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閭丘〔 閭丘 〕
拼音lǘ qi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603 位。
位於瀨姓 之後,哀姓 之前。
閭丘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60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38 |
閭丘姓 起源
閭丘姓主要源自:姜姓。
閭丘姓起源一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邾國閭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在史籍《尚友錄》中記載:“邾國閭丘氏食邑於閭丘”,說明閭丘是“以邑爲氏”的。實際上,春秋後期,在邾國(今山東濟寧鄒城)境內的閭丘邑,原爲齊國之地,周簡王姬夷十四年(晉悼公姬周元年,齊靈公姜環十年,公元前572年)爆發的晉攻齊之戰中,其地爲邾國乘亂所佔。
周靈王十九年(魯襄公姬午十九年,邾悼公曹華三年,公元前553年),邾國君主邾悼公居然出兵去偷襲強鄰魯國,但很快即被魯國的報復還擊打得慘敗。後來居於閭丘邑的一位邾國大夫則叛逃到了魯國,並將其所轄的邾國漆邑、閭丘邑奉獻於魯襄公,之後成爲魯國大夫。至於是哪一位邾國大夫,在史籍書《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中有明確記載:“春閏正月,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杜預注:“庶其,邾大夫,以邾邑漆、閭丘奔魯,故言竊邑畔君以要利也。”從地理位置分析,近代學者楊伯駿在《春秋左傳注》中指出,古漆邑在今山東省鄒縣的東北部,而閭丘邑又在漆邑東北十里,因此其大致在今東曹村至西朱村一帶。在成爲魯國的漆城後,閭丘之地則被併入漆邑,在《左傳》中後來僅記載“城漆,有閭丘亭”。
居住在閭丘之地的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閭丘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閭氏、丘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不過,閭丘住民中或爲莒國人、或爲邾國人、或爲齊國人、或爲魯國人,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閭丘姓起源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嬰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春秋時期,齊國有個閭丘邑(今山東濟寧鄒城東曹村至西朱村一帶),原爲莒國西部邊境之地,周定王姬瑜十一年(齊頃公姜無野三年,公元前596年),齊頃公發動了一系列針對莒國的戰爭,其地爲齊國所奪。嬰,公元前?~前542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據說他文武全才,食邑在閭丘,因此稱閭丘嬰。
周靈王二十四年(齊莊公姜購六年,公元前548年)農曆5月,齊莊公被大夫崔杼所殺,5月19日,崔杼立齊莊公同父異母弟姜杵臼爲君,是爲齊景公。崔杼城爲齊景公的輔相,執掌朝政,以大夫慶封爲左相。當時齊國太史記載“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殺太史。太史之弟接着這樣寫,也被殺。另一弟仍然這樣寫,又被殺。又有一弟繼續這樣寫,崔杼沒辦法了,就只好由他去了。弒君事件發生之後,齊國大夫閭丘嬰用車子的帷幕將妻子包捆起來,裝上車,和另一名大夫申鮮虞乘車逃走。申鮮虞把閭丘嬰之妻推下車,然後說:“國君昏昧不能糾正,危險不能救援,死了不能跟着死,只知道藏匿自己所愛的人,那還有誰會接納我們?”他們走到弇中(今山東臨淄)狹道,準備住下來。閭丘嬰說:“崔氏、慶氏恐怕在追我們。”申鮮虞說:“狹路上一對一,誰能讓我們害怕?”於是他們就住下來,頭枕着馬鞍睡覺。醒來後,先餵飽馬然後喫飯,再套上馬走路。走出弇中,申鮮虞對閭丘嬰說:“現在要快趕馬,崔氏、慶氏人多,難以抵擋。”二人遂逃奔到魯國。當年夏季,晉平公姬彪召集魯、宋、衛、鄭、曹、莒、邾、滕、杞、邾等國諸侯在夷儀(今山東聊城)開會,然後一同率兵伐齊國,以作爲對齊莊公曾經伐晉國的報復。齊國人無法抵抗這麼多的諸侯聯軍,就用齊莊公被殺之事向晉國解釋,並派大夫隰鉏請求媾和,左相慶封也來到諸侯軍中。齊國奉送的奴隸都男男女女分開列、捆綁,並把齊國宗廟祭器和樂器送給晉平公,從晉國的六卿、五吏、三十個師的將領、各部門主管、屬管和留守的人都贈送給大筆財禮,晉平公這才答應了齊國的請求,並派叔向通告諸侯。
周靈王二十七年(齊景公姜杵臼三年,公元前545年),左相慶封通知逃亡者返國,閭丘嬰也回到了齊國,受到慶封的重用,後曾率齊軍圍攻據盧邑反叛的高豎。後來,公孫蠆執掌齊國國政,他懷疑閭丘嬰爲原左相慶封一族之黨,恐其於己不利,因此在周景王姬貴三年(齊景公六年,魯襄公姬午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故意派閭丘嬰領兵去伐魯國。魯襄公當然十分憤怒,派使臣到齊國責問其故,公孫蠆就藉機加罪於閭丘嬰,然後將其殺掉。隨後,其族人皆被迫出奔莒國,之後分散四方。
在閭丘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閭丘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閭氏、丘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在戰國時期,齊宣王田闢疆執政時期屬下有著名的大夫閭丘卬、閭丘光,皆閭丘嬰的後裔子孫。閭丘氏族人大多尊奉閭丘嬰爲得姓始祖。
閭丘姓 分布
閭丘氏複姓是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但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三十八位門閥。
閭丘氏族人早期活動於山東地區,漢、唐之際在今河南省北部形成望族,以頓丘郡爲郡望。唐、宋時期,陝西、河南均有閭丘氏族人的活動蹤跡。如今北京、上海、日本等地有少量閭丘氏族人分佈。
邾國的地理位置在現今的山東省鄒城市、滕州市等魯南一帶,以鄒城市爲主。首都“邾”位於現今的山東省曲阜東南方的南陬村。按史書記載,曹安(顓頊的後代)爲陸終第五子。周武王時,封其後裔曹挾於邾,且爲附庸,建立邾國。所以,邾國爲曹姓國,其爵位爲子爵。西周時期,因爲邾國長期受到魯國壓迫,後來一度投靠晉國以求庇護。至魯穆公在位時,邾國改稱鄒國,降爲附庸。春秋時期,春秋時期,邾國逐漸強大,稱“邾婁”。後來,邾國爲楚宣王所滅。最後邾國約在戰國中期滅亡。(按《世本》的說法邾國爲齊所滅,但按地理位置而言邾國較有可能亡於楚。但及至目前爲止還沒有可靠史料顯示邾國亡於何國、何時。而最後關於邾國的記載見於《孟子·滕文公》。)
閭丘姓 郡望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爲澶州治所。
邾 國:一稱鄒國、邾國郡,商、周時期古國名,其時領地在今山東鄒縣一帶。春秋時期楚國滅邾國,遷其國君至今湖北黃岡一帶,遂稱其地爲邾邑。秦朝時期在該地設邾縣,東晉朝末期被廢黜不再。
閭丘姓 堂號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爲澶州治所。
邾 國:一稱鄒國、邾國郡,商、周時期古國名,其時領地在今山東鄒縣一帶。春秋時期楚國滅邾國,遷其國君至今湖北黃岡一帶,遂稱其地爲邾邑。秦朝時期在該地設邾縣,東晉朝末期被廢黜不再。
閭丘姓 姓氏源流
壹、閭丘(閭丘)
罕見覆姓。《姓氏考略》收載並注其源:
1、其據《世本》雲:“齊閭丘嬰之後。”(2)其據《從徵記》雲:“閭丘本邾地,食邑。於此,因以爲氏。”或作“閭邱”。漢代有閭丘·卿;唐代有閭丘·曉、閭丘·方遠;宋代有閭丘·孝終、閭丘·昕。
貳、閭丘(閭丘)
閭丘姓分布:北京、上海等地均有此姓。
閭丘姓起源:①系自姜姓。春秋時齊公族有閭丘氏。一說,齊大夫閭丘嬰之後。②系自曹姓。春秋時邾國閭丘氏食邑於此,故以命氏,見《尚友錄》。故城在今山東鄒縣東北漆鄉東北10裏閭丘鄉。
閭丘姓名人:
閭丘息。春秋時人,能軍,見《臨淄縣誌》。閭丘玉,明時瑞州推官。
郡望:齊郡。
變化:①一作〔閭邱〕。②後有省文改爲單姓閭氏者。
閭丘姓 歷史名人
閭丘姓古代名人
閭丘先生春秋,著名春秋時期齊國隱士。齊桓公在社山打獵,和十二位父老慰勞桓公,桓公爲他們免租免役,他未加致謝,且要桓公賜以富貴壽考。說:“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賑之以時,臣得富矣;令少敬長,臣得貴矣。”桓公聽取其主張,與管仲謹修政教,終成霸業。
閭丘卬戰國,著名戰國時期齊國大夫。年十八歲時,在路上攔住齊宣王,以家貧親老,要求擔任小吏。齊宣王認爲他年紀小,不許。閭丘卬遂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年輕者和年老者各有其優點和不足,還強調齊宣王身邊有讒人,最終被齊宣王任用。
閭快戰國,號閭丘子;魏國人。著名戰國時期陰陽學家。齊國大夫閭丘嬰之後。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閭丘子曾著書十三篇,惜已亡佚不再。
閭丘衝西晉(公元?~311年待考),字賓卿;高平人。著名西晉詩人。性通達,好音樂,清平有鑑識,博學有文義,王衍譽之爲“高才”。曾任太傅長史。晉太安二年,爲散騎常侍,奉惠帝命至成都王兵營勞軍。晉懷帝執政時期任尚書、光祿勳。後在“永嘉之亂”中遇害。《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二卷,已佚。今存《三月三日應詔詩》二首、《招隱詩》一首,載《藝文類聚》、《初學記》;另有《武悼楊皇后服議》一篇,載《晉書·禮志》。
閭丘均唐朝,益州成都人。著名唐朝文學家。唐景龍中,安樂公主薦爲太常博士。唐景龍四年,安樂公主被誅,閭丘均也被貶爲循州司倉。唐九徵出鎮雲南,召爲管記,南中碑碣,多出其手。陳子昂卒後,他以文章著稱。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雲:“世傳閭丘筆,峻極逾崑崙。” 閭丘均原著有集,已佚。
閭丘曉唐朝(公元-757年待考),籍貫待考。著名唐朝大臣。爲人愎戾,好獨任己。唐至德元年出任毫州刺史,殺詩人王昌齡。唐至德二年,睢陽圍急,河南節度使張鎬傳檄閭丘曉引兵出救,閭丘曉逗留不進。鎬至,睢陽已陷,鎬怒,將戮之。閭丘曉雲:“有親,乞貸餘命。” 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遂杖殺閭丘曉。
閭丘胤唐朝,著名唐朝大臣、詩人。閭丘胤師禮寒山子。唐玄宗先天元年,台州刺史閭丘胤,到任抵達達台州州治臨海縣後,安頓好眷屬,衆官接風剛結束,他便帶着隨從匆匆地往天台縣國清寺,尋訪寒山子去了。閭丘胤爲何要如此匆忙呢?因爲離開京城長安就任時,遇到國清寺高僧豐幹禪師說
閭丘方遠唐末五代(公元?-902年待考),字大方;舒州宿松。著名唐末五代時期道士。十六歲時便通經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歲時,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復詣仙都山隱真巖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三十四歲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宮葉藏質。據稱得真文祕訣。閭丘方遠在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羣書,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釋《太平經》爲三十篇,備盡樞要,將卷帙浩繁之《太平經》精選節錄爲簡明讀本,名之曰《太平經鈔》。唐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霮籠絡高道,訪方遠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居之。錢霮在所撰《天柱觀記》中,讚揚閭丘方遠“實紫府之表儀,乃清都之輔弼”。爲此,唐昭宗李曄降詔褒異,並頒命服,賜號妙有大師玄同先生,由是顯聞吳楚。南唐沈汾在《續仙傳》中記載稱
閭丘孝終北宋,字公顯;吳縣人。著名北宋朝大臣。曾在黃州任太守。其時,蘇東坡在京城做官,因寫詩訕謗朝政,貶到黃州去任團練副使。蘇東坡到黃州以後,在閭丘孝終手下任職,兩人從此結下了深厚友誼。閭丘孝終爲官清廉,爲人正直,他知道蘇軾才高八斗,是個飽學之士,並沒有打擊、排擠他,而是很敬重他,凡有宴會和交際活動,總要請蘇軾一起出席。閭丘孝終常在黃州築棲霞樓邀請文人墨客飲酒賦詩,蘇軾也常常與會。爲此,蘇軾與閭丘孝終交往甚密,友誼深厚。蘇軾官餘之暇,在黃州東坡找一塊空地,蒔花種菜,以作消遣,由此自號“東坡居士”。後來,閭丘孝終辭官回蘇,居住在一條小巷裏,小巷之名即用他的姓氏命名,稱“閭丘坊”。此巷名至今仍用,位於蘇州市人民路因果巷北。蘇軾喜歡遊歷名山大川,藉以激發詩興。他到蘇州遊過虎丘以後,被虎丘優美的風景所吸引,所陶醉。他寫過一首《虎丘詩》,長達二十八行,有句雲:“入門無平地,石路穿細嶺。陰風生澗壑,古木翳潭井。湛盧誰復見,秋水光耿耿……”極力讚美虎丘之幽美。而閭丘孝終也常常由得蘇軾去遊歷。蘇東坡曾說過:“過姑蘇,不遊虎丘,不謁閭丘,爲二欠事”。這就是“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的出典所在。後來蘇東坡來蘇州,總要去看望告老還鄉的閭丘孝終。
閭丘觀宋朝,字民表;浙江麗水人。著名兩宋朝將領。宋靖康初年,曾率部到婺州,及還,遇宋高宗趙構渡江,遂領兵勤王,護送至臨安。後心歷九任,官至武翼大夫。閭丘昕:(生卒年待考),字逢辰;浙江麗水人。著名南宋朝大臣。舉進士入仕,爲義烏令,政績卓著,歷監察御史、吏部侍郎。
閭丘賓用南宋,著名南宋朝隱士。宋朝孝廉,隱居吳市,靠耕種贍養雙親。爲人正廉不污,好學能詩,好吟詠。
閭丘嬰春秋,齊國大夫