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賁〔 賁 〕
拼音bēn、féi、wēi、bǐ、bì
人口約 13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385 位。
位於弓姓 之後,況姓 之前。
賁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8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79 |
賁姓 起源
賁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縣賁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賁氏起源於春秋魯國,魯國在魯莊公執政時期,有一個貴族叫縣賁父,是魯莊公的親信大夫。在縣賁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稱賁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賁氏正宗之一。
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béi(ㄅㄟˊ),今讀bèi(ㄅㄟˋ)亦可。
賁姓起源二
源於戎族,出自春秋時期北戎分支賁渾戎,屬於以氏族名稱爲氏。賁渾戎,就是史書上所稱的“陸渾戎”,是春秋時期北戎民族的一個分支,以畜牧業爲主要社會生活方式,由於其四處騎馬遊弋,因稱“賁渾戎”。到了周景王二十年(晉頃公姬棄疾三年,公元前525年)農曆8月,晉頃公命令上軍將荀吳率大軍攻擊賁渾戎。爲防止暴露作戰意圖,晉頃公先派大夫屠蒯赴周王朝,請求祭祀賁渾戎境界的雒水(今洛河)與三塗(今河南嵩縣)。周王朝從屠蒯的言談表情中察知了晉頃公的真實意圖,遂設防警戒。同年農曆9月24日,荀吳率軍渡河南下,直抵陸渾戎境界之後,荀吳假意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讓祭史用牲畜祭祀雒水。賁渾戎族人不知是計,放鬆了警惕。荀吳則乘其不備,率晉軍突然發起攻擊,於9月27日攻滅賁渾戎,賁渾戎迅速亡國,其後,賁渾戎君流亡至楚國,餘衆則逃奔周邑甘鹿(今河南伊川),卻被早有防備的周王室軍隊俘獲殆盡,流放至隴系西(今甘肅敦煌),皆稱陸渾戎。晉軍得勝而歸,獻俘於晉文公姬重耳之廟。此後,歷史上再無賁渾戎之稱。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遊居於敦煌一帶的陸渾戎族人“自瓜州遷於伊川”,後在漢朝時期“建陸渾縣以聚養其民”,歷史上從此再無“陸渾戎”之稱。陸渾縣,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嵩縣。
在賁渾戎被滅亡之後,族人中多有以故氏族名稱爲姓氏者,稱賁渾氏、陸渾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賁氏、陸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fèn(ㄈㄣˋ)。
賁姓起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苗賁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該支賁氏出自苗氏,爲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苗賁父之後裔。苗賁父,本名爲賁皇,是楚國大夫伯棼之後。周簡王姬夷十一年農曆6月,晉、楚兩國爆發了著名的“鄢陵之戰”,當時楚軍勢大,晉軍上下將士均懷恐懼之心。賁皇便獻計於晉平公,告之楚軍習慣將精兵俱在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平公遵此記展開攻擊,果然大敗楚軍。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因賁皇食採於苗,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爲姓氏者,稱苗氏;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賁氏,世代相傳,史稱賁氏正宗之一。
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bēn(ㄅㄣ)。
賁姓起源四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該支賁氏出自苗氏源於秦國的王族後裔賁父。據史籍《史記·秦本紀》記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淠渭之間,馬大蕃息。。。。。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爲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仍爲朕息馬,朕封其土爲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非子得封地時,勢力相當弱小,經常受到西戎的侵擾。周宣王姬靜即位後,封秦非子的重孫秦仲爲大夫,命討伐西戎,結果秦仲反而被西戎殺死。周宣王又召集秦仲之子秦莊公嬴也兄弟五人,助兵七千,再次討伐西戎,最終取勝,收復了大部分失地。之後,周宣王即封秦莊公爲西垂大夫。秦莊公後舉族移住西犬丘,改西犬丘爲西垂。其後,秦襄公、秦文公都長期定居在西域。秦非子之後中有一個叫嬴父的大夫,其封地在賁,因稱賁父。其子孫以先祖名字爲姓氏,稱賁氏,世代相傳。
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féi(ㄈㄟˊ)。
賁姓起源五
源於特殊稱謂,出自兩週時期勇士,屬於以先祖稱號爲氏。賁,在兩週時期專指勇士,包括軍旅勇士、家豢死士和職業刺客,皆有一技之長,被稱爲“賁”,是對那些不顧自身安危、不管對錯、求達目的不論手段之勇士的尊稱。在典籍《孟子》中有描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賁,勇士也。”後有諸侯國傳們豢養有以賁爲主體的死士兵團,這在典籍《禮·射義》中對其專有描述,即“賁軍之將”,一如後世白話所稱的“敢死隊”。
在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爲姓氏者,稱賁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fèn(ㄈㄣˋ)。
賁姓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虎賁氏,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爲氏。虎賁氏,最早稱“虎奔”,爲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古代,“奔”、“賁”二字通用,“虎奔”取義如虎之奔走逐獸,爲軍中驍楚者,專職掌管君王近衛軍隊的統領,按周禮規定轄管八百名“虎士”,負責王出入儀衛,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有固定俸祿,因稱“虎賁”。在典籍《周禮·夏官·虎賁氏》中就記載:“虎賁氏,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虎賁氏之職務一直延續到後世的唐朝時期。在漢平帝元始元年,虎賁氏更名爲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稱虎賁中郎將,官秩二千石,是權位重大的軍職,一如今天的總參謀長。在虎賁氏、虎賁中郎將、虎賁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位爲姓氏者,稱虎賁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賁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bēn(ㄅㄣ)。
賁姓起源七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綴衣虎賁,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爲氏。綴衣虎賁,就是各諸侯國君主豢養的武人,沒有固定的官稱職務,僅以自己的武藝爲君王服務,屬於貼身死士之屬,甚至在君王逝世後皆予佐殉。“佐殉”,也就是殉葬,君王死了也要追隨去護衛。在史籍《左傳》中記載:“虎賁以勇力事王。”綴衣虎賁這種職業在春秋後期,逐漸被免除了殉葬之例。在綴衣虎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爲姓氏者,稱虎賁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賁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bēn(ㄅㄣ)。
賁姓起源八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賁泉,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賁泉,亦稱濆泉、蚡泉,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地名,漢朝時期稱汾陰縣,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實際上,賁泉原爲莒國之地,後在西周晚期爲魯國所佔。莒國不服,因此莒、魯兩國數次在該地發生戰事,賁泉遂成爲兩國此後數十年間的拉鋸地區。到周景王姬貴八年,莒、魯兩國之間爆發了著名的“賁泉之戰”,魯軍統帥叔弓率軍大敗莒軍。此戰之後,賁泉最終爲勢力更爲強大的魯國所吞佔。莒國也從此走向衰敗。在史籍《穀梁傳·昭公五年》中記載:“魯叔弓帥師,敗莒師於賁泉。賁泉,魯地也。”在賁泉之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賁泉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賁氏,世代相傳。
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fèn(ㄈㄣˋ)。
賁姓起源九
源於官位,出自先秦時期官吏旅賁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旅賁,是戰國時期秦國設置的一種武士稱號,專職掌管君王外出巡視之時的護衛、儀仗,因此稱作旅賁,一直沿用至秦國末期。在史籍《先秦記》中記載:“旅賁氏,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在旅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爲姓氏者,稱旅賁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賁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bēn(ㄅㄣ)。
賁姓起源十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有是賁氏部落,亦稱拾賁氏、施賁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是賁氏多改爲漢字單姓封氏。在北魏孝文帝病逝後,鮮卑貴族紛紛文化復闢,又改回鮮卑複姓,單後來的歷史長河中,鮮卑民族大多融合爲漢族,仍取魏孝文帝規定的漢化姓氏,其中拾賁氏族人後又改回漢姓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賁氏正確讀音作bēn(ㄅㄣ)。
賁姓 分布
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一百七十九位門閥。
賁姓
賁氏來源於春秋時候的魯國。魯國有一個貴族叫縣賁父,他的後代取賁字作爲姓,世代相傳。還有種說法,說春秋時晉國有個貴族叫苗賁父,他的後代取賁字作爲姓,世代相傳。
關於賁氏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古書《風鵒通》裏記載的,春秋時秦國有貴族叫人賁父的在魯縣(今山東曲阜),源於秦國的王族,其後代稱爲賁氏。在古代,賁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宣城(今安徽宣城)。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賁氏是縣賁父之後。
史籍《姓氏考略》上指出賁讀音爲béi,又有fèn、bēn二音,秦非子之後有賁氏。在《公羊春秋》上也有賁渾舊音féi或音bēn的記載,不但指出“賁氏間奔”自古已然,同時也爲後世對賁氏的源流提供了一項考證的線索。
有許多學者認爲兩千多年以前被視爲西戎的賁渾氏之族,後來與漢族打成一片之後,通行以賁爲姓氏。
元代賁氏始遷祖於元末偕賁氏再五公隱居江蘇省泰縣東北鄉新豐市和賁家集(現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賁集村)。賁氏再五公在江蘇省如皋縣西南爲始祖築祠爲南分,在賁家集築祠爲北分。每年祭祖期間,南北兩分都互相派代表前往。賁氏賁琳公後代賁茆公生三子(東中西三門),長子(東門)遷居十六總(屬現在的南通地區),二三子(中西門)仍居住原地址。
賁姓 郡望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漢時期的吳國地名。宣城郡始建於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置爲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文帝楊堅滅南朝陳之後,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爲宣城郡。在唐朝歷史上,廢州存郡則爲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爲宣州,但皆不離其地。南宋孝宗趙昚(趙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爲寧國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爲宣城縣。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爲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賁姓 堂號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漢時期的吳國地名。宣城郡始建於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置爲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文帝楊堅滅南朝陳之後,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爲宣城郡。在唐朝歷史上,廢州存郡則爲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爲宣州,但皆不離其地。南宋孝宗趙昚(趙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爲寧國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爲宣城縣。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爲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賁姓 姓氏源流
壹、賁(賁)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很廣:今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運城,陝西之韓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貴池,廣西之灌陽、荔浦,雲南之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族、瑤族、布依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縣賁父之後。”縣賁父,春秋時魯莊公御者。其後或以祖輩之字爲氏。
2、《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風俗通》雲:“秦非子之後有賁氏。”非子,伯益之後,秦之始封君,嬴姓。
貳、賁(賁)
罕見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音‘微’。明賁勝,建寧千戶。”。一音bēn;又音féi,皆現行姓氏。
三、賁(賁)
現行極罕見姓氏。今黑龍江之嫩江縣,廣西之平樂、荔浦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按稱:“《鄭志》載兩賁字;一音‘肥’;一音‘奔’。《統譜·五微》收賁字,音‘肥’。此收四寘,讀‘鄙’,與鄭音異。”《漢語大字典》音bì。
肆、賁(賁)
《漢語大字典》收載。《續通志·氏族略》音bǐ;一音féi、bèn,皆爲姓,見“賁”之bèn、bǐ、féi諸條。
伍、賁(賁)
賁姓分布:安徽淮南,湖北鍾祥、臺灣、遼寧、廣西融水、柳州、甘肅蘭州等地均有此姓。但不知各地此姓之發音。
賁姓起源:①春秋時魯莊公御者縣賁父之後。②漢時西戎有賁渾族,賁音奔,或後有音奔之姓。③虎賁,官名,《周禮》夏官之屬,其後以官爲氏。④五代後周時蕃胡有此姓,見《舊五代史》。⑤彝族姓。
賁姓名人:
賁浦,春秋時晉人。賁光,漢時中郎將。
郡望:宣城,宣平。
變化:一作奔,見張澍《姓氏五書注》。
陸、賁(賁)
賁姓起源:見《氏族博考》、《姓觿》、清《續通志·氏族略》。
賁姓名人:
賁琳,漢時人,見《漢書》。賁亨,元時處州路萬戶,累功升宣武將軍。
柒、賁(賁)
賁姓分布:北京有此姓。
賁姓起源:系自嬴姓。秦非子之後,見《風俗通》。
賁姓名人:
賁赫,漢時中大夫,以滅英布之功封期思侯。賁勝,明時膠州人,宣德中任福建建寧千戶。
郡望: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