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顓孫〔 顓孫 〕
拼音zhuān sū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624 位。
位於堂姓 之後,末姓 之前。
顓孫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62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46 |
顓孫姓 起源
顓孫姓起源一
源於嬀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陳國公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尚友錄》記載:“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顓孫,是春秋時期的陳國公族,上古聖君虞舜嬀姓的後裔,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爲氏”而姓了顓孫,稱顓孫氏。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記載:“顓孫氏出自陳公子顓孫。”但在史籍《左傳》中則記載:魯莊公二十二年((前672年)“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魯。”上述兩種記載都說明顓孫是陳國的公子,只是“仕晉”與“仕魯”的區別,而後一種記載似乎更據可信度。
春秋初期的陳國,位於今河南省淮陽市一帶,陳桓公嬀鮑的弟弟叫嬀佗(嬀躍),他在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陳桓公死後,殺死了太子嬀免,自立爲陳厲公。太子嬀免的兩個弟弟合謀報殺兄之仇,就在周桓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趁陳厲公去蔡國時把他殺了,兄弟二人相繼爲國君,就是陳莊公嬀林和陳宣公嬀杵臼。陳宣公晚年打算立寵姬所生的兒子爲太子,於是就在周惠王五年(前672年)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嬀禦寇殺了。陳厲公有個兒子叫陳完,他與嬀禦寇的私人交情非常好。在嬀禦寇被殺後,陳完怕被株連,便和另一位公子顓孫一起逃到了齊國。陳完即後來代齊稱王的田氏始祖。而另一位公子顓孫則從齊國又遷到了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大夫,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名字爲姓氏,稱顓孫氏,得姓至今已經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春秋時期之後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顓孫氏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孫氏,因此顓孫氏族人就很少見了,但依然有顓孫氏複姓族人世代相傳至今。
嬀姓顓孫氏、孫氏族人皆尊奉公子顓孫爲得姓始祖。陳國始於陳胡公滿。陳胡公,嬀姓,有虞氏,名滿,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孫。舜帝即虞舜,據《史記》記載“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而昌意的父親是黃帝。
顓孫姓起源二
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時期顓頊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
傳說,在遠古時期,有熊國國君少典氏生的兒子中有一人姓公孫,名軒轅,就是後來的華夏炎黃兩大部族首領之一的黃帝。黃帝生昌意,昌意娶昌僕氏(蜀山氏之女)爲妻生高陽。高陽就是後來的顓頊帝,簡稱顓帝,爲當時炎黃部落聯盟中的五帝之一。顓頊有一個裔孫叫女修,因爲是顓帝之孫,女修的後人便取“顓孫”爲姓氏。隨着時間的推移,顓孫氏家族不斷繁衍生息,傳至貢,貢有個後代叫女艾,爲夏王朝少康時期(前1913年―前1890年)的大臣。
後來,女艾的後裔子孫各遷異地,譜牒放逸,難以考證其所在與分佈。
顓孫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族顓孫師,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顓孫師(前503―?),字子張,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顓孫師的六世祖叫強,曾在春秋時期的陳國邑陽城(今河南淮陽)任過大夫。強生健,健生慶,慶生齊,齊生薑,姜生有三子:老大子張,老二子莫,老三子英。國學大師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子莫考》中說:“近人羅根澤引錢大昕雲因謂‘《說苑》雖未明載顓孫子莫爲魯人,然顓孫得氏日淺,戰國之初當未散居各國……而顓孫既出於魯,謂之魯人亦不爲過。’”史書記載,顓孫師長相端正,容貌俊美,談吐舉止寬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從容,總之儀錶行爲都很出衆。不過,史書中還揭示出顓孫師的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仍拜在孔子門下,後經孔子教育成爲“顯士”。那時孔子有三千個弟子,他是其中很年輕的一個,比孔子小了有四十八歲。不過,顓孫師雖學乾祿,但未曾從政,後來以教授終其一生。比之學識和外貌,孔子更加註重的是弟子們的學問,所以顓孫師並沒有被排入“七十二賢者”的行列,但後人依然將他與子游、子夏等賢人並列而稱。春秋末期,各地諸侯爭相稱霸,彼此攻伐。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十年,前479年),楚國出兵滅了陳國,在兵荒馬亂之中,子莫和子英的逃難中跑散而不知去向,只有老大子張仍留居於陳國。
唐太宗曾追贈顓孫師爲“陳伯”,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從祀孔聖。宋度宗鹹淳二年(1266年)追封“宛丘候”,後又再封“陳國公”,位列先哲,後世稱其爲“先賢”。此後,姬姓顓孫氏族人皆尊奉顓孫師爲得姓始祖。
顓孫姓 分布
顓孫姓遷徙分佈
顓孫氏複姓或是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四十五位門閥,望族出丹陽郡。《通志·氏族略》雲:“顓孫氏出自陳公子顓孫”兩種材料都說明顓孫是陳國的公子,只是仕晉與仕魯的區別,後一種材料似乎更據可信度,《左傳》載:(魯)莊公二十二(公元前672年)年雲:“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魯)。”,這裏說得是陳國在春秋時期曾發生一起爭奪王位的鬥爭,“陳人殺其大子禦寇”,王室的內訌導致陳完與顓孫在陳國無法安身,於是逃奔到了齊國。這個陳公子完(字敬仲)是陳厲公的兒子。即後來代齊稱王的田氏始祖。另一位公子顓孫則從齊國又逃到了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後代遂以顓孫爲氏。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子莫考》中又說“近人羅根澤引錢大昕雲因謂‘《說苑》雖未明載顓孫子莫爲魯人,然顓孫得氏日淺,戰國之初當未散居各國。……而顓孫既出於魯,謂之魯人亦不爲過。’”。春秋時代過去之後,顓孫這個姓就非常少見了,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顓孫這個複姓有的改成單姓孫了。顓孫姓望出丹陽(今安徽省宣城一帶)。
今山東省濟寧市的兗州市、鄒城市、汶上縣,聊城市,安徽省的宿州市蕭縣、蚌埠市,河南省的商丘市,江蘇省的徐州市、蘇州市,山西省的運城市萬榮縣,湖南省的沅陵縣,陝西省的西安市,北京市等地,均有顓孫氏族人分佈。
顓孫姓 郡望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北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爲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升爲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爲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顓孫氏郡望的丹陽,就是今安徽宣城。
顓孫姓 堂號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北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爲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升爲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爲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顓孫氏郡望的丹陽,就是今安徽宣城。
顓孫姓 姓氏源流
壹、顓孫(顓孫)
現行較罕見覆姓。今北京、山西之左權、遼寧之瀋陽、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嬀姓,陳公子顓孫仕晉(按:晉,《姓氏詞典》引作‘魯’),子孫以爲氏。”此以字爲氏,系出嬀姓。望出汝陽。春秋時有顓孫·師,孔子弟子。
貳、顓孫(顓孫)
顓孫姓分布:山東兗州(舊名滋陽)、臺灣屏東、北京、四川成都、遼寧瀋陽、安徽宿縣等地均有此姓。
顓孫姓起源:系自嬀姓。春秋時陳公子顓孫仕魯,子孫氏焉,見《風俗通》。一說,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必有一誤,今姑錄此備考。
顓孫姓名人:
顓孫師,春秋時陳國陽城人,孔子弟子。
郡望:汝陽。
顓孫姓 歷史名人
顓孫姓古代名人
顓孫師春秋時期,字子張,陳國人。後來到魯國去拜孔子爲師。那時孔子有三千個弟子,他是很年輕的一個,比孔子小了48歲。古書上說,他長相端正,談吐舉止寬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從容,總之儀表很出衆。不過孔子更重學問,所以他沒有排入七十二賢者。唐代贈“陳伯”,開元八年(720年)從祀。宋鹹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候”,再封“陳國公”爲列哲位,稱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