰,亡國後以國名爲氏,晉朝的時期有高昌長郜珍。
當初的郜國,包括南郜和北郜兩個部分。北郜在今山東省成武縣的東南,南郜則在北部之南的二里,在劉邦統一天下後曾被置爲郜成縣。到了東漢時期,被併入成武縣,今稱爲成武縣,郜氏的發祥地就在成武縣。郜氏望族居於京兆郡,即現在的陝西省西安以東一帶地區,故郜氏後人奉郜叔爲郜氏的始祖。
郜(Gào)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國名爲姓。據《世本》和《通志·氏族略》載,周文王的第十一個兒子受封於郜(今山東省成武縣東南),稱郜侯,建立郜國。春秋時郜國被宋國所滅,郜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原來的國名爲姓,稱郜氏。郜姓又寫作告。
郜姓始祖:郜侯。郜姓出自周文王。根據《通志·氏族略》上說,周文王的兒子被封於郜,子孫就以此爲氏。而根據《世本》上說,郜姓是周文王之子郜侯的後代。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周文王第十一個兒子封於郜,所在地是古代濟陰,後來亡國以國爲氏,晉有高昌長郜珍。當初的郜國,包括南郜和北郜兩個部分。北部在今山東省城武縣的東南,南部則在北部之南的二里,在劉邦統一天下後曾被置爲郜成縣,到了東漢,被併入城武縣,直到了今天。郜姓中國人的發祥地就在城武縣。望族居於京兆郡,即現在的陝西省西安以東。故郜氏後人奉郜侯爲郜姓的始祖。
郜姓 分布
郜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郜姓出自姬姓。上古時候,周武王打敗了紂王,建立周朝,於是分封各路諸侯。他將周文王的第十一子,自己的弟弟,封在郜這個地方(今山東省成武縣東南)。後來,郜國公族的後代就以封地名爲姓氏,稱郜氏,成爲今天郜姓的最早起源。到了春秋時候,郜國後來被齊國滅掉,但它的國人還是保留了郜姓。
春秋時齊、晉二國也有郜城,一在山東長清縣境,一在山西浮山縣西南,大概是郜人亡國後,其族人所遷之地。
郜姓得姓後,最初在受姓之地發展,後來又在京兆、安定等地形成望族,並出現了春秋時宋國大夫郜延年、明代山西參政郜大經等著名人物。如今,郜姓仍是一個分佈較廣的姓氏,主要分佈在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等省,其中湖北、河南二省的人口占全國郜姓總人口的2/3。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郜姓後裔分佈於蘇、魯、豫、皖等地。
如今,生活在上海的郜氏,第一批於十九世紀中葉從江蘇省江都縣樊川鎮逃荒流徙至上海、松江、楊思等地,業皮匠,至今已傳五世;第二批於民國初年疏浚楊思港時,又有幾戶郜氏撐小船來此;第三批於淞滬戰役時(公元1932年)遷滬定居。先後三批來自一地,都以皮匠爲業。
郜姓 名人明星
郜姓 郡望
① 京兆郡:即首都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②安定郡:漢代設置,治所在高平(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寧夏中衛、中寧、同心、固原等地。
郜姓 堂號
① 京兆郡:即首都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②安定郡:漢代設置,治所在高平(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寧夏中衛、中寧、同心、固原等地。
郜姓 姓氏源流
壹、郜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多在北方: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涉縣,山東之東平,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甘肅之永登,河南之盧氏,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土家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云:“周文王之子封於郜,或言第十一子聃季之弟,子爵。今單州成武有上郜城,是其地也。”郜乃古國名,其地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北郜城,此以國爲氏,系出姬姓。後或改爲告氏,或改爲浩氏。望出安定、京兆。
貳、郜
郜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7%。尤以湖北、河南等省多此姓。二省郜姓約佔全國漢族郜姓人口68%。
郜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封於郜(故城在今山東武城東南),謂之郜侯,子孫以國爲氏。
郜姓名人:
郜延年,春秋時宋大夫。
郡望:京兆、安定。
郜姓 歷史名人
郜姓古代名人
郜延春秋,春秋時期宋國大夫。
郜永寬(?-1863年),又名郜雲官清湖北人,於1852年太平軍攻佔武昌前加入,初無名,隸李秀成部,於1860年夏二破江南大營攻佔蘇州後,續攻上海郜始著聞,功爵封「簡天義」、「簡天安」,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守蘇州,封“納王”,後殺慕王譚紹光獻降蘇州,與2000名太平軍因李鴻章毀約皆遇害。
告子春秋,生平事蹟不詳,《孟子》七篇有《告子》。趙岐於《告子》篇題下注雲:“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稱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嘗學於孟子。”
郜煜清朝,[清],著名學者。進士出身,官至中書科中書。著有《易經理解》。
郜坦清朝,[清],淮安人。著名學者。研究《春秋》,遵從左氏,又博採杜預以至宋、元各家學說,著有《春秋左傳集註》。
郜璉清朝,[清],字方壺,自號綠天主人,清朝旅遊家。好鼓琴,悅耳動聽。又好遊山水;他遊遍了全國,曾三次登上泰山。著有許多遊記,其中以《芭蕉》一書最爲著名,傳至日本、成了國寶。,“江蘇如皋人。仕爲台州參軍。嗜山水,五嶽歷其三。山水師董源、黃公望、倪瓚,兼善花草。嘗寫芭蕉傳至日本,海外珍之。善鼓琴。”《如皋縣誌、圖繪寶鑑續纂》
郜知章元朝,著名元朝詩人、學者。元朝詩壇上有所謂的“王郜”之說。“王郜”是指王祠能和郜知章。事實上,郜知章不僅是一位詩人,同時他還是一位精研儒學的學者。他的一家人世代以儒傳家,在今江西省樂平一儒學的學者,在今江西的樂平一帶仍然很有名聲。
郜炳元清朝,[清]長垣人。順治丁亥進士。孝感知縣。
郜煥元清朝,[清]長垣人。字凌玉,號雪嵐。順治丁亥進士,歷官湖廣提學道按察使僉事。有《猗園存笥稿》。
郜獻珂明朝,[明]長垣人。崇禎庚辰進士。封吏部驗封司主事。
郜光先明朝,[明]山西長治人,字子孝,號文川,明代大臣,任延綏右副督御史,以功升大司馬。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上海知縣,以治最徵爲福建道御史,按貴州、湖,首發大中丞奸贓並窮治強藩徒黨。隆慶時,歷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定邊市金額,修繕邊境設施。萬曆時官至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郜玖晉朝,晉朝曾在任高昌長,是見於史冊的第一個郜氏名人。(又有稱“郜珍”,參考資料
郜恭唐朝,[唐]代宗時人。工書,嘗書杭州刺史李公碑。《金石略》。
郜宏生唐朝,[唐]殿中御史、陝州刺史。
郜弘基唐朝,[唐]殿中侍御史、陝州刺史。
郜貞泓唐朝,[唐]虞部員外郎。
郜安明朝,儀徵人。永樂舉人。任高密縣訓導。
郜大經明朝,[明]吳橋人。嘉靖進士。任山西參政。
郜永春明朝,[明]長垣人。字子元,號仰蘧。嘉靖壬戌進士,官山西按察使。編著【皇明三儒言行要錄】十四卷。
郜姓近代名人
郜子舉(公元1899—1982),河南魯山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保定軍校畢業。歷任黃埔軍校區隊長、黃埔軍校戰術教官、第八方面軍參謀長、新編陸軍第二十師師長等。,抗戰時期,任第九十一軍軍長、中央訓練團第一大隊大隊長、內江警備司令等。1945年初離職。1946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逃往去臺灣。1982年10月26日在臺北病逝。
郜雲官清朝,太平天國納王守蘇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