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an 即可
安姓 安氏 安姓起源 安姓名字 安姓名人
安姓

姓氏
拼音ān
人口約 18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123 位。
位於文姓 之後,易姓 之前。

安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232018年2014年114
2013年1122007年2006年110
1995年1211987年1091982年134
明朝元朝宋朝90
北宋79
手機查看安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安姓 即可

安姓 起源

安姓起源源流

安姓起源一

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亦稱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

安姓起源二

西亞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後代皆以國名爲姓氏,稱安帕提亞氏。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嚮往佛學,想當僧人,於是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爲僧。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來洛陽宣傳佛教,隨後便定居了下來。

在安清的後裔子孫、以及當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的漢譯名稱爲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爲得姓始祖。

安姓起源三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爲氏留居中原,後省文簡化爲安氏。

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中的禍首安祿山,原爲康氏,是中西亞的“昭武九姓”中康國人的後裔,後隨繼父姓冒姓爲安氏,其後代遂以安爲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舊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叔千傳》載:“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種也。父懷盛,事唐武皇,以驍勇聞。”《新五代史》卷五一《安從進傳》載:“安從進,沙陀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爲騎將。”(注:《新五代史》卷4《莊宗紀》注)沙陀、薩葛、安慶三部落。而薩葛索葛,亦即粟特之不同音譯。粟特爲中亞古國,所謂昭武九姓多指的就是粟特人,作爲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國,粟特人。安叔千、安從進其先世仍爲中西亞安國人。洛陽爲東漢、魏、晉、北魏首都,因此從東漢以來,包括安息國和安國在內東遷到中原的胡人侍子和商賈,紛紛湧向這裏。《洛陽伽藍記》卷三記載了北魏時期洛陽城內胡商雲集的盛況:“自蔥嶺以西,至於大秦(漢朝時的東羅馬),百國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是爲附化之民,萬有餘家。”此“百國千城”的“商胡販客”,當然包括安息和安國的商人在內。唐代安姓胡人中,有不少佔籍河南。如前面提到的安師、高宗時處士安靜爲河南洛陽人;處士安神儼爲河南新安人等等。而一些籍貫爲他地的安姓胡人,也有許多卒於或葬於洛陽,如前面提到的安懷,高宗時陪戎都尉安度,玄宗時祁州祁山府果毅安思節等。這說明他們生活或活動的地方已經主要在洛陽了。《通志》所云“望出”河內(洛陽)的安姓,不知是否指的是安姓胡人。

安姓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安遲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吐谷渾部中有安遲氏族。

北魏王朝建立後,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實施全面漢化改革措施,將其改爲漢姓安氏,其後代多稱安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安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欽定八旗通志·烈女傳》中記載:

⑴.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爲Elhe Hala,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黑龍江東寧)、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改漢字單姓爲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化爲滿族姓氏後,其後均改漢字單姓爲安氏。

⑵.滿族昂剛氏,亦稱昂岡氏,滿語爲Aangang Hala,爲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烏蘭塔塔爾(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一帶(今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安氏,少數爲漢姓剛氏、岡氏。

安姓起源六

源於回族,出自唐朝時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嘎宛思,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安氏是中國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爲回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有從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後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與王、安、萬音相諧,故其後裔子孫便依漢俗改爲漢姓王氏、安氏、萬氏。另外,安息國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國,於唐貞觀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餘人來華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維州(今四川茂縣),後被授封左右衛大將軍、定襄郡公,其子孫後代皆以原國名之諧音漢字稱漢姓爲安氏。

明朝時期來中國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東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魯,其後裔融入回族後,也取漢姓爲安氏,現其家族主要在山東德州、天津兩地繁衍。

安姓起源七

源於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奚族人,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唐朝時期,有回鶻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爲漢姓留居中原地區,並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安姓起源八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成吉思汗六弟別勒古臺後裔諸部改漢姓安爲氏。明朝時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達色等族人歸附大明政府,其後皆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漢姓爲安氏,意爲“安分守己”,其後代子孫以漢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安姓起源九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明、清兩朝時期,在西南地區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瑪氏、村密氏吉巴氏等衆多部落,後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均流改漢姓爲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安姓起源十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達斡爾族阿爾丹氏,世居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Arda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阿爾丹氏多改漢姓爲安氏。

安姓起源十一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安佳氏,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錫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遼寧大連莊河)。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Angiya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安佳氏多改漢姓爲安氏。

安姓起源十二

源於外夷,出自清朝時期沙俄侵略軍俄羅斯族、哥薩克族戰俘,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從公元十七世紀中葉起,沙俄殖民者先後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長達數十年之久,入侵範圍遍及黑龍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龍江兩岸強築城寨村屯,搶劫村莊,勒索毛皮,捕捉人質,姦淫婦女,虐殺居民,策動當地頭人歸順沙皇俄國。中國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議,要求停止對中國東北邊疆的侵略並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爲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國東北邊防的措施。這些俄羅斯“旗人”,後來由康熙大帝賜其姓氏皆爲安氏,意爲“安衛大清”,押留中國,禁止返俄。這批戰俘人數爲一百二十九人,其後代遂以安爲氏,後逐漸融入漢族、滿族,世代相傳至今。

安姓起源十三

朝鮮族(中國、韓國、朝鮮)安氏:本姓李氏,始祖李瑗中國人。唐憲宗元和二年丁亥 東入於高麗松嶽山下,有三子:長子名枝春、次子名葉春、三子名花春,新羅景文王四年,甲申倭亂,三兄弟平亂,故賜姓安氏。李枝春改名安邦俊,封竹山君;李葉春改名安邦傑,封廣州君;李花春改名安邦俠,封廣州君。朝鮮族(中國、韓國、朝鮮)安氏的祖先本古代中國人。

安姓姓氏淵源

一、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

二、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爲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爲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衆多別姓改爲安姓者。

三、以國名爲氏。漢代有安息國王子入華改姓。唐代西亞、中亞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今甘肅省臨澤縣)有康國,後爲匈奴擊敗,遷回至中亞(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帶),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漢字音譯爲“安”的安氏。

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爲氏。

安息國河南安氏家族家譜部分圖片:河南柘城安廟家譜族譜

四、出自滿族改漢姓而來的安姓。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在渤海國時即有此姓。改爲安姓的滿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五、山東日照安姓起源一說最早源於雲南,有正規記載是在明洪武年間(村立碑文),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山西遷至日照安家村,安家村的安氏族譜是從二世開始,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遷至江蘇。

二說是相傳明洪武年間,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雲南景洪。

安姓遷徙分佈

西亞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烽煙四起,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安姓也不外其列。由於湖南所處地理位置屬較安定地帶,故南遷安姓,多出甘肅支脈。此期,北方安姓雖籠罩於戰火的陰影中,卻也有發展。三國曹魏有安同,遼東人,太武帝時進爵高陽公,曾以高官佐輔曹家王室,晚年又大興寺塔,其族大支多,甚爲興旺。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姓安,居於河南洛陽,後漸與漢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後,安姓日漸活躍,名人不斷湧現。唐代有安祿山,爲居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的雜胡人,本康姓,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脈。

《唐書 列傳 安祿山傳》:“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犖山。突厥呼鬥戰爲軋犖山,遂以名之。在突厥中,將軍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開元初,與將軍安道買男俱逃出突厥中。道買次男貞節爲嵐州別駕,收穫之。年十餘歲,以與其兄及延偃相攜而出,感愧之,約與思順等併爲兄弟,冒姓爲安。及長,解六蕃語,爲互市牙郎. ”後安祿山叛亂遭鎮壓。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南下,致使北方再度處於混亂狀態,由此,中原人士大舉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攜家南徙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爲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臺。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五。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申橋鄉安氏如:安廟村、胡襄鄉安莊寨村,河南泌陽安氏比較多有安莊十個有餘,比如官莊的安莊,大安莊,小安莊。羊冊的上安、下安、安吳等等。

安姓 分布

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七十九位,當代百家姓排名列第一百一十多位,人口約一百七十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4%左右。其中山東(日照、臨沂、青島膠南和煙臺地區)、山西、河北、安徽、遼寧五省佔據了安姓大多數。

古代

安息國的安姓自古代入居中原後,分居於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漵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先秦時期,安姓很少爲人所知。進入東漢以後,安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區。唐朝,是安姓發展比較快的時期,但因安祿山之亂,河南一帶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減少。

宋朝時期,安姓大約有1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於陝西、山東、廣西、甘肅、浙江、福建。全國形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晉爲中心的安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安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8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貴州和山西兩省,約佔全國安姓人口的40%。貴州爲安姓第一大省,佔安姓人口的21%。其次分佈於河北、江蘇、四川、陝西、山東、河南,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51%。宋、元、明期間,安姓人口減少很多,其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東南遷移。全國形成以川貴、晉冀豫爲中心的安姓聚集地。

當代

當代漢族安姓的人口一百七十萬,爲全國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安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安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安徽、山東、遼寧四省,大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佈於河南、黑龍江、山西、甘肅、陝西、貴州,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河北爲安姓第一大省,佔安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以渤海灣地區爲中心,向西抵甘肅和向南達安徽的延伸形、高比率安姓分佈帶。安姓分佈很廣,但在人羣中分佈不均衡。安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京津冀、晉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四川北段、貴州北部、豫魯大部、湖北西北、安徽北部、江蘇西北、內蒙古大部、黑吉遼,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2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32.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9%的安姓人羣。在內蒙古東北部、山東南部、河南南部、東部(商丘柘城一帶)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川貴桂大部、重慶、湖南西部、新疆西北,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一0.24%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3%的安姓人羣。

安姓 郡望

涼州:爲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爲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爲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爲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爲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爲縣。

姑臧: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市。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爲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爲匈奴所築,後音訛爲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爲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爲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爲治所,這是姑臧爲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張軌爲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爲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東晉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爲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髮□檀進駐姑臧,晉義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晉義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爲林中縣,仍爲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爲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爲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槃經》等十幾部經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羣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安姓 堂號

涼州:爲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爲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爲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爲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爲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爲縣。

姑臧: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市。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爲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爲匈奴所築,後音訛爲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爲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爲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爲治所,這是姑臧爲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張軌爲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爲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東晉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爲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髮□檀進駐姑臧,晉義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晉義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爲林中縣,仍爲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爲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爲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槃經》等十幾部經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羣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安姓 姓氏源流

壹、ān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金溪,廣東之高要,貴州之從江,雲南之馬關、隴川、河口等地有分佈。漢、鮮、回、藏、壯、滿、傣、彝、蒙古、傈僳、布倫、裕固、錫伯、達斡爾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注云:“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入中國,以安爲姓。”鄭樵亦云:“安息王入侍,遂爲漢人,故其族出涼州。”(按:《姓氏詞典》將“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斷作“……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故將其源分作二:或“以祖輩名字爲姓氏。源於姬姓,系黃帝孫安的後代”;或“以國名爲姓氏。古代安息人或安國人來中國留居不歸者,以安爲姓。”)(2)《魏書·官氏志》載:“安遲氏改爲安氏。”此當出自鮮卑族。

3、或爲康姓所改。《唐書》載:安祿山本姓康,冒姓安。“出自營州柳城胡人。”(4)藏族有“安溫”氏,本部落名,以部爲姓,省易爲“安”。

5、明賜元人姓名:孟格,安汝敬;達色,安汝堅;牟尼沙克,安思謙。

6、山東德州之北營村有安姓,本蘇祿國(今菲律賓)人,清雍正九年(1731年)正式入中國籍,因其信奉伊斯蘭教,遂與當地回民融爲一體。

7、爲清代滿族安德氏所改。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8、現行傣族姓氏,今雲南之孟連有分佈,本非姓氏,乃姊妹排行第三個女兒之意。傣族女性在未有子女前,名字的構成爲“排列+名”。三女爲“安”,故爲“安×”。遂有人依漢族姓名構成習俗稱姓“安”。

9、裕固族有“天下頭目都姓安”之說。爲安帳文所改,安帳乃氏族名,或取其首音諧“安”而爲單姓。

10、爲達斡爾族“阿爾丹”氏所改,“阿爾丹”氏族名(哈拉),以之爲姓。或取其首音諧‘安’而爲單姓。

貳、

安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5%,爲中國人口最多的120個姓之一。尤以河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25%。安徽、河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3省安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51%。

安姓起源:①古帝皋陶封於安(故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因以爲氏,見《姓源》。②漢時西域安息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布哈拉地區)遣王子世高入中國,居洛陽,遂留中國,以國爲氏。晉魏間遷安定,後徙遼東姑臧,又徙武威,隋時居涼州。又,相傳黃帝之子昌意之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故系出姬姓。此說系僞託。③河南安氏,系北魏時安遲氏所改,見《魏書·官氏志》。今本無此條,疑安遲爲安息之異譯。④柳城安氏,源出突厥胡,本姓康,唐時有名軋犖山者,其母阿史德氏,爲突厥巫師,軋犖山隨母嫁虜將安延偃,唐開元初延偃攜其歸國,軋犖山遂冒姓安,名祿山,後爲唐河東節度使,叛唐潛稱燕。⑤唐時回鶻人有安姓。⑥唐末五代時沙陀人有安姓,見《舊五代史》。⑦五代十國時後唐吐谷渾人有安氏,見《新五代史》。⑧唐時奚人有安氏,見《通鑑》。⑨明時賜元人孟格、達色等姓安。⑩明清時雲南尋甸軍民府土知府、馬龍州土知州、沾益州土知州、烏撒軍民府(今貴州威寧府)土知州、永善縣檜溪阿興土千戶等均姓安,爲彝族。又,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等漢姓均爲安。今彝族多安姓(105、130)

安姓名人:

安成,漢時太守。

郡望:姑臧、河內、武威。

變化:唐時李抱玉本姓安,恥與安祿山同姓,改姓李氏,見《唐書》。

安姓 歷史名人

安姓古代名人

安德裕宋朝,己巳科狀元,著有文集四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安冠英1941年1月生,男,北京人。民建會員

安文欽清末,陝西綏德人,清末秀才,抗戰時期積極與八路軍合作,建國後,歷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稱爲“陝西四老”之一。著有《滿腹牢騷記》。

安鴻勳清朝,清江蘇金匱人,官訓導,善行草書。

安維峻清朝,甘肅省秦安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

安希範明朝,江蘇無錫人,明萬曆年間進士,授禮部主事。

安傳明朝,明代淄川人,萬曆年間中舉,累遷刑部郎中,出知衛輝府。著《蛩音集》。

安盤明朝,明代嘉定州人,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安伸明朝,淄川人,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天樂元末明初,元至漢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時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吉水版籍鵝勁大丘,於明洪武初年來賓慶邵邑,旦落南門數年,轉住城東關外張家衝,歿葬張家衝。

安俊宋朝,宋代名將,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禦史,人稱長髯太保。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州,種世衡得俘虜,問

安壽宋朝,字厚卿,宋進士第,調蔡州親察推官,至太常丞,祕閣校理檢正中書,修起居,元豐初使高麗,加左諫議大夫,遷龍圖閣直學士,改戶部尚書,六年同知樞密院,元佑二年進知院事,拜親文殿大學士,授光祿大夫,傳戴宋史,元佑黨人碑,名列政大臣,揮麈前錄稱公,在政府父尚康寧,且具慶焉,宋史載父曰華封光祿大夫,年九十餘歲,子扶,給事中,殉靖康難。是爲江蘇安氏。

安重榮五代,五代時朔州人,初任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後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爲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所收養,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後於宋開寶初年中進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期生秦漢,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藥,當時人稱他爲“千歲翁”。

安清東漢,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爲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爲憎,信奉佛教。精通梵語,唸經修行。

安祿山唐朝(703—757),營州柳城,雜胡人,原名軋犖山,本姓康。後更名祿山。他懂蕃語,身體魁偉,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養以爲子,後升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等職。

安民宋朝,宋代陝西長安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爲人稱頌。

安熙元朝,藁城人,性淡雅,喜垂釣,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大嵬明朝,雲夢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

安昶清朝,清江蘇金匱人,喜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汝儉(1931-),1931年生,現爲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高級調究員兼高調員,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同會藝術委員,紫雲名土碑林特聘顧問。

安迪光(1929-),1929年生,江蘇興化人。筆名旭初、曉笛、若素、江海濤等。詩人,楹聯家。1944年參加革命,從事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經濟工作。

安鴻漸北宋,北宋初年洛陽人。晚年爲教坊判官。

安同曹魏,遼東人,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金藏唐朝,長安人,爲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后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爲洗脫太子罪名,當衆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動,不疑李旦。

安姓近代名人

安德海清末,清末宦官,直隸南皮人。他在八九歲時淨身,進宮後在咸豐帝身邊爲御前太監。

安哲原名安豐鐸,字建亭,山東省日照縣安家村人,1925年8月,在鄧恩銘的倡導下,安哲組織在濟南的日照籍學生,成立了黨的外圍組織“少年日照學會”。1926年春,由丁君羊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79

9

10

11

12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